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與行的記憶——爸爸的囉嗦

2020-09-05 閱臨教育

小時候,

剛玩過的積木還散落在客廳,我就又去看電視。

爸爸說:「玩具從什麼地方拿的,要放到什麼地方去。」

我歪歪脖子,瞟了一眼爸爸,說:「是。馬上。」

可屁股很長時間才離開沙發。

上小學,

寫完作業,書本還攤在寫字檯上。

爸爸說:「平時要保持整潔的好習慣。幹事情要善始善終,有條不紊。」

我吃著蘋果,與媽媽遞了個媚眼,不耐煩地說:「這個——我知道了。」

可許多時候,寫字檯還是一片狼藉。

念初中,

我迷上了古裝電視連續劇,同一部片子,河北臺、山東臺、湖南臺……連著看。

爸爸說:「看電視劇,你就像被毒蛇咬在嘴裡,——它慢慢地吞噬你的智慧與生命。」

我也深知看電視浪費時間的危害,因此很沒底氣地向爸爸祈求:「我就看一會。」

可還是把「白娘子」由死了看活了,又由活了看死了——不知前前後後看過多少遍。

讀高中,

我情竇初開,與一位男生產生了說不出的情感,剪不斷,理還亂。

爸爸說:「生由其生,滅由其滅,順其自然,把它交給時間是最明智的選擇。」

我不同意爸爸的觀點,總想偷偷地把事情處理好,以免影響學習。

可是越解釋,越想做好善後工作,同學們炒作的熱情越高漲,以致成了我心中永遠的痛。

上大學,

爸爸輕易不接我的電話,偶爾接,往往就要不停地囑咐、告誡:「要與同學友好相處,要從心裡真誠地尊重每一位老師。吳儀女士的名言『人際關係就是生產力』。」

我常常回答他:「我知道。」

這時爸爸會更加嚴肅地說:「知與行是世上最短的距離,也是最長的距離;你明白的道理,馬上付出行動,知與行的距離最短;你明白的道理,一輩子都沒有付出行動,那知與行的距離就太漫長了。」

面對爸爸這席話,我無話可說,只能不情願的記在心裡。

讀碩士,

我開始交男朋友,有一段時期幾乎忘了學業。

爸爸說:「一個人,到任何時候都不應該迷失夢想,每一次選擇都應該有利於夢想的實現。」

我寫了一篇文章反駁爸爸:「父女遠隔幾千裡,你不會完全理解現在的女兒。」

爸爸說:「身體相距很遠,心依然貼得很近,一個共同追求的幸福目標永遠不會改變。選擇終身伴侶就要有基本條件,越過這個底線,就不要進入自己的視線。」

我說:「好啦,爸爸,我都這麼大了,我知道。」

可我總是理智戰勝不了感情,總是跟著感情走,讓自己總處在一種糾結的狀態。並且常常懷疑自己的選擇,害怕又被爸爸言中。

攻博士,

我總覺得自己所研究的課題沒有前景。

爸爸說:「先按照導師的要求扎紮實實地做下去,積累過程本身,就是一項了不起的財富。你沒有深入而全面地了解這個領域,就不要光憑感覺盲目否定什麼。」

爸爸還說:「你是精英,是家族的驕傲和財富,也是國家的人才。你要時刻想一想為國家、為社會做點什麼,不要只想著將來自己家庭的小日子。要有雄心,向孫中山學習,不圖當大官,但要幹大事。」

我不覺得自己有爸爸說的那麼重要,可也找不出反駁爸爸的理由,只能寧靜致遠,投入自己的身心。

現在想想,在我的學習經歷中,

爸爸嘮叨頻率最高的兩句話就是:「健康第一,快樂第二,勤奮學習充實自己第三。知與行是世上最短的距離,也是世上最長的距離。」

有一次我與爸爸開玩笑:「爸爸,我都讀博士了,你還對我有什麼囑咐?」

爸爸無奈而幸福地笑了:「你不主動求教,我一定不再囑咐你什麼,因為人就是在知與行的鬥爭中逐漸成長起來的。觀念比智慧重要,行動比觀念重要,堅持比行動重要,關鍵還是你自己持之以恆地去做自己認為應該做的事情。」

