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紅旗小學趙麗娜

2020-12-22 通訊猿

教育家陶行知說,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因為工作需要,我一直身在教學一線,在不斷的實踐中,自己積累了點滴的工作經驗,可隨著一次與一次的聽課評課,一次又一次的教學理念更新,我覺得自己越來越渴望能夠得到文化的提升,讓我的知識與實踐真正達到知行合一,和我們教師孩子一起努力成就更好的自己。2020年的鳳城市教育系統後備幹部培訓,讓我離夢想更近了一步,這次培訓,讓我感觸頗深,更重要的是讓我學習之後有了更好的高度去進行工作。

一、 一句話的力量

丹東市進修學院齊景生說,讓真正的學習在課堂上發生。當時覺得這句話真是很有靈魂,回到學校我一定要學以致用!這句話一直留在我的腦海裡。實踐證明,真是如此。開學季,我們紅旗小學舉行了例行的秋季集體備課,由我們中心小學準備六節課。作為校部校長,我首先召開班主任會議,備課的主題為:讓真正的學習在課堂上發生,讓你的課堂是生命在互動。教師備完課,我首先要逐個看他們的教案,然後和教研組一起探討他們的備課是否符合我們本次活動主題,再形成新的教案。接下來我讓上課教師給我們教研組先上課,把我們作為學生,先體驗一下課堂上可能生成些什麼,如何把說話權,學習權交給學生,讓上課教師提前形成教學機智,不打無準備的仗。就是齊院長的一句話,讓我確定了工作方法,為我指明了課堂教學方向,讓我們本次集體備課有了質的飛躍,好評如潮。

緊隨其後,鳳城市教師進修學校由張翔藝校長帶隊,李延娟主任及語文、數學、科學、英語教研員一行到我校來進行學初調研,再次提升了我鎮各科教學的課堂教學的理論高度。隨後,我又用了兩節課時間,讓全體班主任教師就課堂教學和上級教研部門的指導意見,對兩次活動進行總結。全體班主任教師的心得體會讓我心生崇敬和感激,也得到了我鎮教研組領導的高度讚揚。

齊院長的這句話,讓我和老師們一起實踐,認知,感受到了生命在課堂互動,也應驗了陶行知的那句話:教育就像餵雞一樣,強迫學生學習,他是不情願的,還會把知識還給先生的。但是如果讓他自由學習,那效果一定好的多。

二、走向幸福的德育

教育者有極大的能量,有豐富的內心世界,才能使受教育者認知,體驗,內化。作為德育校長,我始終注重德育工作的體驗教育,我鎮德育工作多年來也堅持結合重大節日,把立德樹人作為品牌德育教育活動。我們的德育工作是務實的,但是我卻沒有把它上升一定高度。聽了丹東市教師進修學院尤雅娟主任的課,我突然間茅塞頓開,「德不立,行不遠,有大德,才有大智慧」。聽完講座後,我始終在思考:如何結合我們長期堅持的德育系列活動,把我們的德育教育變成修心,修德,有生命價值體驗的活動。同時增強他們對生命的感知力,立言,立德,立功。還要讓孩子們在人生漫漫的長路上有積極的體驗,讓他們獲得幸福感。今年的教師節活動,我和德育主任反覆研究,一定讓師生過一個有幸福感的節日,也要把我的思考落實到實處。最後我們決定,採取最古老的自己製作賀卡的形式致敬我們的老師們。請示校長之後,我們精心準備了教師節活動。活動前,我們首先和孩子們進行心靈對話,讓他們說說你喜歡老師哪一點?然後讓孩子們心甘情願的用一顆感恩的心為老師們製作,不能讓老師們知道。9.10日那天,首先,合唱組的同學們用模仿快閃的形式走向教學樓前,為老師們合唱《每當我走過老師窗前》,然後德育主任用愛的語言讓孩子們奔向老師,讓老師們的手中都有了一份賀卡,一份沉甸甸的祝福。此時,老師們、孩子們那燦爛的笑臉可以讓他們一輩子銘記,我們的校園內溢滿了愛的空氣。

