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孔子是魯國人,他一生大部分時間生活在魯國,為理解本章,我們有必要簡單地捋一捋(lǚ yī lǚ)魯國的發展史,尤其是本章涉及的一個人——孟懿子的來歷。
武王(姓姬,名發)伐紂建立西周王朝,採用了「眾建諸侯、裂土為民」的分封制,一個大國分成幾十個小的諸侯國,國姓姬姓佔了大多數。
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姬旦,聽著像雞蛋)被封到了魯國,但由於周公旦要留在首都輔佐武王,就派嫡長子伯禽前往封地就封,都城在曲阜,這個伯禽是魯國的第一任國君。
伯禽在魯國開枝散葉,一直往下傳,到第十五任魯桓公,生了四個兒子。
其中嫡長子名同,繼承父位為魯國國君,就是魯莊公,以後這一支是魯國的合法第一繼承人。
另外三個兒子,庶長子慶父(其後代稱孟氏、仲孫氏、孟孫氏,叫的有點亂,反正這幾個都是指他這一支)、庶次子叔牙(其後代先稱叔氏,後稱叔孫氏)、嫡次子季友(其後代稱季氏、季孫氏),按封建制度被魯莊公封官為卿,後代皆形成了大家族,由於這三家皆出自魯桓公之後,所以被人們稱為「三桓」。
慢慢發展下去,到了孔子那個時代,三桓發展的越來越強大,以至於本來應該是魯國老大的國君,說話有時候都不好使了,很多事得聽三桓的。比如有一次,齊國暴亂,孔子建議魯哀公出兵討伐,魯哀公不能當家做主,就讓孔子去請示三桓,結果不了了之。
(《論語•憲問篇》14•21 陳成子弒簡公。孔子沐浴而朝,告於哀公曰:「陳恆弒其君,請討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
孟氏第8代宗主是孟僖子,臨終前,囑咐兩個兒子孟懿子、南宮敬叔要拜孔子為師,所以孟懿子與南宮敬叔都是孔子的學生。
孟懿子(-前481年),是孟氏第9代宗主,名何忌,世稱仲孫何忌,諡號懿,南宮敬叔的哥哥,孟子的六世祖。
本章的記載就是關於他的。讀一下本章。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
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
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白話譯文】
孟懿子問孔子何為孝道。孔子答說:「不違逆。」
一日樊遲為孔子駕車,孔子告訴他說:「孟孫問我何為孝道,我答他不要違逆。」
樊遲說:「什麼意思呢?」
孔子道:「父母活著的時候,當以禮侍奉。死了,依禮安葬,依禮祭祀。」
樊遲,名須,孔子弟子。這個人勇武有餘,但腦子不是太靈光,當然這是相對於孔門十哲,他屬於孔門七十二賢。
一提起他來,我就想起樊噲。樊噲出身寒微,本以屠宰為業,後來迎娶呂后妹妹呂嬃(xū),深得劉邦和呂后信任,參加沛縣起義,驍勇善戰,在鴻門宴上勇救劉邦,是劉邦麾下最勇猛的戰將。不知道他倆有沒有關係。
樊遲還是很有謀略的,並具有勇武精神。魯哀公十一年(前484)齊師伐魯,孔子的弟子冉求受季氏之命率「左師」禦敵,冉求認為他能服從命令,以其為車右。魯軍不敢過溝迎戰,他建議冉求帶頭出戰,冉求納之,魯軍大獲全勝,為後來迎接孔子回國創造了條件。
從本章可以推斷,孟懿子曾經向孔子請教孝道,孔子告訴他,所謂孝就是「無違」,對於父親的教誨不違逆。
有一次樊遲為孔子駕車,孔子就把這件事告訴了他。樊遲不明白,孔子進一步解釋,所謂孝,就是父母活著的時候,當以禮侍奉;死了,依禮安葬,依禮祭祀。
關於孝道,《論語》裡有很多論述,前面有有子的綱領性定義:「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1·2』)。本章之後還有孟武伯、子由、子夏的問孝,也有孔子自言的孝,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描述。
中國人一向信奉「百善孝為先」,為指導大家,儒家為此還出過一本專著——《孝經》,據說作者是曾子。
本章論孝的角度,針對的是孟懿子,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也是適用的,所以孔子教導了孟懿子之後,又把這句話告訴了樊遲。
孝的表現之一,就是遵守禮,父母活著,依禮侍奉他們;死了,慎終追遠,依禮埋葬他們,祭祀他們。善事於人,更應該善事父母,這是一個人之所以為人的最基本素質,也是我們觀察別人和別人觀察我們的一項重要的指標,一般來說,心懷孝道的人,人品不會差。
孟懿子的父親是孟僖子,對他的事跡,我知道的不多。但有一點能夠證明,他至少很有眼光——臨終讓兩個兒子拜孔子為師,那一年孔子僅僅是一個17歲的翩翩美少男。(《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年十七,魯大夫孟僖子病且死,誡其嗣懿子曰:「孔丘,聖人之後,滅於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讓厲公。及正考父佐戴、武、宣公,三命茲益恭,故鼎銘雲:『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循牆而走,亦莫敢餘侮。於是,粥於是,以糊餘口。』其恭如是。吾聞聖人之後,雖不當世,必有達者。今孔丘年少好禮,其達者歟?吾即沒,若必師之。」及僖子卒,懿子與魯人南宮敬叔往學禮焉。)
對待父母的優良傳統,一定要傳承,「無違」,這就是孝。到我們這個年齡,上有老下有小,你怎樣對待你的父母,就有可能是你的兒子如何對待你的翻版,「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給後代做個好榜樣,給自己留一條光明的後路。行孝,先從「無違」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