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2020-08-28 關叔聊人文

中國的古代不缺讀書文宗之才,不缺學優則仕之官,不缺道德高尚之人,但缺經世致用之教。對於教育,很多時候的灌輸就是「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一心只讀聖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做大官發大財」。這造成了書呆子和功利心,一種教育的偏向就走向了書本成為了全部,讀書為了出人頭地。


考試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或者是手段之一,但遠遠不是教育的全部。我們不能只會紙上談兵,也不能只想著升官發財,且看看陶行知,14歲的年紀就在學堂的宿舍牆上寫下「我是一個中國人,應該為中國做出一些貢獻來"。同樣在教育界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等教育理論,基本圍繞: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知與行相結合。


在對於中華教育、平民教育、兒童教育、農村教育,陶先生尤為上心,並在1927年3月在南京北郊曉莊創辦鄉村師範學校曉莊學校,創辦第一個鄉村幼稚園燕子磯幼稚園,農村的孩子可以說是這四種教育的疊加與合成。讓人識字,讓人有知識,這樣才有文化,才會開化,從而不愚昧,不麻木,不無知,不盲目。農夫的身手,科學的頭腦,改造社會的精神。



並且倡導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情自己幹;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漢。早在他創辦南京安徽公學時就為這所學校提出三個教育目標:研究學問,要有科學的精神;改造環境,要有審美的意境;處世應變,要有高尚的容道德修養。別開生面,生動活潑,在實踐的教育中開始東升,在新學的滋養中開始萌芽。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為師所教,為實所學。

