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雅士淺論佛家守戒,儒家知禮

2020-12-22 秀秀書院

佛家守戒,守的是什麼,戒的又是什麼?

餘謂,守的是「善」,戒的是「欲」。

一般而言,佛教講五戒,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戒。

「不殺生」是「仁」,「不偷盜」是「義」,「不邪淫」是「禮」,「不妄語」是「信」,「不飲酒」是「智」,中國傳統固有文化裡面,「仁、義、禮、智、信」是非常核心的內容。

「仁」是會意字,是兩個人,意思即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佛曰:殺生招致世間刀兵的劫難。所以佛法教我們「不殺生」,不但是不與一切眾生結冤讎,同時更是培養自己的大慈悲心。慈悲心是性德,真心裏面本來即是慈悲的,養自己的慈悲心。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是從不殺生上來培養,可助我們明心見性。

「義」是義務,不講求報酬。對一切眾生貢獻是盡義務,不需要報酬,這是義;「不偷盜」接近義。佛經裡對不偷盜定義非常微細,一草一物、一針一線,再微小的東西都不可以偷盜。守此戒可幫助我們修習清淨的布施,幫助我們放下身心世界,使得我們恢復自性清淨心。

「禮」是即舉止文明,通情達理。

能端正男女間之欲情,叫做「不邪淫」,也即是貞良守禮。亦即組織家庭之後,夫婦須相敬如賓,不有其他淫亂行為,一心和睦相處,成為美滿家庭。若在家男女,能因此進而受持遠離非梵行等五種學處,是為受持增上五戒,得名為最勝優婆塞、優婆夷,然非離先所受五戒律儀更別有體。

「智」是明辨是非善惡的能力。酒能致醉,令人神志昏迷,故一切酒不得飲。

自己不飲,亦不得教人飲。製酒、酤酒,尤非所應。不飲酒這一條戒是屬於遮戒。前面四條是性戒,不管你有沒有受戒,犯了都有罪。遮戒是防止、是預防,它本身沒有罪。譬如喝酒,本身不是罪,但是酒醉之後會做出殺盜淫妄;由此可知,佛雲「不飲酒」,是防止犯前面的四條戒。過分飲酒必定誤事,且有害健康。社會上許多犯罪與酒幾乎都是關聯的。不飲酒則身心安定,平安無事。

「信」是誠實守信。「不妄語」即是不欺騙他人,凡不如心想而說,皆是妄語。妄語有大小:如見、聞、覺、知說不見聞覺知;不見、聞、覺、知說見聞覺知等,是名小妄語;可通懺悔。若未證聖果,而說我得須陀洹果等;乃至實未得定、見好相等,而說得定、見香、見花、見菩薩、聲聞、天人、神鬼等,皆大妄語,犯則罪重,是不可悔。

亦有「開遮持」之說。

「開」是有開緣,「遮」是禁止,何種情形被禁止的戒可以開持?答曰:利益眾生的時候。特別是在救度一切眾生時,眾生有急難,此時可以開戒。開戒決定不是為便利自己,而是為利益眾生;如果不是為了救度眾生,而救度眾生又不是非不得已時,都不算有開緣。

因而,「持」是受持,「犯」是破戒。開緣裡面,開戒是持戒,並沒有犯戒。

守戒,須得真正明了每一條戒的戒體、戒相、戒行,以及開遮持犯如何修學,這才談得上受戒守戒:懂得戒律的意義,又要記得戒條的條文,理解這一條戒的精神,然後才能夠如法的修學。佛告訴我們,五戒是「人乘之因」,一生能夠依教奉行,必定能夠保住人身,來生還是人身,不墮三惡道。

儒家知禮。

儒家奉行的理想封建社會秩序是貴賤、尊卑、長幼、親疏有別,要求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符合他們在家族內的身份和社會、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為規範,此即謂禮。

儒家認為,人人遵守符合其身份和地位的行為規範,達到孔子所說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境地,貴賤、尊卑、長幼、親疏有別的理想社會秩序便可維持了,國家便可以長治久安了。

