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古就是一個注重孝道的國家,尤其是在儒家思想中,「孝」佔據了相當重要的地位。不過,隨著當代社會的發展與觀念的變化,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中國傳統「孝」文化該如何辯證的看待和繼承發展呢?那我們先從儒家經典《論語》中來看看孔子的看法吧。
首先,孔子提出了要「子承父志」,尤其是在父親過世後,至少是在一個比較長的時間內要遵循父親的行為準則。一般按古人的說法是「三年」,雖然此三年也並非是必須要達到的時間,但至少說明了盡「孝」是要經過長時間的考驗的。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孔子說:「父親在時,就要看這個人的志向;父親不在了,就要觀察這個人的行為。如果他在長時間裡都遵循父親的行為準則處理事情,這樣的人可以稱得上是守孝了。」
還有另外一則:
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孔子說:「如果三年不改變他父親的行為原則,就可以說是孝了。」
以上這兩則是孔子基於禮制而定的,古人重禮,能否「子承父志」是盡孝的一個重要標誌。但這在現代社會卻是不合時宜的,是否遵循父親的行為準則要看這行為準則是否是符合社會價值觀,而並非是僅僅因為父子關係就一定要去遵循的。
其次,孔子認為無論父母是在生前還是死後,都要依照禮制侍奉,這樣才能稱之為「孝道」。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懿子問什麼是孝,孔子回答說:「不要違背禮節。」
一天樊遲給孔子趕車,孔子便告訴樊遲說:「孟懿子向我請教什麼是孝,我答覆他說,不要違背禮節。」樊遲問:「這話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當你父母健在的時候,應按禮節侍奉他們;父母去世,應按禮節安葬,按禮節祭奠他們。」
孔子雖處在春秋末期,但他對周代的禮樂制度是相當推崇的,而禮制在當時更是深入了各個階層的各個方面,所以,孔子認為按照禮制侍奉父母也同樣體現了「孝道」。而在現代,嚴苛的禮制已被摧毀,我們做事情已不用像古人那般繁瑣和迂腐,但對父母應有的禮貌還是必須要有的。
第三,孔子認為心存「孝」心之人應多顧念父母的健康。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孟武伯請教孝道。孔子說:「對父母只擔心他們的疾病,(其他方面則不要管得太多。)」
孔子認為子女首要關心的是父母的身體是否生病或有不適,而對於身體健康之外的事情就不宜管得太多了。對於這一點,孔子主要出於當時的階級森嚴、禮制嚴苛的背景而闡發的,認為除了父母身體之外的事情不宜幹涉太多,否則有違父子人倫。對於這一點,我們自然要辯證的看待。除次之外,孔子認為我們對於年事已高的父母要時時放在心上: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孔子說:「父母的年紀,不可不時時記在心上。一方面因父母壽高而高興,一方面又因他們壽高而有所憂懼。」
第四,孔子認為對父母要有敬愛之心,要多關注父母的內心所需。
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遊請教孝道。孔子說:「現在的所謂孝道,只看作能夠養活父母就行了。但是,飼養一隻狗,一匹馬也都要給它吃飽。如果對父母缺乏敬愛之心,那麼與養狗養馬有什麼區別呢?」
從上面這一則可以看出孔子用反問句來加強語氣強調對父母要心存敬愛之心,如果子女只是注重父母的衣食住行,那與養狗養馬並無二致。這一點在現代社會也是經常被提及的,很多為人子女者,都只是過多的關注父母的物質生活,卻疏於精神生活的慰藉,這的確是應當給予重視的問題。對此,還有另外一則也能說明這一問題: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子夏請教孝道。孔子說:「孝道難就難在兒子在父母面前總能保持和顏悅色。碰到事情,由年輕人效勞,讓年長的享用,(僅僅做到這樣)就竟然可以認為盡孝道了嗎?」
第五,當父母有過失而子女的意見未被採納時,孔子認為子女首要做的就是要恭敬如一。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孔子說:「侍奉父母,(如果父母有過失,)應該婉言勸止,看到自己的意見沒有被聽從,應該照樣恭敬,不觸犯他們,即使內心憂牢也不怨恨。」
從上可以看出,孔子指出了兩點:其一是對於父母的過失要婉言勸止;其二是意見如果未被採納,子女也依然要恭敬父母。這兩點在我們當下社會我認為也是很有必要提倡的。
第六,不要輕易離父母太遠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孔子說:「父母活著時,不作遠行,即使不得已遠行,也應有一定的去處。」
孔子提出這一點,一是離父母近可以方便照顧父母的方方面面,二是受限於當時的社會發展水平,離得遠父母有事是很難及時趕回來的,所以在迫不得已要遠行的情況下,一定要解決好照顧父母的問題。在現代社會中子女平常離父母較遠的現象已經成為一種常態,但為人子女者平常一定要多通過網絡、電話等方式常與父母聯繫,如果父母身體不適,也要儘快趕回家多陪伴父母。
綜上可以看出,雖然受當時時代的限制,孔子很多思想都尊崇禮制,但仍不乏提出了一些重孝的積極觀點:既注重衣食住行的物質保障,也提倡關心父母的精神生活。隨著社會的發展,孔子提出的「孝」也在歷史的變遷中有了新的變化,我們要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辯證眼光來看待傳統的「孝」在現代社會的繼承和發展,讓孝道這一中國傳統美德繼續在當代社會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