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言系列——《有教無類》

2021-02-19 為愛讀吧

《有教無類》

——呂文君

有教無類的思想含義是什麼?首先,有教無類出自在論語第十五篇——衛靈公篇中,衛靈公篇共42章,第39章:子曰:「有教無類。」短短的六個字:子曰,有教無類,但是它的思想意思非常豐富。

具體什麼意思呢?最基本的含義,可以概括為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貧富,不分貴賤等方面的類別。

有教無類的「有」,它的基本意思是作為名詞的字頭的,放在句首,表達語氣的,沒有實在的意思,只是有音節有襯字的作用。主要是「教無類」這句話,最重要的字眼是「教」和「類」,這兩個字是核心詞,這句話本身,「有」字沒有實在意義。我們可以看看歷代學者的解釋,比如東漢時期著名學者馬融,馬融說,「言人所在見教,無有種類。」這個解釋是什麼意思呢? 

這個「言」說的是:人是不分種族類別的。這個解釋被後世大多數學者所認同。我們可以概括一下他意思是「不論哪一類人都可以給他施於教育,不管是貴族還是平民,不管是富者,還是貧者,都應該給他們教育機會。」

宋代著名學者朱熹是怎麼註解孔子這一個思想呢?朱熹說,「人性皆善,而其類有善惡之殊者,氣習之染也。 故君子有教,則人皆可以賦予善,而不當復論其類之惡矣。」這一則材料出自於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裡邊的《論語集注》裡面看到。

朱熹的這種解釋顯然是站在理學家的立場,哲學的角度,人性論的角度。人性論是儒家教育思想當中有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人性論也是中國儒家教育思想的理論基礎所在,所以朱熹從人性的善惡這個角度來加以解釋有教無類這一思想命題。朱熹總的意思說,人都可以接受教育,而從善去惡。朱熹把人性分成天命之性,氣秉之性。 朱熹說的人性是二元論的,強調人與生俱來是性善的。也就是基本接著孔子說的「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但是人在後天為什麼會形成有善有惡的現象呢?當然朱熹有他的理解。)而教育的作用主要是幫助人們恢復善良本性,光大人固有的善性,把被環境所汙染的一些惡性、不好的品質給它去掉。「教無類」就再沒有惡性了,要發揚人的善性,這是朱熹的解釋。

無論東漢學家馬融,還是宋代學家朱熹。他們倆的解釋儘管角度不一樣,但是他們的解釋都符合教育客觀的歷史發展,也符合孔子授徒講學的實際情況。

因為我們可以結合孔子所處的春秋時代「學在官府」的歷史背景,以及孔子他三千弟子,特別是七十二高徒的個人背景:有平民、有貴族,有貧窮的、有富裕的,有出身不好的,乃至賤人,甚至有坐過牢的公冶長。我們可以通過孔子招收的學生以理解孔子「有教無類」的思想內涵。

但是馬融和朱熹解釋究竟是不是貼近孔子真實的思想本意呢?

要了解、研究並把握孔子的教育智慧,有時候是很困難的,因為孔子本人並沒有給「有教無類」下一個準確的邏輯定義,而孔子弟子以及再傳弟子門人也沒有直接解釋這個命題的含義,這也是《論語》的特點——概念的模糊性。因此這個也就給了後世的學者以巨大的空間解釋。這一千多年來,關於有教無類的解釋,議論紛紛,真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相關焦點