反之,棄禮而不用,或不遵守符合身份、地位的行為規範,而儒家所鼓吹的理想社會和倫常便無法維持了,國家也就不可得而治了。

自漢武帝獨尊儒術開始,儒家的一部分內容被吸納為國家的意識形態。通過國家力量,又逐步地完成了「禮制的儒家化」和「法律的儒家化」。

其實,禮在儒家形成前就有了,至少在夏的時候就有夏禮,殷有殷禮,周有周禮。在很長的時間裡,「禮」這個概念並非為儒家所專有、專用。但孔子通過講授、整理古代文獻,形成儒家學說與儒家經典,影響深遠。

在禮崩樂壞的社會轉型過程中,儒家堅守「禮」的立場和價值觀,並憧憬著以「禮」來構造未來的社會。他們持續地整理禮書,在禮制文本化的同時,將儒家的觀點、觀念與古代的禮儀交融結合在一起。

在此基礎上,漢代逐步完成了禮制的儒家化,讓儒和禮融合交織在了一起。其後完成的法律的儒家化,即看你合不合法是取決於你合不合禮,把禮的標準灌輸到了法的裡面。

在禮制的儒家化過程中,儒家整理了很多文獻,也發揮了自己很多的見解,編訂了不少重要的禮書,最後合成為《周禮》、《儀禮》、《禮記》。從西晉開始,朝廷就按照這些禮經裡面的一些結構框架來編制國家的禮制,如根據吉、嘉、軍、賓、兇「五禮」制定禮儀。

自此以後,大約每個朝代都會根據自己的要求對「五禮」重新編制、修改、調整。

儒家的禮,是自然法:

孔穎達《禮記正義》說,「禮者,理也。其用以治,則與天地俱興。」此處的禮,乃是指永恆、普世的天道,以西方人的話來說,即自然法。

禮是體現自然法的規則體系。

《白虎通·情性》說:「禮者,履也,履道成文也。」從規則體系的角度,此處禮又可以分為兩類:

1、禮法。

禮法,在中國封建制時代,禮法有著廣泛的約束力,不僅庶民,而且君主,均在禮法的約束之內,君若不君,諸侯可發兵徵伐,以武力恢復禮的秩序,所謂「凡君不道於其民,諸侯討而執之」是也。君臣關係也是禮法關係,即使貴為君主,若違背禮法,臣可以提起訴訟,可以自行解除君臣關係。顯然禮治更接近現代法治之精義。

2、禮俗

禮,又是禮俗,即習慣法、社會自發秩序。禮不是君王所立,而是來自傳統、習俗,來自對人情常理的承認,來自聖賢對自然法的發現。南宋理學家真德秀說:「夫法令之必本人情,猶政事之必因風俗也。」

從這個角度來講,合宜的法律,不是「發明」出來的,而是「發現」出來的。用儒家的話來說,這叫做「因俗制禮」、「則天垂法」,即從習慣法與自然法中發現人間法;

儒家的禮是禮儀:

作為天道、天理、自然法的禮是看不見的,作為規劃體系的禮也是半可見半不可見的,禮還需要有一套完全可見的儀式來體現、來表達、來強化,這套儀式即是禮儀。

儒家的禮儀是無所不包的,用《曲禮》中的話來說:「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辨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是以君子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

