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弘揚「義以為上」的傳統美德

2020-12-13 人民網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作為中華文化的精髓,中華傳統美德蘊含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不僅在歷史上對塑造中華民族精神、影響中華先民的思維方式與行為方式發揮了巨大作用,而且對我們今天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積極借鑑意義。「義以為上」的精神,就是其中的重要內容。

  「義以為上」是儒家義利觀的核心旨趣,主要包含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

  明確反對見利忘義。儒家有所謂「君子」與「小人」之別,兩者的分界線在於是按照仁道的要求規範自己的言行還是只顧謀取一己之私利。做有德君子,是儒家對人的基本要求。為此,儒家明確提倡「見得思義」「見利思義」,反對見利忘義、「放於利而行」,即提倡面對利益時首先要想到道德的要求,想到利益是否屬於自己「應當」得到的;反對見到利益就把道德置諸腦後,甚至把追求個人利益當作行事的基本準則。

  肯定合理之利的正當性。在提倡「見得思義」而反對「放於利而行」的基礎上,儒家也肯定合理之利的正當性,強調「義然後取」,即只要是合乎道德要求的、理當得到的利益,完全可以心安理得地取得。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

  在動機上反對「以義求利」,但在結果上可以接受「因義得利」。也就是說,反對在主觀動機方面假仁義之名而行謀利之實,但並不反對在客觀效果上因為行義而得到正當的利益特別是公共的大利。這一點體現得最典型的就是「孟子見梁惠王」的故事。面對梁惠王「叟不遠千裡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的提問,孟子說:「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表面看來,孟子似乎是將道德與利益對立了起來,只講義不講利。實際上孟子認為,行仁義的結果是「王天下」即結束戰亂、走向統一。這不僅是黎民百姓最大的利益,而且是在行義過程中得以實現的,在客觀效果上可以說是「義利雙成」。

  在特殊情況下應犧牲利益而成就道義。最極端的情況,就是孔子所謂「殺身成仁」、孟子所謂「捨生取義」。孔子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孟子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也就是說,當遇到義與利發生尖銳衝突而不可調和的特殊情況時,志士仁人決不為了苟活而做出損害仁義的事情,而是寧可犧牲自己也要成仁踐義。

  「義以為上」體現了以德性作為安身立命之本的精神追求。儒家認為,當道義與利益、德性與欲求發生衝突時,志士仁人理當超越利益的糾結與感性的欲求而致力於對道義與德性的追求,並在其中得到精神的滿足與心靈的自由。由此,超越物慾與私利的誘惑,不斷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成就以德性精神為依歸的理想人格,就成為中華先民精神追求的一個重要特色。所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安貧樂道」「淡泊明志」「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等,都是這種精神境界的不同表述方式。

  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是做一個孜孜以求利、「放於利而行」、無德性、無操守的小人,還是做一個「義以為上」、行仁踐義、行己有恥的君子,是關係人能否異於禽獸的大問題。這無疑對現代人能起到相當程度的警醒作用。如果說儒家的義利觀在某種程度上存在對「利」注重不夠的偏頗,那麼,現代社會中的一些人則走到了另一個極端,即片面求利甚至完全不顧「義」。在這方面,中華傳統美德中「義以為上」的精神無疑有著糾偏作用。同時,如何在「義以為上」的精神主導下尋求「義利雙成」,也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實現傳統義利觀的現代轉化必須認真面對的課題。

  (作者為北京大學中國文化發展研究中心教授) 

  《 人民日報 》( 2014年05月30日 07 版)

