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道德的一種解讀

2020-12-13 金臺資訊

馬建紅(法學博士)

追星大概是人類的一種本能,平日裡在銀幕螢屏上活躍的明星,當某一天有機會見到真人時,人們必會赴現場見識一下,哪怕只是遠遠地瞄了一眼他們的背影,也會成為日後的談資。在學界也有追星的情形,只是與影視圈相比,規模聲勢都要含蓄、低調一些。譬如當某個國外的學界大咖來訪,若有機會和大咖來個親密接觸,合影留念是少不了的,若干年後拿出照片來曬一曬,權當是個自己在學界地位的證明。當然這都是不入流的小人物們的小心思。至於那些本就是學術大師或學界名流的人,他們與國外學者或名家的合影,則正可說明其「朋友圈兒」的品質,由此還會在學術史上傳為佳話。

上世紀二十年代初期,英國哲學家伯特蘭·羅素、美國實驗主義大師約翰·杜威、印度著名詩人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他們的訪華就曾引發一連串的轟動效應,許多大學邀請他們去開講座、作報告。他們當時留下的那些影像,也使我們有幸一睹彼時人文社科學界之風雲人物。學界在「星聚」的喧囂過後,留影之外,還會給後學留下許多值得追憶或進一步思考的話題。

拿泰戈爾來說,我們或許對他和徐志摩、林徽因的合影更感興趣,甚至願意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解讀其時徐志摩和林徽因的關係,然而,在一些沒有被人們捕捉到的會晤中,沉澱下來的話題卻值得人們一再談起。比方說,在泰戈爾1924年的中國之行中,就曾與梁漱溟先生有過一次交流,這絕對算是大師級別的對談。

梁漱溟先生在一篇談《道德為人生藝術》的文章中,憶起與泰戈爾的一段談話,梁先生去的時候,泰戈爾正在和楊丙辰先生談論宗教問題,楊先生認為儒家為宗教,而泰戈爾則說不是。當徐志摩為泰戈爾介紹說梁漱溟是「孔子之徒」時,泰戈爾表示他很願意聽梁先生講一講儒家的道理。

梁先生贊同泰戈爾的孔子儒家不是宗教的觀點,但卻不同意其所依據的道理。在泰戈爾看來,宗教是在人類生命的深處有其根據的,所以能夠影響人。尤其是那些偉大的宗教,其根於人類生命者愈深不可拔,它的影響也就更大,空間上傳播得很廣,時間上亦會傳得很久遠。但儒家卻不是這樣,因為「孔子在人倫的方面和人生的各項事情上,講究得很妥當周到,如父應慈,子應孝,朋友應有信義,以及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等等,好像一部法典,規定得很完全。」然而這些妥當的、四平八穩的規定,卻不免離生命有些遠,「要照顧到各方,要得乎其中;顧外則遺內,求中則離根。」基於此,泰戈爾判定儒家不算宗教。

梁漱溟先生對此的解釋是,孔子所講的道理卻不盡在倫理綱常中,倫常只不過是其中的一個面向而已。孔子在《論語》中的「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一層一層的內容,說的都是他自己的生活;他對弟子顏回「不遷怒,不二過」的稱讚,也都是說其個人本身的事情。無論自己為學還是教人,孔子都將著重點放在自己身上,而無關乎倫理綱常這些外面的「粗」的東西。另外,孔子也並不要求人們一定要四平八穩,得乎其中,因為他說「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所謂狂者,志氣很大,很豪放,不顧外面;而狷者狷介,有所不為,對裡面很認真。狂狷的可取之處,「即在各自其生命真處發出來,沒有什麼敷衍遷就。」

其實,孔子最不高興的是「鄉愿」,就是那些「沒有他自己生命的真力量,而在社會上四面八方卻都應付得很好,人家稱他是好人」的人。孟子對此的解釋最明白,「非之無舉也,刺之無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汙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潔,眾皆悅之,自以為是,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也。」在外面表現得很妥當,內裡卻缺乏真的人,還不如狂狷之士的好。這才是孔孟學派的真精神。經梁先生的一番解釋之後,泰戈爾很高興,「我長這麼大沒有聽人說過儒家這道理,現在聽梁先生的話心裡才明白。」

說起傳統文化與儒家的道德,人們總是將其與中規中矩、拘謹、守規矩等聯繫在一起,殊不知那正是孔子所反對的鄉愿,是「德之賊」呢!梁先生藉此加以解釋,認為道德是生命的和諧,是「生命和諧中趣味最深最永」的部分,因為「德者得也」,是有得於己,有以自得,無待於外面的其他條件。人生要過得有趣味,沒有趣味,人就活不下去,「活且活不下去,況講到道德乎?」所以「道德是生命的精彩,生命發光的地方,生命動人的地方,讓人看著很痛快、很舒服的地方」。

當我們如梁先生這般來理解道德的時候,道德是根於我心並深得我心的和諧、趣味與善意。如此過下去的人生,才是精彩的,動人的,也才是人人可欲可求的。梁先生與泰戈爾的這次相遇,繼而成就了這番有關儒家道德觀的討論,本身也是一段本真、有趣的佳話。在梁漱溟先生的心中,或許比留下一張合影更有價值。漫畫/陳彬

