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選自《群書治要》之論語 第三十七集*
(本文共601 字,閱讀大約2 分鐘)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人不學不知義,人不學不知道,這一章主要強調的是學。孔子把人的資質分為上中下三等。上等的人是生而知之者,他生來就知道一些事理;次一等的人是學而知之者,他雖然不學不知,但是一學就會,這是聰明的人;又次一等的人是困而學之,什麼是困呢?孔安國註:「困,謂有所不通,不通就是心智不開,但是他能發奮求學,人家學一遍就會,他學一百遍才會,能夠這樣苦學也能成功,就如《中庸》上所說:「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別人學一遍就會,自己要學一百遍才會,別人學十遍就會,自己得學上千遍才會,但是如果你能夠堅持這個方法,即使很愚鈍也會變得很明智;即使很柔弱也會變得很強大。最害怕的是什麼呢?「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天資很愚鈍,又不肯去求學的人,這是最下等不能成為學者。
困而不學,只說民斯為下矣,不說天子或諸侯,為什麼呢?因為古代的仁君自幼非學不可,凡是帝王不論多壞,都必須念書,因為有老人逼著他學,則百姓庶人相對而言比較自由,學與不學聽其自願,如果庶人困而不學,這種民就是下等人。但是孔子說這句話,仍然是有激勵這個人求學的意思。我們天天要修學,學為君子,學為聖賢,雖然學的時候受到一些困難,但是也不是下等人,否則的話就像《禮記》上所說:「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不夠人格了。」
--正體-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人不學不知義,人不學不知道,這一章主要強調的是學。孔子把人的資質分為上中下三等。上等的人是生而知之者,他生來就知道一些事理;次一等的人是學而知之者,他雖然不學不知,但是一學就會,這是聰明的人;又次一等的人是困而學之,什麼是困呢?孔安國註:「困,謂有所不通,不通就是心智不開,但是他能發奮求學,人家學一遍就會,他學一百遍才會,能夠這樣苦學也能成功,就如《中庸》上所說:「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別人學一遍就會,自己要學一百遍才會,別人學十遍就會,自己得學上千遍才會,但是如果你能夠堅持這個方法,即使很愚鈍也會變得很明智;即使很柔弱也會變得很強大。最害怕的是什麼呢?「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天資很愚鈍,又不肯去求學的人,這是最下等不能成為學者。
困而不學,只說民斯為下矣,不說天子或諸侯,為什麼呢?因為古代的仁君自幼非學不可,凡是帝王不論多壞,都必須念書,因為有老人逼著他學,則百姓庶人相對而言比較自由,學與不學聽其自願,如果庶人困而不學,這種民就是下等人。但是孔子說這句話,仍然是有激勵這個人求學的意思。我們天天要修學,學為君子,學為聖賢,雖然學的時候受到一些困難,但是也不是下等人,否則的話就像《禮記》上所說:「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不夠人格了。」
*內容來源《群書治要》學習網*
小故事 大智慧 學習傳統文化 利己又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