我摟著爸爸的脖子,晃著他的肩膀說:「爸爸我真的明白了,明白了爸爸的囉嗦,明白了爸爸的愛。」

相關焦點

  • 當爸爸的能有多囉嗦!我爸能把內心活動全都說出來!
    別人的爸爸都是沉默寡言,但我的爸爸是囉囉嗦嗦,是一個把內心活動都要說出來的男人。1.我煮泡麵,我爸就會站在廚房門口,像班主任「監視」教室一樣,把我盯著,看我的每一步操作,然後diss我。說我要學著收拾廚房,看這髒兮兮的樣子哦,女孩子家家的一點不賢惠,我超級無語:我親愛的爸爸,你再不走開,我的蛋就要糊了!
  • 「知」與「行」
    關於「知」和「行」的討論對於「知」和「行」的關係,有一些討論(當然,如果站在「知行合一」的角度,這些觀點或許有些片面):論輕重——「知」和「行」,誰更重要?論難易——「知」和「行」,誰更難?論先後——「知」和「行」,誰在先?一、知為先,行為重王陽明認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 範文: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呼應中心句)行動是一個人良好認知的有力證明,(分論句2)辦實事遠比做口頭主義者更有意義。近日,一個流落街頭的乞討者登上熱搜,他每天把路邊亂停亂放的一輛輛共享單車擺放整齊,日日如此,風雨無阻,就這樣堅持了兩個多月,(用例)雖然是一個簡單的舉動,但卻充滿正能量,他並沒有因為生活的不公而泯滅人性的美好,他的行動正是他內心認知的體現。相比那些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去指責別人的人,他做到了用實際行動去說話。
  • 知行合一 以知促行 以行求知
    原標題:知行合一 以知促行 以行求知 學習本領是領導幹部必須具備的第一位本領。正是依賴學習馬克思主義之「知」及將其付諸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之「行」,中國共產黨人實現了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有機統一,既讓馬克思主義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又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 把「知」與「行」有機結合起來,努力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的鮮明特點,也是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強調的重點和關鍵所在。
  •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同樣在教育界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等教育理論,基本圍繞: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知與行相結合。
  • 知難行易
    「知難行易」    尊敬的評委老師,各位嘉賓,以及對方辯友,大家晚上好!今天我們要討論的辯題是「知難行易還是知易行難」。
  • 知知手舞足蹈,爸爸大汗淋漓
    頭一回做父母,我和知媽都還在不斷的摸索之中。好在知知這小娃似乎特別有靈性,差不多一天半的時間就和我們建立了相當程度的默契。現在,餵奶、換尿布、洗澡、曬太陽等已經成為了知知的日常活動,她哪裡不舒服,只要「吱一聲」,湯姆哪怕是在睡夢中,也會立刻醒來,去照顧知知。—— 順便說一句,知知是真的會發出「吱吱」的叫聲哦,這也許是她和爸媽之間的暗號吧!
  • 父親節 | 寫給爸爸的三行小詩
    父親節 | 寫給爸爸的三行小詩 2020-06-21 12: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當代爸爸帶娃實錄,活著就行
    近些年關於「喪偶式育兒」的討論與反思層出不窮越來越多的爸爸開始兼顧事業和家庭投身到育兒大軍中但作為帶娃界的泥石流父愛總是山崩地裂各種「車禍現場」層出不窮/陪娃睡覺/爸爸一出手就知力量有沒有哄娃睡覺,氣勢得跟上一切就是如此猝不及防
  • 知與行怎麼總是大相逕庭
    這說明知與行之間這兩張皮的粘合,還有個中間環節,那就是如何變通的技巧。實際當中的因素很多,經濟走勢,產業政策、發展格局、資金實力、技術狀況、人才素質、企業文化等都可能影響企業管理者的思路與心緒,以及執行的效果。生活中有時的知與行是矛盾的,比如官員都知道貪汙受賄的結局,可仍然有人冒這險。
  • 囉嗦不是媽媽的專屬,誰家沒有一個婆婆媽媽的爹?
    好多育兒專家都曾表示:中,媽媽不要囉裡囉唆;不要管得太多,要給孩子充分自主的空間……每每聽到這樣的說辭,我就禁不住忽視教育理念的真諦,而替廣大媽媽不服氣,多話、囉嗦不是我們的專利。反觀太多的爸爸,對孩子的過度關注與幹涉已經遠超媽媽!
  • 青春志丨我也不愛「囉嗦事」