  • 致敬孔子:「有教無類」系列雕塑在北京首發
    10月25日,百年錫鑞名家皇家雪蘭莪攜手孔子第78代後裔孔眾、知名華人藝術家江逸子,首次推出有教無類 (Celestial Wisdom)系列雕像精品,向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公元前551-479年)致敬的同時,也賦予全新的視覺感受和人文價值。
  • 「有教無類」新考
    《衛靈公》,子曰:「有教無類。」趙紀彬在《「有教無類」解》一文中認為:「將『有教無類』解釋為超階級地『教育一切人』,不僅違背歷史真理,而且揆之《論語》全書,亦絕無實據。」趙先生的依據是:「有教無類」中的「有」,應該訓為「域」,是國家的意思;「有教無類」中的「教」,不當「教育」講,而是當時統治階級的「教化」行為。《論語》中當「教育」講的詞是「誨」,如「誨人不倦」等等。
  • 成語故事:有教無類
    闢雍是四周環水,而泮宮僅僅是南面有水,『泮之言半也』)」。西周前期,因戰事頻仍,學校教育以武事為主,而西周后期政權穩定,開始傾重文化教育。當時大學學習以禮、樂、射、書為主,而小學則多學六藝基礎知識。此時的教育依然以貴族教育為主,平民是很難進入官辦學校學習的。到了東周,戰亂仍頻,禮崩樂壞。周王失去了對全國的控制,全國範圍內統一的制度開始崩解,諸侯開始為政一方。
  • 「有教無類」到底什麼意思?
    朱熹這麼說人性皆善,而其類有善惡之殊者,習氣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則人皆可以復於善,而不當復論其類之惡矣。  何晏轉引馬融的說法比較簡單,後來顏師古這麼解釋,論語載孔子之言,言人之性術在所教耳,無種類。  這句話的意思是不管什麼種類的人,只要通過教,都能變成好人。
  • 「學生分等次」是對「有教無類」的抹殺
    厲害是真厲害,這位班主任罵人從來不帶髒字,家長對她的意見也是不敢言更不敢怒。剛開學有小女生玩頭髮,她拿剪刀嚇小女生,說把頭髮給她剪了……還說別的小朋友,怎麼不讓你媽重生一回……(4月11日《錢江晚報》)  《論語衛靈公》:子曰:「有教無類。」教:教育;類:類別。有兩種解釋:解釋一,不管什麼人都可以受到教育。解釋二,人原本是「有類」的。
  • 《悟學.第239篇》有教無類
    衛靈公第十五.新解讀(三十二)悟學.十八子 202005011539 子曰:「有教無類。」【譯文】孔子說:「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類。」有教無類【集解】馬曰:「言人所在見教,無有種類。」有教無類南懷瑾解讀:「這句話大家都知道,不需要解釋,這是孔子的教育精神。
  • 孔子「有教無類」的歷史局限性與負面評價
    雖然儒家學說、儒家思想不合時局動蕩,但是在春秋時代提倡大教育觀,消除貴族與平民的階級類別與差別,是具有現實意義與歷史進步性的,特別是教育家孔子提出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教育主張,徹底打破了學在官學的神話,使平民也可以享受教育這個權利。「有教無類」。語出《論語·衛靈公十五》,子曰:有教無類。
  • 孔子有教無類,但學生在課堂上睡覺不能容忍,並說了一句經典的話
    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有一個重要的就是有教無類。有教無類也就是說,一個人不管是富貴還是貧賤,不管是聰明還愚笨,都有受教育的權利。通過教育都可以使他提高。教育的對象是所有的人,在教育面前人人是平等的。每個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
  • 《論語》:教育的有教無類
    《論語》:「子曰:有教無類。」有教無類可以說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一個概括,看似簡單的四個字,包含孔子一生的教育理念和追求。這是從教育的角度來理解有教無類,從古代漢語的角度來分析則別有一番道理。學術界有一種觀點認為「有教無類」包含了四種句式,從不同角度出發探討孔子的教育思想。
  • 師恩難忘 有教無類
    二千多年前,後世譽為「大成至聖先師」的孔子首倡「有教無類」​,認為不管什麼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為貧富、貴賤、智愚、善惡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對象之外。「有教無類」的核心是教育平等,簡樸而又蘊含人性的大愛,作為貴族出身的孔子,摒棄階級偏見,提出「有教無類」,充滿自由、平等、博愛的人性意識,也成為千古師德規範。
