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學而篇》或問

2021-02-19 文化大觀

     或問:「學而時習之」,何以「說」耶?

     :「說」同悅。王肅稱:「誦習以時,學無廢業,所以為說懌。」適時誦習而未荒廢學業,內心因而有收穫的愉悅。程子言:「時復思繹,浹洽於中,則說也」;「時習之,則所學者在我,故說。」學者自身反覆思索尋求而義理貫通,由此帶來內心愉悅。朱子訓「學」為「效」,後覺者必效法先覺者之所為而求其成:以己之未知,效法知者以求得新知;以己之未能,效法能者以求其新能;學者對其所知之理、所能之事,反覆溫習推究,達到熟悉程度,就有發自內心的喜悅。此即朱子所謂「既學而又時時習之,則所學者熟,而中心喜說,其進自不能已矣。」若不效法知者能者,就無以獲知所當知之理,難以學會所當能之事,此無異於黑夜中行路;若學而不習,則會流於表面,難以求得所學之道;習而不時,工夫間斷,則無以取得成效。學而時習之,方能使其心與理相涵融,使其所知日益精進;使其身與事相安而從容不迫,使所能日益穩固;學而所獲新知新能,必自得於心,習之於身,身心共鳴,愉悅之感油然而生。孔子學而不厭,贊顏回好學,簞食瓢飲而不改其樂,深得此道。

     或問:「有朋自遠方來」,若何而「樂」耶?如何理解程子所言「以善及人,而信從者眾,故可樂」?

     :「朋」乃同類,同門曰朋。孔子曾經「弟子彌眾,至自遠方。」那些願意與我交流所獲者(或弟子)自遠方而來,相互切磋,共同受益,何樂而不為!《孟子》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為「君子三樂」之一,恰含此意。程子所釋「以善及人,而信從者眾,故可樂」甚有道理。學之所知所能,並非為一己所獨有,而是要以己之所得惠及眾人:己之所知,眾人因而知之;己之所能,眾人因而能之;果真如此,內心之「悅」必定流露在外,皆大歡喜,樂不可止。孔子以善言要道喻人,誨人不倦,發憤忘憂,三月不知肉味,即本於此。

     或問:「人不知而不慍」,何以為「君子」?

     :「慍」即惱怒。常人看重他人是否在意自己,「人不知」則惱怒。聖門之學「為己」,君子乃成德之人,不求他人之知,何慍之有!程子曰:「雖樂於及人,不見是而無悶,乃所謂君子。」成德之君子,雖樂於以善及人,但當不被他人所知之時而處之泰然,長此以往,就會日益進步,甚至會像孔子那樣:「不患人之不己知」「用之則行,舍之則藏」「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當然,成就君子「修己安人」之道,離不開「學而時習之」之「悅」,也離不開「有朋自遠方來」之「樂」,需要「學」之正,「習」之熟,「悅」之深,由「悅」而後得「樂」,有如此定力和心境者,若不為人知而必無怨無尤。

     或問:曾子從三事日省其身,朱子為何稱其「得為學之本」?

     :「吾日三省」由曾子提出,但合乎孔子注重自我反省的修身要求。出於內心而盡己之「忠」和外循於物而無違之「信」,都是為人處事的道德規範。孔子反覆強調「主忠信」,故曾子先言忠信,以忠信為傳習之本,以「習」熟之於己,化之於身。在朱子看來,曾子之學,專用心於內,以其三者日省其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自我修為如此真切,可謂「得為學之本」,並影響後世思孟學派,至今值得學者盡心體味。

     或問:居「貧」居「富」自古有之,孔門所處之道若何?

