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通國學院20-040《論語》: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2020-12-12 否極泰董寶珍

凌通國學院20-040《論語》:【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孔子說:「民眾,可以讓他們跟著來,不須要讓他明白其中最深奧的道理。」

孔子的民主,是君子為民做主,不是人民當家作主。不少的歷史事實也給出證據,真正實行了全民民主投票選舉出來的結果,未必都是好結果。

經過了千錘百鍊的大道理,古文經典,有些是很難理解的,先跟著做起來,沒有做到之前你真的是不容易理解的。

《易經》講:「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人人都浸泡在道裡,都會用,但是不知道。

更進一步,一旦他盡知了道理,在自身修練不足的情況下,不能知止,不知道自己已經知道大道理了,還要繼續「創新」,結果又偏離了正道。

孟子講:「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大眾往往是做到了卻不知道是怎麼做到的,習以為常不覺得是掌握了大道。

鄧小平講怎麼堅持完成長徵時答道:「跟著走。」

這個道理在佛學中也有應用,信奉佛教人數最多的是淨土宗,其奉持的是《無量壽經》,原理是念誦「南無阿彌陀佛」念到一心不亂,從而噁心不生,自然脫離苦海,感覺到幸福。

20200213星期四

相關焦點

  •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爭議分析)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何晏註:由,用也。可使用而不可使知者,百姓能日用而不能知。邢疏:此章言聖人之道深遠,人不易知也。其能興能立能成,是由夫子教之,故大戴禮言其事云:「說之以義而視諸體也。」此則可使知之者也。自七十二人之外,凡未能通六藝者,夫子亦以詩書禮樂教之,則此所謂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之民也。謂之民者,荀子王制篇:「雖王公士大夫之子孫,不能屬於禮義,則歸之庶人。」庶人即民也。《論語集釋》:此說以民指弟子,終覺未安。愚謂孟子盡心篇:「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
  • 「李保佳講論語85」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李保佳講論語85」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翻譯:孔子說:可以指使民眾去做事,而不可以讓民眾知道原因。有很多人說《論語》不適用於當今社會,這一句就經常會拿出來被批評。所以我們學習這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時候,要把這句話帶入到學習環境中:老師叫我怎麼做,我就怎麼做,自己不要有想法。華杉老師說:「不做判斷,跟著走!」,也是一種智慧,一種性格,是一種能力。
  •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論
    比如一種最常見的做法是把這句話斷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解釋為人民認可某政策,就讓他們為這個政策效力;不認可,就教育他們,讓他們知曉道理。但這樣的解釋很難成立。如楊伯峻、楊逢彬譯註版的《論語》導言中說當時並無主語加上「可」做謂語的例子,這樣斷句在先秦典籍裡找不到例證。相反類似「民可使由之」這樣的句式可以從其他典籍裡找到例證。
  •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正解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正解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跟領導人讀《論語》——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元心按:此章分歧較大,梁啓超等人將其斷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還有斷為「
  •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此句表示孔子真想愚民而治?錯怪夫子了
    疫情期間宅家讀書,品讀《論語》頗有所悟,觀《論語·泰伯第八》「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之句,世人悟其意而多有岐義,現將本人認識分享於此,與有興趣的朋友共品之:【現原文】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悟學.第90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悟學.第90篇》論語.泰伯第八.新解讀(六)悟學.十八子 20200310 亥-子8.8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邢疏]此章記人立身成德之法也。興,起也。言人修身,當先起於《詩》也。立身必須學禮,成性在於學樂。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既學《詩》、《禮》,然後樂以成之也。8.9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孔子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
    孔子這句話出自《論語.泰伯篇》: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循循然善誘人」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存在矛盾嗎
    我們再看《泰伯篇第八·九》章,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孔子說:「對待百姓,可以使他們走在人生正途上,卻沒有辦法使他們了解其中的道理。」把二章放在一起看,「循循然善誘人」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不是相矛盾?當然不是,因為前提不一樣。
  • 孔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愚民政策嗎?
    孔子這句話出自《論語.泰伯篇》: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孔子宣揚愚民思想?考古發現洗白了他
    原來,《論語·泰伯》中記載了孔子說過的一句話:「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句話引起了千古爭議。有些人認為,孔子這句話是愚民政策,意思是:只能讓百姓順著統治者規定的道路走,不能讓他們知道這是為什麼。有些人不相信孔子提倡愚民政策,認為這句話的應該斷句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老百姓覺悟高,就由著他們去做,覺悟不高,就讓他們知道自己錯在哪裡。對於民,其可者使其自由之,輿論所可者則使共由之,其不可者亦使共知之。
  • 孔子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如何理解這句話?
    《論語》中的公案 孔子時代距今已經二千多年了。在這二千多年的時間裡,孔子的思想深刻的影響了中日韓以及越南等國家的文化。並且,這二千多年的時間裡,很多學者對孔子的思想進行重新解讀。
  •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什麼意思? 水敢當一日一答(十八)
    答:「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句話,出自《論語·泰伯》。 孔子一向重視教育,有教無類。但有人卻說,孔子為了維護皇權,提倡愚民思想。而證據呢,往往就是這句話。 這些人把論語中的這句話,理解為:老百姓嘛,告訴他們怎麼做就行了,沒必要讓他們知道這是為什麼。
  •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孔子的大智慧,為什麼會被誤讀?
    站在他的立場上看,他說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原本含義就是:老百姓只可以使他們這麼做,不可以告訴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做。歷代封建統治者正是因為相信了這句話才不斷堅持愚民政策,導致民智不能及早開發。反智反民反進步的孔子,五四運動批判了他,毛澤東領導的新中國再次批判了他,現在仍有人把他推出來,意欲何為?
  • 『2·3』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2·3』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 解讀孔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愚民還是愛民觀念文化誦讀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句話有三種以上的解讀。百姓認為是愚民政策,就理解成,使用百姓做什麼,不要讓百姓知道,做這事是為什麼。當然,在很緊急的情況下, 統治者沒有必要讓百性知道做這件事情的原因,而引起恐慌,而當百姓聽從了統治者的按排,緊急撤退離開。結果就避免了更大的人身財產安全和人身傷亡。
  • 凌通國學院《論語》:太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
    凌通國學院20-058《論語》:【太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 《論語》全文之顏淵第十二
    《論語》全文之顏淵第十二12.1 顏淵問仁。子曰:「克已復禮為仁。一日克已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12.2 仲弓問仁。
  • 湯殷權《論語》講義:《為政第二》篇「子曰道之以政章」
    湯殷權《論語》講義(原創)【原文】2.3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禮記.緇衣》子曰:「夫民,教之以德,齊之以禮,則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齊之以刑,則民有遁(逃避,躲避)心。」《大戴禮.禮察》篇:以禮義治之者積禮義,以刑罰治之者積刑罰。刑罰積而民怨倍,禮義積而民和親。故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善異也。
  • 龔興芳讀《論語》:不患人之不己知
    《論語•學而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1•16)孔子說:「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別人。」相關的論述在《論語》中還有:《論語•憲問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