  • 【成語典故】有教無類
    《論語·衛靈公》:子曰:「有教無類。」西周時期,政府設國學和鄉學兩類。國學又分大學和小學兩級,而鄉學則多稱為庠、序、校、塾等。《禮記·王制》記載,「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天子曰闢雍,諸侯曰泮宮」。西周前期,因戰事頻仍,學校教育以武事為主,而西周后期政權穩定,開始傾重文化教育。當時大學學習以禮、樂、射、書為主,而小學則多學六藝基礎知識。
  • 有教無類是什麼意思
    《論語·衛靈公》:子曰:「有教無類。」西周時期,政府設國學和鄉學兩類。國學又分大學和小學兩級,而鄉學則多稱為庠、序、校、塾等。《禮記·王制》記載,「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天子曰闢雍,諸侯曰泮宮」。西周前期,因戰事頻仍,學校教育以武事為主,而西周后期政權穩定,開始傾重文化教育。當時大學學習以禮、樂、射、書為主,而小學則多學六藝基礎知識。
  • 什麼是有教無類?
    後來孔子創辦私學,不管什麼人,不分高低貴賤,智愚、貧富,只要他願意學,想學習,來孔子這邊,孔子都收他為徒,所以叫有教無類。使的學術風氣逐漸由當時的「學在官府」轉向「學在民間」。那麼有教無類是不是意味著孔子什麼學生都教呢?答案是否定的。在《論語》裡面孔子有一個學生名叫冉求。孔子稱他為「求也藝」,意思是說冉求這個學生是多才多藝的。
  • 話說美國的「有教無類」
    「有教無類」法例可行否?不。   小布希唯一德政是在2002年推行迫使教師與學生面對學習及考試達標而設立的No Child Left Behind法令。   話說回來,美國一般小學、中學、高中的所謂畢業試是高一不到的英語,數學水平罷了。為什麼?百分七十五以上的高中畢業生在大學一年級時都通不過英語試,且要重讀,何其諷刺?
  • 「有教無類」的涵義及教育意義
    教育導讀大教育家孔子最重要的教育思想是:一是因材施教;二是有教無類。在這裡,首先跟大家聊聊「有教無類&34;有教無類"的歷史局限性與負面評價《論語全解》
  • 君·言系列——《倫理與道德的區別》
    比如說中國古代的天輪,綜合來看,天倫也是五倫,叫天、地、君、親、師。人倫是君臣,父子,夫婦,朋友。所以關於人倫和天倫的古訓就告訴我們說,倫理實際上更加強調一種輩分,強調長幼尊卑的道理。倫理與道德都在一定的程度上起到了調節社會成員之間相互關係的這種規則和作用。
  • 孔子教育思想之「有教無類」
    孔子教育思想之「有教無類」孔丘生活在春秋末期。孔丘提倡「有教無類」作為辦學方針,這個辦學方針對孔家私學的教育現象作了原則性的規定,指導著他的教育實踐活動,是孔丘教育思想的組成部分。「有教無類」願意是什麼?歷來就有不同的理解,關鍵在於對「類」作何解釋。東漢馬融說:「言人所在見教,無人種類。」梁朝皇侃說:「人乃有貴賤,同宜資教,不可以其種類庶鄙而不教之也,教之則善,本無類也。」他們都把 「類」解釋為「種類」。
  • 學有所教:有教無類的現代選擇
    ●平等是「有教無類」的第一要義。「有教無類」彰顯的是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的價值理念。 ●在當前條件下,我們要努力促進教育制度公平,只有制度上的公平才是根本的公平。個人不公平需要懲罰,制度不公平更需要矯正。
  • 破格錄取蔣方舟無關有教無類
    發表評論   清華大學初步決定降低60分錄取少女作家蔣方舟,有論者引用了孔夫子發明的「有教無類  每一年,高考結束,錄取開始,媒體上都會頻繁出現「有教無類」這四個字,然後把錢鍾書拉出來說道一遍。拜託,換一個新鮮的例子好不好?請不要再談錢鍾書,也不要談破格錄取錢鍾書的清華大學校長羅家倫被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破格錄取。更不要談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被清王朝「破格」錄取為進士,進入翰林院。  破格錄取古已有之,和有教無類無關。在孔夫子的年代,有教無類的「類」,是差別。
  • 孔子真的是有教無類嗎?
    有時候難免會發發惱騷,就會有人跳出來說,你應該學習大教育家孔子有教無類。然而,孔子真的是有教無類嗎?孔子的確說了有教無類(《論語衛靈公》15.39),但是這是有前提條件的:「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