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學不知義,學習很重要

2021-01-18 餘莉開講群書治要

*節選自《群書治要》之論語 第三十七集*

(本文共601 字,閱讀大約2 分鐘)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人不學不知義,人不學不知道,這一章主要強調的是學。孔子把人的資質分為上中下三等。上等的人是生而知之者,他生來就知道一些事理;次一等的人是學而知之者,他雖然不學不知,但是一學就會,這是聰明的人;又次一等的人是困而學之,什麼是困呢?孔安國註:「困,謂有所不通,不通就是心智不開,但是他能發奮求學,人家學一遍就會,他學一百遍才會,能夠這樣苦學也能成功,就如《中庸》上所說:「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別人學一遍就會,自己要學一百遍才會,別人學十遍就會,自己得學上千遍才會,但是如果你能夠堅持這個方法,即使很愚鈍也會變得很明智;即使很柔弱也會變得很強大。最害怕的是什麼呢?「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天資很愚鈍,又不肯去求學的人,這是最下等不能成為學者。

困而不學,只說民斯為下矣,不說天子或諸侯,為什麼呢?因為古代的仁君自幼非學不可,凡是帝王不論多壞,都必須念書,因為有老人逼著他學,則百姓庶人相對而言比較自由,學與不學聽其自願,如果庶人困而不學,這種民就是下等人。但是孔子說這句話,仍然是有激勵這個人求學的意思。我們天天要修學,學為君子,學為聖賢,雖然學的時候受到一些困難,但是也不是下等人,否則的話就像《禮記》上所說:「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不夠人格了。」

--正體-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人不學不知義,人不學不知道,這一章主要強調的是學。孔子把人的資質分為上中下三等。上等的人是生而知之者,他生來就知道一些事理;次一等的人是學而知之者,他雖然不學不知,但是一學就會,這是聰明的人;又次一等的人是困而學之,什麼是困呢?孔安國註:「困,謂有所不通,不通就是心智不開,但是他能發奮求學,人家學一遍就會,他學一百遍才會,能夠這樣苦學也能成功,就如《中庸》上所說:「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別人學一遍就會,自己要學一百遍才會,別人學十遍就會,自己得學上千遍才會,但是如果你能夠堅持這個方法,即使很愚鈍也會變得很明智;即使很柔弱也會變得很強大。最害怕的是什麼呢?「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天資很愚鈍,又不肯去求學的人,這是最下等不能成為學者。

困而不學,只說民斯為下矣,不說天子或諸侯,為什麼呢?因為古代的仁君自幼非學不可,凡是帝王不論多壞,都必須念書,因為有老人逼著他學,則百姓庶人相對而言比較自由,學與不學聽其自願,如果庶人困而不學,這種民就是下等人。但是孔子說這句話,仍然是有激勵這個人求學的意思。我們天天要修學,學為君子,學為聖賢,雖然學的時候受到一些困難,但是也不是下等人,否則的話就像《禮記》上所說:「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不夠人格了。」

