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三百問》第10問:人不知而不慍,君子的道義擔當|近道書院

2021-02-08 近道文化
有朋自遠方來!近道書院的朋友們,祝福大家安康和順!

這一講,我們來討論《論語》開篇的第三句話:「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兩千多年來,人們對這句話的理解基本上都歪掉了,不得要領。

對經典的歪解,按程度可以分為,輕微性的誤解和顛覆性的錯解。比如,「學而時習之」,把「學」當成近於理論的知識學習,把「習」當成將知識用於實踐,這種解讀是錯誤的,但尚屬輕微,猶可容受。

「人不知而不慍」,慣常的理解是:「別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氣」,這卻是一種顛覆性的錯解,從根本上誤解了孔子的思想,後果極其嚴重。

下面我們將採取各種釋義手段來澄清:為什麼傳統的解釋錯了,而且是一種顛覆性的錯解?



歷代解讀者,幾乎都把「人不知而不慍」領會為君子的修養境界:認為只要修養到了,別人是否知道我、了解我,那是無關緊要的。這種理解看起來不無道理,而實際上與孔子的原義相去十萬八千裡。

一些學者說,這句話切中了知識分子特有的虛榮心。知識分子飽讀詩書,滿腹經綸,總希望學有所用,別人理解我,重用我;如若不然,難免懷才不遇,滿腹經綸變成滿腹牢騷——這就是「慍」。按這種理解,孔子不愧是一位熟諳讀書人怪癖的心理大師。

遺憾的是,這不可能是孔子的原義。

先來看「知」字之義。甲骨文有「知」字,其象形由「幹」(武器)、「口」(談說)、「矢」(弓箭)組合而成。「知」字與狩獵有關。狩獵是上古時期最常見的生存活動,由於尚無文字,狩獵經驗的分享只能是口口相傳,「知」的造字本義就是口授行獵經驗。

《說文》云:「知,詞也。從口,從矢。」金文在「知」的下部加「曰」,另造「智」字。《論語》只有「知」字,沒有「智」字,「知」字實際上兼含「知、智」二義。當「知」偏向動詞義的「知」[zhī]時,近於現代漢語的「知曉」「了解」;

當「知」偏向名詞義的「智」[zhì]時,近於現代漢語的「智慧」、「明智」等意思。需要注意的是,這兩個義項在《論語》中是有關聯的。比如,有一次樊遲「問知[zhì]」,孔子的回答便是「知[zhī]人」(《顏淵》)。

相較於印歐語系的語言,漢語的語法形式不突出,不像英語、德語、法語等有人稱、數量、時態等曲折形式。《論語》的「知」字,究竟是名詞、動詞還是形容詞,並無鮮明的語法形式來標識。如果我們不能結合語境、文法等來審慎考察,理解就可能偏誤。

「人不知而不慍」的「知」該如何理解呢?如果「知」是「知曉」,則偏動詞義,那麼根據《論語》的文法,「知」後面應當跟賓語,記為「人不己知而不慍」;沒有賓語,則文法不通。我們說「文法不通」,就是根據《論語》使用「知」字的文法。這一點我們可以在《論語》找到強有力的例證。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學而》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裡仁》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憲問》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衛靈公》

這幾個例子說明,孔子確實認為,一個君子不應該擔憂別人是否知道自己;這幾個例子也說明,這種語意下的「知」後面必須跟賓語,「不己知」,「不知人」,「莫己知」,都跟賓語,無一例外。

其實,善於貫通文本來讀書的讀者,應當能看出,如果「人不知而不慍」的「知」是知曉之義,就與《學而》篇末章「不患人之不己知」形成無法通解的困難:既然「不患人之不己知」,何必要強調「人不知而不慍」呢?顯然,這個「知」如果理解為知曉之義,不僅文法有問題,邏輯也不通。

實際上,文法問題也有學者看出來了。楊伯峻先生就說:「人不知——這一句,『知』下沒有賓語,人家不知道什麼呢?當時因為有說話的實際環境,不需要說出便可以了解,所以未給說出。

