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孔子的教育綱領,四個字:有教無類

2020-12-09 寫乎

作者:玉山

孔子的教育綱領,四個字:「有教無類」。類,類別。有教無類,就是說,教育不把人分類,不做區分。

(一)無類:出身,不區分

孔子之前的教育都由官辦,是「有類」的:貴族或平民。只有貴族,才能接受教育。而孔子創辦私學,不以出身做區分,不管貴族還是平民,都可以接受教育。這是平民教育的先河,是教育史上最偉大的創舉。僅憑這一點,也足以為聖人了。

平民獲得了學習知識、提高素養的機會,也就擁有了生活改善、階層提升的路徑;貴族失去了知識壟斷,即意味著他們不能再僅僅依靠血統碾壓平民中的精英。孔子這一偉大創舉,對整體文化心理的塑造、社會結構的演變所起到的積極作用,怎麼讚美都不為過。

但是,歷來總有人對這句話做擴張的解釋,認為不僅出身不做區分,連智力、態度、品質都不做區分,無論賢愚、善惡、迅遲,都不能排除在教育之外,都可以接受教育。

我想,如果誰自己抱這樣的想法,不妨親自試一試,看看是否行得通;但是這是否符合孔子的本意呢?

不符合。

孔子所說「有教無類」,是,並且僅僅是:不區分貴賤。他撤除了出身的門檻,但是,其他很多方面,還是有門檻的,而且有的還很高。(二)區分一:學習能力

學習能力是要做區分的。

子曰:「上智與下愚不移。」

有人曲解這句話,說孔子搞唯心主義,宣揚上等人聰明,下等人愚蠢是永恆不變的。這當然是胡扯。孔子如果持這樣的觀點,那還辦什麼教育呢?教育不就是要「移人」嗎?

孔子是說,最聰明的人,和最笨的人,是不可改變的。這是在界定教育的作用範圍,把「上智」「下愚」兩類人先區分出來,排除在教育之外。

最聰明的人,即所謂天才,就是天生的,學習能力極其強大,並不是教育的作用。恩格斯說過,要承認人類中約百分之三的天才存在。不承認這個,不是唯物主義者。最愚笨的人,確實也存在,譬如先天的智障,教育能起到作用嗎?不可能吧。

這是智力上做區分,明確了教育的範圍:普通人。沒那麼聰明,也不至於那麼笨的。

「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這也是在能力與素養上做區分,中等水平以上的,可以教授高級的學問;中等水平以下的,不可以。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分層教學」的原理。學生不同水準,教育卻統一內容統一標準,是不科學的。分重點與普通,分快慢,教育更加有效。把個一般般的孩子放到科大少年班的課堂裡,那不是照顧他,是作弄他。

不分類,行嗎?

孔子還說:「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不具有類推的能力,做不到舉一反三,我就不再教他了。

這個標準似乎太高了。我們做教育的知道,能夠舉一反一,就不錯了,算是會學的;舉一反三,真是鳳毛麟角。

孔子為什麼提出這麼高的標準?

這裡有一個大關節一定要講清楚:孔子辦的是什麼層次的教育?是文化基礎教育嗎?不是的。孔子辦的是精英教育,是為社會培養政治家、高級管理人才。平民教育不等於基礎教育,孔子教授的不是普及性質的文化知識,而是怎樣做好國家幹部。他向平民敞開了教育的大門,但是那大門在泰山之巔,你要有能力爬上去才行。

孔子的教育成績單,看起來似乎不那麼輝煌: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數量並不大,成材率也不算高,2.4%,原因就在這裡。他辦的,最起碼是博士層級以上的高級研修班,這個成果,已經令人嘆為觀止了。

所辦教育的層級很高,所以孔子在學習能力上做區分的標準也很高,把不能「舉一反三」的排除了。

了解到這一點,我們就不能把「舉一反三」這樣的高標準生搬硬套用到基礎教育裡去。事實上,不僅絕大多數學生做不到,絕大部分教師自己也做不到。真有那個水平,誰還當教師呢。我肯定是做不到舉一反三的。連舉一反一也做不到,一般情況下,你舉二舉三,我或許能夠反一。可能我不夠努力,但最主要是不具備這個能力。

