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丨儒家義利觀:義以為上

2020-12-12 大道知行知行堂

重「德」是中華文化深厚綿長的傳統。由此,中華民族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形成了高度注重克己修身的自覺。這在集中討論道德與利益關係的儒家義利之辨中得到鮮明體現。義利之辨是儒學的核心論題之一,也是近代以來受誤解最多的問題之一。時至今日,不僅對其完整內涵的闡釋不充分,而且將其基本精神歸結為義利對立、認為儒家義利之辨提倡「以義取利」等誤解也時有出現。本文擬對其基本內涵與意義做出闡釋,並對一些典型的誤解做出辨析。儒家義利之辨包含了四方面的基本內容。

第一,明確反對見利忘義。

成就人之所以為人的理想人格,是儒學關注的中心,克己修身而成就德性,成為其精神追求。為此,孔子一改此前以社會地位區分君子與小人的主張,將是否具有德性作為根本標準,做出了為義利之辨奠定基本精神方向的論斷:「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做有德君子而不做只知追求一己私利的小人,正是儒家對人的基本要求。為此,儒家一方面明確提倡「見得思義」「見利思義」,另一方面也明確反對見利忘義、「放於利而行」。

第二,肯定合理之利的正當性。

由於儒家從成人、重德的基本要求出發,充分突顯了義的首要性,而且從孔子起就開創了「罕言利」的記錄,加之孟子有「何必曰利」的說法,董仲舒留下了「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的記載,宋明理學家也嚴辨「義利」,這就易於給人一種印象,似乎儒家只重義而排斥利。這一認識並不符合實際。在提倡「見得思義」而反對見利忘義的基礎上,儒家肯定了合理之利的正當性。對此,孔孟等均有明確論述。

孔子曾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孔子明確承認,富貴為一般人所喜好,貧賤為一般人所厭惡。這就認可了合理之利的正當性。當然,無論得到富貴還是去除貧賤,都應當為之以道,而不能肆意妄為。這段話可與孔子另一段話相印證:「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正是立足這樣的認識,《論語》標舉了「義然後取」的原則。

可見,在孔子那裡,只要是不違背道德而理當得到的利益,完全可以心安理得地取得。孟子同樣明確肯定了普通民眾正當物質利益的合理性。面對戰亂時代始終不懈地追求王道,是孟子的一個重要特點。為此,他提出了仁政主張及具體舉措。其經濟上的一個基本立足點,就是首先保障普通民眾物質利益方面的基本需求。孟子明確地把「養生喪死無憾」視為「王道之始」。在保障普通民眾的物質利益以「富之」的基礎上,再施以教化,就可以推行王道於天下。

第三,在動機上反對「以義求利」,但在結果上可以接受「因義得利」。

即反對在主觀動機上假仁義之名而行牟利之實,但卻接受在客觀效果上因行義而得到正當利益特別是公共的大利。這一點體現得最典型的就是《孟子·梁惠王上》。面對梁惠王「亦將有以利吾國乎」的提問,孟子回答說:「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表面看來,孟子似乎將道德與利益對立起來,只講義,不講利。仔細的分析表明,這種認識是難以成立的。

通觀全篇,此章的完整意涵在於:如果整個社會的各階層都只知講利並陷入利益紛爭,必將給國家與包括君主在內的社會各階層帶來亡國滅身等巨大危害;只有行仁踐義、施仁政,才能「王天下」即結束戰亂、走向統一。顯然,這不僅符合君主自身的利益,而且更是當時百姓最大的利益。而這種利又是在行義的過程中實現的。這不僅不是要將義利對立,就其客觀效果而言,甚至是「義利雙成」。當然,正如「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的回答所表明的,孟子的相關主張不能歸結為是主動自覺地「以義求利」,而是動機上反對「以義求利」,但結果上可以接受「因義得利」。

第四,在特殊情況下則犧牲利益而成就道義,極端的情況即是殺身成仁、捨生取義。

在義與利尖銳對立、只能做出非此即彼選擇的特殊情況下,儒家的確體現出了更為注重道義而非利益的傾向,這是其相對於墨家與法家的一個重要特色。孔子指出:「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孟子進而展示了特殊情況下義利間所具有的巨大張力,並揭示了何以必須「捨生而取義」的理由。透過孟子「魚與熊掌不可得兼」的著名論述,可得出三點結論:

