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與行怎麼總是大相逕庭

2020-12-25 梁山老漢

知道是回事,執行又是一回事,知行合一很難。知道吸菸有害,但戒掉則又艱難。中國人知道的大道理很多,可做起來卻五花八門。做為企業管理而言,教科書上的道理不少,成功的案例也多,多數人都能誇誇其談,可結合到自己的企業,則又管理得差乎人意。這說明知與行之間這兩張皮的粘合,還有個中間環節,那就是如何變通的技巧。實際當中的因素很多,經濟走勢,產業政策、發展格局、資金實力、技術狀況、人才素質、企業文化等都可能影響企業管理者的思路與心緒,以及執行的效果。

生活中有時的知與行是矛盾的,比如官員都知道貪汙受賄的結局,可仍然有人冒這險。魚兒的醒悟大都產生在落進魚簍的一剎那,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還有人以為是真豪傑也,其實就是知與行相矛盾的結果。

還有一種情況是知與行是一致的,但效果也未必就好。比如街頭扶老人是好事,但現實生活中卻總有扶人的被反咬一口,受盡委屈。事實上許多時候就這樣,人人趨勢趨利而避害的。知與行在很多時候就這樣被撕裂了。

看來知與行的關係並非簡單,知與行在大多數人那裡基本上是統一的。比如知道有人有來頭,行為上則敬之讓之,比如知道某人有社會關係,行為上則近之旁之,以備有日利用相託。但有時候則知是知,行是行,甚至行也是一種做秀或表演。這多少與人心的多重性有關,與人的善變有關,更多的與利害相關。家族企業難弄,往往就是制度到了自家人頭上下不去刀子,久之,則章法就亂套了。

有時候知道某人的做法是對的,但行為上卻未必支持。特別是遇領導不喜歡的人,也得與領導站在一條線上。否則有可能被劃分同夥而受打壓。於是知與行又分開了。

對於知可以不斷學習,信息可以跟近了解,經驗可以借鑑,還有一個悟性問題。如何與自己的環境結合起來,尋覓出一條適合自己狀況的路子很重要。行是實際運作,比知還具挑戰性。歷史的歲月告訴人們,善知的人成了學問家,善行的人成了留下腳印的實幹家。企業家更多的應放在行上,但這並不是輕視知,知應放在振寬視野,創新理念方面。

