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教育體現孔子"有教無類"的精神實質

2020-12-09 麟開祥趾

子曰:「有教無類。」。"有教無類"比較認可的理解是說,人,原本是"有類"的。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孝順,有的不肖。但通過教育,卻可以消除這些差別。這就叫"有教則無類",簡稱"有教無類"。

孔子"有教無類"思想的理論基礎是其"眾生一體都有善性"的理論。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性相近"說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習相遠"又說明了實施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基於"人皆可以通過教育成才成德的"的認識,孔子才作出了"有教無類"的論斷。

孔子"有教無類"思想的具體實踐離不開當時的社會現實。早在西周時期,政府設國學和鄉學兩類。國學又分大學和小學兩級,而鄉學則多稱為庠、序、校、塾等。《禮記·王制》記載,"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天子曰闢雍,諸侯曰泮宮"。西周前期,因戰事頻仍,學校教育以武事為主,而西周后期政權穩定,開始傾重文化教育。當時大學學習以禮、樂、射、書為主,而小學則多學六藝基礎知識。此時的教育依然以貴族教育為主,平民是很難進入官辦學校學習的。

到了東周,戰亂頻仍,禮崩樂壞。周王失去了對全國的控制,全國範圍內統一的制度開始崩解,諸侯開始為政一方。為了培養本國人才,諸侯紛紛設立自己的官學,稱為"庠宮"。這時候教育對象不再局限於貴族,為了充實人才,一些有能力的平民也被官學吸收培養。而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也在同一時期興起,孔子本人非常認同擴大教育對象範圍的做法,同時他還提出教育是教化民眾,增強國家實力,維護統治穩定的重要手段,因此,他認為教育甚至不能僅僅局限在有潛力有培養價值的人,而應推廣至所有國民。所以,他本人積極推廣私學,認為這樣可以使任何願意學習的人獲得受教育的機會。

故而,孔子以前,"學在官府",只有貴族子弟有權受教育,因而也只有貴族子弟才有當官的資格。到了孔子的時代,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教育都在下移,為私人辦學提供了機會。孔子正是抓住了這一機會,開始了其創辦私學的職業生涯,希望通過興辦教育來培養"賢才"和官吏,以實現其政治思想。在教育對象問題上,孔子明確提出了"有教無類"的思想。"有教無類"的意思是無分貴族與平民,不分國界與華夷,只要有心向學,都可以入學受教。

孔子弟子三千來自魯、齊、晉、宋、陳、蔡、秦、楚等不同國度,這不僅打破了當時的國界,也打破了當時的夷夏之分。孔子吸收了被中原人視為"蠻夷之邦"的楚國人公孫龍和秦商入學,還欲居"九夷"施教,充分體現了孔子的教育主張。孔子弟子有來自貴族階層的,如南宮敬叔、司馬牛、孟懿子;也有很多的是來自平民家庭,如顏回、曾參、閔子騫、仲弓、子路、子張、子夏、公冶長、子貢等。而平民教育更能體現孔子"有教無類"的精神實質。

"有教無類"思想的實施,擴大了教育的社會基礎和人才來源,對於全體社會成員素質的提高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因此,孔子"有教無類"的思想在教育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相關焦點

