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人不知而不慍」?

2021-03-01 茹金生長

最近身體真的不靈光,一病未好,一病又起,這次好在是熱傷風,不再咳嗽,不耽誤說話,所以從昨天起開始恢復正常的讀經典。

這一個月的書目是《論語》+《唐詩三百首》,每天至少10分鐘,時間請充裕的話,會看下對應的《論語》解讀。

《論語》開篇有三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上學時,這段話是背的熟的不能再熟了,直到昨天再次讀時,才真的明白最後那句「人不知而不慍」的真正意思。這還緣於下午工作上的一件小事。

我的工作職責基本屬於流程事務上,經常與人交接些事情,有時各別已經打過幾次交道的人,再來問之前已經做過的事情 ,我就會有些惱怒,覺得這些人太不上心了,然後就會發牢騷。

昨天又有一個對接人,把一個簡單的事情搞錯了,第一時間,我能感受到自己馬上就要生氣了,然後突然想到了這句話「人不知而不慍」,心裡一下就敞亮了。

對於我來說,這些事務確實都是很簡單的,可對於其他人可能就會「複雜」,不管別人是什麼樣的狀態,既然這種狀態存在,且發生了,我沒有必要因為別人的這種「不知」,而讓自己「慍」,而是要為別人的「不知」解惑。

一遍不行,就再來一遍,就像教小孩子一樣,總有一天,他們會記住,我又何需替別人太過「著急」。

讀了小半年的經典,一直沒有覺得有什麼大的改變; 現在看來,經典之所以一直被世人傳誦學習,不是因為多麼高深莫測,而是因為這些經典就是先知總結的人生真諦,需要時時反覆,用心體會。

如果若說我到底有什麼樣的進步,我覺得,是現在的自己越來越溫柔了,急性子逐漸變慢了,特別是對孩子,真的是超超超級有耐心!

