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該如何看待孔子提出的「孝」?

2021-01-09 月上海棠之傳統文化

中國自古就是一個注重孝道的國家,尤其是在儒家思想中,「孝」佔據了相當重要的地位。不過,隨著當代社會的發展與觀念的變化,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中國傳統「孝」文化該如何辯證的看待和繼承發展呢?那我們先從儒家經典《論語》中來看看孔子的看法吧。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首先,孔子提出了要「子承父志」,尤其是在父親過世後,至少是在一個比較長的時間內要遵循父親的行為準則。一般按古人的說法是「三年」,雖然此三年也並非是必須要達到的時間,但至少說明了盡「孝」是要經過長時間的考驗的。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孔子說:「父親在時,就要看這個人的志向;父親不在了,就要觀察這個人的行為。如果他在長時間裡都遵循父親的行為準則處理事情,這樣的人可以稱得上是守孝了。」

還有另外一則:

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孔子說:「如果三年不改變他父親的行為原則,就可以說是孝了。」

以上這兩則是孔子基於禮制而定的,古人重禮,能否「子承父志」是盡孝的一個重要標誌。但這在現代社會卻是不合時宜的,是否遵循父親的行為準則要看這行為準則是否是符合社會價值觀,而並非是僅僅因為父子關係就一定要去遵循的。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其次,孔子認為無論父母是在生前還是死後,都要依照禮制侍奉,這樣才能稱之為「孝道」。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懿子問什麼是孝,孔子回答說:「不要違背禮節。」

一天樊遲給孔子趕車,孔子便告訴樊遲說:「孟懿子向我請教什麼是孝,我答覆他說,不要違背禮節。」樊遲問:「這話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當你父母健在的時候,應按禮節侍奉他們;父母去世,應按禮節安葬,按禮節祭奠他們。」

孔子雖處在春秋末期,但他對周代的禮樂制度是相當推崇的,而禮制在當時更是深入了各個階層的各個方面,所以,孔子認為按照禮制侍奉父母也同樣體現了「孝道」。而在現代,嚴苛的禮制已被摧毀,我們做事情已不用像古人那般繁瑣和迂腐,但對父母應有的禮貌還是必須要有的。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第三,孔子認為心存「孝」心之人應多顧念父母的健康。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孟武伯請教孝道。孔子說:「對父母只擔心他們的疾病,(其他方面則不要管得太多。)」

孔子認為子女首要關心的是父母的身體是否生病或有不適,而對於身體健康之外的事情就不宜管得太多了。對於這一點,孔子主要出於當時的階級森嚴、禮制嚴苛的背景而闡發的,認為除了父母身體之外的事情不宜幹涉太多,否則有違父子人倫。對於這一點,我們自然要辯證的看待。除次之外,孔子認為我們對於年事已高的父母要時時放在心上: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孔子說:「父母的年紀,不可不時時記在心上。一方面因父母壽高而高興,一方面又因他們壽高而有所憂懼。」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第四,孔子認為對父母要有敬愛之心,要多關注父母的內心所需。

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遊請教孝道。孔子說:「現在的所謂孝道,只看作能夠養活父母就行了。但是,飼養一隻狗,一匹馬也都要給它吃飽。如果對父母缺乏敬愛之心,那麼與養狗養馬有什麼區別呢?」

從上面這一則可以看出孔子用反問句來加強語氣強調對父母要心存敬愛之心,如果子女只是注重父母的衣食住行,那與養狗養馬並無二致。這一點在現代社會也是經常被提及的,很多為人子女者,都只是過多的關注父母的物質生活,卻疏於精神生活的慰藉,這的確是應當給予重視的問題。對此,還有另外一則也能說明這一問題: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子夏請教孝道。孔子說:「孝道難就難在兒子在父母面前總能保持和顏悅色。碰到事情,由年輕人效勞,讓年長的享用,(僅僅做到這樣)就竟然可以認為盡孝道了嗎?」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第五,當父母有過失而子女的意見未被採納時,孔子認為子女首要做的就是要恭敬如一。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孔子說:「侍奉父母,(如果父母有過失,)應該婉言勸止,看到自己的意見沒有被聽從,應該照樣恭敬,不觸犯他們,即使內心憂牢也不怨恨。」