     :人生來「貧」或「富」,非個體所能選擇,但無不對財富有所需求。孔子肯定「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而「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面對貧富,常人往往溺於其中而不知所以自守,故有「貧而諂,富而驕」之弊;子貢儘管經商營利,但以其學養與志趣,尚能以「貧而無諂,富而無驕」自守。孔子主張安貧而樂道:「君子憂道不憂貧」「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朝聞道,夕死可矣」;同時主張取財有道,一旦富貴,既要如子貢所言「富而無驕」,更期望「富而好禮」。「樂道」則心廣體胖而忘其貧,「好禮」則安於處善,樂於循理,不以其富為然。「貧而樂道,富而好禮」恰是孔子居「貧」居「富」之態度。孔子以此勉勵弟子,昭示後世。

相關焦點

  • 論語 | 學而篇第一
    《論語》孔子弟子惟有子、曾子二人稱子,閔子、冉子單稱子僅一見。學:誦,習義。凡誦讀練習皆是學。舊說:「學,覺也,效也。後覺習效先覺之所為」謂之學。然社會文化日興,文字使用日盛.後覺習效先覺,不能不誦讀先覺之著述測二義仍相通。時習:此有三說。一指年歲言。古人六歲始學識字,七八歲教以日常簡單禮節,十歲教書寫計算,十三歲教歌詩舞蹈,此指年為時。二指季節言。
  • 論語分享|學而篇第一 1.8
    今天繼續跟大家做一個《論語》的分享。 今天學習的這句話是: 1.8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能向學,可不固陋。行事當以忠信為主。莫和不如己的人交友。有了過失,不要怕改。」 朱熹朱夫子在對這句話的解讀中,引用了遊氏的話: 遊氏曰:「君子之道,以威重為質,而學以成之。學之道,必以忠信為主,而以勝己者輔之。然或吝於改過,則終無以入德,而賢者亦未必樂告以善道,故以過勿憚改終焉。」
  • 《論語》學而篇,弟子入則孝,出則弟
    《論語》是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 《論語心得·學而篇》1:學習是快樂的事情
    論語是一部講人生價值觀的著作。人生價值觀有很多方面,那麼論語從哪裡切入呢?我很佩服編著論語的人,他很得孔子的思想精髓,因為它開篇就講學習的方法。學習是立德之本。一切的行為、思想都是從學習而來。論語的切入點是學習,講學習的開篇是講學習的快樂——這的確是非常重要的,可謂精準打擊。快樂是學習的動力,只有在學習中得到快樂的人才會持續不斷地學習。
  • 一起學《論語》12.22顏淵篇——樊遲問仁
    論語》12.22顏淵篇——樊遲問仁【原文】樊遲問仁。《論語註疏》曰:此章明仁知也。樊遲未曉達知人之意,故孔子復解之,言舉正直之人而用之,廢置邪枉之人(按:應是以直者加於枉者之上),則皆化為直,故曰「能使枉者直」也。樊遲雖問舉直錯枉之語,猶自未喻,故復問子夏也。
  • 一起學《論語》1.17 學而篇第一總結
    ▲雙擊查看大圖,保存到手機隨時翻閱一起學《論語》課程啟動至今,學而篇已學完,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的講義全貌、誦讀卡、原文誦讀、線上學習交流已全然呈現,今複習本篇並組織語音串講一次一起學《論語》1.17學而篇總結
  • 《論語》學而篇(上)
    【本篇引語】 《學而》是《論語》第一篇的篇名。《論語》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個字作為該篇的篇名。《學而》一篇包括16章,內容涉及諸多方面。 1·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一起閱讀‖《論語》:孟懿子問孝
    三山語文「一起閱讀」欄目已陸續推出有關《論語》內容的解讀,讓我們一起走進經典,感悟經典魅力,收穫「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快樂。1、《論語》:邦有道,危言危行2、《論語》: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3、《論語》: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
  • 一起學《論語》11.21先進篇——聞斯行諸?
    論語》11.21先進篇——聞斯行諸?【原文】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
  • 論語 · 學而篇 第一