第一,正像魚與熊掌並非任何時候都只能二者擇一,義與生也是可以共存並同為我所欲的;第二,只是在「二者不可得兼」的情況下,才不得不做出「捨生而取義」的選擇;第三,之所以做出為道義而安然赴死的選擇,是因為在義與生相衝突的情況下,追求義的價值超過了生命本身的價值,對違義的厭惡超過了對死本身的厭惡。可見,儒家主張,當遇到義利尖銳衝突而不可調和的特殊情況時,志士仁人決不為苟活而做損害仁義的事,而是寧可犧牲生命也要成仁踐義。

不難看出,儒家的確首重義,但並不以義利對立作為理解義利關係基本前提。儒家不僅肯定合理之利的正當性而且在客觀效果上接受「因義得利」表明,在其對義利關係的整體理解中包含了義利統一向度。因此,即使儒家所謂重義輕利也不是建立在義利對立基礎上的。只是在義與利尖銳對立的特殊境遇中,儒家才明確主張做出非此即彼的選擇,犧牲利益而成就道義。不能將「義利之辨」針對特殊境況的主張擴大化、絕對化。

在客觀效果上接受「因義得利」不能歸結為「以義取利」即主動自覺地打著道義的旗號謀取利益,這也是討論儒家義利之辨必須加以認真辨析的一個原則性問題。實際上,以義取利是儒家所一直明確反對的行為方式。孟子與荀子正是因為五霸假借仁義謀利而羞於談論他們,朱熹更對此有明確論說。當有人不贊成「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認為「仲舒說得不是。只怕不是義,是義必有利;只怕不是道,是道必有功」時,朱熹鮮明地指出:「才如此,人必求功利而為之,非所以為訓也。固是得道義則功利自至,然而有得道義而功利不至者,人將於功利之徇,而不顧道義矣。」這就一針見血地道出了其中癥結所在:如果為利而義,其最終結果必然是不顧道義而「徇」利。這就涉及了儒家之為儒家的根本。作為一種成德之學,儒家所關注的中心是德性人格的成就。真正的德性是高度自主而不為外在利益所左右的,「以義取利」顯然是有違於此的。因此,無論出於怎樣的主觀願望而認為儒家義利之辨提倡「以義取利」,都不僅完全消解了儒家義利之辨的價值意義,而且有違於其基本理論立場。

綜上而論,儒家義利之辨歸根結底體現為一種「義以為上」即以德行作為人之所以為人之本的精神追求。當道義與利益、德性精神與感性慾求發生衝突時,志士仁人理當超越利益的糾結與感性的欲求而致力於對道義與德性的追求,並在其中得到精神的滿足與心靈的自由。由此,超越物慾與私利的誘惑,不斷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成就以德性精神為依歸的理想人格,就成為儒家精神追求的一個重要特色。

在儒學中,做一個孜孜以求利、放於利而行,因而無德性、無操守、肆無忌憚的小人,還是做一個義以為上、行仁踐義,因而重德操、求上達,行己有恥的君子,是人在夢覺關頭的一次重大生命抉擇,是關係到究竟做一個真正的人還是做一個衣冠禽獸的大問題。面對物慾橫流的生存環境,現代人並沒有遠離這一生命抉擇。面對市場經濟的衝擊,體現「義以為上」的精神追求,通過提升境界而築起精神的堤防,對於有效地抵禦拜金主義與享樂主義的侵蝕,同樣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而如何既堅持「義以為上」的主導,又達成客觀效果的義利雙成,更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儒家義利觀的現代轉化應當認真面對的富有挑戰性的時代課題。

本文原載於《光明日報》(作者李翔海,國際儒聯理事、北京大學教授),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相關焦點