相關焦點

  • 弘揚中華傳統勤勞美德
    勤勞是華夏子孫的傳統美德。中國人的勞動精神一代代傳承,離不開對中國傳統勞動觀念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自古以來,對勞動的肯定和讚美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尚書·周官》中寫道:「功崇惟志,業廣惟勤。」《古今藥石·續自警篇》中寫道:「民生在勤,勤則不匱,是勤可以免饑寒也。」意思是人們的生計在於勤勞,勤勞就不會缺乏衣服與食物,勤勞能夠讓人避免飢餓與寒冷。
  • 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目前世界上,有140多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母親節,80多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父親節。「百善孝為先」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炎黃子孫理應有一個充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內涵和民族精神的中華父親節、中華母親節,而不是過外來的節日,這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倫理道德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核心,也是中華文化對人類文明最突出的貢獻之一。
  •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傳承中華傳統美德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傳承中華傳統美德 2020-12-04 14: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弘揚傳統家庭美德 加強家庭文明建設
    在新時期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傳統家庭美德、加強家庭文明建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無論時代如何變化,無論經濟社會如何發展,對一個社會來說,家庭的生活依託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會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服民以道德,漸民以教化」。
  • 中華傳統美德(經典)
    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培育孩子們的民族精神,是新時期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仁愛思想是中華傳統美德的精髓,它經過幾千年的傳承,成為中華文化的瑰寶。作為學校教育,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傳承文明美德。開展仁愛教育之前,我們在認識上存在偏頗之處:一怕步入復古誤區;二怕影響教學質量;三怕師資難以跟上;四怕增加師生過重負擔。
  • 洋浦舉辦「弘揚傳統文化 學習優良傳統美德」主題培訓
    8月13日上午,洋浦政法委組織社區幹部、社區綜治管理人員和部分學校教師,在新英灣區辦事處集中開展「弘揚傳統文化 學習優良傳統美德」主題培訓,進一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論述,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和美德,增強傳統文化在廣大幹部群眾中的教育引領作用,為洋浦自貿港建設營造一個和諧的社會環境貢獻力量。
  • 傳承優秀文化 弘揚傳統美德
    記者 李磊 彭純 通訊員 賴欣 皮慧 毛豔霞 楊芳雲 王雅麗 龔莎莉 方錫昂 連日來,嶽陽樓區上下通過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活動與居民群眾共度端午佳節,傳承端午文化,弘揚求索精神。馬上要過端午節了,五裡牌社區網格員通過平時對這些老人的了解,知道他們最渴望的是熱鬧團圓,借著這次端午節的機會,6月15日上午,把幾位老人請到了社區,一起包粽子,話家常,李奶奶和葉奶奶還手把手教社區年輕的網格員包粽子,讓他們不要忘記了中國的傳統。李奶奶還帶頭唱起《東方紅》,心中無比感慨和欣慰,社區飄揚出歡樂的歌聲和笑語,一片喜氣洋洋。
  • 弘揚、倡導孝老愛親的中華傳統美德
    為積極弘揚重陽節愛老敬老的傳統美德,青島市開展「我們的節日·重陽」主題活動,營造關愛老人、孝老愛親的節日氛圍。各區市結合疫情防控工作要求,針對重陽節和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主題,開展了形式多樣的主題活動,通過登山賞菊、愛心義診、文化展演、志願服務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引導市民傳承優秀中華傳統文化,弘揚愛老敬老的節日精神。這部「我們的節日·重陽」專題片,記錄青島市民在豐富多彩的慶祝活動中,弘揚、倡導孝老愛親的中華傳統美德。
  • 中華傳統美德的魅力
    「十思」體現了中華傳統美德,也體現了歷代中國人對中華傳統美德的堅守。那麼,中華傳統美德為何具有經久不衰的魅力?當前應怎樣堅守中華傳統美德?  中華傳統美德立足於現實的人、立足於你我他組成的社會。中國人從來相信,每個人都要講道德,道德跟每個人有關;天道與人道從根本上說是一致的,人能夠「與天地合其德」。例如,孝是「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 弘揚國學經典 傳承中華美德
    近日,一場簡樸而豐盛的以「弘揚國學經典·傳承中華美德」 為旨的鄭則宏老師授徒慶典儀式在汕頭君華大酒店舉行。12名衣著唐裝,神釆飛揚,經過認真甄選,人品良正,尊師重教,熱愛「易學」文化的學生參加授徒拜師儀式。學生們以傳統的拱手施禮方式,莊重地向尊敬的老師鞠躬,成為鄭則宏老師親傳弟子。老師帶著三本署名蓋章的易學專著和書法作品集回贈每一位學生。
