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知其不可而為之

2020-12-11 綠皮柚子

「子路宿於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論語·憲問》

孔子標準像

對於初讀此句的人而言,這句話很容易理解成「知道事情不能做但還是要去做」。但是從以經解經與以史證經的角度看,我覺得應該翻譯為「知道事情做不到但還是去做」,它強調的是努力的過程是重要的,而不管結果如何。因為在《論語》中,這句話的上文有:「子曰: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這是孔子在論述「道」與「命」的關係。

而通過查找資料,發現對這一段的理解,絕大多數也都是傾向於第二種。比如,楊伯峻先生《論語譯註》中的解釋是這樣的:子路在石門住了一宿,(第二天清早進城)。司門者問:從哪裡來?子路說:從孔家來。司門者說:就是那位知道做不到卻定要去做的人嗎?再如,朱熹在《論語精義》中評價:「夫可不可在天,而為不為在己。聖人畏天命,故修其在己者,以聽之天,未嘗遺天下。聖人亦不敢忘天下。雖知其不可,得不為哉?」

「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是一句既悲且壯的話,可以說是孔子一生的真實寫照。

01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孔子出生在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年近七十的父親叔梁紇向少女顏氏求婚,生得孔子。古稀高齡的叔梁紇與年齡相差懸殊的少女結婚,是不合周禮的。所以太史公說「野合而生孔子」。「野」即非「禮」。孔子一生都呼籲「克己復禮」,但他自己的存在就不合「禮」。此之謂一悲也。

更不幸的是,孔子的父親在孔子3歲時就去世了。母親顏氏一個人將孔子拉扯大,結果在孔子17歲時也撒手人寰。那時,孔子想把父親和母親合葬在一起,但是因為父親去世得太早,他都不知道父親到底埋葬在哪兒。最後還是在一位好心老婦人的幫助下完成了合葬工作。

失去了父母的孔子,只能獨自挑起生活的重擔,獨立地養活自己。他說,我小時候很窮,所以很多粗活都能做(「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三歲失怙,十七歲失恃,從小就得承受生活的艱辛。此之謂再悲也。

孔子中年時,他的兒子又先他而亡。此後,他最得意的弟子顏回也英年早逝。孔子痛哭道:天喪予!天喪予!而當他越來越老時,又傳來高足弟子仲由慘死衛國的消息。孔子曾想,道行不通的時候,就乘船到海上去飄蕩,讓仲由啊跟著我(「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予者,其由與!」)。接連遭受喪子、喪生的沉重打擊,孔子的身體也越來越差。去世前幾天,子貢專門來看望孔子,孔子拄著拐杖,哽咽著說:賜啊,你怎麼來得這麼晚呢!不久,孔子便離開了人世。晚景悽涼,可謂三悲也。

然而,最悲的恐怕是一生為理想奔波,到頭來卻是一場空。

孔子56歲時擔任魯國的大司寇,治理國政三個月就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但是引起了齊國的忌妒和擔憂。齊國派人離間魯國君臣,孔子知道大道不行,就帶領弟子從魯國出發,開始了周遊列國的生涯。

孔子先到了衛國,但因人進讒言不得不離開衛國。卻又在去陳地的路上被圍五日,差點餓死。其後一行人又來到曹、宋,又遇人加害未果,被譏為「喪家之狗」…….

凡十四年,孔子走過衛國、曹國、宋國、齊國、鄭國、晉國、陳國、蔡國、楚國等地,但並無國君重用。這些國家又多是蕞爾小國。孔子還打算西去晉國,但由於時局不好,結果只是在黃河邊上感慨了一番,「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濟,命也夫!」最終連黃河也沒過。

黃河彎

至於孔子有才但為何不得重用,解釋很多。但最根本的一條是在那個時代列國紛爭,戰亂頻起,弱肉強食,強國希望通過武力徵伐而稱霸,弱國希望通過尚武練兵而由弱變強。孔子所倡導的先王禮樂之道與君主們稱霸的願望相悖。

所以,終孔子一生,他並沒有實現「仁」的理想。豈不悲哉?

02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

回顧孔子的一生,我們不得不說是悲劇的一生:年少孤苦無依,老來晚景悽涼;生前顛沛奔波,死時未竟理想。縱然滿腹才華,胸懷天下,但生命的脆弱與命運的無情,不得不讓你扼腕嘆息,感到無奈。人,都是向死而生的。但,真的就這樣放棄嗎?

