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雅士淺論:禮樂雙修,方為君子

2020-12-14 秀秀書院

《禮記·樂記》:「樂也者,情之不可變者也;禮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樂統同,禮辨異。禮樂之說,管乎人情矣。」

孔穎達疏:「樂主和同,則遠近皆合;禮主恭敬,則貴賤有序。」

中國的文化,非常重視禮樂。禮即是指各種禮節規範,樂則包括音樂和舞蹈。禮樂的起源,與人類文明的演進是同步的。

文字可考的禮樂始自夏商,至周朝初期周公「制禮作樂」形成獨有文化體系,後經孔子和孟子承前啟後,聚合前人的精髓創建以禮樂仁義為核心的儒學文化系統,從而得以傳承發展至今,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民族的「禮樂文化」,奠定了中國成為「禮樂之邦」,也被稱之為「禮儀之邦」。早在夏商周時期,古代先賢就通過制禮作樂,形成了一套頗為完善的禮樂制度,並推廣為道德倫理上的禮樂教化,用以維護社會秩序上的人倫和諧。禮樂文明在數千年的中華文明發展史上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至今仍有其強大的生命力。

中華「禮樂文化」的形成背景,是以天地自然的和諧代表「樂」的精神,天地自然的秩序為基礎的。「和諧」(樂的精神),所以萬物都能化生。「有序」(禮的精神),所以萬物能各具特性。由此可以看出「樂」是形成於「天」的陽剛之氣。而「禮」則是由「地」的陰柔之性所形成。

禮樂文化,是從祭祀文化發展而來的。「禮」之本義,據許慎《說文解字》:「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從示從豊。」所謂「豊」,乃「行禮之器,從豆,象形。」近人王國維考證,「豊」誠為禮器,然非「從豆」,而是「像二玉在器之形」。古者行禮以玉,《尚書·盤庚》中所謂「具乃貝玉」即指以玉禮神。從甲骨卜辭中「圍」(即「豊」)字的結構上看,是在一個器皿裡盛二玉以奉事於神。王氏據之得出結論:「禮」之本義乃指祭神之器,而後引用為祭神的宗教儀式,再而後才泛指人類社會日常生活中的各種行為儀式。

《易經·豫卦》: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上帝,以配祖考。《禮記·樂記》稱:禮樂順天地之誠,達神明之德,隆興上下之神。又說:「樂者敦和,率神而從天;禮者辨宜,居鬼而從地。故聖人作和應天,作禮以配地。」

《禮記祭統》說:「凡治人之道,莫急於禮;禮有五經,莫急於祭。」梁啓超《志三代宗教禮學》曾據之發揮道:禮也者,人類一切行為之規範也。有人所以成人之禮,若冠禮是;有人與人相接之禮,若士相見禮是;有人對於宗族家族之禮,若昏禮喪禮是;有宗族與宗族間相接之禮,若鄉射飲酒諸禮是;有國與國相接之禮,若朝聘燕享諸禮是;有人與神與天相接之禮,則祭禮是。故曰:「禮所以承天道以冶人情也。

孔子反覆強調「禮、樂」的重要性,認為一個國家興衰的重要標誌在於「禮、樂」。大的方面,如治國安邦:「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此處,禮是作為治國的一個基本要素來提出的。

禮樂於小處看,則在於「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即是「恭近於禮,遠恥辱也」,「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因此「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禮在孔子的設想中,無疑是能夠使社會和諧的一個重要途徑。又,「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因而習禮之用,最可使人更為知禮,重仁義道德、溫文爾雅、謙恭禮讓。

作為禮樂雙修君子之行的踐行者,書院薛山長自然常將「尊道而貴德,尊德而守禮」不離口的--「無禮非君子,道德成聖賢」。禮反映在書院課程體系中,每一細節皆可以「三」來解釋:

寫瘦金書,長安雅士薛山長所倡者,亦是「雖一筆之間,亦需三過其筆,方為法書」,每臨帖時,口中因是「一、二、三」,或是「切筆,行筆,頓筆」一面講出來,一面揮筆細描,章法天成;

天、地、人是三,日、月、星也是三;茶禮之間,取,放,收,也是三;琴之行吟,手揮足點,也是三……

也即是說,琴、香、茶、書的儀態,書院的修習體系裡,都是規定好了的。

茶、香、琴、書法簡單嗎?也簡單--論技法,付出努力,總是能學會的;也不簡單--論步步成禮,舉手投足皆成法度,卻非幾個朝夕之功可以成就的不是?