(三)區分二:學習態度

學習態度的區分比前一點更重要,尤其對於指導我們的教育實踐來說。

宰予大白天不學習,抱頭睡大覺。孔子生氣了,說:「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於予與何誅?」

孔子把教育比作雕刻與抹牆,把宰予這種不上進混日子的態度,比作「朽木」、「糞土之牆」,是不可雕琢、塗抹的。明確表態:放棄教育宰予。「於予與何誅?」——對宰予,我還批評什麼呢?

學習的欲望與動機一點也沒有,就不存在什麼教育的價值了。

教育資源應該向態度積極的學生傾斜。「為了一切學生」,純屬精神錯亂的譫語。你為了他,也要他願意才行啊。從來都是內因與外因共同起作用,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起碼的態度是應該具備的。否則無法教育。我願意這樣說:為了一切具有學習意願的學生。

一點態度也不具備的,應該被排除在教育之外。當然,現在的基礎教育做不到。大學可以淘汰不合格的學生,中小學沒有這個權力,他就是殺人放火喪盡天良了,只要還沒到那個歲數,就只能供在學校裡。但是孔子提示我們一個方法了:別批評他。就當他不存在好了。把資源傾斜到態度積極的學生那兒,有什麼不好。

「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不說怎麼辦怎麼辦的,我也拿他沒辦法。

這是說,不愛思考,不主動探究的,我沒法教。不是我不想教,而是沒法教。

孔子大大方方地承認教育的有限性。其實這本是客觀事實,也是眾所周知的常識。即便不是教育工作者,也明白,對某些人,教育就是束手無策的。如果教育萬能,還要法律幹什麼,還要公檢法幹什麼。

顏回很賢明,而且學習勤奮,意志堅強。孔子多次表揚他,但是也指出他的缺點:

「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悅。」——顏回不是能幫助我的人,他對於我的話沒有不欣然接受的。

這是指出顏回沒有質疑與反思的精神。孔子認為,我說什麼你都認為對,說什麼你都認認真真聽進去了,那我得不到一點相反的意見,我怎麼進步呢?

提倡質疑,鼓勵反思,歡迎對立的意見,這是孔子對顏回這樣的優等生更高的期望與要求。

這些談的都是學習態度。自己要真正想學,要能夠主動思考,這些是基本的要求;如果不具備,就不要指望教育發揮功能了。該放棄的就放棄,不要總做無用功。

質疑與反思,那屬於針對尖子生的高要求。雖然現在「尖子生」幾乎成為教育領域裡的一個敏感詞,專家們強烈反對使用這樣的概念,但事實上這是客觀存在,也應該得到區別對待,重點培養。

(四)區分三:格局抱負

我前面說了,孔子辦的是精英教育,是要培養高級人才,社會管理者。

所以,如果沒有足夠的格局抱負,老師不滿意,自己也適應不了。

個人的格局抱負,可能是胸襟見識的事,也可能是道德品質的事。

樊遲或許遲鈍一點,孔子也不嫌棄他,每次談話都簡捷明了地回答他的問題。譬如他問怎麼做到仁,孔子回答兩個字:「愛人。」多麼明白,愛是人的本能啊,愛,你總會吧,就用這種情感對人就行了。但有時候,孔子就是硬邦邦地,冷冷的,不想搭理他。

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請教如何種莊稼,種菜,孔子不回答,說,我比不上老農、老圃。簡直就是哄他出去了。樊遲出去了,孔子還評價道:「小人哉,樊須也!」

有人曲解這幾句話,說孔子鄙視生產勞動。

這是脫離語境的胡說。孔子的意思,並不是種莊稼種菜不重要,而是說,我教的不是這個,入我門來,不是為了學這個。

孔子辦的不是職業高中,不是新東方廚藝專修學校,不是要教授一門技能,好讓學生將來能謀得一個飯碗。所以他說:「君子不器。」——君子不是某個具有特定功能的器皿。知識分子,和專業技術人員,不是一個概念。

