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提出的「有教無類」教育觀點,在古代社會真能實現嗎?

2020-12-11 趣聞文史

寒門難出貴子?孔子提出的教育觀點,在古代社會形成了怎樣的影響

自古以來農業與教育都是我國的立國之本。雖然現代社會中科技發展才是第一生產力,但是也必須建立在農業與教育均衡發展的基礎之上。雖然在古代教育曾是貴族子弟的專屬特權。但是這種教育禁錮在春秋時期,被儒家創始人孔子所打破。

中國古代教育史的形成與發展,其實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而且從古代歷史的發展進程中,也可以發現古代教育其實一直都依附於封建制度。但是封建制度卻將人分成了三六九等。處於上層社會的貴族子弟,從五六歲時就開始接受啟蒙教育。

而且都是將可以教授知識的老師請到府上,接受全封閉式的「貴族教育」。等到稍微長大一點之後就可以進入「官學」,並且一直到成年之時才能結業。貴族子弟在結業之後就可以直接參加工作。並且接觸的圈子也都是貴族成員。

而古代普通老百姓尤其是農民,不僅沒有接受教育的權利,而且也根本無力承擔教育費用。他們的成長軌跡基本上就是,七八歲就可以去放牛或放,並且協助家長幹農活。等到十五六歲時就會在父母的包辦之下娶妻生子。然後循環往復一直處於社會最底層。

可以說在春秋時期之前,寒門子弟根本就沒有機會踏入學堂,也就更提不上進入仕途改變命運了。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春秋時期,孔仲尼出生並創立儒家學派開始。中國古代教育史才打破了貴族壟斷的歷史。

中國古代教育發展史之「貴族教育」

1.階級象徵之「貴族教育」

中國古代教育史就是一部充滿血與淚的發展史。可以說從奴隸制國家建立伊始,一直到東周瓦解發展到春秋戰國之時。「教育」這種被現代人看起來十分輕鬆的事情,才真正從「學在官府」向「學在民間」蛻變。但是這個蛻變過程卻極其殘忍。

因為在春秋時代之前教育是貴族子弟的特權,可以說「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簡單的說就是非貴族階層根本不配接受教育,所以當時民間並沒有設置學校。而政府設置的「官學」,只允許貴族子弟踏入大門,並接受所謂的貴族教育。

2.「貴族教育」的真諦

從這一點來看春秋時代之前的教育其實非常「貴」。而貴就貴在地位、身份與學費三方面。首先從地位與身份來說貴族子弟可謂非富即貴。要麼是天子親屬要麼就是世襲罔替的王公。就算地位稍低一點的也是士大夫階層。

從學費角度來講在古代社會中接受教育,所需要花費的銀兩遠遠超過大家的想像力。但由於當時接受教育的都是貴族子弟,所以根本沒有人會去在乎教育經費方面的問題。而且每一個貴族子弟接受教育之時,還會有貼身奴僕隨時侍奉。

所以在孔子提倡「私學」之前,古代社會中的教育就是真正的「貴族教育」。 地位、身份、學費三座大山,將生活在古代社會中下層的平民子弟,徹底隔絕在了「官學」的大門之外。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古代社會的階級觀念也是從娃娃抓起。

3.階級屬性對教育的影響

貴族階層之所以會熱衷於讓男丁接受「貴族教育」,實際上這裡面也包含了很多層因素。其一,接受教育是人類的本能,因為只有讀書才能豐富思想,並且提高對自身以及社會的認知能力。同時還可以通過讀書享受到獲取知識的樂趣。

其二,讀書是貴族群體必須掌握的本領,因為貴族子弟將來都有機會治理國家。所以只有讀書才能掌握治國治民的方法。最根源的就是維持貴族階級對其他階級的統治力。其三,天子對貴族教育的提倡與支持,這其實才是貴族教育產生並發展的根源所在。

4.貴族教育之「六藝」

據《周禮·保氏》記載:「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書,六曰九數」。用比較直白的話解釋就是「通五經貫六藝」。而所謂的「六藝」則包括「禮、樂、射、御、書、數」。

「六藝」是周朝時期貴族教育體系中的精髓。周朝貴族子弟可以在「周王官學」中,在老師們的教導之下掌握這六種基本才能。同時這也是周天子特別在意的事情,所以才會設置「官學」讓貴族子弟研習「六藝」。

5.「貴族教育」的殘酷性

大家可以試想一下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當時的周天子以及諸侯國的君王們,就已經意識到了教育在治理國家,以及維護貴族統治中的重要性。這其實也是中國古代教育史的開端,但是這種所謂的「貴族教育」,只能是一小部分貴族子弟才能享受的特權。