拿當日同秀秀老師去華西村來講,作為「中國第一村」,華西村在物質文明方面達到的高度,可能少有幾地能夠企及,然而是否有相應的精神文明層次與之匹配,大約才是管理者最為重視的問題。所以他們看重「禮」,千裡迢迢請書院老師去傳授的,也正是極可促進精神文明發展的「古代的、傳統的禮」。揖禮,叉手禮,或者抱拳禮甚而女孩兒的萬福禮,現場講示完畢,許多人恭恭敬敬就跟上來了,「禮」行得有模有樣,所謂的「上和下效」,全出來了。此時再耳參眼觀古琴與茶道的表演、禮儀,自然可收水到渠成之功了。

禮樂雙修,方為君子。之於禮樂,之於君子之風的此等嚮往,其實又何止華西村是如此,作為十三朝古都的長安城更不必說,實在司空見慣,大行其道的不是?

終南陰嶺秀,隱士浮雲端。許多人喜歡去終南山「尋隱」。為什麼?隱士的行為舉止,受現代社會的衝擊較少,他們隱在無人打擾的地方,發呆,冥想,入定,讀古書,行古禮。普同看來,也是山野村夫一般,「青山相待,白雲相愛,夢不到紫羅袍與黃金帶」,所見所親者,無非「一茅齋,野花開」,然而因為他們是「翻過筋鬥來」的,已破了萬卷書,多了「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心志,所以才值得追隨學習。塵世人追他們的,所以還是一種「禮」,直通先賢的,身不能至,心嚮往之的一種「禮」。

話說回來,尋隱也不一定非去山裡。「心」能隱者,才見高明。所以如今大家尋隱,是有捷徑的,來秀秀書院直播間即可,看薛山長(長安雅士)、秀秀老師如何焚香撫琴,講詩論詞,舉手投足之間,十幾年的功力,或者說「幾千年」的修煉都在裡頭。底氣在哪裡?曰,全在「傳承」二字。文化的傳承。書院在傳,大家在承,或者反過來也一樣,書院在承,眾學子齊心協力去傳,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這是「傳」,代代相傳謂之「承」。

傳什麼,承什麼,全在「禮」之一字。有禮,則美則好,則卓爾不群,彬彬有禮,坐臥行止,皆如畫中人書中人。秀秀書院眾位師者,也正在遵循一個「禮」字。對於諸學子來講,老師閒閒道出的幾句話,可能就「有道存焉」,隨便聽一聽,即有醍醐灌頂,勝讀十年書之感,也未可知。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秀秀書院諸學子士人,皆願以身作則,以禮修身,以樂和心,內外兼修,德性充盈,仿效君子。人人如此,何愁不可移風易俗,「尋得桃源好避塵」?