不!孔子如斯。正因為這個過程的悲劇,就更顯示出那些不屈於命運之神的人的偉大。

既然不能增加自己生命的長度,那就只有去延伸自己的廣度,用自我價值的無限去超越生命的有限。而這,就是對生命的超越。此即「知其不可而為之」!

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又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他反對殉葬制度,說「始作俑者,其無後乎!」與其把希望寄託給虛幻的鬼神世界,不如在現實中積極作為。所以才有「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朝聞道,夕死可矣」。能不勉哉?

後人都說儒家是入世的哲學,不同於道家的出世。這就給人一種錯覺,好像儒家都是逆天命而為。我認為,其實不然。

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故「五十而知天命」、「七十二從心所欲,不逾矩」。正是看到「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孔子才順天知命,才有了「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但不能因命「不可」而不「為之」啊。所以,子路批評荷蓧丈人: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知其不可而為之」,為之若成,君子也;為之若不成,豈非君子乎?

後人有語,「知其不可而不為者,晨門之所以賢;知其不可而不可以不為者,夫子之所以聖。晨門但知晨幾,而不知夫子之為夫子者也。」

可以說,「孔子者中國文化之中心也,無孔子則無中國文化。自孔子以前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傳,自孔子以後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開。」孔子的「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殉道精神,是塑造我們民族魂的重要力量之一。它深深地植根於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靈魂深處,時刻砥礪著「士」在暗夜裡前行。小到修身、齊家,大到治國、平天下。或是「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浩然正氣;或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赤子之心;或是「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的革命豪情……

03古人不可望,今人益可傷

可是,在現實中,「知其不可而為之」早已演化為另外一種版本,那就是:明明知道不應該那麼做,卻還是那麼做了。

舉個例子。

讀大學時,經常碰到這樣的情形:某某老師承擔的課題要報銷,讓同學們上交發票。或者是學生組織的某些部門需要報銷活動經費,讓同學們上交發票。有段時間,發票很緊俏,同一天內我被一些老師、同學索要過好幾輪發票。後來我才知道,原來這些發票交上去,就是在虛列開支,借著課題或者活動的名義拿去報銷後,會有一大筆款子落到報銷者的頭上。曾經我還天真地以為,也許會對課題有幫助吧。在大學裡,這種事情竟然能夠大量發生,其中不乏教授,真是斯文掃地。

科研經費:套、騙、貪、吞、假。

我們都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可是,我們就是要選擇去做錯的事。

我們都會說人要遵守法律、尊重道德,可是,我們並未從內心真正地敬畏規則。我們依舊相信熟人好辦事,有錢鬼推磨。我們培養了某些技術官僚,他們深諳向上爬升的規則,善於運用華美的辭藻、或專業的術語來取得行政的、學術的地位,最後卻鋃鐺入獄。