就如尤雅娟主任所說,德育教育的最終目標是,能夠獲得終身幸福能力的人。在今後的德育路上,我要和老師們孩子們一起出發,積極體驗有價值的人生,一起走向幸福。

三、做有靈魂的師者

學習開始,周武書記的講話讓我深受啟發,作為一名副職,要配合好校長,做到治校有方,業務精湛,讓學校有靈魂,充滿生機和活力。齊景升院長在講課結束的時候告誡我們:做個好人,做個好官,辦好學校。王德軍校長對我們說,請示工作說方案,至少說出兩種方案。艾純剛校長告訴我們,教育的根本問題是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石雲清老師讓我們體會到了傳承愛國主義情懷的使命擔當。王雪梅老師讓我體驗到了大國之治,人民之治,中國—不戰而屈人之兵。曹德林老師的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讓我對教育工作又有了新的認識。這一幕幕的學習過程,讓我懂得,當你把好的東西裝進靈魂,才會知道什麼是最美!這次學習,讓我堅定了自己努力工作的決心。我會在今後的教育工作中,不斷踐行專家們高屋建瓴的理論指導,用實踐將自己的認知得以知行合一,做一個為幸福而來,有靈魂的師者。

一船明月一帆風,我願乘風破浪,做奔跑的行者,讓教育的美好在奔跑的路上,總是不期而遇。

相關焦點

  •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為此,他又一次拿出自己的1萬多元稿費,妹妹讓他留下四分之一貼補家用,他拒絕了:「用這錢去辦學校,是為農民燒心香,是盡我們的綿薄之力去幫助他們」。1934年發表《行知行》一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並從此改名陶行知。1939年7月,在重慶創辦育才學校,培養有特殊才能的兒童;後又創辦以招收難童為主的育才學校1所。
  • 範文: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分論句1)打開電視,經常聽到法制欄目報導某某棄嬰案件,某某早早輟學,為掙打錢涉毒案件等等。(用例)案件裡的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是違法的,他們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這樣做會觸犯法律,不知道會有怎樣的後果,這都是因為沒有一個良好的認知。社會的安定,人類的和諧是離不開正確的認知的,一個人沒有正確的三觀如何能夠為社會做出一番貢獻呢?所以,良好的認知才能更好的給我們的行動指引方向。
  •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中國的古代不缺讀書文宗之才,不缺學優則仕之官,不缺道德高尚之人,但缺經世致用之教。對於教育,很多時候的灌輸就是「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一心只讀聖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做大官發大財」。這造成了書呆子和功利心,一種教育的偏向就走向了書本成為了全部,讀書為了出人頭地。
  • 國旗下的演講:知是行之始 行是知之成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學習就是要「知行合一」,就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所以我們學校倡導「生活教育」,高一學生本周要上有關拓展和研究型課程了,我希望你們抓住機會,思考實踐,將知識學習和生活結合,學出成果來。這個真的很重要,你們將來高中畢業、大學學習中會越來越體會到理論和實踐結合的重要性,這個實踐實際上是培養社會有用人才甚至大師大家的土壤,我們要堅持不懈地堅持下去。
  • 一堂導師課對高中生的啟發: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論分析參數,專項訓練所謂「分析參數,專項訓練」實質上是要釐清「知」與「行」。 「知」之一字,所以維繫心境。 魏源言:「披五嶽之圖,以為知山,不如樵夫一足;疏八珍之譜,以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 北大重慶見習生簡志: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在這短暫實習的最後一周裡,從聆聽校長、市委領導和師兄講話,到多次走入社區親臨業委會成立流程,我深刻地感受到基層工作的複雜性和艱難性,也正是因為如此,才更應該深入基層,在最難的基層工作中磨練自己,成長為可堪大用的新時代青年。
  • 行也是知之始,知也為行之成 做站在時代前沿的人
    (原標題:行也是知之始,知也為行之成 做站在時代前沿的人)
  • 「知」與「行」
    隱性之行,是哲學意義上的無形無相的覺知,這個心有終極意義。心如何行動呢?通過念頭,念頭又被稱為意,簡單的意是意念,複雜的就是思緒、思想。起心動念就是隱性之行。「知行合一」,要求「知」和「行」互相規定、不分先後、不分輕重。
  • 【清風】行之力則知愈進 知之深則行愈達
    南宋理學家張栻在《論語解·序》中這樣闡述知和行的辯證關係,「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這句話的意思是實踐越多,對事物的認識就越深刻;認識越深刻,就越能指導實踐發展。人們往往根據最初的認識和理解展開行動,而在身體力行的過程中,知識不斷豐富、逐步深化,又反過來讓行動變得更高效、更有方向,這就是知與行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過程。
  • 面試熱點: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