相關焦點

  • 儒家的倫理思想以道德問題為核心,一種典型的倫理型人文主義學說
    以仁愛為基點的倫理思想儒家的倫理思想以道德問題為核心,是一種典型的倫理型人文主義學說。其中,「仁」是儒家道德理論的基本原則,是各種道德規範道德要;求的基本出發點,儒家的道德規範體系正是以仁」為核心展開的。
  • 儒家文化思想中的道德與倫理關係
    倫理與道德之間的關係一直是中西方哲學家討論的問題,現代人容易將道德和倫理混為一談,其實這兩者間雖然有必要的關聯,卻存在著差異。道德與倫理有著一定的關係,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儒家文化思想中的道德與倫理間的關係,一起來看看吧。
  • 儒家倫理學是一種情感主義的美德倫理學
    儒家倫理學究竟屬於哪種研究進路的規範倫理學是一個頗有爭議的問題,本文試圖說明:第一,儒家倫理學不是後果主義的倫理學;第二,儒家倫理學不是康德主義意義上的義務論;第三,儒家倫理學是一種美德倫理學;第四,儒家倫理學是一種不同於亞里斯多德主義的情感主義美德倫理學。儒家倫理學的非後果主義特徵是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儒家的基本精神就是「義以為上」。
  • 儒家道德哲學對大學生人格養成的積極意義
    論儒家道德哲學對當代大學生人格養成的積極意義劉道嶺(滄州師範學院,河北 滄州,061001)摘要:儒家學說是中華文明之根所自然衍生的正宗一脈,儒家道統是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長河的浩浩主流本文擬就儒家道德哲學對當代大學生人格養成的積極意義談一下自己的拙見,希望能夠對儒學,對我們的時代和世道人心有所幫助。關鍵詞:儒學,道德,人格養成儒家學說是中華文明之根所自然衍生的正宗一脈,儒家道統是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長河的浩浩主流。
  • 當儒家的「孔融讓梨」被儒家的「格物致知」解讀後~
    儒家思想中有個「格物致知」的概念,後來被王陽明發揚光大才被廣泛認知。什麼是「格物致知」呢?即通過觀察事物或事件的表象,去了解其內在的本質或原理,從而獲得高深的智慧。為什麼「格物致知」的理念沒有被儒家發揚光大呢?
  • 道家之道德與儒家之道德的同異
    道家之道德更多的是本體的,本源的,自然而然的,清虛自守,無為而治,柔弱不爭,上善若水。故道家推崇道法自然,返璞歸真。以此,安身立命,治國安邦。儒家的道德更多的是倫理綱常,人與人,人與社會的秩序。故推崇綱常教化,名教有為。以此,修齊治平,忠孝節義。道家重天,重自然,故治本。
  • 李勇| 道德矛盾心理——一種相對主義的解讀
    而當涉及道德選擇時,這些父母的反應,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們對於兩種價值序列的理解和認同。我的直覺是,如果這些移民父母真的如維森特和阿瑞特所說,可以同時持有兩種不同的道德視角,那麼他們應該不會產生矛盾的心理。他們之所以出現矛盾的心理,還是因為他們不確定哪種視角是對的。我們前面討論了,在特定的道德情景中存在不同的道德選擇時,道德選擇和道德主體之間有兩種不同的思考路徑。
  • 教育解析:儒家學說與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看完長知識了!
    一種延續千年、影響巨大的傳統文化思想體系,是否已失去存在的合理性?儒家文化對新時期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能否發揮核心或促進作用?筆者以為前者可否定,後者可肯定。我們應以長遠和戰略眼光審視儒家文化,繼續開發利用這一母體文化形態。使它不僅能更好地傳承,而且有效地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服務。
  • 【觀點】「雖不中,不遠矣」——儒家道德教化思想三題
    在一定意義上,傳統儒家思想就是一種道德教化學說,是一種致力於社會核心價值觀建構與教育的思想。儒家在進行道德教化或價值觀教育時,特別強調「君子以人治人」,即注意考察被教育者具體的主客觀條件,包括被教育者目前所達到的道德境界、所處情景、可以預期的效果等,以此為基礎循循善誘、有所提升,而不是把被教育者看作白紙一張,更不是強人所難,一味地抽象灌輸。
  • 解讀丨儒家義利觀:義以為上
    這在集中討論道德與利益關係的儒家義利之辨中得到鮮明體現。義利之辨是儒學的核心論題之一,也是近代以來受誤解最多的問題之一。時至今日,不僅對其完整內涵的闡釋不充分,而且將其基本精神歸結為義利對立、認為儒家義利之辨提倡「以義取利」等誤解也時有出現。本文擬對其基本內涵與意義做出闡釋,並對一些典型的誤解做出辨析。儒家義利之辨包含了四方面的基本內容。
  • 儒家倫理與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提供一個文化的鎮基之物
