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出自《傳習錄》,意思是是:知是行的開始,行是知的完成。
《傳習錄》是中國明代哲學家、宋明道學中心學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世稱陽明先生)的語錄和論學書信。
明憲宗成化八年(1472年),王守仁出生於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一個顯赫的家庭,父親王華是成化十七年(1481年)狀元,官至南京吏部尚書。
王守仁天生有特殊的氣質。他的母親懷孕十四個月才分娩,在他誕生之前,他的祖母夢見天神衣緋玉,雲中鼓吹,抱一赤子,從天而降,祖父遂為他取名為「雲」,並給他居住的地方起名為「瑞雲樓」。
王守仁5歲仍不會說話,但已默記祖父所讀過的書。有一高僧過其家,摸著他的頭說「好個孩兒,可惜道破。」祖父根據《論語·衛靈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為他改名為「守仁」,隨後他就開口說話了。他的父親王華喜愛紹興的山水,才舉家離開餘姚,移居紹興。幼年的王守仁,有著良好的家世,也因此擁有一個非常優越的學習環境。
十二歲時,王守仁正式就讀書塾。十三歲,母親鄭氏去世,幼年失恃,這對他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挫折。但他志存高遠,心思不同常人。
弘治元年(1488年),王守仁十七歲時,他到南昌與諸養和之女諸氏成婚。弘治二年(1489年),王守仁十八歲時,與夫人諸氏返回餘姚,船過廣信,王守仁拜謁婁諒。婁諒向他講授「格物致知」之學,王守仁甚喜。弘治五年,王守仁第一次參加浙江鄉試,與胡世寧、孫燧同榜中舉,其後,學業大有長進。弘治十二年(1499年),中進士,起家刑部主事,歷任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南京兵部尚書、左都御史等職,接連平定南贛、兩廣盜亂及朱宸濠之亂,獲封新建縣伯,成為明代憑藉軍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冬,宦官劉瑾擅政,並逮捕南京給事中御史戴銑等二十餘人。王守仁上疏論救,而觸怒劉瑾,被杖四十,謫貶至貴州龍場(貴陽西北七十裡,修文縣治)當龍場驛棧驛丞。同時,他的父親王華也被趕出北京,調任南京吏部尚書。正德四年(1509年)閏九月,王守仁謫戍期滿,復官廬陵縣(今江西吉安)知縣。次年八月,劉瑾被楊一清聯合宦官張永設計除去,十二月升任南京刑部主事。正德六年(1511年)王守仁隨即被召入京,歷任吏部驗封司主事、署員外郎、吏部文選司主事。正德七年(1512年),歷任吏部考功司郎中、南京太僕寺卿。正德九年(1514年),升任南京鴻臚卿。正德十二年(1517年)正月,王守仁親自率領精銳在上杭屯兵,假裝撤退,出敵不意進攻,連破四十餘寨,斬殺、俘獲七千多人。
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世宗即位,由藩王入繼大統的世宗,在對王守仁有過短暫的賞識之後,便對這位非常能幹的臣子採取了冷漠的態度。
嘉靖元年(1522年),父親王華去世,王守仁回鄉守制。嘉靖三年(1524年),他受邀在稷山書院講學;嘉靖四年(1525年),又在紹興創建陽明書院,其弟子亦開始講學,傳播「王學」。嘉靖六年(1527年),思恩、田州的民族首領盧蘇、王受造反。總督姚鏌不能平定,於是下詔讓守仁以原先的官職兼左都御史,總督兩廣兼巡撫。嘉靖七年十一月(1529年1月9日),逝世,時年五十八。明穆宗繼位,追贈新建侯,諡號「文成」。萬曆十二年(1584年),從祀於孔廟。
王守仁是心學的集大成者,陽明心學後傳入了日本、朝鮮等國。其弟子極眾,世稱「姚江學派」。文章博大昌達,行墨間有俊爽之氣。有《王文成公全書》傳世。
【平臺部分文章內容、圖片或視頻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來源 | 滁州學院計算機工程系學生黨支部
作者 | 文/網絡 圖/網絡
編輯 | 徐鈺瑩
審核 | 馬良(如有侵權請聯繫QQ:1195995224)
重要通知:
「紅芯計科」微信公眾號推出積分福利,
在微信公眾號回復「籤到」,即可獲得相應積分,「紅芯積分」可以用來兌換禮品。
紅芯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