這卻給後人留下一個謎。」楊先生的古文文法功底是過硬的,看出了不對勁,可是又自圓其說,最終寧可視之為「謎」。其實,何曾有什麼「謎」!把文法疏通,便真相大白。


我們再結合一字多義現象來確定字義。

一字多義是《論語》用字的尋常現象。在前面的解讀中,我們通過諸多句例說明了這一點,比如「不亦說乎」的「說」,「不亦樂乎」的「樂」,都可以兼含兩個義項。

從一字多義來審視「人不知而不慍」這句話,「人不知」的「知」如果讀為「智」(zhì),便沒有任何文法問題。當然,「人不智」也就難以相互知曉,這兩個義項本身也有關聯。

「慍」字也是多音多義字,既可以讀第四聲yùn,也可以讀第三聲yǔn。這句話的「慍」字應讀第三聲,其確切含義不是生氣、怨怒,而是蘊積、鬱結。《集韻》云:「慍,心所蘊積也。」當然,「慍」作為蘊積、鬱結之義,與作為生氣、怨怒之義,本身也有關聯:正因為怨怒,久而不疏散,才會鬱結、不通。

「慍」字這個義項,古籍中多有。

《詩經·邶風·柏舟》:「憂心悄悄,慍於群小。覯閔既多,受侮不少。」
《楚辭·九章》:「憎慍愉之修美兮,好夫人之慷慨。」
《孔子家語·辯樂解》:「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

以上句例的「慍」字都有蘊積、鬱結之義,近於今天我們所說的社會戾氣、社會怨氣之類。

根據以上梳理,孔子原話應當讀為:「人不知[zhì]而不慍[yǔn],不亦君子乎?」意思是:「人們不明智,卻能[讓他們和諧而]不鬱結,這不正是君子[的使命]嗎?」


除了文法、字義的理由,我們還可以從語法結構來進一步分析。通常的理解與我們的理解,語意的主謂賓結構(施動者、受動者)是不同的,對比如下:

人[別人]不知[zhī我=君子]而[我=君子]不慍[yùn怨怒],不亦君子乎?


人[人]不知[zhì]而[人]不慍[yǔn鬱結],不亦君子乎?

按通常的理解,「不知」的主語是「人」,「不慍」的主語是「君子」。按我們的理解,「不知」「不慍」的主語都是「人」。前面講過,按通常的理解,「知」的賓語不能省,否則不合文法。更嚴重的是,這種理解方式所蘊涵的立場預設,尤其值得我們警醒。

不同的理解方式,意味著不同的思想格局,我們至少可以指出兩個方面。

其一,按通常的理解,無形中設置了「人」(別人)與「君子」(我)的隱性對立,並由此預設了君子的「自我本位」。「自我本位」的立場預設,將會產生連鎖反應,直接誤導我們對《論語》後文諸多話語的理解方向——在後續的講論中我們會具體討論這個問題。

其二,按通常的理解,「別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氣」,這是君子的「自我本位」視角。無論君子如何「不慍」,也只是一種自我格局,至多是「眾人皆醉我獨醒」的灑脫罷了。

相反,按我們的理解,根本就沒有一種「自我本位」的立場預設;其次,我們的理解基於群體乃至天下視角,彰顯了君子的道義擔當。「不知而不慍」的主語都是「人」,而不是基於「自我本位」所設置的「別人」。

因疏於「學」,故而「不知[zhì]」,這是世人的常態。「不知[zhì]」會帶來什麼局面呢?上一講我們引用過赫拉克利特的話:

清醒者會展開出一個共同的大世界,而每一個沉睡者則陷溺於自己的小世界。

所以「不知[zhì]」的結果,必然是自限一隅,鬱結不通。反之,「知[zhì]」則「不慍[yǔn]」,故而和諧暢通。

人雖「不知[zhì]」,而能教化之,以臻「不慍[yǔn]」,此乃君子之使命。所謂教化,也就是教行於天下。《說文》云:「化,教行也。」《增韻》載:「凡以道業誨人,謂之教;躬行於上風動於下,謂之化。」孔子也說過:「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顏淵》)君子就像一個社會機體的良醫,以自己的風範,疏通各種關隘阻塞,臻於「通則不痛」的「不慍」境界。


《周易》同人卦的彖辭有一句話:「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這裡的「通」,就是「不慍」。通天下之志,正是君子的天職所在。

《論語》乃君子之書。君子之書,必有君子之氣象。《論語》開篇就明確了君子的使命擔當。
為了更好地領會君子氣象,我們再從字源來看何謂「君子」。

「君」的本字是「尹」字,二者通用。章太炎《文始》說:「春秋君氏亦作尹氏。《荀子》『君疇』,《新序》作『尹疇』。則尹君一字也。」「君」由「尹」和「口」組成,「口」表示發號令。《說文解字》:「君,尊也。從尹,發號故從口。」

「尹」是什麼意思呢?在甲骨文裡,「尹」是古代部落酋長的稱呼,後來引申出統領、尊重之義。君子,也就是君之子,將來要承擔大任者。

在春秋之前,君子本來是表示地位的稱謂,指在上位者,後來漸漸滲入德性的意思,成為表示德性的指稱。在《論語》中,「君子」的意思取決於語境,既可以表示地位,也可以表示德性,還可以兼融地位與德性兩義。

孔子常常把君子與小人對舉。與君子一樣,小人最初也是表示地位,泛指處於下層的人。人的處境、地位天然地關聯著人的視野、格局、胸襟、抱負,所以自然而然,小人也被賦予了德性的意義。

有意思的問題是:孔子為什麼要頻頻把君子與小人對舉呢?

一些西方學者認為,儒家學說中充斥著聖人、君子、小人這些等級性觀念,顯示了「巨大的保守性」,這與「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是難以相容的。果真如此嗎?持這種看法的人,其實並沒有真正理解孔子的真精神。

在孔子看來,君子、小人並不是「等級性觀念」,而是代表著兩種不同的生存性向。而且,這兩種性向並不是凝固不化的,君子與小人之間並非絕對的不可互通。

孔子說過:「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季氏》)小人能否提升為君子,關鍵在學。好學,便可以成為君子;不學,便永遠自限於小人,甚至君子也可能變為小人。

由此,我們可以引出三點結論:

其一,君子與小人對舉,並不是截然分隔的對立,而主要是一種激勵性的思想修辭。

其二,君子與小人之間可以貫通,這一彈性與春秋以降社會階層不斷流動的時代變革相應,孔子作為「聖之時者」,賦予君子與小人一種彈性的張力,是對時代精神的思想回應。

其三,君子與小人對舉,兼含地位與德性雙重意涵,二者可以相互轉化,這體現了孔子對人的自覺意志的充分肯認。

黑格爾講過一種「界限的辯證法」:界限對於理性只是辯證地存在,因為設定一個界限就表明已經超越了這個界限。君子與小人的對舉也應如是觀。其實,即便是「聖人」概念,在孔子那裡也主要是一個思想修辭,而不能坐實來理解。

通過「君子」這一群體,一個社會固有的上下層級結構,便獲得了互動互通的精神支持和現實載體。這大概就是「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的命意所在。