入孔子之門,要學的是做君子,在上臨民,施行仁義,使遠者來歸,來者安居。稼穡之事,不是你需要學的。

其實樊遲的興趣倒也未必就是農業勞動,他也是從施政的角度來問,只是他的見識實在短淺,只看重生產。而孔子以為,要全盤解決社會問題,「禮」才是鑰匙。所以,對樊遲的問題,孔子拒絕回答;所以,孔子說樊遲是「小人」。樊遲「小」在哪裡?就小在格局抱負上。他的胸襟見識不夠。

而道德品質上如果出了問題,落入下流,則更為孔子所厭棄。

冉求擔任季氏的家臣,違背了老師施行仁義的精神,不為人民謀

幸福,反而為主子聚斂財富。

孔子痛心疾首地說:「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他不是我的學生,你們大張旗鼓地去攻擊他吧!

冉求多才多藝,孔子曾多次表揚他,但是,發現冉求背叛信念,孔子就毅然宣布「非吾徒也」,這就是逐出師門的意思啊。對於道德品質有問題的,孔子不抱一丁點幻想,直接清除出去。

習近平說,教育的核心任務是立德樹人。這話再清楚不過,立德在樹人之前,立德是根基。學校要培養政治可靠的人,不能培養不愛國,不擁護黨的領導,喪失立場的人。

孔子談及教育的話,有很多。我摘取這些話,只想辨明一個問題:教育,要不要做區分。我想,答案是很清楚的。

出身上,是不應該有區分的。人的價值、尊嚴都是平等的,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力。講家庭成分的年代已經遠去,永遠也不要重演為好。但是人與人在智力、態度、品質等方面是千差萬別的,教育不可能不做區分。有所區分,有所選擇,有所傾斜,教育會更科學,更有效。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評論和轉發