    】 《學而》是《論語》第一篇的篇名。《論語》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個字作為該篇的篇名。《學而》一篇包括16章,內容涉及諸多方面。其中重點是「吾日三省吾身」;「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禮之用,和為貴」以及仁、孝、信等道德範疇。 【原文】 1·1 子曰(1):「學(2)而時習(3)之,不亦說(4)乎?
  • 論語 | 學而篇第二
    點擊上方綠標  收聽葉子領讀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作亂:亂、謂逆理反常之事。務本:務,專力也。本,猶根也。亦始義。本立而道生:孔子之學所重最在道。所謂道,即人道,其本則在心。人道必本於人心,加有孝弟之心,始可有孝弟之道。有仁心,始可有仁道。本立而道生,雖若自然當有之事.亦資於人之能誘發而促進之,又貴於人之能護養而成全之。凡此皆賴於學,非謂有此心即可備此道。為仁之本:仁者,人群相處之大道。
  • 論語 · 學而篇(一)
    倒是那學什麼、怎麼學的大深意,卻是很有必要說上一說的。 「學而時習之」第一個「學」指的是學習。那麼,學習的內容是什麼呢?是學問。許多人把學問當作知識,這種認識是有偏差的。大千世界,知識海量,如果把學問當作知識,那恐怕一輩子什麼都不用幹了,只做學生就夠了。儘管哲人說,學無止境,生命不息,學習不止,但也要有選擇地學。
  • 《論語·為政篇第二》2.6: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每日一句論語」專欄系列連載的第 22 篇文章大家好,歡迎打開#每日一句論語#專欄,每天花5分鐘一起學論語,受益每一天!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原文】孟武伯①問孝,子曰:「父母唯其②疾之憂。
  • 論語大義(崔栢滔)學而篇 第一章
    【本篇引語】《論語》以學拉開孔門的大幕,彰顯學在孔門中的位置。設立仁為最高的精神目標,以學問的方式追求至道,創萬世師表,開立學門,大批量地為社會培養人才,敦化社會風氣,有志的君子因之而獲得立身處世行道的理論依據和道義支持,這都是孔子的貢獻,也是《論語》以學而開篇的宗旨。
  • 《論語》筆記——「學而」篇總第八則
    《論語》筆記——「學而」篇總第八則    本則「論語」其實就是悄悄話,是孔子平時私下地對個別學生耳提面命的人生「秘籍」,不能成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人生哲學
  • 孔子的課堂——《論語·學而篇》親子班(二期) 課程回顧
    這個國慶假期,一群來自全國各地的家長及孩子,會聚恆南書院,共同研讀《論語》「學而篇」,吟誦「學而篇」,演繹「學而篇」,用自己的生活體會驗證「學而篇」,展開了一場別開生面、意義深遠的學習體驗。每天的清晨,由禪堂靜心開始,吐故納新,吟誦「學而篇」。
  • 【微課】讀《論語》,寫心得(一) 《學而篇》上 李燕
    寫在前面的話:      我在2004年開始學習南懷瑾先生的《論語別裁》,那時忽然發現我四年的大學生活中
  • 論語:學而篇第十六篇
    富而好禮者也說的是雖然很有錢但是你要學的東西還有很多,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說的是:像玉器那樣不斷打磨,子貢跟孔子說我們現在的狀態就是我說了一個境界,老師你給我一個更高的境界,不斷的教學相長。這篇告訴我們人生的境界是在不斷進步的,我們要多去讓更厲害的給我們更高的境界。
  • 一起閱讀‖《論語》:哀公問社於宰我
    三山語文「一起閱讀」欄目已陸續推出有關《論語》內容的解讀,讓我們一起走進經典,感悟經典魅力,收穫「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快樂。【一起閱讀】1、《論語》:邦有道,危言危行2、《論語》:學而時習之3、《論語》:其為人也孝弟
  • 《論語 學而篇》解析:到底學什麼,該如何學?最終為了什麼?
    大家從小就開始接觸傳統教育,像《論語》、孔子、孟子等等,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被尊稱為聖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論語》是儒家思想文化的重要核心載體,是儒家傳道、授業的基本教材,是中華民族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