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可見知命、知禮、知言,正為君子立身處世之法。

在家,亦可持戒如佛家,明心見性;處世,自是知禮近儒生,修身齊家。

相關焦點

  • 長安雅士淺論圍棋修煉次第
    儒家認為修身的過程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齊家、治國、平天下。具體來講,所需修煉者,是自我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調節能力,或言性格、性情與脾氣。修行較好的人,一定自身遇事冷靜,頭腦清醒;與人相處寬容大度,有禮有節。
  • 長安雅士淺論:禮樂雙修,方為君子
    《禮記祭統》說:「凡治人之道,莫急於禮;禮有五經,莫急於祭。」梁啓超《志三代宗教禮學》曾據之發揮道:禮也者,人類一切行為之規範也。有人所以成人之禮,若冠禮是;有人與人相接之禮,若士相見禮是;有人對於宗族家族之禮,若昏禮喪禮是;有宗族與宗族間相接之禮,若鄉射飲酒諸禮是;有國與國相接之禮,若朝聘燕享諸禮是;有人與神與天相接之禮,則祭禮是。
  • 修行從撫琴開始,儒家《平沙落雁》,道家《鷗鷺忘機》,佛家《普庵咒...
    儒家向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入世之法。曾子謂:「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子思稱:「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 從「學誠法師」事件,看「守戒」與「破戒」結下的果
    從「學誠法師」事件中,看「守戒」與「破戒」結下的果 | 文 三隻眼讀史因涉嫌違反佛教戒律,2018年8月15日,學誠法師辭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常務理事、理事等職;2018年8月23日,學誠法師辭去福建省佛教協會會長職務。
  • 長安雅士:古風猶存逸君子
    自古長安多雅士,居於山野幽谷間。煮茶撫琴獨聽泉,隨心安逸常自在。空谷終南,幽蘭山居,常以清靜。終南有居,名曰:易簡山房。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山房素有習琴者住之,亦有好琴者負琴行往,有隱士之境,有魏晉雅士之風,亦有伯齊高遠者。
  • 長安雅士:舉頭西北浮雲,倚天萬裡須長劍《道德經 無源第四》
    (抖音號:秀秀書院 粉絲15萬)雅士生活之:萌萌:春鶯出谷勢隨風自由練習的時候兒,先生也自彈了《憶長安》、《普庵咒》、《鷗鷺忘機》、《關山月》、《長門怨》、《平沙落雁》…….除《平沙落雁》34的拍子之外,其它竟皆用60的拍子,或愁怨、或莊嚴、或衝淡、或深沉的曲風似乎也並未因此而大打折扣,也是奇了。
  • 儒家入世,拿得起;道家出世,放得下;佛家救世,想得開
    儒家、佛家、道家三家的處世方式不同,具體養生方法也不同。儒家入世,拿得起;道家出世,放得下;佛家救世,想得開。單憑這一點,就值得三家兼修。回顧歷史,中國歷代成功的皇帝,雖然分別有崇尚儒家、道家、佛家,但在養生方面,大都集三家所長,共冶一爐。最佳例子是清朝的乾隆皇帝,他以儒家治世,以佛家治心,以道家治身,享高壽89歲,在位60年後,讓位給嘉慶仍幕後訓政三年多,成為歷史上壽命最長,掌權最長的皇帝。
  • 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
    道家智慧教你機敏做人,儒家道理教你中正處事,佛家箴言教你平淡修心。 在老子看來,「小」或「大」都可以用來理解道。
  • 虛雲長老拜謁孔廟,以佛家的理念,對孔子的儒家思想有了更深解讀
    他十九歲出家,二十歲依福州鼓山湧泉寺妙蓮老和尚受具足戒;四十歲發心朝五臺山,以報父母深恩,由普陀山法華寺起香,三步一拜備受饑寒而道心愈朗,三年遂願;終於到達五臺山,親見文殊菩薩金顏。後在滇中闡教近二十年;九十五歲返曹溪,重建南華,中興雲門。歷任福建湧泉、廣東南華、雲門大覺諸大寺院住持。
  • ※ 中國文化的三大源流:儒家雅量,道家氣量,佛家心量
    儒家的中,叫中庸;道家的中,叫中氣;佛家的中,叫中觀。它們的不同,是它們有著人生天地的不同面向; 它們的相同,是這些面向無不落到了一個中字上。如果我們能從儒釋道的不同面向中領悟好這個中字,便能得到人生最好的三樣東西:雅量,氣量,和心量。