    認為同女人交往的要點就是別留後遺症,一有什麼囉嗦事出現趕緊逃之夭夭,而找到下一個女孩又從頭周而復始,以為這是一般人的常規活法。 恩,自私的觀點!又不得承認處理方式的幾分理性。女人的囉嗦事,也囊括得到位。縱然八卦論壇也談這些,只是村上春樹筆下的要文藝幾百倍,也深刻得多。頓時,有要看完村上春樹所有作品的衝動。弄透徹其中的道理,知其終始,不能處之泰然,至少也不會太天真。
  • 【清風】行之力則知愈進 知之深則行愈達
    南宋理學家張栻在《論語解·序》中這樣闡述知和行的辯證關係,「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這句話的意思是實踐越多,對事物的認識就越深刻;認識越深刻,就越能指導實踐發展。人們往往根據最初的認識和理解展開行動,而在身體力行的過程中,知識不斷豐富、逐步深化,又反過來讓行動變得更高效、更有方向,這就是知與行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過程。
  • 夜學 | 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 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
    朱熹認為「知」在「行」之前,從而把「知」和「行」分開加以理解,他認為「真知必能行」,「知」是「行」的前提,實踐才是轉換知識的關鍵,是「知」的升華。很多先人都在講「知」「行」,但是都沒有完全達到「合一」,一直到王陽明才做到「合一」。王陽明認為「知就是行,行就是知」,所以王陽明提出「真知即是行」。雖只是一個字的不同,但是這就是兩個觀點的產生,那麼朱熹和王陽明所講的又有什麼區別呢?
  • 爸爸杯中的那甜甜淡淡的茉莉花茶,是兒時記憶中的人間美味
    喜歡茶,喜歡喝茶,是緣起於兒時爸爸泡的那杯甜甜的茉莉花茶。爸爸是老火車司機,經常夜班開車的他為了安全正點,是需要茶,而且是濃濃的茶來提振精神,保證工作,所以我的爸爸與茶可能是因著工作結緣,這點是我猜的,因為爸爸在世的時候我並沒有和他探討過這個問題。但是好多的北方人,尤其是北京的旗人,好一口茉莉花茶,那是一種講究,是一種生活上的高級。而我的爸爸與茶結緣更多的是為了生活!
  • 一堂導師課對高中生的啟發: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論分析參數,專項訓練所謂「分析參數,專項訓練」實質上是要釐清「知」與「行」。 「知」之一字,所以維繫心境。知而不行,是為汝之不惠也! 「行」之一字,所以粉飾乾坤。其二,「行」仍需以階段性的側重為導向。這一要求與「知」相聯甚密,由此專項中可以有更加專項的訓練。而「行」的基本要義,是堅持。怕什麼前路無窮,「進一寸有進一寸的歡喜」。另外,在此過程中進行劃分(如以十四天為周期)有助於靈活調整、及時總結和輕鬆再出發。當然,專項訓練並非一勞永逸,毋庸置疑,訓練是重複與加強過程。
  • 面試熱點: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
    熱點背景:在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以「九個必須堅持」總結了改革開放40年來積累的寶貴經驗,同時引用了「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這句話,意在強調寶貴經驗是全黨全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需要繼續不斷豐富和總結。
  • [習近平最新用典]行之力則知愈進 知之深則行愈達
    今天的《習近平最新用典》,解讀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使用的「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解讀嘉賓: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教授蒙曼。央廣網北京12月19日消息(記者刁瑩 劉會民)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18日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
  • 知易行難,知難行易
    在學生生涯中,曾經參加辯論賽,賽前,兩隊需要抽辯論觀點,一為「知易行難」,另一為「知難行易」。
  • 爸爸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是什麼——《殺死一隻知更鳥》書評
    在朋友的推薦下,看了《殺死一隻知更鳥》這本書,我對書中的爸爸阿蒂克斯對孩子的教育所打動。不禁想,爸爸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是什麼呢?在我的印象中,爸爸永遠是嚴厲的,一瞪眼,就能嚇得我打顫的那種,所以在爸爸面前我是很聽話的。我也見過嬌縱型的爸爸,我姨父就是典型的女兒奴,表妹不管做什麼,姨父都笑呵呵地不生氣,有什麼要求也儘量滿足她。還有朋友型的爸爸,凡事跟孩子商量著來。不管什麼樣的爸爸,要給孩子最好的教育,首先自己行得正坐得直,活出自己的精彩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