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見梁惠王,孟子的義和孔子的義有什麼不一樣?

2020-12-14 炎黃論

孟子是歷史中的大思想家,也是和孔子一樣的集大成者,就在他留下的《孟子》之中,首篇就是梁惠王的故事。不過這給後人們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甚至讓人認為梁惠王是個不堪的君主,而梁國也是一個小國家。但其實這裡的梁惠王應該是魏惠王,而在這之前還要說說這給梁惠王的來歷。春秋五霸之一的晉國一分為三,而魏國的建立者原本就是晉國的大夫,在那之後魏國傳到了魏文侯的時候,魏文侯曾經學藝於子夏,也讓魏國成為了強大的國家。後來秦國想討伐魏國,都有人說魏君禮賢下士,上下和諧好合還不能圖謀。

孟子

魏文侯去世之後則是魏武侯,魏武侯的孩子就是我們現在要說到的魏惠王了。在剛開始的時候魏惠王先是在馬陵擊敗了韓國,之後又擊敗了趙國。後來更是直接拿下了趙國的邯鄲,要不是當時孫臏和田忌的救援,恐怕趙國就不復存在了。但也就是從這時候魏國開始走下坡路了,一直都被秦國欺負著。秦國重用商鞅,先是俘虜了魏國公子,之後又奪走了黃河附近的土地,逼得魏惠王遷都大梁,這也就有了梁惠王的來歷。

孟子

然而有個奇怪的點,那就是孟子在寫這一篇的時候直呼梁惠王而不是魏惠王,這是為什麼呢?孟子曾說過願意學習孔子。而孔子是非常重視長幼秩序的,既然孟子願意學那肯定要先給梁惠王正名才對,可是為什麼沒有呢?這就是孟子的特殊含義,也就是儒家思想中的說大人,則藐之。那麼孟子有什麼仇恨這麼大的怨氣呢?從孟子的第一句話就能看出端倪,原文是「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裡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其中叟是古人晚輩見長輩而稱的稱號,但是自己雙親還在是不能稱叟的。

魏惠王

之所以孟子心情會不好估計有著兩個層面的原因,首先就是地方太遠了,叫做不遠千裡而來。而當時的孟子年紀已經大了,尤其是困頓勞苦,又不能得到魏惠王的重用,自然心裡肯定不高興了。再說孟子雖然嚮往孔子,可是做不到孔子的君子固窮,因此也不會給魏惠王好臉色看。同時孟子所推崇的是王道思想,也就是以德服人,而不是霸道以力服人。這多少是一種自欺欺人的說法,打不過則靠說。同時孟子和孔子之間還有很大的差距,就拿現在的義來說,孟子的見解就和孔子不一樣。

孔子

孔子在《論語》當中一共說過二十多次有關於義的話題,但是卻都可以解釋為宜。這是說要分時分地分場合,而不是一概論處。比如其中的:起使民以利,這裡的義就是說要合事宜,而不要輕易去打擾百姓。那麼孟子的義又是什麼意思呢?孟子的義是說一種泛道德,也就是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做了你就不對就是不講義氣。這種太過於片面,而且容易引發一些問題。同樣孔子和孟子說得利也不一樣,這是不同維度下的結果。

孔子

比如說孔子認為在幫助人之後是可以去收人錢財和感謝的,在孔子看來如果不去要的話,那麼就沒有人願意去做好事了。道德修養雖然是一個重要的部分,但是每個人都不可能做到那麼完美,只要是做好事那麼就可以得到褒獎。孟子的就完全不同了,他比較獨立而且非常鋒芒。在義和利之間有著很大的鴻溝,既然不談義那就是貪圖利,既然談了利那就不要說義了。實際上魏惠王第一句話問孟子不遠千裡而來,是不是有沒有什麼對自己國家有幫助的建議?這個初衷是沒有問題的。

魏惠王

在魏惠王看來,自己辱沒了祖宗的教訓,不但是沒有把魏國發展壯大,還讓秦國給逼得搬遷國度。這對國家來說是不利的發展,那麼一個國君尋求辦法和建議難道有錯嗎?可是一問孟子馬上就碰壁了,不但是把梁惠王損了一邊,還說了一大堆大道理。確實孟子的義是行大道,而且也是管理國家的康莊大道,但是光有理想願景是不夠的,還需要去有一個可執行的計劃,不然一切都是形而上的空談。不過孟子的話還是有可取之處的,那就是一個向內求的過程,不要去抱著利益的想法去做事,而是要有一個偉大的理想,這樣才能不偏離方向。

