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循然善誘人」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存在矛盾嗎

2020-12-12 背後國文

我們在讀《論語》時,如果對一些篇章了解不透,就會生出一些疑惑,往往會感覺前後不一,甚至相互矛盾。如《子罕篇第九·一0》章,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意思是說顏淵讚嘆一聲,說:「越抬頭看,越覺得崇高;越深入學,越難以透徹;看起來是在前面,忽然又到後面去了。老師很能循序漸進地帶領學生:他以文獻知識廣博我的見解,又以禮制規範約束我的行為,使我想停下來都不可能。我盡了全力之後,好像學會了立身處世的本領。但是,當我想要進一步追隨老師,卻又找不到路可以走了。」

我們再看《泰伯篇第八·九》章,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孔子說:「對待百姓,可以使他們走在人生正途上,卻沒有辦法使他們了解其中的道理。」

把二章放在一起看,「循循然善誘人」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不是相矛盾?當然不是,因為前提不一樣。「循循然善誘人」是針對教育人,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針對政令的施行。

為什麼教育人時要「循循然善誘人」,而在政令實施時要「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循循善誘現在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善於有步驟地進行引導別人學習,它包含有不厭其煩,循序漸進,並且很有思路,很有針對性,很有方法。當然循循善誘不僅僅只適用於老師,其它行業如部門領導對下屬的教導,工廠師傅對徒弟的教授等也適用。但循循善誘是教導的一個很高的標準,一般人還真做不到。

對於學生、下屬、徒弟等,如果沒有耐心,沒有方法,不能逐步輸送知識,他們很難能完全接受和掌握。教授和掌握了解是雙向的,是要互相配合的,如學生、下屬、徒弟等孜孜以求,如饑似渴,而老師、領導、師傅等卻教導無方,不會有效果。同樣老師、領導、師傅等誨人不倦,循循善誘,但學生、下屬、徒弟等不思進取,不感興趣,依然不會有效果。

但這裡教授的重心是被教導者,循循善誘的目的是一定要使他們接受和掌握。相對政令,孔子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重心不在於民眾是否接受和理解,而只要他們遵照執行即可。

老百姓都是善良樸實的,文化程度又不高,所以有些政令、禮制、法律法規,可以使他們先遵照執行,不必讓他們都明白其中的道理。《中庸》說:「百姓日用而不知。」也是說的這個意思。試想一下,如果上位者的每一項政策舉措在老百姓遵從之前,先使家喻戶曉,再逐門逐戶傳達解釋,循循善誘,務必讓他們通曉明白了才執行實施,這樣可行嗎?那就什麼事情都不要做了,光是讓老百姓逐個明白理解,政策舉措都失去了它的時效性了。

所以《論語》很多的篇幅都在講上位者的德行,希望上位者有賢德、有賢能,能夠使民以義,使民以時,處處為老百姓考慮,儘可能多的照顧他們的利益。如「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論語·為政1》)「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論語·學而5》)「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論語·公治長15》)「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論語·泰伯2》)「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籩豆之事,則有司存。」(《論語·泰伯4》)等等,一方面關愛百姓,另一方面請上位者修德修行。

當然現代社會講究公開、公平、公正,老百姓的素質也得以一天天提高,所以在「民可使由之」的基礎上,有可能的話也可「使知之」,社會的穩定和諧不就是這樣嗎?。但這裡又牽涉到另一個問題,那就是「信」,就是怎樣使民眾信任。

在《子張篇第十九·一O》章,子夏曰:「君子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意思是子夏說:「君子獲得百姓信賴之後才去動員他們工作,否則百姓會以為自己受到虐待。獲得君上信賴之後,才去進諫他,否則君上會以為自己受到毀謗。」如果子夏的話成立的話,那麼是不是和上面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又產生矛盾了呢?

也不是,施行政令會出現二種不同的後果,一種是民眾信服,一種是民眾不信服,但這樣的後果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句話不矛盾。政令完全可以先行實施,再觀後效。理由上面闡述了,我們現在的改革不也是這樣嗎?在摸索中前進,在實踐中找出矛盾和問題並加以解決。這裡的矛盾和問題就是民眾產生不信服的原因,但如果在以後的實踐中得到有效的解決,那就不存在上面所說的矛盾了。

我們在學習《論語》時會發現很多有趣的東西,如果能融會貫通,把裡面的思想聯合起來看,孔子所說的「一以貫之」的中心思想和他每一個觀點立場都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

