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教育應該「有教無類」

2020-12-15 廣西新聞網

2014年09月18日 16:04 來源:廣西新聞網 作者:李傑 編輯:吳承江

  近期,三明市第二中學在高一和高二年段辦所謂的「尖子班」遭到家長質疑,許多家長認為校方一味搞「升名校至上」的教育觀,校方回應稱,不是尖子班,是為了自主教學辦的實驗班,為了讓優秀的學生更加優秀。網上關於此事的輿論也不脛而走。(9月17日 東南網)   

  三明市第二中學是福建省一級達標學校,作為一個優秀的中學,其教學質量毋庸置疑,但近期家長反映的其搞「實驗班」映射出學校教育理念有待提升。受高考政策的影響,一直以來,成績是決定學生命運的基準,但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教育尤其是高考政策都在不斷優化。真正的教育應不以成績論「英雄」,做到「有教無類」。三明市第二中學搞所謂的「實驗班」,雖然沒有違反法律,但卻有諸多負面影響。

  一是不利於教育公平的實現。所謂教育公平,是指國家對教育資源進行配置時所依據的合理性規範或原則。這裡所說的「合理」是指要符合社會整體的發展和穩定,符合社會成員的個體發展和需要,並從兩者的辨證關係出發來統一配置教育資源。三明市第二中學將最優師資安置在「實驗班」,本就學習優秀的學生受到更加優化的教育,這將導致學生之間的「鴻溝」越來越大。

  二是不利於學生之間的團結互助。班級有學習好的也有學習差的,這是很正常的事情,而成績差的學生不僅是需要老師的幫助,更需要成績好的同學來帶動。「實驗班」將成績拔尖的學生統一安排在一起,不僅會造成班級內部的不良競爭,更會給尖子生帶來過多的壓力。這些都會影響到學生之間的友好互助。

  三是傷害了「普通班」學生的情感和積極性。學校對學生進行「實驗班」和「普通班」的分類,有放棄「普通班」學生考取名校之嫌。縱觀各校高考,不乏「黑馬」出現,過早定性學生是對他們努力的一種「輕視」,傷害了他們積極進取的熱心。

  兩千多年前,我國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提出「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而經過兩千多年的文明洗禮,若我們的教育思想還達不到這樣的境界,豈不是愧對先人和文明?當前為了考取名校的教育是對教育本質的一種歪曲,真正的教育是為了使國民素質得到提升,使我們的民族更加文明。