兩千多年前的那個傍晚,聖人灑淚而盡。

他說了最後一句話:太山壞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

相關焦點

  • 天下無難事----知其不可而為之與知其不可奈何而安知若命
    所以我常說有兩個「知其不可」,我們同時要具備。第一個「知其不可」,是孔子的「知其不可而為之」,是明明知道它不會成功,但是還是要做,各位啊!了不起啊!光這一句話就了不起,光這一句話就是聖人,你就做不到,你功利嘛!你求有所得嘛!所以「知其不可而為之」。知其不可,為什麼還要為之?
  • 知其不可而為之!
    黃浦區高三一模考作文題是:世上總有一些人,「知不可為而為之」,這是否意味著人可以不顧自身的力量去做認定的事情呢?
  • 書評: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書評: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 水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故而水皮的「御風而行」,絕不是輕飄飄的「懸浮」,而是基於紮實的功底和經歷。論做人,他時時提醒自己不懼挫折、腳踏實地;論事業,他追求厚積薄發、堅持不懈;論寫作,他自問誠懇無悔。高考時,我是蘇州的文科狀元,這之後就開始「自己跟自己過不去」了,既然已經成了狀元,那以後的每一步,都必須高標準嚴要求。  我自己還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如果你要我形容水皮,我會說自己很「man」,很男人。「男人」的含義有很多,有江湖,有義氣,有膽量,敢做敢當,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就拿我身處的行業來說,新聞是一個相對理想化的行業,記者有時會挺身而出,打抱不平。
  • 知天下,也知其不可而為之 | 陳曉明教授在北大中文系畢業典禮上的演講
    其二,「知其不可而為之」。看上去這句話與前一句「識時務者為俊傑」有矛盾處,既然識時務,何以還會,何以還要「知其不可而為之」呢?識時務是識天下大勢,識潮流趨勢,但並不等於要追趕潮流,要跟著潮流跑。「識時務」是為著看清歷史的方向而堅持信念,而在當今時代,要有自己的真實的理想理念並非易事,可能是要有種「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想去這句話在座的諸君一點都不陌生,語出《論語·憲問》:子路宿於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 【課堂觀察】木木傑執教《知其不可而為之》的課堂實錄與教學反思
    一、喚醒與導入師:同學們,初次提及「知其不可而為之」,是在不久前我們一起研討《漁父》這篇課文時,猶記當日諸位對屈原們的「積極入世」與漁父們的「出世隱逸」有過激烈的討論。今天我們再談「知其不可而為之」,肯定會有更為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 經典文化閱讀《論語》選讀之《知其不可而為之》高考複習
    這是一個落寞的身影,這是一個悲壯的故事,這是一個無奈的人,而這一切都在《知其不可而為之》這一章節裡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來。在這一章節中,我們要明白以下問題:一是對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深刻內涵的正確理解;二是對「闢人之士」和「闢世之士」的言行以及他們之間的相互評價。
  •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論
    許多人常把孔子說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拿出來當成是儒家主張愚民的罪證。所謂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其含義是對人民來說,行易知難。也即命令人民做某件事情是容易,但讓人民知曉理解做某件事情的原因,獲得真正的共識是困難的。「可」是容易,「不可」是困難之義。這個判斷也可從《論語》和其他先秦儒家典籍裡獲得印證。比如《論語》中有人描述孔子「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爭議分析)
    其能興能立能成,是由夫子教之,故大戴禮言其事云:「說之以義而視諸體也。」此則可使知之者也。自七十二人之外,凡未能通六藝者,夫子亦以詩書禮樂教之,則此所謂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之民也。謂之民者,荀子王制篇:「雖王公士大夫之子孫,不能屬於禮義,則歸之庶人。」庶人即民也。《論語集釋》:此說以民指弟子,終覺未安。愚謂孟子盡心篇:「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
  •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正解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正解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知之為知之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 跟領導人讀《論語》——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元心按:此章分歧較大,梁啓超等人將其斷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還有斷為「
  •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孔子的大智慧,為什麼會被誤讀?
    上君子而下小人,不厭其煩地分辨何為君子,何為小人。區分人類,割裂社會,藐視民智,看不起農耕生產工藝技能,視老百姓為弱智,是底層人民民意和人民利益天然的反對者。孔子除了了解過去世的禮儀制度外,對其他學問知之甚少。「子不語怪力亂神。」對新知識新技能天然屏蔽,更談不上有什麼哲學思考,是科技進步和思想解放的絆腳石。
  • 孔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愚民政策嗎?
    孔子這句話出自《論語.泰伯篇》: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悟學.第90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邢疏]此章記人立身成德之法也。興,起也。言人修身,當先起於《詩》也。立身必須學禮,成性在於學樂。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既學《詩》、《禮》,然後樂以成之也。8.9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孔子宣揚愚民思想?考古發現洗白了他
    原來,《論語·泰伯》中記載了孔子說過的一句話:「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句話引起了千古爭議。有些人認為,孔子這句話是愚民政策,意思是:只能讓百姓順著統治者規定的道路走,不能讓他們知道這是為什麼。有些人不相信孔子提倡愚民政策,認為這句話的應該斷句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老百姓覺悟高,就由著他們去做,覺悟不高,就讓他們知道自己錯在哪裡。對於民,其可者使其自由之,輿論所可者則使共由之,其不可者亦使共知之。
  • 「循循然善誘人」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存在矛盾嗎
    我們再看《泰伯篇第八·九》章,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孔子說:「對待百姓,可以使他們走在人生正途上,卻沒有辦法使他們了解其中的道理。」把二章放在一起看,「循循然善誘人」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不是相矛盾?當然不是,因為前提不一樣。
  • 孔子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
    孔子這句話出自《論語.泰伯篇》: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真愛粉三套配裝試圖拯救鍾離,從主C到輔助,知其不可而為之!
    最近就有鍾離真愛粉玩家為鍾離配了三套風格迥異的配裝,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這三套裝備中到底有沒有能夠拯救鍾離的。 第一套:貫虹之塑
  • 知天之所為 知人之所為
    莊  子內篇     大宗師【原文】     知天之所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