  • 人民日報:弘揚「義以為上」的傳統美德
    作為中華文化的精髓,中華傳統美德蘊含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不僅在歷史上對塑造中華民族精神、影響中華先民的思維方式與行為方式發揮了巨大作用,而且對我們今天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積極借鑑意義。「義以為上」的精神,就是其中的重要內容。   「義以為上」是儒家義利觀的核心旨趣,主要包含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   明確反對見利忘義。
  • 華人100句國學經典之——墨子:義,利也
    【義,利也】 導讀: 西方有希臘「三賢」: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裡斯多德;東方有中國 「三聖」:老子、孔子、墨子。 懂中國必從先秦開始,知「國學」必讀「三聖」經典。本系列閱讀讓經典回歸本真,把經典讀「薄」,以100條經典呈現,以通俗語言加現實情境真實解讀。
  • 積極重構正確的義利觀
    簡言之,他們都是不當義利觀的信奉者。 然而,當大老闆任曉年提出無理要求,讓羅檳炒掉戴曦時,羅檳當場嚴詞拒絕,顯示出有原則、有底線、有情有義的一面。隨著情節推進,觀眾看到,羅檳為姐姐羅琦、秘書慄娜、老同學冀遇的事情,均不辭辛勞、盡心盡力。第9集中,一位92歲的老先生被一家無良房產中介矇騙,籤訂了有損自己利益的房屋銷售合同。羅檳幫助老人打贏了官司,並且分文不收。
  • 莊子對儒家仁、義、禮、樂的批評
    就自然方面而言,莊子認為,天地萬物在本性上都是「無為」的;就人性方面而言,人應該順應自然而無有作為,因人的無為在其本質上和產生萬物的天地的本性是一致的。只有「虛靜無為」才能保持人的本性,所以〈庚桑楚〉說:「靜則明,明則虛,虛則無為而無不為。」
  • 夏海:儒家的「義」到底是什麼?
    義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範疇。朱熹指出:「義者,心之制,事之宜也。」儒家之義強調主體性和實踐性,使義既內斂為行為主體的品格,在人們的心靈深處播種下道德文明的基因,又外化為主體行為的品格,把義由抽象的價值準則貫穿到日常生活和個人行為之中,拓展了倫理道德實踐的空間。在儒家看來,義是處理人際關係的重要依據,也是個人道德修身的價值取向,更是具有現實操作性的倫理道德範疇。
  • 儒家文化中的義是什麼意思
    儒家是人乘宗教,仁義禮智信分別對應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和不飲酒。義就是其本意,不偷盜。當然儒家的義擴大化了其本來的意義,為匡扶大義。義是什麼?為何和匡扶有關?義就是守護。所以仁本身是愛,仁不是義,但是守護仁是義。
  • 羅安憲:儒家的義利觀念與現代市場經濟
    當義與利相一致的時候,不會有問題發生,但是當義與利不相一致的時候,個人應當持什麼樣的態度?這就是義利問題的根本所在。  儒家義利觀的理論基礎是儒家的人性論。在人性論問題上,儒家內部是有分歧的。孟子認為人性善,荀子認為人性惡。在荀子看來,人天生有好利惡害的本能。「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荀子·性惡》)對此,孟子並不予以否認。
  • 古人有關義利觀的八句名言!非其義,不受其利!
    古人有關義利觀的八句名言!非其義,不受其利!一、居利思義,在約思純。五、非其義,不受其利。——《呂氏春秋·離俗》。如果不符合道義的要求,就不能隨便接受他人的利益。接受他人的財物,通常出於以下兩個原因:一是本身非常貧困,沒有生活依靠,接受別人捐贈的財物來維持生活;二是為別人做事,接受別人給予的報酬。
  • 當儒家的「孔融讓梨」被儒家的「格物致知」解讀後~
    儒家思想中有個「格物致知」的概念,後來被王陽明發揚光大才被廣泛認知。什麼是「格物致知」呢?即通過觀察事物或事件的表象,去了解其內在的本質或原理,從而獲得高深的智慧。為什麼「格物致知」的理念沒有被儒家發揚光大呢?
  • 解讀丨儒家人生哲學的現代價值
    儒家的人生哲學是儒家思想體系的重要內容和主體部分。儒家學派在兩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經歷了漢唐儒學、宋明新儒學以及現代新儒學等幾個發展階段,許多理論見解和闡釋幾經嬗變,但其基本精神卻貫穿始終,其中包含著儒家關於人生問題的基本觀點、基本態度和基本看法。
  • 平天下 | 君子義以為質