從上可以看出,孔子指出了兩點:其一是對於父母的過失要婉言勸止;其二是意見如果未被採納,子女也依然要恭敬父母。這兩點在我們當下社會我認為也是很有必要提倡的。

圖片來源於網絡,qinshan

第六,不要輕易離父母太遠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孔子說:「父母活著時,不作遠行,即使不得已遠行,也應有一定的去處。」

孔子提出這一點,一是離父母近可以方便照顧父母的方方面面,二是受限於當時的社會發展水平,離得遠父母有事是很難及時趕回來的,所以在迫不得已要遠行的情況下,一定要解決好照顧父母的問題。在現代社會中子女平常離父母較遠的現象已經成為一種常態,但為人子女者平常一定要多通過網絡、電話等方式常與父母聯繫,如果父母身體不適,也要儘快趕回家多陪伴父母。

綜上可以看出,雖然受當時時代的限制,孔子很多思想都尊崇禮制,但仍不乏提出了一些重孝的積極觀點:既注重衣食住行的物質保障,也提倡關心父母的精神生活。隨著社會的發展,孔子提出的「孝」也在歷史的變遷中有了新的變化,我們要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辯證眼光來看待傳統的「孝」在現代社會的繼承和發展,讓孝道這一中國傳統美德繼續在當代社會大放異彩。

