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閱讀‖《論語》:孟懿子問孝

2021-02-19 三山語文

三山和你一起讀《論語》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戰國前期成書。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此書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再加上《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總稱「四書五經」。

作為儒家經典的《論語》,其內容博大精深,包羅萬象,《論語》的思想主要有三個既各自獨立又緊密相依的範疇:倫理道德範疇——仁,社會政治範疇——禮,認識方法論範疇——中庸。仁,首先是人內心深處的一種真實的狀態,折中真的極致必然是善的,這種真和善的全體狀態就是「仁」。孔子確立的仁的範疇,進而將禮闡述為適應於仁、表達仁的一種合理的社會關係與待人接物的規範,進而明確「中庸」的系統方法論原則。

  三山語文「一起閱讀」欄目已陸續推出有關《論語》內容的解讀,讓我們一起走進經典,感悟經典魅力,收穫「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快樂。

【一起閱讀】

1、《論語》:邦有道,危言危行

2、《論語》: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3、《論語》: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

4、《論語》:巧言令色,鮮矣仁!

5、《論語》:道千乘之國

6、《論語》:弟子,入則孝,出則悌

7、《論語》:賢賢易色

8、《論語》: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

9、《論語》: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10、《論語》: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

11、《論語》: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

12、《論語》:禮之用,和為貴

13、《論語》:信近於義,言可復也

14、《論語》: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

15、《論語》:貧而無諂,富而無驕

16、《論語》: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7、《論語》:思無邪

18、《論語》: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19、《論語》: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喜悅分享】

      今年江蘇卷名句默寫,課外名句考查的一句就來自《論語》,就是「三山語文」4月22日推送的文章,這是考試當天,一位讀者朋友和我的聊天記錄。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本章為《論語》:為政篇

【原文】

2.5孟懿子問孝①,子曰:「無違②。」樊遲御③,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注釋】

①孟懿子:魯國大夫,姓仲孫,名何忌。懿,諡號。

②無違:不要違背禮節。

③樊遲:孔子的學生,姓樊,名須,字子遲。御:駕車,趕車。

【翻譯】

孟懿子問什麼是孝道。孔子說:「不要違背禮節,樊遲替孔子駕車,孔子告訴他:「孟孫問我什麼是孝道,我對他說,不要違背禮節。」樊遲說:「這是什麼意思?孔子說:「父母活著的時候,依規定的禮節侍奉他們;死的時候,依規定的禮節安葬他們,祭祀他們。」

【解讀】

孔子極其重視孝,要求人們對自己的父母盡孝道,無論他們在世或去世,都應如此。但這裡著重講的是,盡孝時不應違背禮的規定,否則就不是真正的孝。他主張,屬於家庭倫理範疇的孝道不能越出作為政治倫理原則的「禮」的規定。可見,孝不是隨意的,必須受禮的規制,依禮而行才是孝。

【名家解讀】

立德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孔子自述他的立德過程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在「立德」的長期過程中,大約要經歷兩個大的階段:一個階段是從自然美到修飾美,兒童的本性是純真的,這可以說是自然美,但有了自然美還應該加以修飾,子夏曾經問孔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意思是說有了自然美,為什麼還要打扮呢?孔子回答說:「繪事後素。」先有白底,然後畫畫。子夏很理解老師的意思,他以為人有了自然美,還應該用禮儀加以修飾,來培養他的德性,這就是從自然美到修飾美的過程。另一個階段是從外在的規範到內心的愉悅。禮儀總是帶有某種約束性、制約性,人們不免感到禮儀對思想和行為的束縛力量,可是習慣成自然,慢慢地人們會安於禮儀,並從中獲得心理上的愉悅。所以孔子說「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他能從規範中得到心理上的愉悅。不再感到規範的束縛,並且無往而非仁。他又說:「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智者認為仁有利,才提倡仁道;仁者是為了仁而仁,並不考慮它有利還是無利,這也是因為他可以從仁中得到心理的愉悅。到此地步,可以說他已進入了一種崇高的道德精神境界。