相關焦點

  • 長安雅士淺論圍棋修煉次第
    所謂「修身養性」,即是通過自我修煉來達到自我完善的一種途徑,也即是要化先賢之美德才學為自身之習性功力。要「修」,要「養」,首先要能「靜」,能「忍」。儒家認為修身的過程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齊家、治國、平天下。具體來講,所需修煉者,是自我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調節能力,或言性格、性情與脾氣。
  • 長安雅士:古風猶存逸君子
    自古長安多雅士,居於山野幽谷間。煮茶撫琴獨聽泉,隨心安逸常自在。空谷終南,幽蘭山居,常以清靜。終南有居,名曰:易簡山房。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山房素有習琴者住之,亦有好琴者負琴行往,有隱士之境,有魏晉雅士之風,亦有伯齊高遠者。
  • 長安雅士淺論佛家守戒,儒家知禮
    開戒決定不是為便利自己,而是為利益眾生;如果不是為了救度眾生,而救度眾生又不是非不得已時,都不算有開緣。因而,「持」是受持,「犯」是破戒。開緣裡面,開戒是持戒,並沒有犯戒。守戒,須得真正明了每一條戒的戒體、戒相、戒行,以及開遮持犯如何修學,這才談得上受戒守戒:懂得戒律的意義,又要記得戒條的條文,理解這一條戒的精神,然後才能夠如法的修學。佛告訴我們,五戒是「人乘之因」,一生能夠依教奉行,必定能夠保住人身,來生還是人身,不墮三惡道。儒家知禮。
  • 長安雅士:舉頭西北浮雲,倚天萬裡須長劍《道德經 無源第四》
    然要濃而不滯筆,深而有墨色方妙。瘦金書線條本極遒勁,淡墨色澤昏暗,筆畫輕飄,則傷神採,又因其行草筆意,運筆飄忽快速,筆法注重提按,輕重對比強烈,牽絲映帶分明,在快速運筆的狀態下要達到連貫自然之境,墨過濃也不妥。所以磨墨時的狀態也就可想重要了,倘或不防,加多了水,或是水量短缺,那墨研出來怎堪得用?如是而言,「心神不定」,實在是研墨大忌。
  • 長安雅士淺論古代十大知音夫妻:通音律,善詩詞,雅生活
    長安雅士今日且來盤點一下,自古至今的閨房知音如何?李清照與趙明誠李清照,號易安居士。宋代傑出詞人。「千古第一才女」。其父李格非學名早著,其母乃狀元王拱辰之女,亦善詩文。因家庭影響,李清照小時即見詩才驚豔。李清照十八歲時與風華正茂的太學生趙明誠成婚。趙明誠除精於金石之學外,也喜收藏書籍、書法、名畫。
  • 釋學誠,以及男女雙修怎麼修?
    忠信表現為與他人的關係,其實質卻是真實的自己或「自己如此」,亦即自然,也就是《中庸》所謂「誠」。《莊子·人間世》記孔子對顏回說的「先存諸己,而後存諸人」,亦與此義相通。能時時學習他人優點,反省自身缺陷,主忠信,不固蔽,通達而沉著,自然可以從善如流,「過則勿憚改」。不誠無物,不學無誠。男女雙修怎麼修?
  • 秀秀老師:書香之家,雅士生活
    中國古代推崇正音雅樂,以清幽平淡為上,不以繁聲熱鬧為趣。文人逸士,以琴會友,覓知音,不競不求,不炫技,不賣弄,遠離名利紛擾,清修自娛。「琴者,禁也。可以禁邪止淫也……」棋如人生,人生如棋。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一子走錯,全盤皆輸。棋盤雖小,卻玄妙多變,見仁見智。出世之大略,入世之細謀,缺一不可。
  • 吉祥嘉木、堅貞愛情、雅士知音、君子品格、剪桐疏爵,都是梧桐?
    其實梧桐在漢魏時期已經是愛情的象徵,主要源於兩個傳說:一是傳說梧桐是雌雄異株之樹,梧為雄,桐為雌,雙桐枝葉相交,同生共死,象徵堅貞不渝的愛情;二是舜死於蒼梧之野,娥皇、女英為之殉情,「蒼梧」成為至死不渝的愛情的象徵。所以漢樂府《孔雀東南飛》中在焦仲卿、劉蘭芝雙雙殉情之後,兩家人才會「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
  • 梅蘭竹菊「四君子」,為何能成為古代文人雅士的最愛?
    古代的文人雅士,對身邊的一草一木,都賦予不同的感情,和不同的寓意,來象徵不同的人格。說到這個,寓意著品格的植物,那咱們肯定首先想到的就是——梅蘭竹菊,梅蘭竹菊有著四君子之稱,它們最受古代文人雅士的喜愛,同時,它們也是古人最愛畫的題材。
  • 長安雅士:十二年瘦金體《千字文》,《廣陵散》,煎茶道,隔火薰香研習
    瘦金體《千字文》,為宋徽宗趙佶於崇寧三年(1104年)二十三歲時書賜童貫。整卷朱絲界欄,素箋本,縱三十點九釐米,橫三百二十二點一釐米,楷書,字大寸許,每行十字,前後百行。此卷原為清宮舊藏,著錄於《石渠寶笈初編》,現藏上海博物館。