*內容來源《群書治要》學習網*

小故事 大智慧 學習傳統文化 利己又利他

相關焦點

  •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的意思是什麼?
    玉石不經雕琢,成不了器物。比喻人不受教育、不學習就不能有成就。 成語典故原文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兌命》曰:「念終始典於學。」其此之謂乎!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 淨宗法師|法義學習的重要性
    淨宗法師|法義學習的重要性法義學習,以前我也談過這個主題,今天就不具體講某一段法義,只是就法義學習本身和大家交換一下思想。重要,就是重要性,為什麼要學習;內容,就是學什麼;方法,就是怎麼學;注意事項,就是哪些方面是要注意、克服的,不能走偏。
  • 如何理解孟子所說的仁是人之心,義是人之路呢?
    孟子說:「仁是人之心,義是人之路。如果你捨棄了這條路而不去走,散失了這個心而不知設法找到,可悲呀!人們如果有隻雞或狗跑丟了,都能知道設法找到;有的人心失去了,竟然不知設法找到。學問的正道沒別的門路,只是設法找到失去的人心而已。」
  • 人不學,不知義
    人不學,不知義。」良好的餐桌禮儀需要父母循序漸進的傳授,潛移默化的引導,孩子才能養成有涵養,講禮儀,愛勞動,惜糧食的好學生。良好的習慣是從小養成的,因此,餐桌禮儀要從娃娃抓起,孩子們,我們共同學習以下文明餐桌禮儀吧。1、懷著一顆感恩的心來享受我們的每一頓飯。餐桌禮儀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課程,用餐前的感恩教育也是必不可少。
  • 「學講話 品典故」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釋義】《論語?述而》是學者們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時引述較多的篇章之一。這一章包含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學習態度,以及孔子對仁德等重要道德範疇的進一步闡釋。「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等名句皆出自此篇。
  • 人不知而不慍,學而時習,有朋遠方(我的竊讀筆記)
    孔子在論語當中的首章首句就強調過一句話,它叫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按照朱熹在四書中的解釋,學而時習的習是指實踐練習的意思,他的意思是幼鳥在白天晨光喜威之時,正是而非逝者翱翔的樣子這叫學而時習,並不是學習並經常複習,學習並經常複習,這個學霸都不會覺得這是件快樂的事,學而實習是我們有些知識剛剛上手,而我們願意試試看,願意去實踐,這個讓我們非常快樂,這就對了,想想我們學開車,學遊泳,學自行車時的那種經歷,這是學習的第一項,我們有教師,我們有書本,我們完成知識從教師書本向自我身上的投射與傳遞
  • 《論語》「君子」之一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論語》二十篇,第一篇《學而》。《學而》第一章是大家都知道的「三乎」: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三乎」是什麼意思,幹什麼的?我們先說第二「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 《論語三百問》第10問:人不知而不慍,君子的道義擔當|近道書院
    這一講,我們來討論《論語》開篇的第三句話:「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兩千多年來,人們對這句話的理解基本上都歪掉了,不得要領。對經典的歪解,按程度可以分為,輕微性的誤解和顛覆性的錯解。比如,「學而時習之」,把「學」當成近於理論的知識學習,把「習」當成將知識用於實踐,這種解讀是錯誤的,但尚屬輕微,猶可容受。
  • 夏海:儒家的「義」到底是什麼?
    孔子認為,「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強調後天的學習和實踐對人的品性有著重要影響。孟子則認為人性本善,將義規定為「羞惡之心」,與仁、禮、智共同構成人的本性。孟子言人性本善,雖然不無唯心傾向,卻有著積極的社會意義和激勵作用。這是告訴人們,所有道德行為都源自於人的本性,只要你願意,就能夠做到,而且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孟子以羞惡來界定義的內容,是對儒家之義的貢獻與發展。
  • 論語裡的教育思考:人不知而不慍
    聽學習強國音頻時,偶然間看到山東學習平臺發布的《七日百遍背論語》,就打開聽聽磨耳朵。一些思考僅結合自己的工作與生活,僅限自己的粗淺認識,不做專業研究,和專業有違之處請見諒。《論語·學而篇》第一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三句話講述學習的不同階段。
  • 學隆成義記憶法為什麼要進行數字訓練?
    昨天的時候,有幾個剛報名我們隆成義記憶學集訓營課程的家長諮詢到我們服務老師:「老師,我報名學習這個方法是為了提升孩子語文英語的,讓我們記憶數字有什麼用?還不如直接教我們怎麼背課文怎麼做題,來的靠譜一些。」還有一位家長是這麼說的:「我又不讓我孩子去比賽成為記憶大師,練數字幹嘛?」
  • 幼兒想學美術畫畫,不知該從哪開始學習?
    幼兒想學美術畫畫,不知該從哪開始學習?有什麼基本的學習方法?在幼兒時間期學習美術繪畫只要老師做對正確的教學方法兒童學習進步會非常快,比如在上課時老師親自示範畫一幅作品,告訴兒童們先從哪裡開始畫作,第一步、該先從哪開始,第二、步從哪開按順序示範繪畫教學,科學式教學才能夠有效的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和動力,只有兒童在有興趣的視覺思維活動中學習才是最有效的學習方法。
  • 學習,永不停止——思義校園文化課程展示
    學習的重要:有一句話說,一個孩子只要還能讀書,他就不會變壞。這就是國家對於教育的重視的原因,學習,能使人明事理,懂進退。沒有在校園中,孩子就會在該受教育的年紀,迷失在社會的燈火酒綠裡,沉迷玩樂,跟社會上的青年墮落。所以,不管用盡什麼辦法,家長都會不惜一切代價讓孩子留在校園中。
  • 制義小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自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王安石秉政,科舉始廢詩賦而用經義取士,至明洪武三年,詔定科舉之法,應試文皆應仿宋「經義」,制義之文,遂在明一代蔚然。後,清紹明制,仍以制義取士。至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科考終廢,士子亦不習制義之文。及此,制義為科考專用文體已歷八百三十三年矣。今人聞八股二字,俱眄而嘲之,偶有雲八股亦有其利於當時者,然則,二者皆不知制義為何物,遑論有觀其一二篇者。
  • 人不知而不慍
    我讀初中的時候,在課堂上背過這樣一大段孔子語錄: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 學習很重要,會學更重要
    人生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不同階段有不同的學習任務,不斷獲取新知識,是我們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如何學習,如何讓學習效果達到最佳,可能有些人還沒有找到方法。左智仁老師在課上跟大家分享了他的學習心得:學習很重要,會學更重要,不學習很可怕,不會學更可怕。自古至今,所有成大業者,都是上進好學者,無一例外。
  • 自得之樂的人生泰然: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快樂,莫過於自得其樂,而不以外在的名利獲取,或者說不以暫時人們的不認可,影響其內心的恬靜和怡愉。「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的價值觀,本自《論語·學而》。孔子的這一名言,揭示了修行於君子人格者在學習、實踐上的價值態度,道出了成就自身的真誠操守,展現了不同的人生志趣和快樂體驗。作為一個有道德潛能的人,正因有「人不知而不慍」這個堅守,方可以成為君子。同樣,只有成為君子,方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慍」。「人不知而不慍」,何以成為君子人格的內在價值根本標誌之一?
  •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出自《論語》第一章。這一章的前兩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大家都很熟悉。這一句,可能不太熟悉。這一句的意思是,「別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惱怒,不也就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不被別人所了解,或被人誤解,甚至遭受不公正的對待,是每一個人都難免會遇到的,人們常會因此而惱怒、不快,怨天尤人。這裡孔子則要求能「人不知而不慍」。
  • 孟子見梁惠王,孟子的義和孔子的義有什麼不一樣?
    孟子曾說過願意學習孔子。而孔子是非常重視長幼秩序的,既然孟子願意學那肯定要先給梁惠王正名才對,可是為什麼沒有呢?這就是孟子的特殊含義,也就是儒家思想中的說大人,則藐之。那麼孟子有什麼仇恨這麼大的怨氣呢?從孟子的第一句話就能看出端倪,原文是「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裡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其中叟是古人晚輩見長輩而稱的稱號,但是自己雙親還在是不能稱叟的。
  • 淺讀《論語》|人不知,而不慍,是教養
    《論語》的開篇,大家都耳熟能詳,連小孩子也都會背: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裡的「子」是中國古代對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就好像現在的人們尊稱他人為師傅或老師一樣。子,在古代也是對男子的一種泛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