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辦學提倡「有教無類」,培養了許多優秀的弟子

2020-12-15 沒有那麼多機

孔子是我國春秋末期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也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歷史上把他稱為教師的始祖。孔子名丘,字仲尼,生於公元前551年,死於公元前479年。他的祖先是宋國人,父親叔梁紇是魯國一個地位不高的武官。孔子三歲時死了父親,靠他母親來撫養長大的。他雖然出身在沒落貴族家庭,但幼年時家境窮困,接近了勞動人民。他出生地魯國,是一個保存古代文化特別豐富的國家。孔子自幼刻苦好學,博覽群書,學會了六藝(禮節、音樂、射箭、駕車、書寫、計算)的學問,年紀很輕的時候在魯國就以好學不倦、熟悉古制、學問淵博而出了名。孔子三十歲左右就招收學生,創辦私人學校,直到七十三歲他去世時為止,一生在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教育學生。

孔子雕像

孔子在教育上提出和實行了很多有價值的主張,對當時的歷史發展起了進步作用孔子說:「凡是年齡到了十五歲左右,自己懂得束髮修飾的少年,願意當我的學生,我沒有不去教育他的。」也就是說:孔子招收學生不分階級、不論貴賤。這就是孔子「有教無類」的思想。他的一些學生都是很窮的,象子路是六地方的「野人」,即在荒野裡種田的農民:仲弓的父親是用牛犁田的「賤人」;公治長是給關在監獄裡的罪犯,別人看不起他,而孔子卻很同情地說:「不是他的罪過啊!」把自己的女兒嫁給公治長做了妻子;原究是隱層於破隨小巷中經常吃「糟棘」的窮人等等。孔子讓這批過去不可能有讀書機會的窮學生接受了自己的教育,就使勞動者的子弟得到了一個讀書受教育的機會,文化教育開始從官府那裡逐漸下移到底民階層中了。

公冶長畫像

南宋的著名學者朱熹說:「孔子教人,是恨據每人的不岡才能進行的。」這句話說得很對。有一次,子路、冉求、公西華三個學生一起去向孔子請教學問。子路問:「夫子,聽到的事情是不是馬上就去做呢?」孔子回答說:「你的父親和哥哥比你的經驗豐富,應該先聽一聽他們的意見再說。」子路走了出來。冉求又去問:「夫子,聽到的事情是不是馬上就去做呢?「孔子回答說:「馬上就去做。」子路、冉求把孔子的回答告訴了公西華,公西華十分詫異,又進去問道:「夫子,子路剛才問您聽到的事是不是馬上去做,您說要先聽一聽父見的意見:冉求接著問您聽到的事是不是馬上去做,你說馬上去做。您究竟是什麼看法,我弄不大清楚了。」孔子微微地笑了笑,說:「赤(公西華名赤)時,冉求為人謙讓,但做事猶豫不決,所以我叫他要敢於決斷:子路做事急躁,缺少穩重的考慮,所以我叫他要謹慎啊。

子路畫像

公西華才恍然大悟,覺得老師真善於啟發引導學生來克服自己的缺點。公西華又想起了不久前發生的一些事來:子路性格好勝要強,常把自己不知道的說成知道的,孔子生氣地對他說:「由(子路名仲由)呵!我經常告訴你,知道的就說知道,不知道的就說不知道,才是真正有知識的表現!」接著,孔子又說:「在路上走著的三個人,總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嗎,他們的長處可供自己學習,他們的缺點可供自己借鑑以注意避免。」在孔子經常的教育下,子路的缺點逐漸有所克服了。司馬牛也很急躁,往往隨便亂講。他聽說孔子提倡仁的思想,感到很新奇,就問孔子怎樣的人才能做到仁。孔子回答說:「做到仁的人,他們講話都是很謹慎穩重的呵!」但是司馬牛的性格卻沒有子路那麼開朗,當司馬牛因沒有弟見感到憂懼,問孔子怎樣的人才簿君子時,孔子說:「做君子的人是不憂愁,不懼怕的。