  • 《歡樂飯米粒兒》弘揚傳統美德
    「中華民族在長期實踐中培育和形成了獨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規範,有崇仁愛、重民本、守誠信、講辯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有自強不息、敬業樂群、扶正揚善、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等傳統美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規範,不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價值。」
  • 傳承國粹《弟子規》文化 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檢察風雲》雜誌社社會工作站河南站訊【記者 魏健 河南上街報導】為了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傳承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一系列指導精神,進一步傳承國粹《弟子規》的內涵,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上街區中心路街道辦事處聶寨社區黨總支、聶寨股份經濟合作社,在祖國70華誕到來之際,9月19日,
  • 中華傳統美德和社會主義榮辱觀
    「仁、義、禮、智、信」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核心價值理念和基本要求,是我們要很好遵循的、最重要的五種社會道德規範。從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各種組合的比較來看,「仁、義、禮、智、信」是人們應該履行的基本義務和主要品行,在道德建設中具有基礎地位。從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產生、發展的歷史來看,「仁、義、禮、智、信」在中華民族道德建設的長河中具有本源地位。
  • 傳承中華美德手抄報模板合集,弘揚傳統美德,提高道德修養
    --《墨子·修身》() 17、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史記·陳涉世家》 18、志當存高遠。--諸葛亮《誡外生書》 19、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誡子書》 20、有志者事竟成。
  • 學優秀詩篇 誦傳統美德
    「家風是一個人精神成長的重要源頭,家風純正,雨潤萬物,在節日期間弘揚良好的家風有著積極的意義。」鮑卡說。   賓水西裡居民、67歲的高全森看完演出後非常感動:「改革開放40年來,生活越來越好,感謝黨,感謝祖國。」
  • 冠英二中國旗下講話-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尊老愛幼
    為了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引導青少年孝敬父母,孝敬長輩,學會感恩,愛護幼小,樹立良好的家庭美德觀念,同時也為了進一步加強我校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心。11月23日,我校師生在操場集合進行了主題是「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尊老愛幼」的升旗儀式。升旗儀式結束後,八年級同學宋妃玉進行了國旗下講話。
  • 2019考研政治思修考點:傳承中華傳統美德
    1.中華傳統美德的基本精神   中華傳統美德內容豐富、博大精深,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精神財富,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源頭活水。   (1)重視整體利益,強調責任奉獻。傳統道德中的義利之辨、理欲之辨,其核心和本質是公私之辨。「公義勝私慾」是中國傳統道德的根本要求。
  • 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注重家風建設
    本期特別策劃的主題是如何大力弘揚良好家風。  重視家風家教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優秀傳統家風,亦稱傳統美德,其源於家規家訓,又發展於家規家訓。家訓是中國古代進行家教的各種文字記錄,包括散文、詩歌、格言等,也可以稱之為家規、家範、家法、庭訓和庭誥等。據戰國竹書《保訓》篇記載,周文王臨終告誡武王姬發要敬德守中,被稱為「中國最早的家訓」。
  • 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樹立尊老愛幼模範榜樣
    為了在教職工中樹立尊老愛幼的好榜樣,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新密市市直第二幼兒園日前評出了十多位「好媳婦」、「好兒女」,由全體領導班子在春節來臨之際為他們的父母公婆送去了慰問和祝福。     了解到有十多位老師長期和父母或公婆一起生活,工作上老人對兒女支持,生活上兒女對老人孝敬,家庭關係和睦融洽,堪稱孝敬父母的典範。
  • 亦莊四幼舉行「大愛中華」弘揚傳統美德六一慶祝活動
    亦莊四幼舉行「大愛中華」弘揚傳統美德六一慶祝活動。圖為活動現場。小朋友拿起畫筆,像小藝術家一樣,沾上各種各樣的顏色,來畫T恤。彩繪活動為孩子們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他們發揮自己的創意,用不同的工具創作出了一幅又一幅漂亮的作品,充分的展現出他們豐富多彩的內心世界,同時又充分表達了孩子們的藝術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