相關焦點

  • 範文: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分論句1)打開電視,經常聽到法制欄目報導某某棄嬰案件,某某早早輟學,為掙打錢涉毒案件等等。(用例)案件裡的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是違法的,他們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這樣做會觸犯法律,不知道會有怎樣的後果,這都是因為沒有一個良好的認知。社會的安定,人類的和諧是離不開正確的認知的,一個人沒有正確的三觀如何能夠為社會做出一番貢獻呢?所以,良好的認知才能更好的給我們的行動指引方向。
  • 國旗下的演講:知是行之始 行是知之成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學習就是要「知行合一」,就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所以我們學校倡導「生活教育」,高一學生本周要上有關拓展和研究型課程了,我希望你們抓住機會,思考實踐,將知識學習和生活結合,學出成果來。這個真的很重要,你們將來高中畢業、大學學習中會越來越體會到理論和實踐結合的重要性,這個實踐實際上是培養社會有用人才甚至大師大家的土壤,我們要堅持不懈地堅持下去。
  • 一堂導師課對高中生的啟發: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論分析參數,專項訓練所謂「分析參數,專項訓練」實質上是要釐清「知」與「行」。 「知」之一字,所以維繫心境。 魏源言:「披五嶽之圖,以為知山,不如樵夫一足;疏八珍之譜,以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 北大重慶見習生簡志: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在這短暫實習的最後一周裡,從聆聽校長、市委領導和師兄講話,到多次走入社區親臨業委會成立流程,我深刻地感受到基層工作的複雜性和艱難性,也正是因為如此,才更應該深入基層,在最難的基層工作中磨練自己,成長為可堪大用的新時代青年。
  • 王陽明: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是明代思想家王陽明的話,出自學生記錄其言行的《傳習錄》,其中學生陸澄記的是:「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聖學只一個功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事」。關於知與行的關係,王陽明強調過多次,學生們也覺得這種觀念很重要,也不止一次地加以記錄。
  • 行也是知之始,知也為行之成 做站在時代前沿的人
    (原標題:行也是知之始,知也為行之成 做站在時代前沿的人)
  • 【清風】行之力則知愈進 知之深則行愈達
    南宋理學家張栻在《論語解·序》中這樣闡述知和行的辯證關係,「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這句話的意思是實踐越多,對事物的認識就越深刻;認識越深刻,就越能指導實踐發展。人們往往根據最初的認識和理解展開行動,而在身體力行的過程中,知識不斷豐富、逐步深化,又反過來讓行動變得更高效、更有方向,這就是知與行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過程。
  •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為此,他又一次拿出自己的1萬多元稿費,妹妹讓他留下四分之一貼補家用,他拒絕了:「用這錢去辦學校,是為農民燒心香,是盡我們的綿薄之力去幫助他們」。1934年發表《行知行》一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並從此改名陶行知。1939年7月,在重慶創辦育才學校,培養有特殊才能的兒童;後又創辦以招收難童為主的育才學校1所。
  • 面試熱點: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
    熱點背景:在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以「九個必須堅持」總結了改革開放40年來積累的寶貴經驗,同時引用了「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這句話,意在強調寶貴經驗是全黨全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需要繼續不斷豐富和總結。
  •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紅旗小學趙麗娜
    教育家陶行知說,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聽了丹東市教師進修學院尤雅娟主任的課,我突然間茅塞頓開,「德不立,行不遠,有大德,才有大智慧」。聽完講座後,我始終在思考:如何結合我們長期堅持的德育系列活動,把我們的德育教育變成修心,修德,有生命價值體驗的活動。同時增強他們對生命的感知力,立言,立德,立功。還要讓孩子們在人生漫漫的長路上有積極的體驗,讓他們獲得幸福感。
  • 知之愈明 行之愈篤
    知之愈明 行之愈篤 廉潔統戰
  • 「知」與「行」
    隱性之行,是哲學意義上的無形無相的覺知,這個心有終極意義。心如何行動呢?通過念頭,念頭又被稱為意,簡單的意是意念,複雜的就是思緒、思想。起心動念就是隱性之行。「知行合一」,要求「知」和「行」互相規定、不分先後、不分輕重。
  • [習近平最新用典]行之力則知愈進 知之深則行愈達
    中國之聲特別策劃《習近平最新用典》,梳理習近平總書記最新重要講話和文章中引用的經典名句。今天的《習近平最新用典》,解讀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使用的「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解讀嘉賓: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教授蒙曼。
  • 瞰學校丨合肥市工程技術學校:知是行之成,行是知之始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知是行之成,行是知之始合肥市工程技術學校位於美麗的全國文明城市——巢湖,是合肥市屬的一所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由原巢湖建築工程學校與巢湖市第一高級職業中學等多所職校合併而成。2018年3月,更名為「合肥市工程技術學校」。近年來,在合肥、巢湖兩級政府及職能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合肥市工程技術學校辦學條件有了根本改善,辦學質量有了明顯提高。
  • 每日一語 |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這句話出自《傳習錄》,意思是是:知是行的開始,行是知的完成。
  • 學習用典︱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
    在說到「只有順應歷史潮流,積極應變,主動求變,才能與時代同行」時,習近平使用了典故「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  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  本期《學習用典》解讀: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  原文:「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
  • 夜學 | 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 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
    而了解自己的過程就是「行」,是反思通過「行」來體現,在做事上與運用,這就是知識的完全表達。了解自己很重要,幾乎每一個哲學家都在講,不管是國外的哲學家還是本土的哲學家都在強調,他們認識到這點,並且把它講出來,讓更多的人認識到這一點,這同樣也是「知行合一」的體現。「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離。
  • 王陽明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
    知和行,是事物同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要想知,必須付諸行動,通過實踐檢驗,才能獲得真知。從這個意義上講,知,就是行。龍場悟道:是王陽明從心即理的觀念轉變為真正的知行合一。王陽明貴州龍場的收穫就是: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知行合一,建立自己的王氏理論體系,我就是聖人。意思是:每個人都是原本具足的個體,別人有的,你也應該有;別人會的,你也應該會;萬物皆有靈性,你不缺任何東西,不要小看自己,你具有宇宙的任何東西,要通過真知行動去實現,只有實踐才能達到。
  •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寓言不止團隊走進古老徽州村落
    寓言不止團隊上周就走出門,來了一場自然與文化之旅。10月12日-10月14日,為了慶祝寓言不止一歲生日,寓言不止團隊來到了歷史悠久的徽州古村,看老房子、小巷子、走石板路,體味古老的徽州文化。那些十三四歲,未到弱冠之年的徽州少年,就是從這一座座房舍,被往外一丟,走向人生的另一彼岸。也可以說是它們馱伏起了徽州人更厚重的夢想,是讓徽州人駐足、憩息、遠走。秋日晨曦,鬥志激昂;丹香四溢,英姿作彰。
  • 知行合一 以知促行 以行求知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劉少奇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指出,今天,我們學習劉少奇同志,就要大興學習之風,在全黨營造善於學習、勇於實踐的濃厚氛圍,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推動建設學習大國,並提出黨員領導幹部要善於把學到的本領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去,努力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