而絕大多數處於社會中下層的平民,以及每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階級,甚至連想都不敢想能有機會接受教育。筆者認為佔有社會90%以上社會財富的貴族階級。為了能夠維護本階級的特權,不惜犧牲平民以及農民階級的利益。

這種教育理念難道還不殘忍嗎?但社會現實就是如此,因為貴族階級擁有強大的國家機器,所以對於不同觀點或言論都會進行無情地鎮壓。所以從未受過教育的社會底層人民,由於思想基本上都禁錮與土地和生活之上,也就失去了反抗不公正待遇的能力。

孔子提倡「有教無類」並創辦私學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丘出生。作為春秋時期儒家學派創始人,他帶領儒家學派在「百家爭鳴」的局勢中脫穎而出。儒家思想可謂包羅萬象,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

儒家思想作為我國最為重要的傳統文化,對社會的各個層面、角度都有所涉獵。孔子作為中國讀書人最尊崇的聖人,即使是在現代社會中也依然長盛不衰。正因為孔子與儒家學派誕生,才徹底改變了中國古代教育史的面貌。

1.讓教育從「有類」變「無類」

孔子作為我國第一位提出教育觀點的大教育家,他的教育理念要比他生活的時代,至少要先進幾千年的時間。因為孔子的教育思想與現代社會的教育觀念如出一轍。他提出的「有教無類」、「啟發教育」;以及「因材施教」、「溫故知新」等教育理念,時至今日依然被作為教育典範一直推行。

(1)「有教無類」

在孔子提出「有教無類」教育理念之前,相信大家都知道教育只是貴族子弟的特權。從這一點來看當時的「貴族教育」,其實就是「有類」教育。而所謂的「類」就是種類與類別的意思。貴族子弟與平民子弟是兩個類別,所以教育資源分配極不均衡。

筆者認為當時的教育就是一種稀有資源,就像社會地位與財富一樣,根本不可能平均分配,否則貴族階級就會失去所謂的「特權」。而當孔子提出「有教無類」,並通過辦「私學」的方式,去實踐這個教育理念的時候,實際上就是在分貴族階級的「羹」。

所以在當時社會雖然這種思想得到了普遍贊同,但是貴族階級卻不以為然。「有教無類」將古代傳統教育從神壇跌入民間。至此生活在古代社會中的普通人,才開始有機會接受正規教育。所以才有「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的說法。

實際上孔子倡導的「有教無類」教育理念,除了打破貴族階級對教育的壟斷之外。其實還有另外一層意思,就是每個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無論是賢、愚、孝順、不孝之人,都可以通過教育方法消除這些差別,並且讓他們的人生得到升華。

(2)因材施教與天賦素質

所謂「因材施教」就是根據學生的實際能力,或者說學生所擅長的方向,去不斷引導或指導他們學習,並最終達到學習的目的。實際上這種思想不僅特別先進,而且也道出了教育的本源於真諦。教育能搞一刀切而是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

孔子事最早提出人或者發現,每個人出生之時的天賦其實都差不多。只不過是因為後天接觸的環境以及受到的教育不同,所以還會表現出比較強烈的個性差異。這其實就是「性相近也,習相遠也」的真實體現。

2.孔子教育理念

孔子作為古代先賢他所提出的很多教育觀點,其實對於現代社會中的教育思想,都有非常大的啟迪與實踐作用。「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學到的知識會就是會不會就是不會,沒有必要進行隱瞞否則會對自己非常不利。

同時在學習的時候千萬不能「聞過則喜」,要做到「溫故而知新」以及「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只有這樣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學者。孔子對於學習態度也做出了提示「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只有謙虛才能不斷進步。

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如果平時只知道吃喝玩樂,不僅不會用心學習就算想學習也十分苦難。「學而知之」是孔子教育理念中的主導思想。他還主張「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強調「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然後才能「學以致用」。

學習知識之後最大的用處就是,除了提升個人能力與休養之外,「學而優則仕」才是最終的目的。簡單的說就是學習成績特別好就應該去做官。但前提是一定要做一個從政的君子。否則知識越多思想越靈活害處就越大。

筆者認為孔子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古代教育史的發展。因為自孔子開始一直到清朝覆亡之前,「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一直流傳了幾千年。很多寒門子弟也走上了「學而優則仕」的道路,並為推進古代歷史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結 語