這一講就到這裡。下一講,我們將會總觀《論語》開篇的三句話,解析其中包含的義理規模與思想結構。

相關焦點

  • 【經典】《論語》: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接下來,夫子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又該如何理解呢?基於前兩句的理解,這句就很好理解了,這就是水到渠成的事,萬事開頭難,好像唱歌一樣,開頭的起調很關鍵。就是那些戲劇演出時的,笙弦鑼鼓的伴奏,關鍵都在之前的調弦定調上,弄得好歌舞昇平,弄不好就會洋腔怪調一塌糊塗。
  •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出自《論語》第一章。這一章的前兩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大家都很熟悉。這一句,可能不太熟悉。這一句的意思是,「別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惱怒,不也就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不被別人所了解,或被人誤解,甚至遭受不公正的對待,是每一個人都難免會遇到的,人們常會因此而惱怒、不快,怨天尤人。這裡孔子則要求能「人不知而不慍」。
  • 《論語》「君子」之一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今天我們就來談談《論語》中的「君子」。《論語》二十篇,第一篇《學而》。
  • 人不知而不慍 不亦君子乎——林松柏校長在2019...
    人不知而不慍 不亦君子乎——林松柏校長在2019...今天,在我們2019屆學生的畢業典禮上,我想和同學們談談「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人不知而不慍」,出自《論語﹒學而篇》的第一章,其中的前兩句廣為流傳:「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但後邊的「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卻並不為人所熟知。「人不知而不慍」這句話,意思是說別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惱怒,就是有德的君子。
  • 第六講: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第六講: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論語·學而》的第一條章句的最後一個分句是:「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句話,但是能夠真正做到的人卻非常少。       對於「人不知」這個問題,是《論語》中反覆討論的問題。這個主題分別在1.16、4.14、14.30和15.19條重複出現。
  • 淺讀《論語》|人不知,而不慍,是教養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裡的「子」是中國古代對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就好像現在的人們尊稱他人為師傅或老師一樣。子,在古代也是對男子的一種泛稱。《論語》中的「子曰」中的子,專指孔子。子曰,就是孔子說的意思。
  • 皇甫公良~第三講: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原文子曰: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也就是我常說的:遇見不懂事者,不要去教育他,更不要跟他去爭執,否則,我們也就成了一個不懂事兒的人。第三層「不知」是,即便對方給我們造成了實際損失,我們也不可生氣,我們要做到「不慍」,直接電話報警就是,遇到事情,我們要學會交給警察來處理,要讓法律和規則去幫助我們索賠損失,沒啥好生氣的。
  • 《論語》|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人不知而不慍⑤,不亦君子乎⑥?」①子:中國古代對有學問、有地位的男子的尊稱。《論語》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②習:「習」字的本意是鳥兒練習飛翔,在這裡是溫習和練習的意思。⑤慍(yùn):怒,怨恨,不滿。⑥君子:《論語》中的「君子」指道德修養高的人,即「有德者」;有時又指「有位者」,即職位高的人。這裡指「有德者」。孔子說:「學到的東西按時去溫習和練習,不也很高興嗎?有朋友從很遠的地方來,不也很快樂嗎?
  • 論語裡的教育思考:人不知而不慍
    聽學習強國音頻時,偶然間看到山東學習平臺發布的《七日百遍背論語》,就打開聽聽磨耳朵。一些思考僅結合自己的工作與生活,僅限自己的粗淺認識,不做專業研究,和專業有違之處請見諒。《論語·學而篇》第一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三句話講述學習的不同階段。
  • 什麼是「人不知而不慍」?
    最近身體真的不靈光,一病未好,一病又起,這次好在是熱傷風,不再咳嗽,不耽誤說話,所以從昨天起開始恢復正常的讀經典。
  •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是什麼意思?
