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和你一起讀《論語》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戰國前期成書。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此書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再加上《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總稱「四書五經」。
作為儒家經典的《論語》,其內容博大精深,包羅萬象,《論語》的思想主要有三個既各自獨立又緊密相依的範疇:倫理道德範疇——仁,社會政治範疇——禮,認識方法論範疇——中庸。仁,首先是人內心深處的一種真實的狀態,折中真的極致必然是善的,這種真和善的全體狀態就是「仁」。孔子確立的仁的範疇,進而將禮闡述為適應於仁、表達仁的一種合理的社會關係與待人接物的規範,進而明確「中庸」的系統方法論原則。
三山語文「一起閱讀」欄目已陸續推出有關《論語》內容的解讀,讓我們一起走進經典,感悟經典魅力,收穫「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快樂。
【一起閱讀】
1、《論語》:邦有道,危言危行
2、《論語》: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3、《論語》: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
4、《論語》:巧言令色,鮮矣仁!
5、《論語》:道千乘之國
6、《論語》:弟子,入則孝,出則悌
7、《論語》:賢賢易色
8、《論語》: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
9、《論語》: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10、《論語》: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
11、《論語》: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
12、《論語》:禮之用,和為貴
13、《論語》:信近於義,言可復也
14、《論語》: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
15、《論語》:貧而無諂,富而無驕
16、《論語》: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7、《論語》:思無邪
18、《論語》: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19、《論語》: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喜悅分享】
今年江蘇卷名句默寫,課外名句考查的一句就來自《論語》,就是「三山語文」4月22日推送的文章,這是考試當天,一位讀者朋友和我的聊天記錄。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本章為《論語》:為政篇
【原文】
2.5孟懿子問孝①,子曰:「無違②。」樊遲御③,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注釋】
①孟懿子:魯國大夫,姓仲孫,名何忌。懿,諡號。
②無違:不要違背禮節。
③樊遲:孔子的學生,姓樊,名須,字子遲。御:駕車,趕車。
【翻譯】
孟懿子問什麼是孝道。孔子說:「不要違背禮節,樊遲替孔子駕車,孔子告訴他:「孟孫問我什麼是孝道,我對他說,不要違背禮節。」樊遲說:「這是什麼意思?孔子說:「父母活著的時候,依規定的禮節侍奉他們;死的時候,依規定的禮節安葬他們,祭祀他們。」
【解讀】
孔子極其重視孝,要求人們對自己的父母盡孝道,無論他們在世或去世,都應如此。但這裡著重講的是,盡孝時不應違背禮的規定,否則就不是真正的孝。他主張,屬於家庭倫理範疇的孝道不能越出作為政治倫理原則的「禮」的規定。可見,孝不是隨意的,必須受禮的規制,依禮而行才是孝。
【名家解讀】
立德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孔子自述他的立德過程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在「立德」的長期過程中,大約要經歷兩個大的階段:一個階段是從自然美到修飾美,兒童的本性是純真的,這可以說是自然美,但有了自然美還應該加以修飾,子夏曾經問孔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意思是說有了自然美,為什麼還要打扮呢?孔子回答說:「繪事後素。」先有白底,然後畫畫。子夏很理解老師的意思,他以為人有了自然美,還應該用禮儀加以修飾,來培養他的德性,這就是從自然美到修飾美的過程。另一個階段是從外在的規範到內心的愉悅。禮儀總是帶有某種約束性、制約性,人們不免感到禮儀對思想和行為的束縛力量,可是習慣成自然,慢慢地人們會安於禮儀,並從中獲得心理上的愉悅。所以孔子說「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他能從規範中得到心理上的愉悅。不再感到規範的束縛,並且無往而非仁。他又說:「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智者認為仁有利,才提倡仁道;仁者是為了仁而仁,並不考慮它有利還是無利,這也是因為他可以從仁中得到心理的愉悅。到此地步,可以說他已進入了一種崇高的道德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