公西華

公西華覺得自己的老師真善於根據學生的特點來進行教育,他把這個看法對顏淵講了。正在破陋的小巷中日夜苦讀的顏淵深有體會地說:「是啊!夫子真是循循然善於誘導啟發我們的啊!」孔子因材施教,培養出了不少人才。孔子自己是個沒落貴族,他對西周時期宗法貴族依靠血統門第世代當官,來自社會下層的人一直沒有當官的機會是不滿意的。他認識到必須經過讀書,有了真才實學的人去當官,才能把政治搞好,於是,他提出了「學而優則仕」的主張。有一次,孔子叫他的學生漆雕開去當官,漆雕開很老實,就對自己的老師說:「我還未學到本領,去做官還不能使人民信服。」孔子聽了很高興。

漆雕開

但是,子路卻硬要孔子叫一個年紀較小的學生子羔去當費邑的官。孔子認為子羔還沒有學到本領,去當官等於是害了他,便對子路說:「你這樣做是害了子羔!「子路不服,強辨說:「有老百姓,有土地,誰都可以去治理,何必一定要讀好書後才去當官呢?「孔子聽了很生氣,批評子路是無理狡辯。孔子不僅在言論上,而且在行動上也要求自己和他的學生學到本領後才去當官的。孔子自己刻苦學習,成為學問淵博的人,後來當了魯國的司寇,在魯國推行了一些改革;他的學生冉求學得多才多藝,後來到季氏那裡去當了官,幫助季氏改革賦稅制度,取得了成功,另一個學生子路跟孔子學習後,培養了果敢有決斷的作風,後來當了將領,指揮了幾次重要的戰爭。

孔子學生冉求

還有一個學生子貢跟孔子學習後,聰明通達起來,後來經常在魯、衛兩國當大官,並出使吳國和越國,得到了各國的信任。這都是他們通過學習有了本領以後才去當官取得的成績啊。孔子還主張「仕而優則學「,就是當官有成績後還要不斷學習和提高。他的學生仲弓當了季氏的官後,還常向老師請教學習,問孔子怎樣才能把政治搞得更好一些。孔子告訴他說:「你要注意選拔好下屬官吏,用人注重大節不苛責小過,舉薦賢能的人來管理政治。」孔子的意見說得多好呵!由於仲弓很謙虛,一邊當官,一邊還繼續不斷的學習治理政治,所以他的官就當得比較好。

子貢

孔子「學而優則住」、「仕而優則學「的主張,既反對宗法貴族按照血統家族關係世代當官的舊傳統,又反對當官後就座食俸祿不想學習不想提高的壞風氣,為來自社會下層、通過刻苦學習而具有了真才實學的人參加政治活動創造了條件。孔子在教育對象上提出的「有教無類」,在教育方法上貫徹的因材施教,在教育目的上主張和推行的「學而優則仕」的三大教育觀,構成了孔子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的一個比較完整的體系,在我國古代教育史上開創了新的裡程碑。雖然他也提出過反對學生學習農業知識和參加生產實踐,主張唯天才論等錯誤思想,但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主要部分在當時是有進步意義的,「有教無類」的思想主張至今仍有重要的教學意義。作為一位對我國古代的文化教育事業作出過很大貢獻的教育大師,孔子永遠會得到我國人民的紀念和尊重。