儒家學派創始人、教育家孔子,提出的關於古代教育改革思想,其實都一一得到了認證與實踐。尤其是「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更是打破了貴族對教育的壟斷與霸佔。至此教育變成了一種全民性的活動,非貴族子弟也可以通過學習入朝為官,並為當時社會發展與文化進步做出積極貢獻。

【參考文獻】

沈淦《「有教無類」,首倡教育平等——孔子教育平等思想評價》

於守海《簡論孔子"有教無類"教育思想》

湯徵《孔子「有教無類」思想對現代教育的啟示》

林瑋《孔子「有教無類」教育思想初探》

相關焦點

  • 孔子的「有教無類」可以實現嗎
    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訴你,在未來教育會重現孔子教學生的狀況,你會相信嗎?最近,國內著名教育家朱永新出版的《未來學校》,就給出了足夠的理由讓人們覺得,未來的教育將會穿透學校的圍牆,我們熟悉的教育體制也會隨之迎來巨變。
  • 孔子「有教無類」的歷史局限性與負面評價
    孔子像一、孔子的「有教無類」,拒絕女性教育縱觀中國教育史:中國古代社會從中國教育史的發展與演變來看,中國古代社會忽視女性教育,自學校教育產生之日起便把女子排斥在大門之外。從先秦到明清時期,中國女子所受的教育主要是家庭教育,這種家庭教育是非正規化的教育,既缺乏完整而系統的教育內容和方法,又沒有固定的學習場所和學習年限,所能受到的教育是非常有限的,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廣大女性聰明才智的發揮,使她們不能在社會上充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和政治理想。從古代女子教育的內容來看,主要是一種生存教育,即技能教育和道德教育,其中又以道德教育為主。
  • 平民教育體現孔子"有教無類"的精神實質
    孔子"有教無類"思想的理論基礎是其"眾生一體都有善性"的理論。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性相近"說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習相遠"又說明了實施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基於"人皆可以通過教育成才成德的"的認識,孔子才作出了"有教無類"的論斷。孔子"有教無類"思想的具體實踐離不開當時的社會現實。
  • 「有教無類」,孔子的這一教育理念,影響了中華民族2000多年
    在今天,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人人都可以上學校讀書。但是,在古代,教育都是官府辦的,官府為了培養人才,辦起了官學,能夠入學的人,都是貴族子弟,那時的學校,是貴族子弟學校。普通老百姓是不能入學的,普通老百姓受教育的權利被剝奪了,受教育是貴族的特權。
  • 古希臘「市民教育」和孔子的「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有何不同?
    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教育不分貴賤,教育也不分國界。但如何實施教育,教育方法各國有所不同。古希臘先哲提出「市民教育」思想,而孔子提出「有教無類」教育思想。兩者教育思想有什麼不同呢?
  • 孔子的「有教無類」真的是「無類」嗎?不,他真有條件!
    子曰:「有教無類」!那麼,有教無類是什麼意思?怎樣理解才是真的理解了有教無類?67有教無類,表面意思就是——普遍教育,不分類別。這是孔子對待教育的態度,提倡受教育的普遍權利。很多人把這一句理解成無差別教育——讓每個人受同樣的教育。孔子還說過其他的教育名言,去因材施教,比如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例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因此,我有如下觀點。
  • 孔子真的是有教無類嗎?
    有時候難免會發發惱騷,就會有人跳出來說,你應該學習大教育家孔子有教無類。然而,孔子真的是有教無類嗎?孔子的確說了有教無類(《論語衛靈公》15.39),但是這是有前提條件的:「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 《論語》:教育的有教無類
    《論語》:「子曰:有教無類。」有教無類可以說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一個概括,看似簡單的四個字,包含孔子一生的教育理念和追求。這是從教育的角度來理解有教無類,從古代漢語的角度來分析則別有一番道理。學術界有一種觀點認為「有教無類」包含了四種句式,從不同角度出發探討孔子的教育思想。
  • 孔子辦學提倡「有教無類」,培養了許多優秀的弟子
    他出生地魯國,是一個保存古代文化特別豐富的國家。孔子自幼刻苦好學,博覽群書,學會了六藝(禮節、音樂、射箭、駕車、書寫、計算)的學問,年紀很輕的時候在魯國就以好學不倦、熟悉古制、學問淵博而出了名。孔子三十歲左右就招收學生,創辦私人學校,直到七十三歲他去世時為止,一生在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教育學生。
  • 孔子教育思想之「有教無類」
