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與「行」

2020-12-22 朱彥光VIP社區

聖人的境界:知行合一

王守仁(王陽明)先生提出「知行合一」:致我良知於事事物物,從而達到向心內求道和向身外求知的統一。

「知」有兩層意思:

首先是良知

其次是善知識

善知識與良知的差異在於,善知識不一定是純善,良知是純善、無惡。

「行」也有兩層意思:

顯性之行,即我們的身體行為,具體可以細分為眼、耳、鼻、口、身、四肢,直至全部有形的血肉之軀的所有動靜存在形式,包括行住坐臥、視聽言動等。

隱性之行,是哲學意義上的無形無相的覺知,這個心有終極意義。心如何行動呢?通過念頭,念頭又被稱為意,簡單的意是意念,複雜的就是思緒、思想。起心動念就是隱性之行。

「知行合一」,要求「知」和「行」互相規定、不分先後、不分輕重。

關於「知」和「行」的討論

對於「知」和「行」的關係,有一些討論(當然,如果站在「知行合一」的角度,這些觀點或許有些片面):

論輕重——「知」和「行」,誰更重要?

論難易——「知」和「行」,誰更難?

論先後——「知」和「行」,誰在先?

一、知為先,行為重

王陽明認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朱熹認為,「論先後,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它的補充是《尚書》說的:「知之非艱,行之惟艱」;主張「知」在前,「行」在後,但「行」比「知」更重要;

二、行易知難

孫中山先生在《民權主義》提出,「行易知難」

其理論依據是「能知必能行」、「不知亦能行」。「知」和「行」可以分離,尤其以「行」為當務之急。

就好像請泥水工匠建房子一樣。你要他建起來,不難,時間問題而已。但你要他說出建房子時的一些建築原理或者土木工程知識,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的原因,那麼他就不一定知道。

孫中山先生創立此學說作為革命的哲學理論依據。孫中山先生希望告訴革命者:要去搞革命,去打仗,不難。但想要搞成功,就要知道怎麼去搞,以後要走的是什麼樣的革命道路,怎樣才能成功。

孫中山認為"知易行難"說對資產階級革命事業危害極大,在理論上,容易使人坐而論道,空談心性,不敢或不願參加實踐活動;在實踐上,容易使人輕視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甚至放棄信仰革命理論(「此知非真知」)。

三、行而後知

陶行知,人民教育家、思想家,偉大的民主主義戰士,愛國者,中國人民救國會和中國民主同盟的主要領導人之一。

陶行知曾兩次更名,最早叫陶文俊,青年時期因崇拜王陽明的「知是行之始」,改名「陶知行」;實踐使他認識到應該是「行而後知」,於是,第二次改名「陶行知」。

「四塊糖果」的故事,就是教育學生「行」而「後知」的一個例子:陶行知先生在做校長時,一天,在校園裡看到一名男生正想用磚頭砸另一個同學。陶行知及時制止,同時令這個學生去自己的辦公室。在了解情況後他回到辦公室,發現那名男生正在等他,便掏出第一顆糖遞給他:「這是獎勵你的,因為你很準時,比我先到了。」接著又掏出第二顆糖:「這也是獎勵你的,我不讓你打人,你立刻就住手,說明你很尊重我。」該男生將信將疑地接過糖。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顆:「據了解,你打同學是因為他欺負女生,說明你有正義感。」這時那名男生已經已經泣不成聲了:「校長,我錯了。不管怎麼說,我用磚頭打人是不對的。」陶校長這時掏出第四顆糖:「你已經認錯,我們的談話也結束了。

為什麼知曉了這麼多道理,還過不好這一生?

用「知行合一」的模型來分析:

第一,「此知非真知」。

自以為知曉了那麼多道理,但如果沒有做到,這種「知」不是「真知」。

以抽菸為例,很多人說知道抽菸對身體不好,很有可能只是一種敷衍。從心底裡來說,他很有可能認為抽菸蠻好,有助於放鬆(補償心理)、交際。

第二,「知」而未「行」。

王陽明雖說「知為行之始」,但也強調「行為知之成」。沒有「行」,就無「成」。

第三,「知」即「行」的幻覺

我們大腦的深層潛意識往往不能夠分清「知道」跟「做到」的區別,會有種「知道」了就是「做到」了的幻覺,導致沒有真正去「行」的動力。從而只有「知」,而不能「行」。

普通人的選擇

梁啓超先生曾提出:中國歷史上有兩個半聖人,一個是孔子,另一個是王陽明,半個是曾國藩。

王陽明可以評之為兩個聖人中的一個,他能做到「知行合一」的境界,但對於一個普通人,在實踐中,應該怎樣來修煉,從而往最高境界努力呢?