  • 【成語典故】有教無類
    這時候教育對象不再局限於貴族,為了充實人才,一些有能力的平民也被官學吸收培養。而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也在同一時期興起,孔子本人非常認同擴大教育對象範圍的做法,同時他還提出教育是教化民眾,增強國家實力,維護統治穩定的重要手段,因此,他認為教育甚至不能僅僅局限在有潛力有培養價值的人,而應推廣至所有國民。所以,他本人積極推廣私學,認為這樣可以使任何願意學習的人獲得受教育的機會。
  • 有教無類是什麼意思
    這時候教育對象不再局限於貴族,為了充實人才,一些有能力的平民也被官學吸收培養。而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也在同一時期興起,孔子本人非常認同擴大教育對象範圍的做法,同時他還提出教育是教化民眾,增強國家實力,維護統治穩定的重要手段,因此,他認為教育甚至不能僅僅局限在有潛力有培養價值的人,而應推廣至所有國民。所以,他本人積極推廣私學,認為這樣可以使任何願意學習的人獲得受教育的機會。
  • 成語故事:有教無類
    這時候教育對象不再局限於貴族,為了充實人才,一些有能力的平民也被官學吸收培養。而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也在同一時期興起,孔子本人非常認同擴大教育對象範圍的做法,同時他還提出教育是教化民眾,增強國家實力,維護統治穩定的重要手段,因此,他認為教育甚至不能僅僅局限在有潛力有培養價值的人,而應推廣至所有國民。所以,他本人積極推廣私學,認為這樣可以使任何願意學習的人獲得受教育的機會。
  • 孔子教育思想之「有教無類」
    孔子教育思想之「有教無類」孔丘生活在春秋末期。時代的變化給孔丘的教育思想以深刻影響。孔丘提倡「有教無類」作為辦學方針,這個辦學方針對孔家私學的教育現象作了原則性的規定,指導著他的教育實踐活動,是孔丘教育思想的組成部分。「有教無類」願意是什麼?歷來就有不同的理解,關鍵在於對「類」作何解釋。東漢馬融說:「言人所在見教,無人種類。」梁朝皇侃說:「人乃有貴賤,同宜資教,不可以其種類庶鄙而不教之也,教之則善,本無類也。」
  • 孔子「有教無類」的歷史局限性與負面評價
    「教育」這種被現代人看起來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從奴隸制國家建立以來,一直到東周瓦解的春秋戰國時期,被始終認為是一件「奢侈品」。因為在春秋時代之前,地位、身份、學費把古代社會中下層的平民子弟,隔絕在「官學」大門之外,教育只是貴族子弟的特權,平民根本無教育可言。換句話說,非貴族階層根本不配接受教育。
  • 北大保安上大學 體現有教無類教育精神
    常年不到500人的保安隊,每年卻有近20人考取學位,原因在於保安隊為刻苦求學者大開綠燈,幫他們調整適合學習的崗位和班次;北大一些課程允許保安員旁聽,一些教授也向保安員贈送書籍和舊電腦,北大工會組織開辦的平民學校每年也會給保安員留出聽課名額。  從大眾眼中「底層」的一名校工到大學生,這種流動現象因稀少而被關注。北京大學、保安員、大學學歷。
  • 孔子提出的「有教無類」教育觀點,在古代社會真能實現嗎?
    但由於當時接受教育的都是貴族子弟,所以根本沒有人會去在乎教育經費方面的問題。而且每一個貴族子弟接受教育之時,還會有貼身奴僕隨時侍奉。所以在孔子提倡「私學」之前,古代社會中的教育就是真正的「貴族教育」。 地位、身份、學費三座大山,將生活在古代社會中下層的平民子弟,徹底隔絕在了「官學」的大門之外。
  • 說說孔子的教育綱領,四個字:有教無類
    作者:玉山孔子的教育綱領,四個字:「有教無類」。類,類別。有教無類,就是說,教育不把人分類,不做區分。(一)無類:出身,不區分孔子之前的教育都由官辦,是「有類」的:貴族或平民。只有貴族,才能接受教育。而孔子創辦私學,不以出身做區分,不管貴族還是平民,都可以接受教育。這是平民教育的先河,是教育史上最偉大的創舉。僅憑這一點,也足以為聖人了。平民獲得了學習知識、提高素養的機會,也就擁有了生活改善、階層提升的路徑;貴族失去了知識壟斷,即意味著他們不能再僅僅依靠血統碾壓平民中的精英。
  • 致敬孔子:「有教無類」系列雕塑在北京首發
    皇家雪蘭莪執行董事楊永禮先生致辭 皇家雪蘭莪執行董事楊永禮先生致辭  子曰:「有教無類。」 在孔子之前,教育是貴族子弟的專利。被後世譽為至聖先師的孔子,提倡平民百姓享有接受教育的平等機會,打破了知識的壟斷。  皇家雪蘭莪以江逸子先生具有40年歷史的私人作品作為雕像原型,活靈活現地展示出孔子及門生的風範和神態,體現作為今日豐富生活基礎的人文價值。
  • 做教育改革的實踐者:從孔子的「有教無類」到平安的智慧村教
    2017年7月,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迎接黨的十九大」專題研討班上,習近平以「八個更」再次回應人民關切,「更好的教育」依然居於首位。那麼,什麼是「更好的教育」?從一份份教育改革文件的出臺與推進,我們可以看出一些教育之「變」的端倪——結合「研學旅行+情景教育」的綜合素質教育,成為教育改革的焦點之一。
  • 孔子的教育思想
    「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指的就是中人這部分,也正因為此,孔子的「有教無類」的思想也並非絕對的平等,而是在中人之內,沒有類別。二、教育的目的——培養德才兼備的君子孔子提出由平民中培養德才兼備的從政君子。可簡括稱之為「學而優則仕」,為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條件。
