每日一語 |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2021-02-12 紅芯計科

這句話出自《傳習錄》,意思是是:知是行的開始,行是知的完成。

《傳習錄》是中國明代哲學家、宋明道學中心學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世稱陽明先生)的語錄和論學書信。

明憲宗成化八年(1472年),王守仁出生於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一個顯赫的家庭,父親王華是成化十七年(1481年)狀元,官至南京吏部尚書。

王守仁天生有特殊的氣質。他的母親懷孕十四個月才分娩,在他誕生之前,他的祖母夢見天神衣緋玉,雲中鼓吹,抱一赤子,從天而降,祖父遂為他取名為「雲」,並給他居住的地方起名為「瑞雲樓」。

王守仁5歲仍不會說話,但已默記祖父所讀過的書。有一高僧過其家,摸著他的頭說「好個孩兒,可惜道破。」祖父根據《論語·衛靈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為他改名為「守仁」,隨後他就開口說話了。他的父親王華喜愛紹興的山水,才舉家離開餘姚,移居紹興。幼年的王守仁,有著良好的家世,也因此擁有一個非常優越的學習環境。

十二歲時,王守仁正式就讀書塾。十三歲,母親鄭氏去世,幼年失恃,這對他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挫折。但他志存高遠,心思不同常人。

弘治元年(1488年),王守仁十七歲時,他到南昌與諸養和之女諸氏成婚。弘治二年(1489年),王守仁十八歲時,與夫人諸氏返回餘姚,船過廣信,王守仁拜謁婁諒。婁諒向他講授「格物致知」之學,王守仁甚喜。弘治五年,王守仁第一次參加浙江鄉試,與胡世寧、孫燧同榜中舉,其後,學業大有長進。弘治十二年(1499年),中進士,起家刑部主事,歷任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南京兵部尚書、左都御史等職,接連平定南贛、兩廣盜亂及朱宸濠之亂,獲封新建縣伯,成為明代憑藉軍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冬,宦官劉瑾擅政,並逮捕南京給事中御史戴銑等二十餘人。王守仁上疏論救,而觸怒劉瑾,被杖四十,謫貶至貴州龍場(貴陽西北七十裡,修文縣治)當龍場驛棧驛丞。同時,他的父親王華也被趕出北京,調任南京吏部尚書。正德四年(1509年)閏九月,王守仁謫戍期滿,復官廬陵縣(今江西吉安)知縣。次年八月,劉瑾被楊一清聯合宦官張永設計除去,十二月升任南京刑部主事。正德六年(1511年)王守仁隨即被召入京,歷任吏部驗封司主事、署員外郎、吏部文選司主事。正德七年(1512年),歷任吏部考功司郎中、南京太僕寺卿。正德九年(1514年),升任南京鴻臚卿。正德十二年(1517年)正月,王守仁親自率領精銳在上杭屯兵,假裝撤退,出敵不意進攻,連破四十餘寨,斬殺、俘獲七千多人。

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世宗即位,由藩王入繼大統的世宗,在對王守仁有過短暫的賞識之後,便對這位非常能幹的臣子採取了冷漠的態度。

嘉靖元年(1522年),父親王華去世,王守仁回鄉守制。嘉靖三年(1524年),他受邀在稷山書院講學;嘉靖四年(1525年),又在紹興創建陽明書院,其弟子亦開始講學,傳播「王學」。嘉靖六年(1527年),思恩、田州的民族首領盧蘇、王受造反。總督姚鏌不能平定,於是下詔讓守仁以原先的官職兼左都御史,總督兩廣兼巡撫。嘉靖七年十一月(1529年1月9日),逝世,時年五十八。明穆宗繼位,追贈新建侯,諡號「文成」。萬曆十二年(1584年),從祀於孔廟。

王守仁是心學的集大成者,陽明心學後傳入了日本、朝鮮等國。其弟子極眾,世稱「姚江學派」。文章博大昌達,行墨間有俊爽之氣。有《王文成公全書》傳世。

【平臺部分文章內容、圖片或視頻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來源 | 滁州學院計算機工程系學生黨支部

