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兩篇文章,一篇是討論為什麼孩子大了和母親關係不親密了,第二篇是世界冠軍孫楊被禁賽8年事件,有評論說孫楊之所以有今天,因為他就是個媽寶兒男。讓我們思考到底該如何成功地教育撫育孩子?
而且隨著母親節即將到來之際,相信作為一個母親,都期盼著孩子對我們的節日問候,期盼著孩子送給我們節日的禮物。可是不知何由,隨著子女年齡的不斷長大,他們的心似乎與我們越來越遠,甚至是無話可說。比如疫情期間 ,同處一室的子女和父母矛盾重重,甚至偶發不快的事情也時而有之。那麼如何能培養有愛心,懂感恩,善良誠實,孝敬父母的孩子呢?
在此向大家推薦一本好書。《母慈子孝》趙良女士母子對談錄。
一個偉大的母親,一位博學的教授。每個人都在演藝著自己的人生。鍾茂森教授從一個普通的淘氣小孩子一步一步走到人生的頂峰,獲得澳洲排名第一的昆士蘭大學商學院終身教授職位,依然辭去,又走上了學習的徵途。到澳洲淨宗學院和香港佛陀教育協會,淨空老法師身邊學習,講授儒釋道三家的經典。
她對兒子教育之所以成功,她的教育方法是是多方面的,教育的理念也是平凡傳統的,最為主要的是執手理念能貫穿孩子成長的始終。
茂森青少年時代的家庭教育,得力於中國傳統文化儒釋道三家經典有關孝道的教育:特別是儒家的《孝經》,佛家的《父母恩重難報經》,道家的《文昌帝君元旦勸孝文》,《呂祖勸孝文》。
《孝經》是儒家的經典著作,在《開宗明義章第一》,孔子就明確指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生也。」這裡孔子為我們揭示了孝行是人之根本,教「孝」乃是教育的源頭。
當今社會我們對孩子的教育往往只是滿足他們的物質需求,他們不缺吃穿,生活富裕,忽略了精神和人生價值的引領,使得他們變得自私自利,從不考慮為他們付出所有的爸爸媽媽的內心感受,更別提為其他人著想。更有甚者培養出一些啃老族,一些巨嬰。不得不值得反思呀。說到底當代青少年缺少的就是孝的教育,而仁孝之心的培養是要從小時候植入,從小事上培養的。
趙良女士在孩子成長的各個階段都給予合理的建議和正向的引導。在孩子不斷成長的任何階段都能和孩子保持精神上的一致,而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滿足。我覺得這才是我們需要學習的。
他們母子之間有太多的書信往來 ,情感的溝通。孩子每年過生日,她都會自己製作生日卡,附上兒時與父母及其老人的照片並寫下囑咐祝福的語言。我們摘抄一,二:茂森兒,在你26歲生日之際和博士畢業前夕,看看我們母子26年來的合影,從你的童年,小學,中學,大學,到留美攻讀碩士,博士,這些時光像夢一樣過去了。是歡喜,是感嘆?再看看你的外祖父的青年時代和他去世前的照片,你知道這是人生嗎?你悟出了什麼?
而每當茂森生日的時候,他都會給母親磕頭後,讀一遍《父母恩重難報經》,或者寫一些感恩的話:我時常在想,我幸虧有個好媽媽,我的一切成績,都貫穿著媽媽慈愛的幫助,我的一切目標,都包涵著媽媽諄諄的啟迪,在您的愛和智慧中生活,我成長得多麼幸福,多麼充實!
現如今社會上,那麼多的子女與父母關係緊張,親情冷漠。那些遇到困難挫折不能承受的年輕人,自殘自虐,報復社會。在傷害同學、同事的諸多事件中,那些犯罪的人往往都是不善言辭,不願和父母以及他人溝通的人。所以就人的成長教育而言溝通很重要,它就像一座橋梁,聯繫著彼此。家長要主動積極地走進孩子的心田,這樣也利於引導他們,把握其成長的方向。
母慈子孝,不是母親一味兒的關愛,溺愛,沒有原則.。前面提到的世界冠軍孫楊事件,就是一個很好的反面教材,都稱孫揚是個媽寶兒男,母親對孩子管理顯然是過了,一味兒的包辦,管制,而且獨斷專行,最終是要失敗的。是要隨時給予精神方面的指導,引導孩子走上利於他成長發展的道路才對。而且孩子需要有自己獨立的人格,有自己的思想,不能一輩子依附於家長的臂膀之下。教育不是單一的,一定是家庭教育為龍頭 ,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聖哲教育兼收並蓄才行,而家庭教育中,母親又是第一責任人。讓我們都來做一位合格的家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