相關焦點

  • 孔子說的「有教無類」究竟是什麼意思?
    作為中國最早、最偉大的教育家,孔子一生中發表了大量有關教育的言論。由於語言的演化和文本流傳過程中發生的訛誤,傳世本《論語》裡存在不少讓人誤解之處,其中影響最廣的誤解可能就是「有教無類」。2015年4月1-2日,上海華東師範大學舉辦了一次討論教育公平的高峰論壇。易中天應邀發言,他一開始就質疑說:「有教無類」這個說法是主張教育公平嗎?
  • 平民教育體現孔子"有教無類"的精神實質
    子曰:「有教無類。」。"有教無類"比較認可的理解是說,人,原本是"有類"的。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孝順,有的不肖。但通過教育,卻可以消除這些差別。這就叫"有教則無類",簡稱"有教無類"。孔子"有教無類"思想的理論基礎是其"眾生一體都有善性"的理論。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性相近"說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習相遠"又說明了實施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基於"人皆可以通過教育成才成德的"的認識,孔子才作出了"有教無類"的論斷。孔子"有教無類"思想的具體實踐離不開當時的社會現實。
  • 孔子「有教無類」的歷史局限性與負面評價
    但是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春秋時期——孔子出生並創立儒家學派開始,中國古代教育史才打破了貴族壟斷教育的專屬特權,實現了「官學下移」,接納了農民,並接受教育。據《周禮·保氏》記載:「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書,六曰九數」。
  • 孔子教育思想之「有教無類」
    孔子教育思想之「有教無類」孔丘生活在春秋末期。時代的變化給孔丘的教育思想以深刻影響。孔丘提倡「有教無類」作為辦學方針,這個辦學方針對孔家私學的教育現象作了原則性的規定,指導著他的教育實踐活動,是孔丘教育思想的組成部分。「有教無類」願意是什麼?歷來就有不同的理解,關鍵在於對「類」作何解釋。東漢馬融說:「言人所在見教,無人種類。」梁朝皇侃說:「人乃有貴賤,同宜資教,不可以其種類庶鄙而不教之也,教之則善,本無類也。」
  • 《論語》:教育的有教無類
    《論語》:「子曰:有教無類。」有教無類可以說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一個概括,看似簡單的四個字,包含孔子一生的教育理念和追求。教育內容上,首先進行人格教育。從孝悌入手,先立人之本,再「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努力達到仁的標準,差一點也要做個君子。其次進行知識技能教育,以《詩經》、《禮經》等為教材,培養政治、經濟、文化各種人才。
  • 致敬孔子:「有教無類」系列雕塑在北京首發
    [有教無類]系列雕塑介紹:  孔子,字仲尼。孔子平靜的面容散發出內斂自信。 人稱萬世師表的孔子,提倡有教無類,因材施教,認為任何人都可以通過正確教育成材。 對於那些剛踏入人生新的階段,譬如說建立家庭或開始退休生活的人來說,孔子雕像就像是提示我們,不論來自何種背景或環境。每個人都可以通過熱忱和努力實現自己的夢想。
  • 「有教無類」,孔子的這一教育理念,影響了中華民族2000多年
    私塾則不然,它沒有固定的模式,少有清規戒律,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只要能教給孩子文化知識,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辦學,於是產生了書院、學堂、私塾、家塾等,為很多人提供了受教育的機會。孔子有句名言,叫做「有教無類」,意思是任何人,不論是貴族還是平民百姓,是富豪還是乞丐,都有受教育的權利。
  • 孔子有哪些教育思想?看先師如何有教無類
    孔子,相信大家對於這位先師並不會感到陌生。大街上隨便一個人都能說出來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主要思想是「仁」「禮」「德」這樣的課本式介紹。不過,要說這位大家最大的貢獻,作者認為還是在教育上。 孔子生活的春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大發展、大變革的時代。
  • 孔子提出的「有教無類」教育觀點,在古代社會真能實現嗎?
    因為孔子的教育思想與現代社會的教育觀念如出一轍。他提出的「有教無類」、「啟發教育」;以及「因材施教」、「溫故知新」等教育理念,時至今日依然被作為教育典範一直推行。(1)「有教無類」在孔子提出「有教無類」教育理念之前,相信大家都知道教育只是貴族子弟的特權。
  • 人文課堂|孔子的「有教無類」
    人文課堂孔子他是光芒萬丈的至聖先師,是讀書人頂禮膜拜的素王,但他也是一個真實灑脫的人,《冬穎老師講孔子》還原一個豐富又充滿魅力的孔子。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閱讀之聲《人文課堂》推出《冬穎老師講孔子》, 更多完整音頻,歡迎移步「雲聽」APP。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最光輝的就是「有教無類」。孔子開創了教育普及和教育公平的先河,在教育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那麼,孔子是怎麼做到教育公平的?