對於個人而言,知除了豐富專業知識和社會知識外,更多的應加強文化修養,弄清國情民情及所在單位的文化價值取向,行則宜與單位文化價值相適,否則會發生很多的尷尬與不快。

相關焦點

  • 「知」與「行」
    關於「知」和「行」的討論對於「知」和「行」的關係,有一些討論(當然,如果站在「知行合一」的角度,這些觀點或許有些片面):論輕重——「知」和「行」,誰更重要?論難易——「知」和「行」,誰更難?論先後——「知」和「行」,誰在先?一、知為先,行為重王陽明認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 大相逕庭 大相逕庭的意思和造句
    【辨義】「大相逕庭」和「天壤之別」都有「相差很遠」的意思。但「大相逕庭」常含有「彼此矛盾」的意思;「天壤之別」僅強調差別極大。  用大相逕庭造句  1) 事實真相與此大相逕庭。  2) 但是,伯克希爾公司和中國基金在兩方面大相逕庭。  3) 僱員們與工會領袖們的意見仍大相逕庭,根本無法達成一致或進行妥協。
  • @大相逕庭
    A.不謀而合                           B.截然相反C.如出一轍                           D.大相逕庭【解析】邏輯填空解題思路,兩條路線走:查找語境,理解語義。
  • [習近平最新用典]行之力則知愈進 知之深則行愈達
    今天的《習近平最新用典》,解讀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使用的「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解讀嘉賓: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教授蒙曼。央廣網北京12月19日消息(記者刁瑩 劉會民)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18日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
  • 範文: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呼應中心句)行動是一個人良好認知的有力證明,(分論句2)辦實事遠比做口頭主義者更有意義。近日,一個流落街頭的乞討者登上熱搜,他每天把路邊亂停亂放的一輛輛共享單車擺放整齊,日日如此,風雨無阻,就這樣堅持了兩個多月,(用例)雖然是一個簡單的舉動,但卻充滿正能量,他並沒有因為生活的不公而泯滅人性的美好,他的行動正是他內心認知的體現。相比那些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去指責別人的人,他做到了用實際行動去說話。
  • 知與行的記憶——爸爸的囉嗦
    這時爸爸會更加嚴肅地說:「知與行是世上最短的距離,也是最長的距離;你明白的道理,馬上付出行動,知與行的距離最短;你明白的道理,一輩子都沒有付出行動,那知與行的距離就太漫長了。」面對爸爸這席話,我無話可說,只能不情願的記在心裡。讀碩士,我開始交男朋友,有一段時期幾乎忘了學業。
  • 知行合一 以知促行 以行求知
    原標題:知行合一 以知促行 以行求知 學習本領是領導幹部必須具備的第一位本領。正是依賴學習馬克思主義之「知」及將其付諸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之「行」,中國共產黨人實現了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有機統一,既讓馬克思主義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又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 把「知」與「行」有機結合起來,努力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的鮮明特點,也是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強調的重點和關鍵所在。
  •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同樣在教育界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等教育理論,基本圍繞: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知與行相結合。
  • 知難行易
    「知難行易」    尊敬的評委老師,各位嘉賓,以及對方辯友,大家晚上好!今天我們要討論的辯題是「知難行易還是知易行難」。
  • 學習用典︱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
    在說到「只有順應歷史潮流,積極應變,主動求變,才能與時代同行」時,習近平使用了典故「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  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  本期《學習用典》解讀: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  原文:「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
  • 【清風】行之力則知愈進 知之深則行愈達
    南宋理學家張栻在《論語解·序》中這樣闡述知和行的辯證關係,「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這句話的意思是實踐越多,對事物的認識就越深刻;認識越深刻,就越能指導實踐發展。人們往往根據最初的認識和理解展開行動,而在身體力行的過程中,知識不斷豐富、逐步深化,又反過來讓行動變得更高效、更有方向,這就是知與行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過程。
  • 夜學 | 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 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
    朱熹認為「知」在「行」之前,從而把「知」和「行」分開加以理解,他認為「真知必能行」,「知」是「行」的前提,實踐才是轉換知識的關鍵,是「知」的升華。很多先人都在講「知」「行」,但是都沒有完全達到「合一」,一直到王陽明才做到「合一」。王陽明認為「知就是行,行就是知」,所以王陽明提出「真知即是行」。雖只是一個字的不同,但是這就是兩個觀點的產生,那麼朱熹和王陽明所講的又有什麼區別呢?
  • 一堂導師課對高中生的啟發: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論分析參數,專項訓練所謂「分析參數,專項訓練」實質上是要釐清「知」與「行」。 「知」之一字,所以維繫心境。知而不行,是為汝之不惠也! 「行」之一字,所以粉飾乾坤。其二,「行」仍需以階段性的側重為導向。這一要求與「知」相聯甚密,由此專項中可以有更加專項的訓練。而「行」的基本要義,是堅持。怕什麼前路無窮,「進一寸有進一寸的歡喜」。另外,在此過程中進行劃分(如以十四天為周期)有助於靈活調整、及時總結和輕鬆再出發。當然,專項訓練並非一勞永逸,毋庸置疑,訓練是重複與加強過程。
  • 面試熱點: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
    熱點背景:在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以「九個必須堅持」總結了改革開放40年來積累的寶貴經驗,同時引用了「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這句話,意在強調寶貴經驗是全黨全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需要繼續不斷豐富和總結。
  • 知易行難,知難行易
    在學生生涯中,曾經參加辯論賽,賽前,兩隊需要抽辯論觀點,一為「知易行難」,另一為「知難行易」。
  • 國旗下的演講:知是行之始 行是知之成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學習就是要「知行合一」,就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所以我們學校倡導「生活教育」,高一學生本周要上有關拓展和研究型課程了,我希望你們抓住機會,思考實踐,將知識學習和生活結合,學出成果來。這個真的很重要,你們將來高中畢業、大學學習中會越來越體會到理論和實踐結合的重要性,這個實踐實際上是培養社會有用人才甚至大師大家的土壤,我們要堅持不懈地堅持下去。
  • 孫中山與「知難行易」
    孫中山寫給李仙根的「知難行易」1918年1月23日孫中山先生宴請在粵各報記者,國會、省議會議員軍政官員,多有列席。在講話中,孫中山又重申「知難行易」與舊學說「知易行難」的對立,二者間'知難行易'乃為真理",並指出舊學說流弊對國人的影響。同年,孫中山撰寫《孫文學說》全面系統地闡述了「知難行易」學說。
  • 知難行易?!知易行難?!
    「    《書·說命中》:「說拜稽首曰:『非知之艱,行之惟艱。』」       孔傳:「言知之易,行之難。」      "知易行難"說,是中國古代認識論裡的一個基本觀點,從春秋戰國時期到明末清初的王夫之,這一觀點已深入人心。      當今社會,隨著教育的普及,人們的認知水平大大提升,但是道德行為卻是日益墮落,知法犯法的現象也是屢見不鮮。
  • 雪中悍刀行:用一句你印象最深的話,證明你看過雪中悍刀行!
    《雪中悍刀行》已經完結一段時間了,一眨眼的功夫,烽火戲諸侯的新書《劍來》都已經寫了幾百萬字了,《雪中悍刀行》的電視劇也已經官宣了。但是不管怎麼樣,《雪中悍刀行》當初在我們印象深處留下的美好記憶,是永遠都不會忘記的。
  • 知與行(讀書筆記)
    知:曉得、明了。(理論) 行:行動,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