    以上文章只是作者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為廣西新聞網的文章均系廣西新聞網原創作品,版權歸廣西新聞網所有,轉載請務必註明來源及作者。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論語》有教無類,真正的意思,錯了幾千年
    《論語》 今天這句有教無類,正好就是昨天的道不同不相為謀,一個延續 所以解釋起來特別簡單 有教無類這句流行的解釋是,人不分賢愚貴賤,各類人都應該受到教育 這麼理解肯定不是孔子的意思 結合昨天的講解,「無類」其實和「無相」基本上是一個意思
  • 《論語》:教育的有教無類
    《論語》:「子曰:有教無類。」有教無類可以說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一個概括,看似簡單的四個字,包含孔子一生的教育理念和追求。有教無類是一種大教育觀念,也是一種通識教育,培養的是全能型人才。這是從教育的角度來理解有教無類,從古代漢語的角度來分析則別有一番道理。學術界有一種觀點認為「有教無類」包含了四種句式,從不同角度出發探討孔子的教育思想。
  • 抓馬寶貝:教育戲劇,真正做到了有教無類
    2019年12月23日-27日,抓馬寶貝教育體驗中心資深培訓師媛媛老師遠赴廣州,帶領廣州開發區第一幼兒園的教育團隊,共同開展了第二階段的抓馬教育戲劇師資培訓。本次培訓,媛媛老師為學員們帶來了示範課——《玫瑰公主》。
  • 原來我們一直錯解了「有教無類」的真正含義!
    這樣,「有教無類」中的「有教」,準確意思是,「已經教育了」,或者說「教育的行為已經完成了」。那麼,「無類」自然是教育的結果,不可能是接受教育的前提條件。 通過教育消除差別,這是孔子的一個重要的教育思想。那麼,如何評價它呢?
  • 孔子教育思想之「有教無類」
    孔子教育思想之「有教無類」孔丘生活在春秋末期。時代的變化給孔丘的教育思想以深刻影響。孔丘提倡「有教無類」作為辦學方針,這個辦學方針對孔家私學的教育現象作了原則性的規定,指導著他的教育實踐活動,是孔丘教育思想的組成部分。「有教無類」願意是什麼?歷來就有不同的理解,關鍵在於對「類」作何解釋。東漢馬融說:「言人所在見教,無人種類。」梁朝皇侃說:「人乃有貴賤,同宜資教,不可以其種類庶鄙而不教之也,教之則善,本無類也。」
  • 有教無類及因材施教--已經到來的階層教育
    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這兩個典故都和孔夫子有關。有教無類,我百度了一下有這麼兩種解釋,第一種:不管什麼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為貧富、貴賤、智愚、善惡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對象之外。第二種:所謂「有教則無類」,就是說,人,原本是「有類」的。
  • 有教無類是教育尊嚴的根基
    在於因「父母職務」暴露而影響錄取結果的擔心,在於「家長特長」登記讓人不解其故的顧慮,更在於對教育公平的隱憂。社會期盼教育公平,更期待有體面地、有尊嚴地享有教育公平。幼兒園報名登記猶如政審,以成人的視角對待幼兒,以無關的因素審查入園資格,委實欠妥。        我們一再期待自己的子女不能輸在人生的起跑線上,但前提是必須首先取得參賽資格。
  • 教育有教無類怎能以貌取人
    教育有教無類怎能以貌取人 「有教無類」是大教育家孔子提出來的教育理念,意思是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每個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教育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在孔子看來,教育連高低貴賤都不能有所區分,該學校卻以相貌醜俊來決定學生受教育的權利,可以說是比以高低貴賤區分學生更加惡劣,實在是荒唐至極。
  • 「有教無類」的涵義及教育意義
    教育導讀大教育家孔子最重要的教育思想是:一是因材施教;二是有教無類。在這裡,首先跟大家聊聊「有教無類&34;有教無類"的歷史局限性與負面評價《論語全解》
  • 什麼是有教無類?
    西周時期,由國家辦學,只有少數貴族子弟才有機會接受教育,教育被官府所壟斷,所以當時的學術風氣叫做「學在官府」。
  • 「有教無類」教育思想的當代價值(下)
    實踐證明,作為各個學校重要管理部門的德育機構,不能持續而有效地實施特別教育,沒有也不可能真正解決這些特別學生受教育的問題。3.若說「有教無類」是教育實踐與研究的進程中實現教育公平的重大原則,那麼「因材施教」則是落實「有教無類」原則的基本教育方法。     兩千多年前的孔子,兩千多年後的陶行知都提出「因材施教」的原則。因材施教是我國傳統教育思想的精華之一。
  • 「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真正的含義到底是什麼?
    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都是孔子在幾千年前的教育思想!這個教育思想深深的影響著後世的莘莘學子!在孔子之前,坊間的社會風氣一直是「學在官府 」教育一直是「有類」的,也就是說受教育的權利,始終是把持在少數貴族的手中,這樣的歷史環境下,文化的傳播是極其緩慢的!在那個年代,孔子率先提出了「有教無類」的進步口號,此舉打破了「學在官府」的框架!一定意義上打斷了貴族對知識的壟斷性!
  • 法制日報:教育有教無類怎能以貌取人
    原標題:教育有教無類怎能以貌取人 「學校怎能以貌取人呢?師風師德何在?」近日,記者接到爆料電話稱,3年前因大面積燒傷的浙江省麗水市青田縣仁莊鎮學生高龍鑫,今年初中畢業後被該縣的石門中學錄取。
  • 師恩難忘 有教無類
    二千多年前,後世譽為「大成至聖先師」的孔子首倡「有教無類」​,認為不管什麼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為貧富、貴賤、智愚、善惡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對象之外。「有教無類」的核心是教育平等,簡樸而又蘊含人性的大愛,作為貴族出身的孔子,摒棄階級偏見,提出「有教無類」,充滿自由、平等、博愛的人性意識,也成為千古師德規範。
  • 2018國家公務員面試熱點:「有教無類」才是教育真正的出路
    2018國家公務員面試熱點:「有教無類」才是教育真正的出路 2017-10-27 13:58:49| 中公教育 彭卉
  • 平民教育體現孔子"有教無類"的精神實質
    子曰:「有教無類。」。"有教無類"比較認可的理解是說,人,原本是"有類"的。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孝順,有的不肖。但通過教育,卻可以消除這些差別。這就叫"有教則無類",簡稱"有教無類"。孔子"有教無類"思想的理論基礎是其"眾生一體都有善性"的理論。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性相近"說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習相遠"又說明了實施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基於"人皆可以通過教育成才成德的"的認識,孔子才作出了"有教無類"的論斷。孔子"有教無類"思想的具體實踐離不開當時的社會現實。
  • 孔子提出的「有教無類」教育觀點,在古代社會真能實現嗎?
    「教育」這種被現代人看起來十分輕鬆的事情,才真正從「學在官府」向「學在民間」蛻變。但是這個蛻變過程卻極其殘忍。因為在春秋時代之前教育是貴族子弟的特權,可以說「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簡單的說就是非貴族階層根本不配接受教育,所以當時民間並沒有設置學校。而政府設置的「官學」,只允許貴族子弟踏入大門,並接受所謂的貴族教育。
  • ...Ai 合伙人梁靜:「AI+教育」才能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有教無類
    作為一名連續創業者,梁靜關注教育行業多年,她認為傳統教育體系中存在幾大問題,首先一方面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師資力量難以平衡;另一方面教師一對多的授課方式,沒辦法做到面面俱到,無法滿足 「有教無類、教無定法、因材施教」 的個性化的教學理念。而在當下,以大數據為核心、智能學習定製化的人工智慧技術越來越成熟的時候,學生個人定製化學習方案成為可能。
  • 孔子「有教無類」的歷史局限性與負面評價
    政府設置的學校——「官學」,只允許貴族子弟自由出入,並接受所謂的貴族式教育。但自從孔子開辦了私學,收弟子三千,使教育真正從「學在官府」向「學在民間」蛻變,實現了老百姓也可以接受教育。當然這個教育蛻變過程是相當漫長且殘忍的。在禮崩樂壞的那個政治動蕩時代,提倡「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救治社會的「政治藥方」一一出現了,如教育家孔子的儒家學說、儒家思想。
  • 代表委員談教育公平:從有教無類到因材施教
    教育公平是人們對教育的體感溫度,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手段。而實現教育公平,首先必須實現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尤其是義務教育資源。 李學勇省長所作的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特別提到「深入推進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突出了教育改革的民生導向,抓住了教育改革的「牛鼻子」,讓公眾看到了實現教育公平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