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卜與不知也——知之謂不知

2021-02-08 興趣異步協同關係資料庫

未卜 [wèi bǔ]

詞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展開

未卜,漢語詞語,讀音wèi bǔ,意思是沒有卜佔。


中文名

未卜

拼音

wèi bǔ

類型

漢語詞彙

注音

ㄨㄟˋ ㄅㄨˇ

出處

解釋

沒有卜佔;引申為不知,難料。[1]

出處

《左傳·莊公二十二年》:「﹝ 敬仲 ﹞飲 桓公 酒,樂。公曰:『以火繼之。』辭曰:『臣卜其晝,未卜其夜,不敢。』

唐 李商隱 《馬嵬》詩:「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四遊記·太子被戲下武當》:「弟子往日,自覺心靜,晝夜不寢,未卜今日為何自覺睏倦,一些不省?

魯迅 《書信集·致韋素園》:「較可注意的倒是《幻洲》,但第二期已不及第一期,未卜後來如何?

參考資料

[1]  未卜的意思 - 漢語詞典 - 千篇國學.千篇國學 [引用日期2020-10-01]




《列子·湯問》

原文如下:

殷湯問於夏革曰:「古初有物乎。」

夏革曰:「古初無物,今惡得物。後之 人將謂今之無物,可乎。」

殷湯曰:「然則物無先後乎。」

夏革曰:「物之終始, 初無極已。始或為終,終或為始,惡知其紀。然自物之外,自事之先,朕所不知也。」殷湯曰:「然則上下八方有極盡乎。」

革曰:「不知也。」

湯固問。

革曰:「無則無極,有則有盡;朕何以知之。然無極之外復無無極,無盡之中復無無盡。無極復無無極,無盡復無無盡。朕以是知其無極無盡也,而不知其有極有盡也。」

……湯又問曰:「四海之外奚有。」

革曰:「猶齊州也。」

湯曰:「汝奚以實之。」

革曰:「朕東行至營,人民猶是也。問營之東,復猶營也。西行至豳,人民猶是也。問豳之西,復猶豳也。朕以是知四海、四荒、四極之不異是也。故大小相含,無窮極也。含萬物者,亦如含天地。含萬物也故不窮,含天地也故無極。朕亦焉 知天地之表不有大天地者乎。亦吾所不知也。然則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媧氏練五色石以補其闕,斷鰲之足以立四極。其後共工氏與頹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折天柱,絕地維,故天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水潦歸焉。」