如果你喜歡,就給我點個讚吧~

相關焦點

  • 解志熙 |「人不知而不慍」摭談
    來源:《名作欣賞》2019年第3期少年時讀《論語》,開首便是「學而」篇。
  • 人不知而不慍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2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3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4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 儒學的命符:「人不知而不慍」
    」一語亦彰亦微,究其意指分涉「不知什麼」「遭逢不知」「誰能不知」三個維度。     一、不知什麼。關於「人不知而不慍」的白話譯解,多屬「增字為訓」:在「知」後補出「我」這一賓語。此類思理至少可以追溯到二程:「雖樂於及人,不見是而無悶,乃所謂君子。」(朱熹《論語集注》卷一)程頤弟子尹和靖對君子何以能夠「不見是而無悶」做出解釋:「學在己,知不知在人,何慍之有。」
  • 人不知而不慍-中新網
    人不知而不慍 2013年02月18日 15:34 來源:中新網-華文報摘 參與互動(0)   「人不知而不慍
  • 「生聲語」也說「人不知而不慍」
    《論語》開篇《學而》中有兩處講到別人對自己的認識與了解的問題,一處在開頭:「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一處在結尾:「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大概的意思是說,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惱怒,這樣不也稱得上是有德行的君子嗎?
  • 人不知而不慍新解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對於孔子的這兩句話,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尤其是後一句,更是歷代文人安利自己還不知名的雞湯。今早突有所悟,人不知而不慍,以前的解釋都是自己的才能不被人所知,而不生氣,是君子的品行。究之孔子的時代,春秋末年,知解釋為智似乎更加合理。人不智,做的事情愚蠢糊塗,也不生氣,這是君子的品行。
  • 淺讀《論語》|人不知,而不慍,是教養
    《論語》的開篇,大家都耳熟能詳,連小孩子也都會背: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裡的「子」是中國古代對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就好像現在的人們尊稱他人為師傅或老師一樣。子,在古代也是對男子的一種泛稱。
  •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出自《論語》第一章。這一章的前兩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大家都很熟悉。這一句,可能不太熟悉。這一句的意思是,「別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惱怒,不也就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不被別人所了解,或被人誤解,甚至遭受不公正的對待,是每一個人都難免會遇到的,人們常會因此而惱怒、不快,怨天尤人。這裡孔子則要求能「人不知而不慍」。
  • 論語裡的教育思考:人不知而不慍
    讀到「人不知而不慍」時,聯繫到自己的媽媽和教師身份,感覺或許譯成「人不智慧,而自己卻不惱怒」更適合當下的自己。查了搜狗百科,對「人不知而不慍」的解釋如下: 「知」在古代漢語裡,除了相當於 「知道」、「知識」外,還經常與「智」字通用,相當於「智慧」。例如孔子的名言「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最後一個「知」,即為聰明、智慧之意。
  • 《論語》:帶你脫胎換骨的智慧典籍(四)人不知而不慍,不亦……
    「人不知而不慍」,幾乎所有的解釋都把「知」當成「知道」、「理解」之類的意思。「人不知而不慍」快成了現在酸死人的「理解萬歲」的對應物了。但這裡的「知」不是本義的「知」,而是「智」的古字,「人不知」不是「人不知道」,而是「人沒有智慧」。
  • 自得之樂的人生泰然: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作為一個有道德潛能的人,正因有「人不知而不慍」這個堅守,方可以成為君子。同樣,只有成為君子,方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慍」。「人不知而不慍」,何以成為君子人格的內在價值根本標誌之一?答案就在於自得其樂的人生價值追求。
  • 第六講: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酒中貴族  飲中君子   根植醬香文化  弘揚華夏文明第六講: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論語·學而》的第一條章句的最後一個分句是:「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中的「人不知而不慍」不是我們通常意義上的不在意別人的意見和看法,不是「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的傲慢(或自信),當然也不是不希求同道的孤傲,《裡仁第四》裡孔子就說過,「不患莫己知」,要「求為可知」!       「慍」這個字通常被解釋為「生氣」、「怨恨」。其實,這個字的精確的意思是「沒有發作出來的怒氣」,是「隱含怒意」的意思。
  •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的三種解讀
    《論語》第一篇中第一句末是這樣的:「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皇甫公良~第三講: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原文子曰: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也就是我常說的:遇見不懂事者,不要去教育他,更不要跟他去爭執,否則,我們也就成了一個不懂事兒的人。第三層「不知」是,即便對方給我們造成了實際損失,我們也不可生氣,我們要做到「不慍」,直接電話報警就是,遇到事情,我們要學會交給警察來處理,要讓法律和規則去幫助我們索賠損失,沒啥好生氣的。
  • 孔夫子「人不知,而不慍」的修養境界,現代人還能達到嗎?
    今日翻看論語,首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高中時期學過的夫子語錄中的一篇,前兩句較容易理解,也一直記得很牢,好像偶爾還會用一下。最後一句已經生疏了,就查閱了一下釋義,比較普遍的解釋是:人家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行的君子嗎?
  • 【經典】《論語》: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接下來,夫子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又該如何理解呢?基於前兩句的理解,這句就很好理解了,這就是水到渠成的事,萬事開頭難,好像唱歌一樣,開頭的起調很關鍵。就是那些戲劇演出時的,笙弦鑼鼓的伴奏,關鍵都在之前的調弦定調上,弄得好歌舞昇平,弄不好就會洋腔怪調一塌糊塗。
  • 人不知而不慍 不亦君子乎——林松柏校長在2019...
    人不知而不慍 不亦君子乎——林松柏校長在2019...今天,在我們2019屆學生的畢業典禮上,我想和同學們談談「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人不知而不慍」,出自《論語﹒學而篇》的第一章,其中的前兩句廣為流傳:「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但後邊的「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卻並不為人所熟知。「人不知而不慍」這句話,意思是說別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惱怒,就是有德的君子。
  • 人不知為不慍,不亦君子乎?
    【原文】人不知為不慍,不亦君子乎?」【譯文】「別人不理解自己的學習喜悅和快樂而毫無怒色,不也是君子的品性嗎?」知:理解。慍:惱怒。其如《詩 ·邶風 柏舟》:憂心悄悄,慍於群小。在不能被人理解的情況下,若能堅持到底,不為所動,不為所擾,則堪稱真學士、真君子。不為人理解, 令人惱怒, 是人之常情;而作為君子,樂在其中,何怒之有?文化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全部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其至是大自然最終目的和最終成果。 沒有文化的傳承,就不能鞏固人類所探求的既得成果; 沒有文化的發展,就不能創造人類未來的美好家園。
  •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是什麼意思?
    要還原「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的真正含義。必須先解讀這個「人」字。這個字代表什麼樣的人,他們又是個怎麼樣的「不知」法?明白了,你就知道,遇到這樣的人「不知」你,你也會「慍」的。《論語》中的經常用來表示士大夫階層的人,這樣的人都是知識分子,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人。這句話裡的就包括在了這類人中。這是第一個要明確的。第二個要明確的是。既然是知識分子,那麼,在知識分子中,為什麼會有「君子」與之分呢?這是因為二者產生「見識」的模式不同,或者說,二者的學習模式不同。
  • 《論語三百問》第10問:人不知而不慍,君子的道義擔當|近道書院
    「人不知而不慍」,慣常的理解是:「別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氣」,這卻是一種顛覆性的錯解,從根本上誤解了孔子的思想,後果極其嚴重。下面我們將採取各種釋義手段來澄清:為什麼傳統的解釋錯了,而且是一種顛覆性的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