  • 孔子提倡「有教無類」 野人賤人大盜均可入學
    孔門弟子品類複雜 高柴愚笨曾參遲鈍子路魯莽 孔子對他們實行因材施教  孔子在我國古代率先實行教育改革。春秋以前,學在官府,受教育是貴族子弟的特權。孔子開辦私學後,提倡「有教無類」,讓平民子弟也有機會入學。
  • 孔子真的是有教無類嗎?
    作為一名教師,有時候總會碰到一兩個不想教的學生,不是因為他愚笨、醜陋、貧窮…… 而是因為他對老師沒有最基本的人格尊重。有時候難免會發發惱騷,就會有人跳出來說,你應該學習大教育家孔子有教無類。然而,孔子真的是有教無類嗎?孔子的確說了有教無類(《論語衛靈公》15.39),但是這是有前提條件的:「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 孔子的有教無類公立學校不用學,也學不了
    孔子是私立學校,也不是名校,沒資格掐尖,只能有教無類的多招生,以求碰上有前途的,孔子門下弟子三千,賢人72,成才比例不高,遠低於擴招前中國的大學生錄取比例,由於孔子當時並沒有很高的地位,來找他學習的如子路這樣的粗人很多,能教出這樣的成績已算不錯,這三千人因為有了孔子才有了受教育的機會
  • 教師招聘考試教育理論基礎知識:孔子教育思想之「有教無類」
    本文介紹教師教師招聘考試教育理論基礎知識:孔子教育思想之「有教無類」。更多北京教師招聘考試信息請關注北京教師招聘考試網孔子教育思想之「有教無類」孔丘生活在春秋末期。時代的變化給孔丘的教育思想以深刻影響。孔丘提倡「有教無類」作為辦學方針,這個辦學方針對孔家私學的教育現象作了原則性的規定,指導著他的教育實踐活動,是孔丘教育思想的組成部分。「有教無類」願意是什麼?歷來就有不同的理解,關鍵在於對「類」作何解釋。東漢馬融說:「言人所在見教,無人種類。」梁朝皇侃說:「人乃有貴賤,同宜資教,不可以其種類庶鄙而不教之也,教之則善,本無類也。」
  • 做教育改革的實踐者:從孔子的「有教無類」到平安的智慧村教
    教育興則國興,教育強則國強。9月10日是我國第三十四個教師節,習近平總書記在當天的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推進教育改革,加快補齊教育短板,讓「13億多中國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全面提升」。早在2012年,新一屆中央政治局常委首次集體亮相上,習近平就以「十個更好」回應人民關切,其中「更好的教育」排在首位。
  • 教育故事匯:「有教無類」 孔子為何不顧眾弟子勸阻接見小男孩?
    那一天,孔子正在館內講學。忽聽門外吵嚷,孔子面露不悅。弟子中有反應機敏的,察言觀色,知道夫子的心思,立即起身,向孔子稟明要出去察看一番。過了片刻,弟子返回館中,面帶惶急之色,似乎遇見什麼天大難題。孔子問:「孩子,你來見我所為何事啊?」小男孩:「稟先生,我父親讓我來請教先生,小孩子要到幾歲才可以跟您學習?」孔子大喜,拊掌而笑:「年齡不是問題,只要我講的話你能聽得懂,照著做就行了。」小男孩歡天喜地,拜謝先生而去。
  • 孔子的「有教無類」真的是「無類」嗎?不,他真有條件!
    子曰:「有教無類」!那麼,有教無類是什麼意思?怎樣理解才是真的理解了有教無類?67有教無類,表面意思就是——普遍教育,不分類別。這是孔子對待教育的態度,提倡受教育的普遍權利。很多人把這一句理解成無差別教育——讓每個人受同樣的教育。孔子還說過其他的教育名言,去因材施教,比如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例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因此,我有如下觀點。
  • 孔子的「有教無類」可以實現嗎
    ■韓浩月  孔子有三千學生,其中有七十二賢人,他與顏回、子貢、冉伯牛等弟子的故事流傳甚廣。孔子教學生不拘一格,更是不拘一地,周遊列國,走到哪兒教到哪兒,大道之上,樹蔭之下,都是孔子上課的好場所。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訴你,在未來教育會重現孔子教學生的狀況,你會相信嗎?最近,國內著名教育家朱永新出版的《未來學校》,就給出了足夠的理由讓人們覺得,未來的教育將會穿透學校的圍牆,我們熟悉的教育體制也會隨之迎來巨變。
  • 孔子辦學提倡「有教無類」,培養了許多優秀的弟子
    孔子是我國春秋末期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也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歷史上把他稱為教師的始祖。孔子名丘,字仲尼,生於公元前551年,死於公元前479年。他的祖先是宋國人,父親叔梁紇是魯國一個地位不高的武官。孔子三歲時死了父親,靠他母親來撫養長大的。
  • 古希臘「市民教育」和孔子的「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有何不同?
    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教育不分貴賤,教育也不分國界。但如何實施教育,教育方法各國有所不同。古希臘先哲提出「市民教育」思想,而孔子提出「有教無類」教育思想。兩者教育思想有什麼不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