參考資料

《春秋左傳》

相關焦點

  • 孔子教育思想之「有教無類」
    孔子教育思想之「有教無類」孔丘生活在春秋末期。孔丘提倡「有教無類」作為辦學方針,這個辦學方針對孔家私學的教育現象作了原則性的規定,指導著他的教育實踐活動,是孔丘教育思想的組成部分。「有教無類」願意是什麼?歷來就有不同的理解,關鍵在於對「類」作何解釋。東漢馬融說:「言人所在見教,無人種類。」梁朝皇侃說:「人乃有貴賤,同宜資教,不可以其種類庶鄙而不教之也,教之則善,本無類也。」他們都把 「類」解釋為「種類」。
  • 孔子:萬世師表、至聖先師,提倡有教無類,開私學之風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他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創始人。 在當時,孔子是最為博學者之一,在世時就被稱為是天縱之聖。後世則尊他為聖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先師、萬世師表。 孔子對我國,乃至對世界,都有著深遠的影響,故而他又被列入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列,並且是居於首位。
  • 孔子提倡「有教無類」 野人賤人大盜均可入學
    孔門弟子品類複雜 高柴愚笨曾參遲鈍子路魯莽 孔子對他們實行因材施教  孔子在我國古代率先實行教育改革。春秋以前,學在官府,受教育是貴族子弟的特權。孔子開辦私學後,提倡「有教無類」,讓平民子弟也有機會入學。
  • 孔子「有教無類」的歷史局限性與負面評價
    但自從孔子開辦了私學,收弟子三千,使教育真正從「學在官府」向「學在民間」蛻變,實現了老百姓也可以接受教育。當然這個教育蛻變過程是相當漫長且殘忍的。在禮崩樂壞的那個政治動蕩時代,提倡「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救治社會的「政治藥方」一一出現了,如教育家孔子的儒家學說、儒家思想。
  • 平民教育體現孔子"有教無類"的精神實質
    孔子"有教無類"思想的理論基礎是其"眾生一體都有善性"的理論。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性相近"說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習相遠"又說明了實施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基於"人皆可以通過教育成才成德的"的認識,孔子才作出了"有教無類"的論斷。孔子"有教無類"思想的具體實踐離不開當時的社會現實。
  • 教師招聘考試教育理論基礎知識:孔子教育思想之「有教無類」
    本文介紹教師教師招聘考試教育理論基礎知識:孔子教育思想之「有教無類」。更多北京教師招聘考試信息請關注北京教師招聘考試網孔子教育思想之「有教無類」孔丘生活在春秋末期。孔丘提倡「有教無類」作為辦學方針,這個辦學方針對孔家私學的教育現象作了原則性的規定,指導著他的教育實踐活動,是孔丘教育思想的組成部分。「有教無類」願意是什麼?歷來就有不同的理解,關鍵在於對「類」作何解釋。東漢馬融說:「言人所在見教,無人種類。」梁朝皇侃說:「人乃有貴賤,同宜資教,不可以其種類庶鄙而不教之也,教之則善,本無類也。」他們都把 「類」解釋為「種類」。
  • 致敬孔子:「有教無類」系列雕塑在北京首發
    10月25日,百年錫鑞名家皇家雪蘭莪攜手孔子第78代後裔孔眾、知名華人藝術家江逸子,首次推出有教無類 (Celestial Wisdom)系列雕像精品,向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公元前551-479年)致敬的同時,也賦予全新的視覺感受和人文價值。
  • 「有教無類」,孔子的這一教育理念,影響了中華民族2000多年
    但是,在古代,教育都是官府辦的,官府為了培養人才,辦起了官學,能夠入學的人,都是貴族子弟,那時的學校,是貴族子弟學校。普通老百姓是不能入學的,普通老百姓受教育的權利被剝奪了,受教育是貴族的特權。
  • 教育故事匯:「有教無類」 孔子為何不顧眾弟子勸阻接見小男孩?
    那一天,孔子正在館內講學。忽聽門外吵嚷,孔子面露不悅。弟子中有反應機敏的,察言觀色,知道夫子的心思,立即起身,向孔子稟明要出去察看一番。過了片刻,弟子返回館中,面帶惶急之色,似乎遇見什麼天大難題。孔子心下甚是不喜,心說:跟老夫學了這麼久,都學到哪裡去了?一遇事就慌張成這樣,成何體統!便淡淡發問:「外面發生何事啊?」弟子連禮數都忘了,也不躬身,只倉促答道:「老師,外面來了一個互鄉的孩童,他……他要向老師求學!」一聽說互鄉,原本強作鎮靜的其他弟子再也繃不住了,紛紛交頭接耳起來,神情、語態中頗有不屑和義憤之色。
  • 成語故事:有教無類
    為了培養本國人才,諸侯紛紛設立自己的官學,稱為「庠宮」。這時候教育對象不再局限於貴族,為了充實人才,一些有能力的平民也被官學吸收培養。而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也在同一時期興起,孔子本人非常認同擴大教育對象範圍的做法,同時他還提出教育是教化民眾,增強國家實力,維護統治穩定的重要手段,因此,他認為教育甚至不能僅僅局限在有潛力有培養價值的人,而應推廣至所有國民。