在修煉過種中,我更喜歡陶行知先生的「先行後知」,「先行後知」更具操作性。

舉幾個例子,

很多服務行業,如餐飲、理髮等,每天早會都會做一些誇張、激勵的運作,讓員工更有激情的投入到工作中;

進行軍訓時,會讓人更有紀律性、組織性;

高考考生晨讀給自己打氣,說「我能行」等,會讓自己更有信心。

這些情況都可以說是「先行後知」的運用。

首先做到了,自然就會引導自己去想到,從而不斷的提升,最後才更有可能達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避免不一致性傾向,指的是人類大腦的抗改變傾向,它使人類總是傾向於保留之前的行為、結論、觀念、思維方式、忠誠度、身份、社會認可的角色等,從而,避免出現不一致。

如果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能「先行」,先做到,大腦會因「避免不一致性傾向」,讓我們能夠「後知」,不斷地合理化解釋自己的行為,從而進一步促進行動。從而達到一種良性循環。而且,還可以規避「知即是行」的大腦幻覺,讓我們不會在「行」之前就更新喪失動力。

相關焦點

  • 範文: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呼應中心句)行動是一個人良好認知的有力證明,(分論句2)辦實事遠比做口頭主義者更有意義。近日,一個流落街頭的乞討者登上熱搜,他每天把路邊亂停亂放的一輛輛共享單車擺放整齊,日日如此,風雨無阻,就這樣堅持了兩個多月,(用例)雖然是一個簡單的舉動,但卻充滿正能量,他並沒有因為生活的不公而泯滅人性的美好,他的行動正是他內心認知的體現。相比那些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去指責別人的人,他做到了用實際行動去說話。
  • 知行合一 以知促行 以行求知
    原標題:知行合一 以知促行 以行求知 學習本領是領導幹部必須具備的第一位本領。正是依賴學習馬克思主義之「知」及將其付諸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之「行」,中國共產黨人實現了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有機統一,既讓馬克思主義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又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 把「知」與「行」有機結合起來,努力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的鮮明特點,也是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強調的重點和關鍵所在。
  •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同樣在教育界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等教育理論,基本圍繞: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知與行相結合。
  • 知難行易
    「知難行易」    尊敬的評委老師,各位嘉賓,以及對方辯友,大家晚上好!今天我們要討論的辯題是「知難行易還是知易行難」。
  • 知與行怎麼總是大相逕庭
    這說明知與行之間這兩張皮的粘合,還有個中間環節,那就是如何變通的技巧。實際當中的因素很多,經濟走勢,產業政策、發展格局、資金實力、技術狀況、人才素質、企業文化等都可能影響企業管理者的思路與心緒,以及執行的效果。生活中有時的知與行是矛盾的,比如官員都知道貪汙受賄的結局,可仍然有人冒這險。
  • 【清風】行之力則知愈進 知之深則行愈達
    南宋理學家張栻在《論語解·序》中這樣闡述知和行的辯證關係,「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這句話的意思是實踐越多,對事物的認識就越深刻;認識越深刻,就越能指導實踐發展。人們往往根據最初的認識和理解展開行動,而在身體力行的過程中,知識不斷豐富、逐步深化,又反過來讓行動變得更高效、更有方向,這就是知與行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過程。
  • 夜學 | 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 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
    朱熹認為「知」在「行」之前,從而把「知」和「行」分開加以理解,他認為「真知必能行」,「知」是「行」的前提,實踐才是轉換知識的關鍵,是「知」的升華。很多先人都在講「知」「行」,但是都沒有完全達到「合一」,一直到王陽明才做到「合一」。王陽明認為「知就是行,行就是知」,所以王陽明提出「真知即是行」。雖只是一個字的不同,但是這就是兩個觀點的產生,那麼朱熹和王陽明所講的又有什麼區別呢?
  • 一堂導師課對高中生的啟發: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論分析參數,專項訓練所謂「分析參數,專項訓練」實質上是要釐清「知」與「行」。 「知」之一字,所以維繫心境。知而不行,是為汝之不惠也! 「行」之一字,所以粉飾乾坤。其二,「行」仍需以階段性的側重為導向。這一要求與「知」相聯甚密,由此專項中可以有更加專項的訓練。而「行」的基本要義,是堅持。怕什麼前路無窮,「進一寸有進一寸的歡喜」。另外,在此過程中進行劃分(如以十四天為周期)有助於靈活調整、及時總結和輕鬆再出發。當然,專項訓練並非一勞永逸,毋庸置疑,訓練是重複與加強過程。