相關焦點

  •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論
    許多人常把孔子說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拿出來當成是儒家主張愚民的罪證。比如一種最常見的做法是把這句話斷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解釋為人民認可某政策,就讓他們為這個政策效力;不認可,就教育他們,讓他們知曉道理。但這樣的解釋很難成立。如楊伯峻、楊逢彬譯註版的《論語》導言中說當時並無主語加上「可」做謂語的例子,這樣斷句在先秦典籍裡找不到例證。相反類似「民可使由之」這樣的句式可以從其他典籍裡找到例證。
  • 孔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愚民政策嗎?
    孔子這句話出自《論語.泰伯篇》: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正解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正解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爭議分析)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何晏註:由,用也。可使用而不可使知者,百姓能日用而不能知。邢疏:此章言聖人之道深遠,人不易知也。其能興能立能成,是由夫子教之,故大戴禮言其事云:「說之以義而視諸體也。」此則可使知之者也。自七十二人之外,凡未能通六藝者,夫子亦以詩書禮樂教之,則此所謂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之民也。謂之民者,荀子王制篇:「雖王公士大夫之子孫,不能屬於禮義,則歸之庶人。」庶人即民也。《論語集釋》:此說以民指弟子,終覺未安。愚謂孟子盡心篇:「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
  • 孔子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
    孔子這句話出自《論語.泰伯篇》: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孔子的大智慧,為什麼會被誤讀?
    站在他的立場上看,他說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原本含義就是:老百姓只可以使他們這麼做,不可以告訴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做。歷代封建統治者正是因為相信了這句話才不斷堅持愚民政策,導致民智不能及早開發。反智反民反進步的孔子,五四運動批判了他,毛澤東領導的新中國再次批判了他,現在仍有人把他推出來,意欲何為?
  • 跟領導人讀《論語》——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元心按:此章分歧較大,梁啓超等人將其斷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還有斷為「
  • 《悟學.第90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邢疏]此章記人立身成德之法也。興,起也。言人修身,當先起於《詩》也。立身必須學禮,成性在於學樂。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既學《詩》、《禮》,然後樂以成之也。8.9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孔子宣揚愚民思想?考古發現洗白了他
    原來,《論語·泰伯》中記載了孔子說過的一句話:「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句話引起了千古爭議。有些人認為,孔子這句話是愚民政策,意思是:只能讓百姓順著統治者規定的道路走,不能讓他們知道這是為什麼。有些人不相信孔子提倡愚民政策,認為這句話的應該斷句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老百姓覺悟高,就由著他們去做,覺悟不高,就讓他們知道自己錯在哪裡。對於民,其可者使其自由之,輿論所可者則使共由之,其不可者亦使共知之。
  •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此句表示孔子真想愚民而治?錯怪夫子了
    疫情期間宅家讀書,品讀《論語》頗有所悟,觀《論語·泰伯第八》「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之句,世人悟其意而多有岐義,現將本人認識分享於此,與有興趣的朋友共品之:【現原文】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孔子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如何理解這句話?
    因此孔子的思想引發了很多「公案」,比如孔子的這句話: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關於這句話:有認為這是孔子存在愚民思想的證據。 從這個角度來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可以讓他們具體做事情,但不必告訴他們為什麼,這個主張很有道理。
  • 解讀孔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愚民還是愛民觀念文化誦讀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句話有三種以上的解讀。百姓認為是愚民政策,就理解成,使用百姓做什麼,不要讓百姓知道,做這事是為什麼。當然,在很緊急的情況下, 統治者沒有必要讓百性知道做這件事情的原因,而引起恐慌,而當百姓聽從了統治者的按排,緊急撤退離開。結果就避免了更大的人身財產安全和人身傷亡。
  • 凌通國學院20-040《論語》: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凌通國學院20-040《論語》:【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說:「民眾,可以讓他們跟著來,不須要讓他明白其中最深奧的道理。」孔子的民主,是君子為民做主,不是人民當家作主。《易經》講:「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人人都浸泡在道裡,都會用,但是不知道。更進一步,一旦他盡知了道理,在自身修練不足的情況下,不能知止,不知道自己已經知道大道理了,還要繼續「創新」,結果又偏離了正道。
  • 「李保佳講論語85」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李保佳講論語85」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翻譯:孔子說:可以指使民眾去做事,而不可以讓民眾知道原因。有很多人說《論語》不適用於當今社會,這一句就經常會拿出來被批評。所以我們學習這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時候,要把這句話帶入到學習環境中:老師叫我怎麼做,我就怎麼做,自己不要有想法。華杉老師說:「不做判斷,跟著走!」,也是一種智慧,一種性格,是一種能力。
  •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什麼意思? 水敢當一日一答(十八)
    有些人呢,堅決不相信孔子喜歡愚民政策,依據是,這句話的斷句有問題,正確的斷句應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代表人物:清末藏書家宦懋庸。這種斷句,是他首創。如果這樣斷句,意思就變了,就成了:老百姓覺悟高,就由著他們去做;覺悟不高,就告訴他們,讓他們知道自己錯在哪裡。
  • 什麼是知其不可而為之
    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論語·憲問》司門者說:就是那位知道做不到卻定要去做的人嗎?再如,朱熹在《論語精義》中評價:「夫可不可在天,而為不為在己。聖人畏天命,故修其在己者,以聽之天,未嘗遺天下。聖人亦不敢忘天下。雖知其不可,得不為哉?」「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是一句既悲且壯的話,可以說是孔子一生的真實寫照。
  • 善之為善,樂其好樂
    蓋《大學》有雲,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了凡先生將數年近道之感悟如數傳子,以示後人,是一大善舉。倘無踐世之行,何來著書立說?方知立身行道為先,而後方可論道。若一味說道而不行道,是為淺薄也。吾輩不可不慎乎!
  • 傳統文化進校園之孟子之民本思想
    孟子首次在價值判斷上把民眾放在社稷和君王的前面,既是其性善論的必然結果,又是其政治學說的重要基礎。在孟子看來,民貴君輕,國家才能長治久安,意味著得民心者得天下。反之,就會像桀紂那樣,失民心者失天下。在孟子看來,民貴君輕,老百姓才能安居樂業,「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於死亡。然後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梁惠王上》)。
  • 中國人的信仰之十一:與民同憂樂者王
    這一信念和信仰,成為王道的核心內涵,已化作施行仁政和善治的強大動力和嚮導。藉由這一信仰價值,就可評定:一國政治的善與不善,是王道還是霸道?是名垂千古,還是過眼雲煙?是崇高人性體驗,還是假仁義之偽?雖然,真正的王道在春秋、戰國之後的歷史長河中並未曾出現,但無疑在塑造明君和推動開明政治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