  • 人文課堂|孔子的「有教無類」
    人文課堂孔子他是光芒萬丈的至聖先師,是讀書人頂禮膜拜的素王,但他也是一個真實灑脫的人,《冬穎老師講孔子》還原一個豐富又充滿魅力的孔子。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閱讀之聲《人文課堂》推出《冬穎老師講孔子》, 更多完整音頻,歡迎移步「雲聽」APP。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最光輝的就是「有教無類」。孔子開創了教育普及和教育公平的先河,在教育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那麼,孔子是怎麼做到教育公平的?
  • 孔子的「有教無類」真的是「無類」嗎?不,他真有條件!
    子曰:「有教無類」!那麼,有教無類是什麼意思?怎樣理解才是真的理解了有教無類?67有教無類,表面意思就是——普遍教育,不分類別。這是孔子對待教育的態度,提倡受教育的普遍權利。很多人把這一句理解成無差別教育——讓每個人受同樣的教育。孔子還說過其他的教育名言,去因材施教,比如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例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因此,我有如下觀點。
  • 春秋故事,真的有教無類?孔子也有走眼的時候!
    有一次,孔子來到了陳國,經年累月的奔波,四處碰壁的煩惱,再加上覺得很累,精力顯然大不如前了,他在客棧當中情不自禁地說:「回去吧,回去吧,我家鄉的弟子們志向高遠,文採斐然,我還不如回去好好栽培他們,把自己的思想向他們傳播,讓下一代來完成我的未竟事業。」於是,孔子從熱心從政轉為投身教育,他辦起了私塾,來讀書的學生,只需要送上一束幹肉,作為初次拜見老師的薄禮,就可以作為學費了。
  • 孔子的有教無類也不是無條件的,你知道孔子的學費是多少嗎?
    孔子是我國古代的大教育家,被尊為孔聖人,號稱弟子三千,七十二賢人。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這可是不得了的成就,難怪後世歷代都推崇孔子為聖人,成為讀書人的祖師爺。其代表的儒家學派,在很多朝代都被定為正統學說,成為文人學習的教科書。
  • 有教無類、中庸之道給出了答案
    孔子不僅不提倡「讓百姓失去智慧的教育」,而且還提倡「有教無類」,只要想學,不論地位如何,不論貧窮富有,都可以受到教育。同時,中庸可以說是孔子為人處世的原則,"讓百姓失去智慧」這一做法顯然走了極端,也不符合孔子的中庸思想。最後,有人說孔子以教育手段加強「上下尊卑」以此達到「讓百姓失去智慧」效果,這是對孔子「正名」思想的誤解,孔子更強調符合名的能力,又何來「讓百姓失去智慧」一說呢?
  • 【成語典故】有教無類
    為了培養本國人才,諸侯紛紛設立自己的官學,稱為「庠宮」。這時候教育對象不再局限於貴族,為了充實人才,一些有能力的平民也被官學吸收培養。而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也在同一時期興起,孔子本人非常認同擴大教育對象範圍的做法,同時他還提出教育是教化民眾,增強國家實力,維護統治穩定的重要手段,因此,他認為教育甚至不能僅僅局限在有潛力有培養價值的人,而應推廣至所有國民。
  • 有教無類是什麼意思
    為了培養本國人才,諸侯紛紛設立自己的官學,稱為「庠宮」。這時候教育對象不再局限於貴族,為了充實人才,一些有能力的平民也被官學吸收培養。而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也在同一時期興起,孔子本人非常認同擴大教育對象範圍的做法,同時他還提出教育是教化民眾,增強國家實力,維護統治穩定的重要手段,因此,他認為教育甚至不能僅僅局限在有潛力有培養價值的人,而應推廣至所有國民。
  • 孔子的弟子都是因為有才,所以才擔任官職?錯了,搞反了
    孔子,姓「子」,「孔」氏,名「丘」,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是儒家學派創始人。相傳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姓「子」,說明跟商紂王是一家哦)孔子的學生,基本上各個都是真正的「封建主義接班人」啊!
  • 孔子真的是有教無類嗎?
    有時候難免會發發惱騷,就會有人跳出來說,你應該學習大教育家孔子有教無類。然而,孔子真的是有教無類嗎?孔子的確說了有教無類(《論語衛靈公》15.39),但是這是有前提條件的:「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 《論語》:教育的有教無類
    《論語》:「子曰:有教無類。」有教無類可以說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一個概括,看似簡單的四個字,包含孔子一生的教育理念和追求。有教無類是一種大教育觀念,也是一種通識教育,培養的是全能型人才。孔子弟子二、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無所不有,靈活多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