作者 | 文/網絡  圖/網絡

編輯 | 徐鈺瑩

審核 | 馬良(如有侵權請聯繫QQ:1195995224)

重要通知:

「紅芯計科」微信公眾號推出積分福利,

在微信公眾號回復「籤到」,即可獲得相應積分,「紅芯積分」可以用來兌換禮品。

紅芯留言區

相關焦點

  • 王陽明: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是明代思想家王陽明的話,出自學生記錄其言行的《傳習錄》,其中學生陸澄記的是:「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聖學只一個功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事」。關於知與行的關係,王陽明強調過多次,學生們也覺得這種觀念很重要,也不止一次地加以記錄。
  • 篤行勵志 青春領航丨於雨荷:知者行之始 行者知之成
    於雨荷,化學學院化學專業2017級本科生,中共黨員。  作為黨支部委員,於雨荷同學多次組織開展支部主題實踐活動和主題黨日,引導支部黨員積極投身新時代,勇擔新使命;作為院學生會骨幹,她協助院團委做好廣大青年的思想教育工作,協調學院、班級開展豐富的主題教育活動,引領同學們自覺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者、推動者和引領者。  作為一名學生骨幹,於雨荷同學努力平衡好工作與學習的關係,從未降低對專業學習的要求。
  •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 上音人社會實踐獲佳績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 上音人社會實踐獲佳績 2020-11-07 10: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範文: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二者相輔相成」;」知和行,是一雙筷子,齊頭並進,缺一不可「。這些語句把知和行緊緊連接在一起,充分體現了「都對,在一起更好」的論證原則,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建議大家把文章中知和行同時出現,相互對照的句子反覆閱讀,加深感受。認知和行動是兩個層面的概念,認知是我們的思維,三觀,看法,行動則是將我們的認知落到實處(破題)。
  •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中國的古代不缺讀書文宗之才,不缺學優則仕之官,不缺道德高尚之人,但缺經世致用之教。對於教育,很多時候的灌輸就是「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一心只讀聖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做大官發大財」。這造成了書呆子和功利心,一種教育的偏向就走向了書本成為了全部,讀書為了出人頭地。
  • 國旗下的演講:知是行之始 行是知之成
    我們周浦中學是一所有著九十年歷史的老牌重點高中,是一個人才集聚和成長的地方「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學習就是要「知行合一」,就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所以我們學校倡導「生活教育」,高一學生本周要上有關拓展和研究型課程了,我希望你們抓住機會,思考實踐,將知識學習和生活結合,學出成果來。這個真的很重要,你們將來高中畢業、大學學習中會越來越體會到理論和實踐結合的重要性,這個實踐實際上是培養社會有用人才甚至大師大家的土壤,我們要堅持不懈地堅持下去。
  • 一堂導師課對高中生的啟發: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論分析參數,專項訓練所謂「分析參數,專項訓練」實質上是要釐清「知」與「行」。 「知」之一字,所以維繫心境。 魏源言:「披五嶽之圖,以為知山,不如樵夫一足;疏八珍之譜,以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 【清風】行之力則知愈進 知之深則行愈達
    南宋理學家張栻在《論語解·序》中這樣闡述知和行的辯證關係,「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這句話的意思是實踐越多,對事物的認識就越深刻;認識越深刻,就越能指導實踐發展。人們往往根據最初的認識和理解展開行動,而在身體力行的過程中,知識不斷豐富、逐步深化,又反過來讓行動變得更高效、更有方向,這就是知與行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過程。
  • 北大重慶見習生簡志: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簡志:璧山區璧城街道市政科物業管理處在璧山實習的最後一周裡,我感覺十分充實。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在這短暫實習的最後一周裡,從聆聽校長、市委領導和師兄講話,到多次走入社區親臨業委會成立流程,我深刻地感受到基層工作的複雜性和艱難性,也正是因為如此,才更應該深入基層,在最難的基層工作中磨練自己,成長為可堪大用的新時代青年。
  • 王陽明《傳習錄》十句經典名言,千年不滅一盞燈,人生至理!