  • 面試熱點: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
    熱點背景:在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以「九個必須堅持」總結了改革開放40年來積累的寶貴經驗,同時引用了「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這句話,意在強調寶貴經驗是全黨全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需要繼續不斷豐富和總結。
  • [習近平最新用典]行之力則知愈進 知之深則行愈達
    今天的《習近平最新用典》,解讀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使用的「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解讀嘉賓: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教授蒙曼。央廣網北京12月19日消息(記者刁瑩 劉會民)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18日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
  • 知易行難,知難行易
    在學生生涯中,曾經參加辯論賽,賽前,兩隊需要抽辯論觀點,一為「知易行難」,另一為「知難行易」。
  • 國旗下的演講:知是行之始 行是知之成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學習就是要「知行合一」,就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所以我們學校倡導「生活教育」,高一學生本周要上有關拓展和研究型課程了,我希望你們抓住機會,思考實踐,將知識學習和生活結合,學出成果來。這個真的很重要,你們將來高中畢業、大學學習中會越來越體會到理論和實踐結合的重要性,這個實踐實際上是培養社會有用人才甚至大師大家的土壤,我們要堅持不懈地堅持下去。
  • 孫中山與「知難行易」
    孫中山寫給李仙根的「知難行易」1918年1月23日孫中山先生宴請在粵各報記者,國會、省議會議員軍政官員,多有列席。在講話中,孫中山又重申「知難行易」與舊學說「知易行難」的對立,二者間'知難行易'乃為真理",並指出舊學說流弊對國人的影響。同年,孫中山撰寫《孫文學說》全面系統地闡述了「知難行易」學說。
  • 知難行易?!知易行難?!
    「    《書·說命中》:「說拜稽首曰:『非知之艱,行之惟艱。』」       孔傳:「言知之易,行之難。」      "知易行難"說,是中國古代認識論裡的一個基本觀點,從春秋戰國時期到明末清初的王夫之,這一觀點已深入人心。      當今社會,隨著教育的普及,人們的認知水平大大提升,但是道德行為卻是日益墮落,知法犯法的現象也是屢見不鮮。
  • 王陽明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
    知和行,是事物同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要想知,必須付諸行動,通過實踐檢驗,才能獲得真知。從這個意義上講,知,就是行。龍場悟道:是王陽明從心即理的觀念轉變為真正的知行合一。心即理,心裡意識到了,必須要通過行,才能表現出來。行,才是知的真實表達。1.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知的最高境界是:知道的真真實實、實實在在、分毫不差,這種狀態就是行。
  • 北大重慶見習生簡志: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在這短暫實習的最後一周裡,從聆聽校長、市委領導和師兄講話,到多次走入社區親臨業委會成立流程,我深刻地感受到基層工作的複雜性和艱難性,也正是因為如此,才更應該深入基層,在最難的基層工作中磨練自己,成長為可堪大用的新時代青年。
  • 知與行的記憶——爸爸的囉嗦
    這時爸爸會更加嚴肅地說:「知與行是世上最短的距離,也是最長的距離;你明白的道理,馬上付出行動,知與行的距離最短;你明白的道理,一輩子都沒有付出行動,那知與行的距離就太漫長了。」面對爸爸這席話,我無話可說,只能不情願的記在心裡。讀碩士,我開始交男朋友,有一段時期幾乎忘了學業。
  • 知之愈明 行之愈篤
    知之愈明 行之愈篤 廉潔統戰
  • 學習用典︱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
    在說到「只有順應歷史潮流,積極應變,主動求變,才能與時代同行」時,習近平使用了典故「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  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  本期《學習用典》解讀: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  原文:「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
  • 知與行(讀書筆記)
    知:曉得、明了。(理論) 行:行動,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