    孔子教育思想之「有教無類」孔丘生活在春秋末期。「有教無類」本來的意思是:不分貴賤貧富和種族,人人都可以入學受教育。「有教無類」作為私學的辦學方針,與貴族官學的辦學方針相對立。官學以貴族身份為入學受教的重要條件,以此保證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有教無類」則打破貴賤、貧富和種族的界限,把受教育的範圍擴大到平民,這是歷史性的進步。孔丘實行「有教無類」的方針,廣泛地吸收學生。他說:「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悔焉。」
  • 孔子有哪些教育思想?看先師如何有教無類
    孔子,相信大家對於這位先師並不會感到陌生。大街上隨便一個人都能說出來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主要思想是「仁」「禮」「德」這樣的課本式介紹。不過,要說這位大家最大的貢獻,作者認為還是在教育上。 孔子生活的春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大發展、大變革的時代。
  • 說說孔子的教育綱領,四個字:有教無類
    作者:玉山孔子的教育綱領,四個字:「有教無類」。類,類別。有教無類,就是說,教育不把人分類,不做區分。(一)無類:出身,不區分孔子之前的教育都由官辦,是「有類」的:貴族或平民。孔子這一偉大創舉,對整體文化心理的塑造、社會結構的演變所起到的積極作用,怎麼讚美都不為過。但是,歷來總有人對這句話做擴張的解釋,認為不僅出身不做區分,連智力、態度、品質都不做區分,無論賢愚、善惡、迅遲,都不能排除在教育之外,都可以接受教育。
  • 學有所教:有教無類的現代選擇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推動建設和諧社會。其中,報告把「學有所教」放在民生問題的第一位,體現了黨對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視。  「學有所教」的政策指向就是讓每一個適學個體都能平等地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
  • 孔子提倡「有教無類」 野人賤人大盜均可入學
    孔門弟子品類複雜 高柴愚笨曾參遲鈍子路魯莽 孔子對他們實行因材施教  孔子在我國古代率先實行教育改革。春秋以前,學在官府,受教育是貴族子弟的特權。孔子開辦私學後,提倡「有教無類」,讓平民子弟也有機會入學。
  • 孔子說的「有教無類」究竟是什麼意思?
    作為中國最早、最偉大的教育家,孔子一生中發表了大量有關教育的言論。由於語言的演化和文本流傳過程中發生的訛誤,傳世本《論語》裡存在不少讓人誤解之處,其中影響最廣的誤解可能就是「有教無類」。2015年4月1-2日,上海華東師範大學舉辦了一次討論教育公平的高峰論壇。易中天應邀發言,他一開始就質疑說:「有教無類」這個說法是主張教育公平嗎?
  • 孔子的教育實踐與教育思想
    孔子是第一個從教育與人的發展的關係上論述教育的作用的思想家,為他實施「有教無類」提供了理論依據。④ 「有教無類」與教育對象和有教無類的作用;⑤ 「學而優則仕」與教育目的及其歷史意義;⑥ 教學內容:「六藝」。
  • 孔子的有教無類也不是無條件的,你知道孔子的學費是多少嗎?
    孔子是我國古代的大教育家,被尊為孔聖人,號稱弟子三千,七十二賢人。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這可是不得了的成就,難怪後世歷代都推崇孔子為聖人,成為讀書人的祖師爺。其代表的儒家學派,在很多朝代都被定為正統學說,成為文人學習的教科書。
  • 真正的教育應該「有教無類」
    (9月17日 東南網)      三明市第二中學是福建省一級達標學校,作為一個優秀的中學,其教學質量毋庸置疑,但近期家長反映的其搞「實驗班」映射出學校教育理念有待提升。受高考政策的影響,一直以來,成績是決定學生命運的基準,但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教育尤其是高考政策都在不斷優化。真正的教育應不以成績論「英雄」,做到「有教無類」。
  • 論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哲理
    他的「有教無類」的教育原則和「因材施教」的教育經驗,是傳統教育思想的寶貴遺產,至今仍對我們的教育實踐有著行之有效的指導意義。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人。他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也是私學的創始人。孔子是把他畢生精力貢獻給了教育事業。他首次提出「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認為世界上一切人都享有受教育的的權利。
  • 孔子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如今還行得通嗎?
    有些觀點我是認同的,教育學生需要因材施教,但是在一個大班制下,如何才能實現因材施教?領導只是提出了觀點,但是具體做法還是由老師來完成。我認為孔子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很難在普通高中學制之前實現,反而他的另一個重要的教育思想更符合——「有教無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