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有教無類」真的是「無類」嗎?不,他真有條件!

2020-12-15 高三語文馬老師

子曰:「有教無類」!

那麼,有教無類是什麼意思?怎樣理解才是真的理解了有教無類?

67

有教無類,表面意思就是——普遍教育,不分類別。這是孔子對待教育的態度,提倡受教育的普遍權利。很多人把這一句理解成無差別教育——讓每個人受同樣的教育。

孔子還說過其他的教育名言,去因材施教,比如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例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因此,我有如下觀點。

67

一、受教育權利,人人平等,可以「有教無類」。這僅僅是就受教育的權利和受教育這件事而言的。不同的人都可以得到教育,但,在哪裡受教育,受什麼樣的教育,則不在這一條「有教無類」的範圍內。

67

二、因為特殊原因,有些人不應該受教育,或者不應該接受某種教育。

拿武術界來說,一直有很多門派的門規明確規定,對有前科、忤逆父母等品行不佳的人,是不會收徒傳藝的。因為,害怕留下更大的禍害。如果實在是對方偽裝的好師傅沒發現已經教了,那就只能清理門戶了。

還有一些人,先天決定只能接受一些特定的教育,這也是在說明,「有教無類」並不是沒有選擇。

67

三、教育有選擇性。因材施教。

就算是同一個群體,教育也得有選擇性。孔子對弟子的教育,就算是同一個問題,往往有不同的答案。比如對「仁」的解釋,給冉有和子路的答案是不一樣的。因為這兩個人性格不一樣,孔子期待的成長方向也不一樣。