  • 首屆長安君子文化高峰論壇在西安舉辦
    8月8日,首屆長安君子文化高峰論壇暨航天一中特色校園文化建設推進會在西安市航天城第一中學「飛天大講壇」舉辦,與會專家深度解析了君子文化的現實意義。陝西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席甘暉致開幕詞,西安航天一中常務副校長徐雄介紹了以「君子文化」為特色的校園文化建設規劃和願景。
  • 李傑受邀參加首屆長安君子文化高峰論壇「名家筆會」
    文/成媛媛 張寧8月8日,首屆長安君子文化高峰論壇暨特色校園文化建設推進會,在西安市航天城第一中學「飛天大講壇」成功舉行。陝西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席甘暉致開幕詞。西安國家民用航天產業基地管委會副主任趙艦、光明日報陝西記者站負責人張哲浩、西安航天城第一中學常務副校長徐雄致辭。
  • 我們應當如何理解孔子說「君子不器」?
    孔子是偉大的道德哲學家「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方能進於學,養成德性;君子不器,才能知機,才可談及性命與天道。當禮樂制度淪為虛名,人們汲汲於利,共同體價值混亂,在物慾橫流中陷入虛無的時候,君子階層不是繼續沿用客觀的規範,而是通過更新的主觀的價值,通過對德性的重新解釋,獲得整個社會的文化和道德領導權,讓自身從邊緣重回中心位置。君子不器的信念為社會平等開闢了諸多可能。
  • 中醫大夫羅建華在首屆長安君子文化高峰論壇揮毫潑墨
    8月8日,首屆長安君子文化高峰論壇暨特色校園文化建設推進會,在西安市航天城第一中學「飛天大講壇」成功舉行。陝西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席甘暉致開幕詞。解析「君子文化」的現實意義,在中小學生中培樹君子文化的必要性、可行性。
  • 吳良雲應邀參加首屆長安君子文化高峰論壇「名家筆會」
    文/黃詩煊 成媛媛8月8日,首屆長安君子文化高峰論壇暨特色校園文化建設推進會,在西安市航天城第一中學「飛天大講壇」成功舉行。陝西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席甘暉致開幕詞。西安國家民用航天產業基地管委會副主任趙艦、光明日報陝西記者站負責人張哲浩、西安航天城第一中學常務副校長徐雄致辭。
  • 放大鏡下,長安福特的君子之義
    PART 2長安福特NDSD總裁楊嵩曾經說過,「每一家企業都想賺錢,都想銷量好,但是利己先利他。這就是長安福特這家企業的價值觀,但在特殊時期,能打動車主的產品固然重要,但潤物細無聲的關愛,才能彰顯福特這家百年企業的良苦用心。
  • 君子六藝,五德四修分別指什麼?
    君子六藝五德四修簡介 君子六藝早在周代,就確立為官學必修,一如今日小學生必學科目:語文、數學、科學等。因此,君子六藝的內容較為確定,歷代少有爭議,而君子五德,君子四修,常有爭議,特別是君子四修,各有說法。
  • 張山在航天一中緬懷趙望雲說:長安城中不乏君子
    文/黃詩煊 成媛媛8月8日,首屆長安君子文化高峰論壇暨特色校園文化建設推進會,在西安市航天城第一中學「飛天大講壇」成功舉行。陝西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席甘暉致開幕詞。首屆長安君子文化高峰論壇「名家對話」我感覺到咱們這個學校高瞻遠矚,站得高、看得遠,為家長、為學生、為我們學校、為我們西安
  • 四君子湯、六君子湯和八君子湯三個「君子」方有何異同?
    ⊙作者:梅松政⊙編輯:一墨臨床上,四君子湯、六君子湯和八君子湯均較為常用,三方均為「君子湯」,現作者就其相同與不同做一個論述。四君子湯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六君子湯出自《婦人良方》,八君子湯出自《陳素庵婦科補解》。八君子湯: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陳皮、半夏、蒼朮、當歸。
  • 己亥「中國雅士生活錄:聽琴茶語、山房耕讀」
    長安日暮帝王遠,秦嶺夏至已未寒。最喜終南山居裡,執傘歸去報平安。今日初來書院,但聞茶香嫋嫋,琴音細細,甚感絕妙,此可謂雅士之風高遠矣!細品書院,陳列有序、花草鳥鳴、琴書錯落其間,居鬧市而不染其性,世人常道世外有桃源,常然不知桃源亦可於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