    要還原「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的真正含義。必須先解讀這個「人」字。這個字代表什麼樣的人,他們又是個怎麼樣的「不知」法?明白了,你就知道,遇到這樣的人「不知」你,你也會「慍」的。《論語》中的經常用來表示士大夫階層的人,這樣的人都是知識分子,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人。這句話裡的就包括在了這類人中。這是第一個要明確的。第二個要明確的是。既然是知識分子,那麼,在知識分子中,為什麼會有「君子」與之分呢?這是因為二者產生「見識」的模式不同,或者說,二者的學習模式不同。
  • 儒學的命符:「人不知而不慍」
    一、不知什麼。關於「人不知而不慍」的白話譯解,多屬「增字為訓」:在「知」後補出「我」這一賓語。此類思理至少可以追溯到二程:「雖樂於及人,不見是而無悶,乃所謂君子。」(朱熹《論語集注》卷一)程頤弟子尹和靖對君子何以能夠「不見是而無悶」做出解釋:「學在己,知不知在人,何慍之有。」
  • 自得之樂的人生泰然: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快樂,莫過於自得其樂,而不以外在的名利獲取,或者說不以暫時人們的不認可,影響其內心的恬靜和怡愉。「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的價值觀,本自《論語·學而》。孔子的這一名言,揭示了修行於君子人格者在學習、實踐上的價值態度,道出了成就自身的真誠操守,展現了不同的人生志趣和快樂體驗。作為一個有道德潛能的人,正因有「人不知而不慍」這個堅守,方可以成為君子。同樣,只有成為君子,方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慍」。「人不知而不慍」,何以成為君子人格的內在價值根本標誌之一?
  • 人不知而不慍 不亦君子乎——林松柏校長在2019屆學生畢業典禮上的講話
    今天,在我們2019屆學生的畢業典禮上,我想和同學們談談「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人不知而不慍」,出自《論語﹒學而篇》的第一章,其中的前兩句廣為流傳:「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但後邊的「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卻並不為人所熟知。「人不知而不慍」這句話,意思是說別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惱怒,就是有德的君子。
  • 孔子曰: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大家都理解錯了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我們每個人在念初中的時候作為論語的選讀內容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但是孔子本意是想說什麼呢,孔子所想表達的真的是我們中學時候所解釋的那樣嗎?《論語》作為課文內容教材的解釋是這樣子的!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下面一句: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慍是什麼呢?慍,根據說文解字講,講怒,發怒了。這就表明人家不知道你,你的學問再多你修到修得怎麼好,人家不知道。普通人來講,自己有學問又有道德。學孔夫子講的學聖人大道,人家不了解,心裡難免要發牢騷了。發牢騷就是慍,慍就是悶在心裏面,有種怨恨,沒有發出來,一般人總是向外發,一般人講俗話叫發牢騷,孔夫子在這裡講不要發牢騷,甚至心裡也不要怨恨,所以講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解志熙 |「人不知而不慍」摭談
    來源:《名作欣賞》2019年第3期少年時讀《論語》,開首便是「學而」篇。
  •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大仙是我的一位大學同學,作為文友書友的我倆志同道合,有一次我注意到她也在讀論語,而且也似「動情」,我便考她一句「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的意思,她說是「只擔心父母會生病就是盡孝」。我則認為這個解釋不對,說是「如果要盡孝,就要讓父母放心,不去做那些讓父母擔憂的事,只有疾病(因為是難以避免的)才會引起父母的擔憂」。
  • 我讀論語:孔子的一句「人不知,而不慍」,卻給後人留下了一個謎
    歡迎大家來到靜心閣文化,本文為《我讀論語》第2期:孔子的一句」人不知,而不慍「,卻給後人留下了一個謎,如果您喜歡,不妨點個關注吧!這種說法楊伯峻先生在《論語譯註》裡提到過,說它過於牽強,所以就按照一般的解釋來說了,原因就在於「人不知」這一句中的「知」字下面沒有賓語,又因為孔子當時有說話的實際環境,不需要說出就可以了解,所以就給後人留下了一個謎團,「人不知」究竟是不知道什麼呢?
  • 古代故事:成都丐者,人不知而不慍,君子不哭,秦中子
    見人就拿出一篇文章讓人看。自稱是丟失了上任的公文,流落街頭。他語調悲傷,嗓音嘶啞,面容憔悴,博得了人們的同情。他住在橋邊的一個破房子裡,後來有個大戶人家想擴建房屋,硬買了他的房子。強制他搬家那天,只見兩間內室裡堆滿了散落的銅錢,一共能有上千萬。鄰居都不知道他這麼有錢。成都人都開玩笑勸說讀書的親人去乞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