相關焦點

  • 《孟子·梁惠王上》:第一
    >    原文:孟子見梁惠王。不遠千裡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譯文:孟子拜見梁惠王。梁惠王說:「老先生,你不遠千裡而來,一定是有什麼對我的國家有利的高見吧?」        賞析: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每次看《孟子》看到「梁惠王問孟子說:『你對我國家有什麼好處?』」
  • 陳情令女主孟子義是誰 孟子義個人資料家庭背景簡介
    陳情令女主孟子義是誰 孟子義個人資料家庭背景簡介  陳情令女主孟子義是誰  陳情令劇本疑似孟子義飾演的溫情戲份變多,還增加了和肖戰飾演的魏無羨的感情戲,改名字叫溫情令得了吧,劇裡是個男的都愛她。
  • 孟子的生平及主要思想
    元朝至順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為「亞聖公」,明嘉慶九年(1530年),改稱「亞聖」,後來成了孟子的專稱。孟子是孔子之後偉大的儒家代表人物,他繼承了孔子學說的精華,同時又發展性地創立了自己完整的學說,孟子的思想最主要體現在仁政和民本上。仁政是孟子從孔子的仁學繼承發展而來的,性善論是仁政的人性觀基礎。孟子說:「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期有不忍人之政矣。」
  • 趙紫薇曬聊天記錄力挺孟子義,卻被網友罵綠茶?
    這次孟子義又連著霸佔三天熱搜。這是怎麼一回事呢?原來是因為孟子義在劇組中沒有聽從郭敬明的話,自己用自己的化妝師更改了妝發。郭敬明發現後當場有點生氣表示,自己要拍的是劇中人物,不是孟子義。還直言孟子義是網紅臉,再擅自改妝,就不拍了。這件事毫不意外的就上了熱搜,而且網友一致認為孟子義做得不對。
  • 《孟子》十句經典勵志名言,句句真知灼見,充滿智慧!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孟子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對後世中國文化的影響全面而巨大,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及其門人著有《孟子》一書。
  • 《孟子》精華10句,句句經典,中華智慧的結晶!
    語出(戰國)孟子《孟子·離婁下》。愛戴別人的人就會得到別人永久的愛戴;尊敬別人的人就會得到別人永久的尊敬。2、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語出(戰國)孟子《孟子·梁惠王上》。語出(戰國)孟子《孟子·梁惠王上》引孔子語第一個製作木偶或陶人殉葬的人,大概是要斷子絕孫的吧。這是孔子對發明木偶或陶人用以殉葬者的詛咒之語,既體現了他的「民本」思想,也與他所倡導的「仁義」理念相一致,是值得肯定的。5、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
  • 孟子義被曝探班成毅
    成毅3年前還參加芒果臺的綜藝節目,誰想到憑藉《琉璃》大火,在收官之際舉辦雲歌會和女主演袁冰妍的極力避嫌,顯得過分的矯情和現實,因為看到袁冰妍哭了,大家都不忍心。兩人避嫌的原因,可能是不想炒線下CP,但CP粉們不高興了,還嚷著要退錢,因為大家想看的是初遇夫婦撒糖,想不到看了個寂寞,兩人全程沒有互動,袁冰妍也是極力迴避,成毅更誇張,提都不提袁冰妍角色的名字,也不提「初遇夫婦」這個CP名,大家很失望,估計是都是戲,戲外啥都不是,成毅的這種不尊重對手演員的行為被網友嗤之以鼻。
  • 出自《孟子》的三十個常用成語,值得收藏!
    出自《孟子.公孫丑上》:「出於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勝與孔子也。」釋義:常用來形容一個人的品德才能遠遠超出了平常的人。四,事半功倍。出自《孟子.梁惠王下》:「王顧左右而言他。」釋義:比喻和對方交流時,不能正面回答問題,只能繞開話題,故意扯一些不相干的事。八,與民同樂。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此無他,與民同樂也。」
  • 五十個成語,讀懂《孟子》的智慧
    形容軍隊受到群眾熱烈擁護和歡迎的情況。【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簞食壺漿以迎王師。」10、當務之急【解釋】:當務:指應當辦理的事。當前任務中最急切要辦的事。【出自】:《孟子·盡心上》:「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為急;仁者無不愛也,急親賢之為務。」