67

相關焦點

  • 孔子真的是有教無類嗎?
    作為一名教師,有時候總會碰到一兩個不想教的學生,不是因為他愚笨、醜陋、貧窮…… 而是因為他對老師沒有最基本的人格尊重。有時候難免會發發惱騷,就會有人跳出來說,你應該學習大教育家孔子有教無類。然而,孔子真的是有教無類嗎?孔子的確說了有教無類(《論語衛靈公》15.39),但是這是有前提條件的:「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 孔子提出的「有教無類」教育觀點,在古代社會真能實現嗎?
    這種教育理念難道還不殘忍嗎?但社會現實就是如此,因為貴族階級擁有強大的國家機器,所以對於不同觀點或言論都會進行無情地鎮壓。所以從未受過教育的社會底層人民,由於思想基本上都禁錮與土地和生活之上,也就失去了反抗不公正待遇的能力。
  • 孔子說的「有教無類」究竟是什麼意思?
    作為中國最早、最偉大的教育家,孔子一生中發表了大量有關教育的言論。由於語言的演化和文本流傳過程中發生的訛誤,傳世本《論語》裡存在不少讓人誤解之處,其中影響最廣的誤解可能就是「有教無類」。2015年4月1-2日,上海華東師範大學舉辦了一次討論教育公平的高峰論壇。易中天應邀發言,他一開始就質疑說:「有教無類」這個說法是主張教育公平嗎?
  • 孔子教育思想之「有教無類」
    孔子教育思想之「有教無類」孔丘生活在春秋末期。孔丘提倡「有教無類」作為辦學方針,這個辦學方針對孔家私學的教育現象作了原則性的規定,指導著他的教育實踐活動,是孔丘教育思想的組成部分。「有教無類」願意是什麼?歷來就有不同的理解,關鍵在於對「類」作何解釋。東漢馬融說:「言人所在見教,無人種類。」梁朝皇侃說:「人乃有貴賤,同宜資教,不可以其種類庶鄙而不教之也,教之則善,本無類也。」他們都把 「類」解釋為「種類」。
  • 平民教育體現孔子"有教無類"的精神實質
    子曰:「有教無類。」。"有教無類"比較認可的理解是說,人,原本是"有類"的。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孝順,有的不肖。但通過教育,卻可以消除這些差別。這就叫"有教則無類",簡稱"有教無類"。孔子"有教無類"思想的理論基礎是其"眾生一體都有善性"的理論。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性相近"說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習相遠"又說明了實施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基於"人皆可以通過教育成才成德的"的認識,孔子才作出了"有教無類"的論斷。孔子"有教無類"思想的具體實踐離不開當時的社會現實。
  • 「有教無類」到底什麼意思?
    這句話是晉代何晏引用的,這裡的「種類」就是族類的意思。種、族、類三者意思相近,文獻頗多,也不多說。  明代高拱據此也有所發揮。  第二是庶類,就是貴賤之分的意思。  梁代經師皇侃這麼說人乃有貴賤,同宜資教,不可以其種類庶鄙而不教之也。教之則善,本無類也  他自作主張,加了個「貴賤」。
  • 孔子主張有教無類,卻親手將他處死,是罪大惡極還是出於嫉妒?
    孔子主張有教無類,卻親手將他處死,是罪大惡極還是出於嫉妒?孔子被後世的人稱為文聖,也就是文化的聖人的意思,他創建了儒家學派,核心思想是仁和禮,他的思想影響深遠,很多封建統治者都把他的思想作為正統思想。孔子主張有教無類,意思是無論聰明還是愚蠢,善良還是邪惡,任何人都可以被教化。但是他卻親手處死了一個人,這是為什麼呢?今天咱們就來具體講一講這件事。孔子在56歲的時候,被魯國的大父看中,把他舉薦為大司寇,並同時兼職宰相職務,孔子這一生雖然說發表了無數的做人和處事的道理,但是他自己本身卻一直沒有被重用過,現在終於做了大官,自然是非常高興的。
  • 孔子的有教無類公立學校不用學,也學不了
    孔子是私立學校,也不是名校,沒資格掐尖,只能有教無類的多招生,以求碰上有前途的,孔子門下弟子三千,賢人72,成才比例不高,遠低於擴招前中國的大學生錄取比例,由於孔子當時並沒有很高的地位,來找他學習的如子路這樣的粗人很多,能教出這樣的成績已算不錯,這三千人因為有了孔子才有了受教育的機會
  • 孔子「有教無類」的歷史局限性與負面評價
    所謂「有教無類」就是,無論上下尊卑,只要給老師(孔丘)交了學費(束修),他就會收下這個學生。在一定意義上,這是對只有貴族才能進入學校的等級制度的衝擊,具有很大的歷史進步性。當然2500年前提出的消除種類與類別的教育理念與教育主張——「有教無類」,在今天依然熠熠生輝,還有許多可借鑑之處,但是人們對它的認識卻始終存在一些模糊認識,有必要在此澄清。
  • 孔子的「有教無類」可以實現嗎
    孔子教學生不拘一格,更是不拘一地,周遊列國,走到哪兒教到哪兒,大道之上,樹蔭之下,都是孔子上課的好場所。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訴你,在未來教育會重現孔子教學生的狀況,你會相信嗎?最近,國內著名教育家朱永新出版的《未來學校》,就給出了足夠的理由讓人們覺得,未來的教育將會穿透學校的圍牆,我們熟悉的教育體制也會隨之迎來巨變。
  • 君·言系列——《有教無類》