相關焦點

  • 孝為德之本,如何看待社會上不仁不孝的現象?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忠於事君,終於立身。」孔子興仁重孝,聖人的言語影響了中華民族幾千年。至今社會主流仍然是興仁重孝、尊道重德。人們普遍追求美好生活,希望社會安定有序、繁榮發展。國家的安定繁榮離不開各個家庭的和睦安樂,家庭的和睦安樂離不開孝道之實行。我們的孝道文化是社會的穩定器和家庭的凝聚劑。
  • 孔子的啟發式教育思想影響下,看當今素質教育該如何提升?
    孔子(前551-前479)是我國春秋戰國之交,社會處於大變革時期的偉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精髓。孔子的「啟發式」教育思想重在激發學生有較強的自主性和主動性,我們應利用這種思想來培養適應新時代要求的人才,「啟發式」教育是一條當代素質教育的必經之路。從這種教育模式來看當今素質教育該如何提升?
  • 孔子如何看待貧富差距?縮小差距的做法,至今仍有借鑑意義
    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就有一套關於縮小貧富差距的理論,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古代貧富差距矛盾,甚至對當今社會存在的貧富差距也有一定的借鑑意義,讓我們來看看當年孔子是如何看待貧富差距問題的?「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這句話出自膾炙人口的巨著《論語》一書中的季氏一篇中。
  • 我們如何對待父母才能被稱為「孝」?《論語》中孔子這樣說
    孝,自古以來都是受社會關注的重要問題。在現代社會,對孝與不孝的討論則更加複雜。由於媒體的時效性與便捷性,我們經常看到一些駭人聽聞不孝事件。2018年有這樣一則新聞:在江蘇揚州市,一個師傅發現自己的86歲的老姑姑竟然被她的大兒子給安排在豬圈裡面住宿,而且隔壁就是廁所。事情一經爆出,網友們炸開了鍋,有人直呼:「這樣的人還配做兒子嗎?」
  • 自古忠孝難兩全,孔子對「孝」有什麼主張?
    「孝」是孔子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孔子的「孝」是以「仁」作為基礎的。孔子的「仁」是一種內在道德素養,表現出來就是愛人。按照孔子的思想,一個人只有愛自己、愛自己的親人,才有可能推己及人,愛更多的人。從這個角度看,孔子「孝」的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愛父母。孔子「孝」的思想是以「禮」作為規範。禮是一個很大的概念,但是禮規範了人們的行為,告訴了人們應該怎樣做。這一點體現在孔子「孝」的思想上就是「入則孝,出則悌」,具體表現就是對父母的尊與敬。最後,孔子的「孝」是對「忠」思想的延伸發展,這一點的具體表現就是無違於父母。
  • 孔子如何看待財富
    孔子對財富有許多獨到而精闢的見解。他肯定財富對人生和社會的意義,也指出了臨財所應有的公平和正當性原則。其間的「微言大義」,或許仍可作為我們今天對待財富問題的座右銘。孔子財富觀的一個重要主張就是肯定財富,認為財富是好東西。
  • 孔子在論語中關於孝的四個層次
    #孝##論語##國學經典##孔子#孔子極其重視孝,要求人們對自己的父母盡孝道,無論他們在世或去世,都應如此。,盡孝時不應違背禮的規定,否則就不是真正的孝。他主張,屬於家庭倫理範疇的孝道,不能越出作為政治倫理原則的「禮」的規定。可見,孝不是隨意的,必須受禮的規制,依禮而行才是孝。孟懿子是魯國的大夫,他遵循父親的遺囑向孔子學禮,自以為這樣就做到了孝,便向孔子請教孝道。
  • 孔子提出的「有教無類」教育觀點,在古代社會真能實現嗎?
    孔子提出的教育觀點,在古代社會形成了怎樣的影響自古以來農業與教育都是我國的立國之本。雖然現代社會中科技發展才是第一生產力,但是也必須建立在農業與教育均衡發展的基礎之上。雖然在古代教育曾是貴族子弟的專屬特權。但是這種教育禁錮在春秋時期,被儒家創始人孔子所打破。
  • 孔子慈孝論:以孝教仁 潤澤國人家國情懷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邊鈺)11月10日,「孔子慈孝論」在四川省圖書館如期開講。作為巴蜀講壇「中華優秀文化」系列講座之「孔子之道」的第五講,四川大學教授王炎平從「孔子慈孝論」要義、「孔子慈孝論」與中國古代社會教化、中國古代孝文化的蛻變這三方面進行細緻地講解。
  • 我們該如何盡孝道?看孔子怎麼說?
    古人認為忠臣必出於孝子之門,認為,只要具有孝道的精神,就必然會忠於國家和社會,從而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儒家思想認為,孝是仁的根源和起點。孔子曾經告訴他的弟子,仁者愛人。孔子認為,這種愛是有順序的,先要愛我們的父母,叫孝,然後愛我們的兄長,叫悌。然後把這種孝悌推而廣之到全天下,就是仁了。孔子特別重視孝道,在論語中,有大量的闡釋,這種思想,在現在對我們,仍然有很強的教育意義。