  • 「有教無類」,孔子的這一教育理念,影響了中華民族2000多年
    私塾則不然,它沒有固定的模式,少有清規戒律,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只要能教給孩子文化知識,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辦學,於是產生了書院、學堂、私塾、家塾等,為很多人提供了受教育的機會。孔子有句名言,叫做「有教無類」,意思是任何人,不論是貴族還是平民百姓,是富豪還是乞丐,都有受教育的權利。
  • 教師招聘考試教育理論基礎知識:孔子教育思想之「有教無類」
    本文介紹教師教師招聘考試教育理論基礎知識:孔子教育思想之「有教無類」。更多北京教師招聘考試信息請關注北京教師招聘考試網孔子教育思想之「有教無類」孔丘生活在春秋末期。時代的變化給孔丘的教育思想以深刻影響。孔丘提倡「有教無類」作為辦學方針,這個辦學方針對孔家私學的教育現象作了原則性的規定,指導著他的教育實踐活動,是孔丘教育思想的組成部分。「有教無類」願意是什麼?歷來就有不同的理解,關鍵在於對「類」作何解釋。東漢馬融說:「言人所在見教,無人種類。」梁朝皇侃說:「人乃有貴賤,同宜資教,不可以其種類庶鄙而不教之也,教之則善,本無類也。」
  • 古希臘「市民教育」和孔子的「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有何不同?
    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教育不分貴賤,教育也不分國界。但如何實施教育,教育方法各國有所不同。古希臘先哲提出「市民教育」思想,而孔子提出「有教無類」教育思想。兩者教育思想有什麼不同呢?
  • 孔子有哪些教育思想?看先師如何有教無類
    孔子,相信大家對於這位先師並不會感到陌生。大街上隨便一個人都能說出來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主要思想是「仁」「禮」「德」這樣的課本式介紹。不過,要說這位大家最大的貢獻,作者認為還是在教育上。 孔子生活的春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大發展、大變革的時代。
  • 孔子的有教無類也不是無條件的,你知道孔子的學費是多少嗎?
    孔子在教學上第一次讓有教無類成為現實。在孔子的時代,是等級森嚴的時代,讀書是貴族階層的專利,平民階層是沒有讀權利的,孔子用自己的行動,讓有教無類成為了現實。這是孔子最偉大之處,也是他能夠成為萬世師祖的重要原因。
  • 《論語》:教育的有教無類
    《論語》:「子曰:有教無類。」有教無類可以說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一個概括,看似簡單的四個字,包含孔子一生的教育理念和追求。1.孔子的學生中有貴族子弟,如孟懿子、司馬牛等世家子弟,也有子貢、子路這樣平民出身的普通人。2.不論是民風淳樸的闕黨人,還是刁蠻無理的互鄉人,孔子都與他們親切交談鼓勵勸勉。3.孔子的招生政策立足本國,面向全天下。
  • 教育故事匯:「有教無類」 孔子為何不顧眾弟子勸阻接見小男孩?
    那一天,孔子正在館內講學。忽聽門外吵嚷,孔子面露不悅。弟子中有反應機敏的,察言觀色,知道夫子的心思,立即起身,向孔子稟明要出去察看一番。過了片刻,弟子返回館中,面帶惶急之色,似乎遇見什麼天大難題。孔子不動聲色,吩咐先前的弟子,去叫小男孩進來說話。這下子,館內頓時炸了鍋,一干弟子都來勸諫。說什麼「老師,您聖人之軀,豈能見鄙俗之地的下賤之人?」說什麼「鄉野愚夫,真是不知天高地厚,穢濁了先生聖體,真是罪該萬死!」孔子默然不語,只揮手示意速速把孩童叫來。小男孩進來之後,對先生先恭敬施禮,然後站在一旁等待訓話。
  • 有教無類、中庸之道給出了答案
    孔子不僅不提倡「讓百姓失去智慧的教育」,而且還提倡「有教無類」,只要想學,不論地位如何,不論貧窮富有,都可以受到教育。同時,中庸可以說是孔子為人處世的原則,"讓百姓失去智慧」這一做法顯然走了極端,也不符合孔子的中庸思想。最後,有人說孔子以教育手段加強「上下尊卑」以此達到「讓百姓失去智慧」效果,這是對孔子「正名」思想的誤解,孔子更強調符合名的能力,又何來「讓百姓失去智慧」一說呢?
  • 孔子招收學生時掐尖嗎?其「有教無類」的主張對今天有什麼啟發?
    在今天仍有現實意義孔子「有教無類」的教育主張事實上為我們提供了一種「人人皆可為堯舜」的樂觀教育信念,在今天仍有現實意義。今日之中國,已經實現了九年義務教育,每個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機會,作為教師,首先要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相信每一個學生在教師的科學施教下,將來都能成為有用之才。因此,教師在教育活動中,不可戴著有色眼鏡看學生,將學生人為地分成三、六、九等;不可過分偏愛上等學生,忽視甚至歧視中下等學生;更不可因「位」、因「財」施教,對領導的孩子、富家子弟偏愛有加,對平民子弟置之不理,任其自生自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