    平天下 | 君子義以為質 2020-08-24 09:03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解讀《論語》,中國文化為什麼提倡仁、義、禮?不僅僅是個人修養
    中國文化為什麼提倡仁、義、禮?難道說這是孔老夫子憑空想像出來的道理,還是他自己認定的個人行為準則,強加到人們身上去的。從《論語》中,有子的這句話,我們可以逐條解讀,仁義禮不僅僅是個人修養,更是社會需要提倡的準則。
  • 義利之辨(上)
    義」應該是完全一致的,即「利」就是「義」,追利即求義。  義利之辯高二5班 王心語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義利的對立, 但是,如果從動態的、團體或理想的角度來看,「利」和「義」應該是完全一致的。從起源上,「義」寫作「義」,在甲骨文中的形象正是用一件武器將羊從中分開,合理分配食物。而利則是禾苗加刀,切割植物。義和利從本義所指的行為上屬於相同的含義。
  • 儒家道德的一種解讀
    馬建紅(法學博士)追星大概是人類的一種本能,平日裡在銀幕螢屏上活躍的明星,當某一天有機會見到真人時,人們必會赴現場見識一下,哪怕只是遠遠地瞄了一眼他們的背影,也會成為日後的談資。拿泰戈爾來說,我們或許對他和徐志摩、林徽因的合影更感興趣,甚至願意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解讀其時徐志摩和林徽因的關係,然而,在一些沒有被人們捕捉到的會晤中,沉澱下來的話題卻值得人們一再談起。比方說,在泰戈爾1924年的中國之行中,就曾與梁漱溟先生有過一次交流,這絕對算是大師級別的對談。
  • 陳來:一個國家或者一個社會,不能夠先利而後義;如果是先利後義,只能導致這個社會的利害爭奪——《博覽群書》之大家對話「義利篇」
    孟子的思想是很明確的,就是一個人也好,一個國家也好,必須反對唯利是圖,在義和利發生衝突的時候,必須要堅持以義為先,以義為上。孔子已經講了,「義以為上」。「義以為上」就是在一切事情上,如果義和利發生衝突的時候,應該是以義為上。當然孔子沒有把「義」和「利」明確地在價值觀上把它做一個對立,彰顯出處理好義和利的關係對文明社會、對國家的意義。孟子就發展了這一點。
  • 「學講話 品典故」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講話原文】中華民族歷來主張「君子義以為質」,強調「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釋義】《論語?述而》是學者們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時引述較多的篇章之一。這一章包含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學習態度,以及孔子對仁德等重要道德範疇的進一步闡釋。「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等名句皆出自此篇。
  • 解讀丨歷代儒家如何理解「天人合一」
    八卦的每一卦體都由三個線段所組成,每個線段有一個象徵意義:上象徵天,下象徵地,中間象徵人,稱之為「天地人三才」。這是「天人合一」最早的說法。儒家對「天人合一」哲學作出了最重要的貢獻。孔子作《春秋》,上揆天之道,下質諸人性。相傳他作的《易傳》中說:「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
  • 儒家倫理學是一種情感主義的美德倫理學
    儒家倫理學究竟屬於哪種研究進路的規範倫理學是一個頗有爭議的問題,本文試圖說明:第一,儒家倫理學不是後果主義的倫理學;第二,儒家倫理學不是康德主義意義上的義務論;第三,儒家倫理學是一種美德倫理學;第四,儒家倫理學是一種不同於亞里斯多德主義的情感主義美德倫理學。儒家倫理學的非後果主義特徵是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儒家的基本精神就是「義以為上」。
  • 魏承思先生:《荀子解讀:人生修養的儒家寶典》
    主要著作有:《管子解讀:領袖需要的智慧》《中國知識分子的浮沉》《中國佛教文化論稿》等。魏承思先生是嚴謹的學院派學者出身,學術功底深厚,學術著作頗豐,自從上世紀末結緣並跟隨南懷瑾先生修學以來,秉承南老師倡導的「以經解經、經史合參「的治學方法,讓傳統文化回歸其本來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