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我國春秋末期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也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歷史上把他稱為教師的始祖。孔子名丘,字仲尼,生於公元前551年,死於公元前479年。他的祖先是宋國人,父親叔梁紇是魯國一個地位不高的武官。孔子三歲時死了父親,靠他母親來撫養長大的。他雖然出身在沒落貴族家庭,但幼年時家境窮困,接近了勞動人民。他出生地魯國,是一個保存古代文化特別豐富的國家。孔子自幼刻苦好學,博覽群書,學會了六藝(禮節、音樂、射箭、駕車、書寫、計算)的學問,年紀很輕的時候在魯國就以好學不倦、熟悉古制、學問淵博而出了名。孔子三十歲左右就招收學生,創辦私人學校,直到七十三歲他去世時為止,一生在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教育學生。
孔子在教育上提出和實行了很多有價值的主張,對當時的歷史發展起了進步作用孔子說:「凡是年齡到了十五歲左右,自己懂得束髮修飾的少年,願意當我的學生,我沒有不去教育他的。」也就是說:孔子招收學生不分階級、不論貴賤。這就是孔子「有教無類」的思想。他的一些學生都是很窮的,象子路是六地方的「野人」,即在荒野裡種田的農民:仲弓的父親是用牛犁田的「賤人」;公治長是給關在監獄裡的罪犯,別人看不起他,而孔子卻很同情地說:「不是他的罪過啊!」把自己的女兒嫁給公治長做了妻子;原究是隱層於破隨小巷中經常吃「糟棘」的窮人等等。孔子讓這批過去不可能有讀書機會的窮學生接受了自己的教育,就使勞動者的子弟得到了一個讀書受教育的機會,文化教育開始從官府那裡逐漸下移到底民階層中了。
南宋的著名學者朱熹說:「孔子教人,是恨據每人的不岡才能進行的。」這句話說得很對。有一次,子路、冉求、公西華三個學生一起去向孔子請教學問。子路問:「夫子,聽到的事情是不是馬上就去做呢?」孔子回答說:「你的父親和哥哥比你的經驗豐富,應該先聽一聽他們的意見再說。」子路走了出來。冉求又去問:「夫子,聽到的事情是不是馬上就去做呢?「孔子回答說:「馬上就去做。」子路、冉求把孔子的回答告訴了公西華,公西華十分詫異,又進去問道:「夫子,子路剛才問您聽到的事是不是馬上去做,您說要先聽一聽父見的意見:冉求接著問您聽到的事是不是馬上去做,你說馬上去做。您究竟是什麼看法,我弄不大清楚了。」孔子微微地笑了笑,說:「赤(公西華名赤)時,冉求為人謙讓,但做事猶豫不決,所以我叫他要敢於決斷:子路做事急躁,缺少穩重的考慮,所以我叫他要謹慎啊。」
公西華才恍然大悟,覺得老師真善於啟發引導學生來克服自己的缺點。公西華又想起了不久前發生的一些事來:子路性格好勝要強,常把自己不知道的說成知道的,孔子生氣地對他說:「由(子路名仲由)呵!我經常告訴你,知道的就說知道,不知道的就說不知道,才是真正有知識的表現!」接著,孔子又說:「在路上走著的三個人,總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嗎,他們的長處可供自己學習,他們的缺點可供自己借鑑以注意避免。」在孔子經常的教育下,子路的缺點逐漸有所克服了。司馬牛也很急躁,往往隨便亂講。他聽說孔子提倡仁的思想,感到很新奇,就問孔子怎樣的人才能做到仁。孔子回答說:「做到仁的人,他們講話都是很謹慎穩重的呵!」但是司馬牛的性格卻沒有子路那麼開朗,當司馬牛因沒有弟見感到憂懼,問孔子怎樣的人才簿君子時,孔子說:「做君子的人是不憂愁,不懼怕的。」
公西華覺得自己的老師真善於根據學生的特點來進行教育,他把這個看法對顏淵講了。正在破陋的小巷中日夜苦讀的顏淵深有體會地說:「是啊!夫子真是循循然善於誘導啟發我們的啊!」孔子因材施教,培養出了不少人才。孔子自己是個沒落貴族,他對西周時期宗法貴族依靠血統門第世代當官,來自社會下層的人一直沒有當官的機會是不滿意的。他認識到必須經過讀書,有了真才實學的人去當官,才能把政治搞好,於是,他提出了「學而優則仕」的主張。有一次,孔子叫他的學生漆雕開去當官,漆雕開很老實,就對自己的老師說:「我還未學到本領,去做官還不能使人民信服。」孔子聽了很高興。
但是,子路卻硬要孔子叫一個年紀較小的學生子羔去當費邑的官。孔子認為子羔還沒有學到本領,去當官等於是害了他,便對子路說:「你這樣做是害了子羔!「子路不服,強辨說:「有老百姓,有土地,誰都可以去治理,何必一定要讀好書後才去當官呢?「孔子聽了很生氣,批評子路是無理狡辯。孔子不僅在言論上,而且在行動上也要求自己和他的學生學到本領後才去當官的。孔子自己刻苦學習,成為學問淵博的人,後來當了魯國的司寇,在魯國推行了一些改革;他的學生冉求學得多才多藝,後來到季氏那裡去當了官,幫助季氏改革賦稅制度,取得了成功,另一個學生子路跟孔子學習後,培養了果敢有決斷的作風,後來當了將領,指揮了幾次重要的戰爭。
還有一個學生子貢跟孔子學習後,聰明通達起來,後來經常在魯、衛兩國當大官,並出使吳國和越國,得到了各國的信任。這都是他們通過學習有了本領以後才去當官取得的成績啊。孔子還主張「仕而優則學「,就是當官有成績後還要不斷學習和提高。他的學生仲弓當了季氏的官後,還常向老師請教學習,問孔子怎樣才能把政治搞得更好一些。孔子告訴他說:「你要注意選拔好下屬官吏,用人注重大節不苛責小過,舉薦賢能的人來管理政治。」孔子的意見說得多好呵!由於仲弓很謙虛,一邊當官,一邊還繼續不斷的學習治理政治,所以他的官就當得比較好。
孔子「學而優則住」、「仕而優則學「的主張,既反對宗法貴族按照血統家族關係世代當官的舊傳統,又反對當官後就座食俸祿不想學習不想提高的壞風氣,為來自社會下層、通過刻苦學習而具有了真才實學的人參加政治活動創造了條件。孔子在教育對象上提出的「有教無類」,在教育方法上貫徹的因材施教,在教育目的上主張和推行的「學而優則仕」的三大教育觀,構成了孔子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的一個比較完整的體系,在我國古代教育史上開創了新的裡程碑。雖然他也提出過反對學生學習農業知識和參加生產實踐,主張唯天才論等錯誤思想,但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主要部分在當時是有進步意義的,「有教無類」的思想主張至今仍有重要的教學意義。作為一位對我國古代的文化教育事業作出過很大貢獻的教育大師,孔子永遠會得到我國人民的紀念和尊重。
參考資料
《春秋左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