    1、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語出明·王守仁《傳習錄》。知,求知。成,完成。求知是行動的開始;行動是求知的結果。2、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語出明·王守仁《傳習錄》。學了知識,而不實踐,這等於沒有學到知識一樣。
  • 行也是知之始,知也為行之成 做站在時代前沿的人
    (原標題:行也是知之始,知也為行之成 做站在時代前沿的人)
  • 知之愈明 行之愈篤
    ,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語出《朱子語類》,意為:知道得清楚明了,行動就踏實篤定;行動踏實篤定,對事物的了解就更加清楚明了。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之愈明,是一個不斷探索真理的過程。《禮記·中庸》講道:「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一、陶行知愛國鬥爭事跡01棄醫從教。1891年10月18日,陶行知生於一個貧寒的教師家庭。少年時代恰逢中華民族內憂外患,國家積貧積弱,人民飽受欺凌。和魯迅先生一樣,也曾嘗試過「學醫救國」,解救受苦受難的人民。但看到所在的教會學校歧視非入教的中國學生,入學僅3天,便憤而退學。後轉而學文,一生致力於「教育救國」。02抗日救亡。
  • 瞰學校丨合肥市工程技術學校:知是行之成,行是知之始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知是行之成,行是知之始合肥市工程技術學校位於美麗的全國文明城市——巢湖,是合肥市屬的一所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由原巢湖建築工程學校與巢湖市第一高級職業中學等多所職校合併而成。2018年3月,更名為「合肥市工程技術學校」。近年來,在合肥、巢湖兩級政府及職能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合肥市工程技術學校辦學條件有了根本改善,辦學質量有了明顯提高。
  •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紅旗小學趙麗娜
    教育家陶行知說,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一、 一句話的力量丹東市進修學院齊景生說,讓真正的學習在課堂上發生。當時覺得這句話真是很有靈魂,回到學校我一定要學以致用!這句話一直留在我的腦海裡。實踐證明,真是如此。開學季,我們紅旗小學舉行了例行的秋季集體備課,由我們中心小學準備六節課。
  •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寓言不止團隊走進古老徽州村落
    10月12日-10月14日,為了慶祝寓言不止一歲生日,寓言不止團隊來到了歷史悠久的徽州古村,體味古老的徽州文化。佳節又重陽,你有沒有走到戶外去登高懷古呢?寓言不止團隊上周就走出門,來了一場自然與文化之旅。
  • 面試熱點: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
    熱點背景:在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以「九個必須堅持」總結了改革開放40年來積累的寶貴經驗,同時引用了「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這句話,意在強調寶貴經驗是全黨全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需要繼續不斷豐富和總結。
  • 一個中醫帶教者的追求,從知之者,到樂之者!
    孔子早有論斷:「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知」是知道,知識大都通過書本上獲得,多是別人的,不一定能變為自己的智慧。如果是為了某種功利和任務去讀書學習,一般是淺讀,沒有用心,這種人只能算「知道分子」,還不能算「知識分子」,因為他僅「知道」而缺「見識」,效果極差。
  • 學習用典︱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
    在說到「只有順應歷史潮流,積極應變,主動求變,才能與時代同行」時,習近平使用了典故「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  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  本期《學習用典》解讀: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  原文:「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
  • 閱讀《行是知之始》閱讀筆記
    一學期之韶光,行且風馳電掣過去矣!今者暑假伊邇,吾人對於此將至未至之考期,其觀念果何如乎?大概勤生多主樂觀,惰生多主悲觀。彼勤生兢兢業業,一日讀一日之書,一時學一時之業。平日不虛度分陰,至考則不待楮墨,已有左券之操。更逆計前列之榮,師友之鑑賞,父母之寵幸,怡然意滿,安得不樂乎?惰者則異是,平日惟宴安是娛,逸豫是耽。光陰宜寶貴也,而等於閒度;學業宜精思也,而苟於涉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