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身體真的不靈光,一病未好,一病又起,這次好在是熱傷風,不再咳嗽,不耽誤說話,所以從昨天起開始恢復正常的讀經典。
這一個月的書目是《論語》+《唐詩三百首》,每天至少10分鐘,時間請充裕的話,會看下對應的《論語》解讀。
《論語》開篇有三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上學時,這段話是背的熟的不能再熟了,直到昨天再次讀時,才真的明白最後那句「人不知而不慍」的真正意思。這還緣於下午工作上的一件小事。
我的工作職責基本屬於流程事務上,經常與人交接些事情,有時各別已經打過幾次交道的人,再來問之前已經做過的事情 ,我就會有些惱怒,覺得這些人太不上心了,然後就會發牢騷。
昨天又有一個對接人,把一個簡單的事情搞錯了,第一時間,我能感受到自己馬上就要生氣了,然後突然想到了這句話「人不知而不慍」,心裡一下就敞亮了。
對於我來說,這些事務確實都是很簡單的,可對於其他人可能就會「複雜」,不管別人是什麼樣的狀態,既然這種狀態存在,且發生了,我沒有必要因為別人的這種「不知」,而讓自己「慍」,而是要為別人的「不知」解惑。
一遍不行,就再來一遍,就像教小孩子一樣,總有一天,他們會記住,我又何需替別人太過「著急」。
讀了小半年的經典,一直沒有覺得有什麼大的改變; 現在看來,經典之所以一直被世人傳誦學習,不是因為多麼高深莫測,而是因為這些經典就是先知總結的人生真諦,需要時時反覆,用心體會。
如果若說我到底有什麼樣的進步,我覺得,是現在的自己越來越溫柔了,急性子逐漸變慢了,特別是對孩子,真的是超超超級有耐心!
如果你喜歡,就給我點個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