相關焦點

  • 疏「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論語義證》33
    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何晏《論語集解》云:「孔曰:「弟子,姓仲,名由,字子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何晏註解只解釋了子路的名字,對文句並無解釋,或為漢代時此章不難解。邢昺《論語註疏》疏「子曰」至「知也」云:此章明知也。「由,誨汝知之乎」者,孔子以子路性剛,好以不知為知,故此抑之。
  •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孔子曾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這也是在告誡人們要實事求是,不要不懂裝懂,否則永遠無法取得進步。王守仁在《傳習錄》中說:「名與實對,務實之心重一分,則務名之心輕一分。」意思都是在著重說明「務實」的重要性。星雲大師說:「要想成功就應該實事求是,不要貪慕虛榮,打腫臉充胖子。否則就像一棵沒有根基的大樹,經不起風吹雨打,很快就會枯萎。」
  •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對一個事物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司法辦案更是這樣。法學家與普通人的區別之一是能把一個詞寫成一篇論文,比如記得朋友大靜的碩士畢業論文就是《論自首》,這樣的一個刑法概念,能寫三萬來字,也著實要下一番功夫。
  • 《天道》知之為不知,不知更非知
    《道德經》中對於道和術關係的推演和延伸,體是本質,用是表現形式,是術,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知更非知,就意思是不知道「用」「本來」皆不知。丁元英告訴芮小丹,靈魂拷問,你知道你,這個你是你以為的那個「你」,我知道的這個「我」是主觀上的我,而不是客觀的「我」,既然我「客觀」存在,那麼我在那裡,是意識,是本我,還是我執。
  • 清晨領導力字典199|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原文: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由:孔子的學生,姓仲,名由,字子路。
  • 2021國家公務員考試面試模擬題:如何理解「知之為知之 不知為不知」
    2021國家公務員考試面試模擬題:如何理解「知之為知之 不知為不知」 2021國家公務員筆試已經結束,意味著面試準備已經開始。國家公務員面試形式主要為結構化和無領導。
  • 面試解析 | 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蘇格拉底說,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的無知
    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蘇格拉底說,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的無知。請你談談對兩位先哲這兩句話共同點的認識。
  • 人不學不知義,學習很重要
    *節選自《群書治要》之論語 第三十七集*(本文共601 字,閱讀大約2 分鐘)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人不學不知義,人不學不知道,這一章主要強調的是學。孔子把人的資質分為上中下三等。
  • 天知,地知,你知,我不知
    天知,地知,你知,我不知。九十八有時候,會突然做想,人生就是每個人心安理得的度過自己的時間。人的一生,人人所做的事情千差萬別,各有不同,但是時間所賦予人的東西始終一如,沒有差別。在時間的共性中,人如何沉澱自我,把自己活成光年,穿越時空亙古不變,那就是各自的生命智慧了。很多時候,這樣做想時,便忍不住自己發樂,瞧這天馬行空的思想,打住,打住。
  • 《論語·學而篇》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己知:「不知己」的倒裝,不了解自己。【譯文】孔子說:「不要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要擔心自己不了解別人。」【學而思】「不患人之不己知」,不被人了解,能過泰然處之,做到「人不知而不慍」,這是一個君子內在的修養。「患不知人也」,「不知人」是自己缺乏識人的能力,不知道對方是正是邪,就不能做到親君子,遠小人,做不到見賢思齊。如果是一位君主不了解別人,就做不到知人善任。
  • 陳東:讀書為知更為不知
    對青春懵懂的少年而言,無論是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還是仗劍天涯的江湖豪情,都令他為之神往。「年紀再大一些,我又更親睞純文學性的著作,並開始嘗試著自己撰寫詩歌、散文、小說。」在大量的閱讀中,陳東增長了見識、開闊了視野、收穫了新的感悟與體會,但他仍始終堅持在閱讀中保持求知的謙虛,以一種包羅萬象的心態不斷接受各種思想和文化的衝擊。
  • 6道腦筋急轉彎:什麼事天不知地知?你不知我知?
    第二道題目:什麼事天不知地知,你不知我知?這道題目讀起來是不是有點像繞口令的感覺?腦筋急轉彎有時候可以避免大腦思維僵化,能訓練大腦的靈活性,開放大腦的思維。
  • 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
    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禘禮是大宗族聚會,是祭禮不是喪禮,不哀而有敬,「天子穆穆」,莊重怡然,心情是和悅的。「不知也」。孔曰:「答以不知者,為魯諱。」邢疏:「此章言諱國惡之禮也。孔子答言,不知禘禮之說。
  • 「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對於「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這兩句我相信現在很多人都很熟,它太有名了,但是溫庭筠的這首《相思》、這首《紅豆》為什麼寫得那麼生動、動人呢?這就和這首詩的獨特性有關,這首詩最獨特的地方就是出神入化地運用了漢語諧音雙關的技巧特色。這首詩設置的場景是一個妻子在送別她要遠行的丈夫。這種時候,一個玲瓏剔透的女子,會對她的愛人說些什麼呢?
  • 「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是什麼意思?
    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這兩首詞就是純粹的女子情愛之作,只不過溫飛卿才氣橫溢,寫得高妙而不低俗,濃情可鞠,不同凡響。作品藉助一些日常物件來巧妙構思,用雙關、比喻等手法來書寫唱詞歌女的愛情和思念。我們重點看第二首。
  • 《莊子》:以不知為知,方為人生「大知」
    一、世人以知為不知,以不知為知,方為人生之大知。每個人都存在著主觀意識,我們判斷這個世界的角度與認知,都是從主觀意識出發而得出的結論,而這定然是不符合客觀的。可是問題就在於,大多數人並不知道自己的意見是偏見,還會以自己的認知為絕對的標準,並且還企圖評價別人的人生。
  • 我讀論語小記:學而第一·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說: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擔心自己不了解別人】「不患人之不己知」和論語開篇的「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說的是同樣道理,全篇論語談不要糾結別人不知道自己的章節有好幾處,可見這是我們修身主要方向。
  • 高考全國Ⅰ卷作文:管鮑坑齊,鮑叔牙知管仲不知齊桓公
    管鮑坑齊,鮑叔牙知管仲不知齊桓公孔子並不欲行也,行已傷矣,去安之乎?衛鞅志不欲奔也,衛亡魏危,居申志乎?然則魯君怠於政事,魏王困於王霸。當是時,五父之衢,知與不知,七國之意,明與不明。是故孔子也去,商君亦奔。此謂之知君也。
  • 儒學的命符:「人不知而不慍」
    一、不知什麼。關於「人不知而不慍」的白話譯解,多屬「增字為訓」:在「知」後補出「我」這一賓語。此類思理至少可以追溯到二程:「雖樂於及人,不見是而無悶,乃所謂君子。」(朱熹《論語集注》卷一)程頤弟子尹和靖對君子何以能夠「不見是而無悶」做出解釋:「學在己,知不知在人,何慍之有。」
  • 一哥「俗人讀史」之——識二五而不知十識
    識二五而不知十的意思是說,只知道一個方面,而不懂得全面地觀察問題。語出《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且王之所求者,鬥晉楚也;晉楚不鬥,越兵不起,是知二五而不知十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越王你所求的,是要晉(韓、魏)與楚之間有戰爭,他們之間沒有戰爭,越國就不去打楚國,其實你這是知二五而不識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