  • 中國孝道,孝的發展演變,孝是什麼,孝的含義,樸品
    大家好,這裡是【樸品】【文化歷史】頻道,今天樸品跟大家聊一下「孝」字在中國的發展演變。從古至今,中國人,素來重視孝道,也常以「是否孝順」去衡量判定一個人,是否值得結交或重用。那麼,「孝」是怎麼樣產生,發展,最終在中國人的思想中,根深蒂固的呢?今天,百家號作者樸品,就跟大家聊一聊。
  • 朱熹讀懂了孔子的因材施教,王陽明怎麼樣看待朱熹?
    ,留下遺言要孟懿子拜孔子為老師學習禮。孟懿子向孔子問孝,孔子只回答了兩個字「無違」,孟懿子沒有更多的追問。樊遲是孔子的弟子,名須。御,是駕車。這個時候樊遲當孔子的司機。孔子告訴樊遲說:「孟孫向我請問孝道,我回答他兩個字『無違』。」
  • 孔子「仁」這個觀念中包攝「孝」與「忠」、「恕」等豐富內涵
    孔子的「仁」,其含義是相當豐富的,所有殷商西周以來作為統治層的道德觀念,大抵都為之包攝。他的「仁」之中包含的內涵還是比較豐富的,包攝「孝」、「忠」、「恕」等深重意義,那我們現在來具體了解一下這個「仁」裡所包攝的內容分別是如何闡述的。
  • 「父母在,不遠行」這句古話真的還適用於當今社會?值得一讀!
    如果要追尋這種文化的源頭,確實較為困難,但將孝較為系統的編著成書還得是《孝經》,它幾乎涵蓋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中國古代政治、經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影響中國將近兩千年。俗話說「百事孝為先」,究竟「孝」是什麼?「孝」又如何和畜、養的意思相一致從而產生「孝道」之意?
  • 如何看待「富貴之人」?孔子給出了兩個維度!
    在經濟迅速發展、物質財富激增的今天,我們應如何看待和評價社會上那些先富、甚至大富起來的人呢?2500多年前,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對「富貴」充滿睿智的論述,或有助於我們積極面對這一現實問題。在一定情況下,孔子甚至以貧賤為恥,把實現富貴當作人應盡的本分,他說:「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如果社會公正、政治清明,一個人還沉淪落拓、一事無成,那麼問題就不在社會,而在其個人了。但是,在孔子看來,取得富貴卻有一個根本前提,即要「取之有道」。
  • 儒家創始人孔子是個小資嗎?如何不失禮儀地請孔子吃個飯?
    因為孔子的儒家哲學的核心是仁者愛人,這種學說完全紮根於我們世俗生活中,是關於人如何處理好生活、別人、自身和內心關係的學問,用當下研究者的話說,儒學即仁學。孔子的儒家哲學,與我們的人生融合在一起。孔子對人的穿衣吃飯和延續後代等事情,非常重視。孔子曾經說「飲食男女,人之欲大存也」,這說明,孔子把飲食男女作為人必須存在的欲望看待,而不是後世儒家特別是宋明理學中的「存天理滅人慾」那樣冠冕堂皇卻赤裸裸的虛偽的學說。我們知道,「仁者愛人」是內在的,但內在的仁心要通過禮來實現,說白了這些禮其實就是社會規範,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儀式感。
  • 3位學生和孔子談孝道,孔子真是太偉大了,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
    我們需要懂得孝的含義,才可以根據含義及其要求去做。在《論語》這部經典著作中,孔子多次被其學生問到什麼是孝,對於不同的人,孔子因材施教,也給出了不同的答案。子遊問孝孔子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
  • 讀《論語》悟人生:入則孝,出則弟
    孔子在這裡,提出了做人的「出門七件事」,即「孝、悌(弟)、謹、信、愛、仁、學」。而這七件事中學習是放在最後邊的,前面六件是為人應有的品德修養。可見孔子主張人生在世,應該先做人,再做學問。先看做人方面,孔子提出的這幾件也是層遞關係。孝悌為本,再言其它。
  • 如何培養一個有孝心,懂感恩,有獨立人格,對社會有用的人材?
    讓我們思考到底該如何成功地教育撫育孩子?而且隨著母親節即將到來之際,相信作為一個母親,都期盼著孩子對我們的節日問候,期盼著孩子送給我們節日的禮物。可是不知何由,隨著子女年齡的不斷長大,他們的心似乎與我們越來越遠,甚至是無話可說。比如疫情期間 ,同處一室的子女和父母矛盾重重,甚至偶發不快的事情也時而有之。那麼如何能培養有愛心,懂感恩,善良誠實,孝敬父母的孩子呢?
  • 「孝老與老齡化法律應對研討會」在京舉辦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其要義之一就是要實現:孝老法治。報告明確提出了孝老,這是對老齡法律完善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務。目前我國孝老法治缺失嚴重,踐行黨的十九大精神,加強相關立法研究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