  • 中國人的三種滋味:醋,儒家認為是酸的,佛家認為是苦的,道家認為甜的
    三位大家後來被引申為儒家、佛家、道家三種文化代表。儒家認為醋是酸的,佛家認為醋是苦的,道家認為醋是甜的。 其實醋只是一個參照,潛意識映射出三種文化對人、對社會、對世界的不同看法,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妙趣之處。你是什麼樣的人,就會品咂出什麼樣的味道。
  • 中華茶文化中,儒家思想對茶的理解
    在中華遠古時期,人們已經學會了關於茶的採摘與飲用,因此,在這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有關茶的文化也隨著社會的發展也變遷著,在中國幾千年的文化變遷中,儒家、道家、佛家基本佔據著主流思想,今天,本文簡述一下儒家對茶文化的理解。
  • 莊子對儒家仁、義、禮、樂的批評
    莊子對儒家的仁、義、禮、樂批評如下:(一)莊子對儒家仁、義、禮、樂的批評莊子從「無為」的觀點認為,「仁義」戕害人的自然本性,造成人們對「利」的追逐,帶來「天下大亂」。莊子認為,人的本性是一種沒有任何是非、善惡的本然存在(常然),而「仁義」就是對這種本然的破壞。
  • 長安雅士淺論古代十大知音夫妻:通音律,善詩詞,雅生活
    長安雅士今日且來盤點一下,自古至今的閨房知音如何?李清照與趙明誠李清照,號易安居士。宋代傑出詞人。「千古第一才女」。其父李格非學名早著,其母乃狀元王拱辰之女,亦善詩文。因家庭影響,李清照小時即見詩才驚豔。李清照十八歲時與風華正茂的太學生趙明誠成婚。趙明誠除精於金石之學外,也喜收藏書籍、書法、名畫。
  • 人生要學會「戒」,戒了才能淡泊明志!
    人生要學會「戒」戒貪戒妄戒懶,戒了才能靜,靜了才能定,定了才能找到志有的人很幸運,戒字是佛家的大智慧,誠字是儒家的精髓,想誠就要戒,不戒不是誠。迷茫困惑的人生要從「」戒」字入手!!!
  • 佛家一句話,勝讀十年書!何況慧律法師給了7句!
    佛家智慧廣博遠空,總能給人的心靈以醍醐灌頂的警醒。為了更好的認識佛學、佛家智慧,今天哲學詩畫為你整理了慧律法師的7個智慧要點,一起來勤學精進!佛家一句話,勝讀十年書!3,群處守住嘴,獨處守住心慧律法師說,與人相處,要做到兩點:群處守住嘴,獨處守住心。第一點要求我們,不要在人多場合誇誇其談,信口開河,弄得看似什麼都懂的樣子。其實,這樣的行為在大智者眼裡,是一種無知。
  • 長安雅士:十二年瘦金體《千字文》,《廣陵散》,煎茶道,隔火薰香研習
    長安雅士薛山長自小酷好書法,精研各家,然總不免駁雜不純之患,後偶然得見瘦金書,遂有「一見瘦金誤終身」之「病」。如今自然是天天寫的。備茶對坐,方知是谷中女巫。雖人鬼殊途,竟一見如故,徹夜長談。或論天地自然生死輪迴之法,或證詩詞音律琴棋書畫之妙。談至興濃,康曰「敢問神女所彈何曲?」神巫曰:「情之所至,信手而彈耳,無名之曲」。康請教再三,始授之,今《孤館遇神》是也。神巫曰:「見先生愛琴,吾另有《廣陵散》相贈。此乃天籟之音,曲中丈夫也,不可輕傳」。康問「何人所為?」對曰:「廣陵子是也。昔與聶政山中習琴,形同骨肉也」。
  • 儒家講拿得起、道家講看得開、佛家講放得下
    一、儒家講拿得起儒家是中國最著名的哲學家孔子所創立、孟子所發展、荀子所集其大成,延續至今,在今天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學術流派。「儒家」先秦諸子百家之一,創始人孔子。儒家在先秦時期和諸子百家地位平等,秦始皇"焚書坑儒",使得儒家遭受重創,隨後漢武帝時期,統治階級為了維護封建專制和統治地位,在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下,儒家成為百家爭鳴的最後勝利者。
  • 建水文廟暑期儒家三禮活動開始啦!
    快帶孩子來建水文廟吧,讓泮池的荷風消去炎炎暑氣,讓您在旅途中接受儒家文化的薰陶,讓孩子在假期感受成長的意義,為親情相冊再添一道亮麗的風景。>  (二十)8月25日(星期天)09:00開筆禮  開筆破蒙,人生始立——開筆禮  開筆禮是中國傳統對少兒開始識字習禮形式的稱謂,作為少兒進入人生學習階段的紀念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