相關焦點

  • 一起閱讀‖《論語》:孟武伯問孝
    三山語文「一起閱讀」欄目已陸續推出有關《論語》內容的解讀,讓我們一起走進經典,感悟經典魅力,收穫「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快樂。【一起閱讀】》:吾十有五而志於學20、《論語》:孟懿子問孝本章為《論語》:為政篇【原文】2.6 孟武伯問孝①,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②。【注釋】①孟武伯:上文孟懿子的兒子,名彘(zhì),「武」是諡號。②其:指孝子。
  • 唐瑜凌老師陪你讀《論語講要》 22.孟懿子問孝
    2.孝道表現在不違背父親的遺言      魯國大夫孟僖子要過世的時候,教導他的兩個兒子,孟懿子跟南宮敬叔,要跟孔子學禮。因為禮才能維持貴族的尊嚴,維持一個家的風採。孟懿子有一次問孔子什麼是孝,孔子回答「無違」,就是不要違背父親要他學禮這件事情。
  •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
    孟懿子問孝,這是論語開篇第一問。學問:學與問的關係。論語當中有很多「問」。前面實際已經有兩問了:「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這是「問」,但沒有問到孔子那裡,不是問孔子,作不得數。
  • 一起閱讀‖《論語》:哀公問社於宰我
    三山和你一起讀《論語》《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
  • 『2·5』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
    『2·5』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
  • 《論語·為政篇第二》2.6: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每日一句論語」專欄系列連載的第 22 篇文章大家好,歡迎打開#每日一句論語#專欄,每天花5分鐘一起學論語,受益每一天!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原文】孟武伯①問孝,子曰:「父母唯其②疾之憂。
  • 一起閱讀‖《論語》:子張學幹祿
    三山和你一起讀《論語》《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
  • 《論語》求知|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原文】2·6 孟武伯(1)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2)。」 【注釋】(1)孟武伯:孟懿子之子,名彘,諡號武。(2)父母唯其疾之憂:楊伯峻先生說:其,代詞,相當於「他的」、「他們的」。但是這裡的「其」代指的是父母呢,還是兒女呢?
  • 論語中有關的孝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父母有不對的地方提意見要委婉不冒犯,尊重父母的思想等並維護其尊嚴。2、敬,即要敬事父母。   「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 從孔子的疑問中可知,僅給父母吃飽穿暖還不是孝,還應做到「敬」。
  • 一起閱讀‖《論語》: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三山和你一起讀《論語》《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
  • 一起閱讀‖《論語》:禮,與其奢也,寧儉
    三山和你一起讀《論語》《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
  • 有個學生問怎樣孝敬父母,老師說不要違背,啥意思?這跟孝有關嗎
    孟懿子向孔子請教孝道。孔子說:「不要違背了。」樊遲為孔子駕車,孔子告訴他說:「孟孫問我怎樣做是孝,我回答他,不要違背。」樊遲說:「這是什麼意思啊?」孔子說:「父母活著,照著禮的規矩服侍;過世後,照著禮的規矩安葬,照著禮的規矩祭祀。」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
  • 孔子在論語中關於孝的四個層次
    #孝##論語##國學經典##孔子#孔子極其重視孝,要求人們對自己的父母盡孝道,無論他們在世或去世,都應如此。,盡孝時不應違背禮的規定,否則就不是真正的孝。他主張,屬於家庭倫理範疇的孝道,不能越出作為政治倫理原則的「禮」的規定。可見,孝不是隨意的,必須受禮的規制,依禮而行才是孝。孟懿子是魯國的大夫,他遵循父親的遺囑向孔子學禮,自以為這樣就做到了孝,便向孔子請教孝道。
  • 一起閱讀‖《論語》: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
    三山和你一起讀《論語》《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
  • 換個角度讀《論語》:孟武伯問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2.6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譯文孟懿子的兒子孟武伯向孔子請教孝道。孔子說:「做父母的最擔心子女生病。」另說:做子女的要像父母擔心子女一樣擔心父母的身體。理解這句就必須和上一篇孟懿子問孝,以及孟武伯生平聯繫起來。孟懿子是受其父孟僖子臨終囑託,向孔子拜師學禮。其父孟僖子身居高位,出使多國,討伐過,結盟過,在亂世之中,深知禮的缺失是社會動亂之根,所以不僅自己學周禮,臨終也讓其子學周禮。所以當孟懿子問孝時,孔子說無違,依禮而行。孟懿子本身就受其父影響較大,可以與其說些具體的禮的標準。
  • 我們如何對待父母才能被稱為「孝」?《論語》中孔子這樣說
    然而,有著孝心的我們,卻不一定真的做到了「孝」。有時候我們自認為已經做得很好了,但是父母卻不高興。對此,我們應該怎麼辦?在《論語》有這樣幾段關於孔子論「孝」的話,或許能夠為我們如何做到孝敬父母提供一些有效的建議。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 論語為政第二2.4、2.5、2.6原文及翻譯
    論語為政第二2.5原文及翻譯「原文」:孟懿子①問孝,子曰:「無違。」樊遲②御③,子告之曰:「孟孫④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注」: ①孟懿子:魯國的大夫,姓仲孫,名何忌,「懿」是他的諡號。其父臨終時,囑咐他向孔子學禮。②樊遲:孔子的弟子,姓樊,名須,字子遲,比孔子小三十六歲,曾與冉求一起幫助季康子進行革新。③御:駕馭馬車。④孟孫:指孟懿子。
  • 子女怎樣做才算是孝?
    三年無改於孝之道,可謂孝矣。」《論語.學而》這段話的前提是,父親所尊崇的道理一定要是正確的。望子成龍是每個家長的期望,父親在世時,兒子會按父親期待的標準去做。那麼父親去世之後,兒子都不降低父親期望的標準,還能長期堅持按父親生前要求的去做,這就算盡孝了。二,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
  • 《論語》: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孟武伯問什麼是孝道,唯子有疾病時,父母憂之。其餘一切不能使父母憂。孟武伯是孟懿子的長子,名彘,武是其諡號。曾子也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終始。一個孩子自己身體受到傷害,讓父母如何活得下去。古代「二十四孝」中有郭巨埋兒奉母的故事,雖然奉行孝道,可是沒有智慧的孝道,這樣的孝是不能提倡的。
  • 論語的8個為孝之道,深度理解父母,為兒做女不可不讀
    《論語》中,關於「孝道」方面的言辭,雖然不多,但孔子對於「孝」的理解和闡釋,卻很透徹。現實生活中,有些時候,你會覺得和父母很難溝通;有些時候,會覺得父母有些不講理;有些時候,你會覺得父母太嘮叨;有些時候,甚至和父母發生衝突。到底是怎麼了?以下,喜哥為你總結了《論語》的8個為孝之道,深度理解父母,為兒做女的,不可不讀,不可不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