    把儒家思想作為道德公民教育的一個選項,以便「為年輕的新加坡人在抗拒西方文化中不可取的影響時提供一個文化的鎮基之物」  儒學倫理在這個公民道德教育體系中處於何種地位呢?新加坡開國元勳吳慶瑞指出,「儒家思想是以孔子的道德體系為中心的思想」,這一套源自中國古代社會的學說固然有不適合現代新加坡國情的部分,但孔子所教導的「君子風範和正直品格的道德價值觀」,則「和二十世紀的新加坡有密切關係」。他還說明,孔子有著這樣的一種主張,就是一個國家的統治者如果本身不具有正直、高尚的品格的話,則這一個國家「必遭災難」。在這一點上,人民行動黨政府與孔子「也持相同的看法」。
  • 「氣節」是怎麼樣的一種道德操守?
    在上述語境中,「氣」早已脫離供人呼吸喘氣之用的本意,上升為一種勸勉人生、振奮人生,為人應當積極拼搏、努力向上的士氣。這為後來的儒家學者所繼承,並將之演繹成儒家的「氣」,由自然層面進取為道德境界。如孟子講「浩然之氣」。在《孟子•公孫丑》中,有這樣一段孟子和公孫丑之間的對白: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敢問何謂浩然之氣?」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
  • 解讀丨儒家人生哲學的現代價值
    儒家的人生哲學是儒家思想體系的重要內容和主體部分。儒家學派在兩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經歷了漢唐儒學、宋明新儒學以及現代新儒學等幾個發展階段,許多理論見解和闡釋幾經嬗變,但其基本精神卻貫穿始終,其中包含著儒家關於人生問題的基本觀點、基本態度和基本看法。
  • 儒家文化為何遭受現代人唾棄?它所追求的道德標準有價值嗎?
    另一個則是儒家思想下的讀書人總是滿口仁義道德,自己做起來卻並不是這樣,不止是山東的衍聖公弄出的民不聊生,更有錢謙益的水太涼。自己對別人始終高標準,嚴要求,但到了自己身上卻不是這樣,為了利益和保命什麼都做得出來。有了上述兩條內容,加上很多儒家的霸權主義思想,哪怕在唐宋之後融合了佛道思想,儒家在現代人看來依然是不可救藥的。
  • 解讀《大學》最精華3句,領略儒家智慧,幫你參透人生!
    《大學》概括了了先秦儒家道德修養理論,講述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對做人處事有著深刻的啟迪性。1.【原文】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解讀】「知止而後有定」中的「知止」是說知道自己的目的,就是知道做什麼和不做什麼。強調要心靜、心止。「定」是說知道了目的所在,然後意志才會有定力。「定而後能靜」是說意志有了定力,心才能清靜,才能安靜下來。
  • 道德經解讀
    」道德經」第一次看到這本經書之時應該是我十五六歲的時候,通過朋友張氏看到的,當時我年紀還小,不懂得學習的重要性,閱讀這部經文之時是在韓國初遇異類
  • 儒家仁學思想的現代啟示:道德修養貴在親力親為、持之以恆
    習近平同志指出:「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儒家思想,對中華文明產生了深刻影響,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儒家思想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重要滋養。」仁作為儒家思想的一個核心概念,不是空泛的哲學概念或僵化的倫理教條,而有著深入日常生活的實踐性和與時俱進的生命力。
  • 魏承思先生:《荀子解讀:人生修養的儒家寶典》
    魏承思先生著述的新書《荀子解讀:人生修養的儒家寶典》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是該出版社2019年上海書展即將推出的本年度重磅圖書。魏承思先生鑽研《荀子》多年,以其一貫的風格,深入淺出,用明白通曉的語言,在逐一解讀文本時結合現實事例,使歷史與現實、經典與生活融會貫通,引導大眾對《荀子》這部儒家經典有一個明晰而全面的理解。博大精深的《荀子》歷千年而不衰,至今仍散發著先秦大哲的智慧,字字句句蘊含人生的真理。魏承思先生結合自己的智識和經驗,為讀者解讀一個不一樣的荀子,向讀者傳遞這本儒家經典中的人生道理。
  • 《漫畫儒家思想》內容簡介
    《漫畫儒家思想》內容簡介 發表時間:2011-03-09   來源:中國文明網《漫畫儒家思想》上冊《漫畫儒家思想》下冊  《漫畫儒家思想》是蔡志忠對儒家經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的解讀,最終用漫畫的形式表現出來
  • 道德,本質上是一種功利行為?!
    也就是說,我們的道德其實很大程度上是做給別人看的,是一種功利行為。對一般人而言,自律其實是以他律為前提的。所以,我們儒家有一條最高的道德標準,叫做慎獨。正因為缺乏慎獨精神,所以儒家先師們才提倡,所以才難能可貴。怎麼能做到慎獨?其實,還是離不開功利的辦法。大家應該聽過楊震幕夜卻金的故事。東漢的一位大儒楊震,他的學生升官兒,去赴任的路上經過了楊震的住處,學生在天黑後跑到楊老師家中,送上了金子表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