  • 50個成語,讀懂《孟子》的智慧!
    形容軍隊受到群眾熱烈擁護和歡迎的情況。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10、當務之急 【解釋】:當務:指應當辦理的事。當前任務中最急切要辦的事。
  • 《傻兒傳奇2》將播 孟子義出演冷豔殺手
    孟子義孟子義出演神秘冷豔女殺手《傻兒傳奇之抗戰到底》講述了由劉流飾演的方哈兒率領國民革命軍第88軍出川抗日,遭遇重重危機與陷阱,他都憑藉勇氣、智慧和天生的福運一一解決的故事,最終方哈兒的生死,都掌握在詭計多端、冷酷果敢的日本特務、殺手魅影手中。這個神秘莫測的人物就是由新生演員孟子義飾演的,把這個外表美豔甚至楚楚可憐,內心冷酷、毫無人性的魅影刻畫的入木三分。
  • 孟子思想主張什麼,他和孔子思想有哪些不同
    孟子主要繼承孔子的思想主張,孟子主張「仁」、民本思想。
  • 孟子義演戲毫無職業素養,但她卻有新劇殺青,這下播放量要發愁了
    01孟子義改角色妝發引郭敬明發火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前一段時間在《演員請就位2》上,因為郭敬明是和孟子義一起合作拍攝的,但後面郭敬明發現孟子義的妝發是出現了問題可是孟子義她卻是沒有經過了郭敬明導演的答應,是直接改了角色妝容造型。大家也知道成功的演員們,為了飾演好一個角色是不會在意自己的形象,是一心去演繹好角色的。而孟子義她卻是不一樣了,她可能是因為比較年輕,所以是覺得那個角色的造型不符合她的審美,所以她就是惹怒了郭敬明導演。
  • 孟子義被全網攻擊,黑料被扒,《陳情令》著火都與她有關?
    孟子義因為在《演員請就位》的妝容被推上了熱搜,郭敬明批評孟子義「網紅臉」,隨便改妝容,一時間讓孟子義遭到了全網攻擊,隨即孟子義黑料被扒,就連當時錄製《一年級》頂撞袁詠儀的視頻也再次被翻出來炒作,搞的孟子義「臭名遠揚」孟子義《一年級》更換服裝,
  • 被罵慘的孟子義終於讓人捨不得了
    而對於葉紅魚換人出演的效果,網友的評論則是一邊倒了,《將夜1》由孟子義出演,無論後來因為《陳情令》孟子義被挖出再多的黑料,都不能否認孟子義將葉紅魚演繹得非常到位。
  • 孔子和孟子有什麼相似和不同之處?他們是如何影響中國的?
    孟子比孔子晚了大約200年,但他自稱是孔子的弟子之一,因為他師從孔子的孫子。在中國思想史,孟子被認為是合法的繼承人的孔子儒家思想的哲學傳統,重強調教學的第二儒家美德,易建聯(義),兄弟會或幫助他人在現代語言。孔子教學的最高美德是任正非,收益率在現代的解釋。
  • 夏海:儒家的「義」到底是什麼?
    這說明羞惡之心是一種情感意識,是一種防範錯誤的意識,能夠促使主體控制自然欲望和負面感情,不去做那些不該做的事情。  同時,孟子希望人們能夠把人性的善端「擴而充之」,發揚光大。「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人性之善擴而充之,包括對己和對人的內容。對己是彰顯人的本性,不斷完善人格,否則就是自暴自棄。
  • 解讀丨儒家義利觀:義以為上
    為此,孔子一改此前以社會地位區分君子與小人的主張,將是否具有德性作為根本標準,做出了為義利之辨奠定基本精神方向的論斷:「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做有德君子而不做只知追求一己私利的小人,正是儒家對人的基本要求。為此,儒家一方面明確提倡「見得思義」「見利思義」,另一方面也明確反對見利忘義、「放於利而行」。第二,肯定合理之利的正當性。
  • 孟子正義論
    (《告子上》)這裡孟子是在談「捨生取義」問題,而不是談「禮」的問題,但孟子稱之為「禮義」,顯然是「禮之義」的意思。所謂「禮之義」,就是制度規範(禮)的建構所依據的正義原則(義)。孟子所說的正義之「義」,有狹義和廣義兩種用法,需要我們在上下文的語境中仔細辨析,這是中國傳統訓詁「字不離句」的原則方法。如孟子說:「仁之實,事親是 也;義之實,從兄是也。」
  • 看完孟子義的行程圖,我終於知道了
    孟子義就是《將夜》第一部葉紅魚的扮演者,憑藉著葉紅魚這個角度的驚豔表現,年輕的孟子義也獲得了較高的人氣和知名度,演員一旦有了人氣,市場自然就會更加寬廣了。這一點也是在孟子義身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