    《有教無類》——呂文君有教無類的思想含義是什麼?首先,有教無類出自在論語第十五篇——衛靈公篇中,衛靈公篇共42章,第39章:子曰:「有教無類。」短短的六個字:子曰,有教無類,但是它的思想意思非常豐富。具體什麼意思呢?最基本的含義,可以概括為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貧富,不分貴賤等方面的類別。
  • 致敬孔子:「有教無類」系列雕塑在北京首發
    這些生活靈感往往不分形態、不論古今,也無分大小。這正是皇家雪蘭莪推出這套精品雕塑的初衷。他 1938 年生於中國福建福州,師承儒學泰鬥李炳南教授,於20世紀60年代後期從藝壇引退,選擇隱居以精進自己的藝術。四十年後,江逸子重返藝壇,公開展出歷年藝術創作,以宣揚儒佛兩家哲思為己任,履行對恩師的承諾。  [有教無類]系列雕塑介紹:  孔子,字仲尼。孔子平靜的面容散發出內斂自信。 人稱萬世師表的孔子,提倡有教無類,因材施教,認為任何人都可以通過正確教育成材。
  • 說說孔子的教育綱領,四個字:有教無類
    作者:玉山孔子的教育綱領,四個字:「有教無類」。類,類別。有教無類,就是說,教育不把人分類,不做區分。(一)無類:出身,不區分孔子之前的教育都由官辦,是「有類」的:貴族或平民。我想,如果誰自己抱這樣的想法,不妨親自試一試,看看是否行得通;但是這是否符合孔子的本意呢?不符合。孔子所說「有教無類」,是,並且僅僅是:不區分貴賤。他撤除了出身的門檻,但是,其他很多方面,還是有門檻的,而且有的還很高。
  • 春秋故事,真的有教無類?孔子也有走眼的時候!
    有人問:「他什麼樣的人才值得您這樣優秀的人去培養呢?」孔子說:「實施教育應該不分對象,有教無類,不管你是富翁還是窮人,是官家子弟還是普通百姓,是古稀老人還是年輕後生,都應該一視同仁,大家都有受教育的權利。」
  • 孔子招收學生時掐尖嗎?其「有教無類」的主張對今天有什麼啟發?
    在今天仍有現實意義孔子「有教無類」的教育主張事實上為我們提供了一種「人人皆可為堯舜」的樂觀教育信念,在今天仍有現實意義。要認真貫徹孔子因材施教教育思想,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促進每一位學生全面發展,發揮特長。也得有掐尖的能力才行孔子就是想掐尖,也得有掐尖的能力才行。
  • 人文課堂|孔子的「有教無類」
    人文課堂孔子他是光芒萬丈的至聖先師,是讀書人頂禮膜拜的素王,但他也是一個真實灑脫的人,《冬穎老師講孔子》還原一個豐富又充滿魅力的孔子。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閱讀之聲《人文課堂》推出《冬穎老師講孔子》, 更多完整音頻,歡迎移步「雲聽」APP。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最光輝的就是「有教無類」。孔子開創了教育普及和教育公平的先河,在教育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那麼,孔子是怎麼做到教育公平的?
  • 孔子的有教無類也不是無條件的,你知道孔子的學費是多少嗎?
    孔子在教學上第一次讓有教無類成為現實。在孔子的時代,是等級森嚴的時代,讀書是貴族階層的專利,平民階層是沒有讀權利的,孔子用自己的行動,讓有教無類成為了現實。這是孔子最偉大之處,也是他能夠成為萬世師祖的重要原因。
  • 「有教無類」,孔子的這一教育理念,影響了中華民族2000多年
    孔子有句名言,叫做「有教無類」,意思是任何人,不論是貴族還是平民百姓,是富豪還是乞丐,都有受教育的權利。在今天,這句話並無驚人之處,而在當時,教育是貴族階層的特權,說這句話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了,是對當時等級制度的一種挑戰,是要冒風險的。
  • 第854期【坊員專欄】「有教無類」怎麼翻譯?
    這樣不僅能加深學生對孔子思想的理解,也鍛鍊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現將討論過程整理如下:【師】:幾位同學講解得很好。大家對於這一課有沒有疑問?眾生沉默【師】:我有一個問題。有教無類是什麼意思?一生念課下注釋:不因為貧賤、貴賤、智愚、善惡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對象之外,對誰都進行教育。【師】:孔子真的對誰都教育嗎?
  • 教師招聘考試教育理論基礎知識:孔子教育思想之「有教無類」
    本文介紹教師教師招聘考試教育理論基礎知識:孔子教育思想之「有教無類」。更多北京教師招聘考試信息請關注北京教師招聘考試網孔子教育思想之「有教無類」孔丘生活在春秋末期。孔丘提倡「有教無類」作為辦學方針,這個辦學方針對孔家私學的教育現象作了原則性的規定,指導著他的教育實踐活動,是孔丘教育思想的組成部分。「有教無類」願意是什麼?歷來就有不同的理解,關鍵在於對「類」作何解釋。東漢馬融說:「言人所在見教,無人種類。」梁朝皇侃說:「人乃有貴賤,同宜資教,不可以其種類庶鄙而不教之也,教之則善,本無類也。」他們都把 「類」解釋為「種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