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無類》
——呂文君
有教無類的思想含義是什麼?首先,有教無類出自在論語第十五篇——衛靈公篇中,衛靈公篇共42章,第39章:子曰:「有教無類。」短短的六個字:子曰,有教無類,但是它的思想意思非常豐富。
具體什麼意思呢?最基本的含義,可以概括為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貧富,不分貴賤等方面的類別。
有教無類的「有」,它的基本意思是作為名詞的字頭的,放在句首,表達語氣的,沒有實在的意思,只是有音節有襯字的作用。主要是「教無類」這句話,最重要的字眼是「教」和「類」,這兩個字是核心詞,這句話本身,「有」字沒有實在意義。我們可以看看歷代學者的解釋,比如東漢時期著名學者馬融,馬融說,「言人所在見教,無有種類。」這個解釋是什麼意思呢?
這個「言」說的是:人是不分種族類別的。這個解釋被後世大多數學者所認同。我們可以概括一下他意思是「不論哪一類人都可以給他施於教育,不管是貴族還是平民,不管是富者,還是貧者,都應該給他們教育機會。」
宋代著名學者朱熹是怎麼註解孔子這一個思想呢?朱熹說,「人性皆善,而其類有善惡之殊者,氣習之染也。 故君子有教,則人皆可以賦予善,而不當復論其類之惡矣。」這一則材料出自於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裡邊的《論語集注》裡面看到。
朱熹的這種解釋顯然是站在理學家的立場,哲學的角度,人性論的角度。人性論是儒家教育思想當中有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人性論也是中國儒家教育思想的理論基礎所在,所以朱熹從人性的善惡這個角度來加以解釋有教無類這一思想命題。朱熹總的意思說,人都可以接受教育,而從善去惡。朱熹把人性分成天命之性,氣秉之性。 朱熹說的人性是二元論的,強調人與生俱來是性善的。也就是基本接著孔子說的「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但是人在後天為什麼會形成有善有惡的現象呢?當然朱熹有他的理解。)而教育的作用主要是幫助人們恢復善良本性,光大人固有的善性,把被環境所汙染的一些惡性、不好的品質給它去掉。「教無類」就再沒有惡性了,要發揚人的善性,這是朱熹的解釋。
無論東漢學家馬融,還是宋代學家朱熹。他們倆的解釋儘管角度不一樣,但是他們的解釋都符合教育客觀的歷史發展,也符合孔子授徒講學的實際情況。
因為我們可以結合孔子所處的春秋時代「學在官府」的歷史背景,以及孔子他三千弟子,特別是七十二高徒的個人背景:有平民、有貴族,有貧窮的、有富裕的,有出身不好的,乃至賤人,甚至有坐過牢的公冶長。我們可以通過孔子招收的學生以理解孔子「有教無類」的思想內涵。
但是馬融和朱熹解釋究竟是不是貼近孔子真實的思想本意呢?
要了解、研究並把握孔子的教育智慧,有時候是很困難的,因為孔子本人並沒有給「有教無類」下一個準確的邏輯定義,而孔子弟子以及再傳弟子門人也沒有直接解釋這個命題的含義,這也是《論語》的特點——概念的模糊性。因此這個也就給了後世的學者以巨大的空間解釋。這一千多年來,關於有教無類的解釋,議論紛紛,真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