    熱點背景:在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以「九個必須堅持」總結了改革開放40年來積累的寶貴經驗,同時引用了「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這句話,意在強調寶貴經驗是全黨全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需要繼續不斷豐富和總結。
  • [習近平最新用典]行之力則知愈進 知之深則行愈達
    中國之聲特別策劃《習近平最新用典》,梳理習近平總書記最新重要講話和文章中引用的經典名句。今天的《習近平最新用典》,解讀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使用的「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解讀嘉賓: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教授蒙曼。
  • 王陽明: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是明代思想家王陽明的話,出自學生記錄其言行的《傳習錄》,其中學生陸澄記的是:「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聖學只一個功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事」。關於知與行的關係,王陽明強調過多次,學生們也覺得這種觀念很重要,也不止一次地加以記錄。
  • 知之愈明 行之愈篤
    知之愈明 行之愈篤 廉潔統戰
  • 學習用典︱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
    在說到「只有順應歷史潮流,積極應變,主動求變,才能與時代同行」時,習近平使用了典故「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  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  本期《學習用典》解讀: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  原文:「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
  • 瞰學校丨合肥市工程技術學校:知是行之成,行是知之始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知是行之成,行是知之始合肥市工程技術學校位於美麗的全國文明城市——巢湖,是合肥市屬的一所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巢湖市2020年高考貢獻獎2019-2020年巢湖市學校德育工作先進集體2018-2019年巢湖市學校安全工作先進集體先進基層黨組織【來源:巢湖發布】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
  • 夜學 | 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 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
    朱熹認為「知」在「行」之前,從而把「知」和「行」分開加以理解,他認為「真知必能行」,「知」是「行」的前提,實踐才是轉換知識的關鍵,是「知」的升華。很多先人都在講「知」「行」,但是都沒有完全達到「合一」,一直到王陽明才做到「合一」。王陽明認為「知就是行,行就是知」,所以王陽明提出「真知即是行」。雖只是一個字的不同,但是這就是兩個觀點的產生,那麼朱熹和王陽明所講的又有什麼區別呢?
  • 每日一語 |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這句話出自《傳習錄》,意思是是:知是行的開始,行是知的完成。
  • 王陽明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
    知和行,是事物同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要想知,必須付諸行動,通過實踐檢驗,才能獲得真知。從這個意義上講,知,就是行。龍場悟道:是王陽明從心即理的觀念轉變為真正的知行合一。王陽明貴州龍場的收穫就是: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知行合一,建立自己的王氏理論體系,我就是聖人。意思是:每個人都是原本具足的個體,別人有的,你也應該有;別人會的,你也應該會;萬物皆有靈性,你不缺任何東西,不要小看自己,你具有宇宙的任何東西,要通過真知行動去實現,只有實踐才能達到。
  • 未卜與不知也——知之謂不知
    後之 人將謂今之無物,可乎。」殷湯曰:「然則物無先後乎。」夏革曰:「物之終始, 初無極已。始或為終,終或為始,惡知其紀。然自物之外,自事之先,朕所不知也。」殷湯曰:「然則上下八方有極盡乎。」革曰:「不知也。」湯固問。革曰:「無則無極,有則有盡;朕何以知之。然無極之外復無無極,無盡之中復無無盡。無極復無無極,無盡復無無盡。
  • 知行合一 以知促行 以行求知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劉少奇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指出,今天,我們學習劉少奇同志,就要大興學習之風,在全黨營造善於學習、勇於實踐的濃厚氛圍,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推動建設學習大國,並提出黨員領導幹部要善於把學到的本領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去,努力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