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夭夭
前陣子讀到了一首詩,紀伯倫的《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裡面有這麼一段話:
&34;
作為父母,我們對孩子總是有著莫大的期許,希望他們可以出人頭地,所以從孩童時期就打著贏在起跑線的口號,對他們嚴加要求。
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學了很多才藝,小小年紀什麼都會,於是也讓自己孩子去學,不過問孩子意願,只是一味強調學了好,也不知是出於對孩子的期待還是滿足自己的虛榮。
幾年前,我剛把女兒從鄉下接到身邊,她們性格敏感又膽小怕事,不願開口說話。聽同事說她女兒以前也是這樣,學完拉丁舞以後熱情開朗了許多。
我當時也沒有去想別的因素,直接就把兩個人送進了拉丁舞培訓學校。學習兩年的過程裡,她們不止一次告訴我不喜歡跳舞,只想學畫畫,哪怕到現在,依然如此,平時不練習,上課時候興致也不高,在家裡塗塗畫畫卻能坐上幾個小時。
對此,我看在眼裡,糾結在心裡。
我深知她們喜歡的事物,卻總是顧及太多,如果此時放棄學舞蹈,前兩年的心血就白費了,去學畫畫,昂貴的學費又讓我望而卻步。
其實這一切的源頭,都是因為父母從來不把自己的孩子當成獨立的人來看待。因為不把他們當作獨立的人來看待,所以他們的愛好、期待、個性、天賦都是無關緊要的東西。
只要孩子們稍顯反抗,就會覺得他們不懂自己的苦心和付出,認為自己做了那麼多,他們為什麼不領情,教育孩子為什麼這麼難?
可是,我們有沒有思考過,到底怎麼樣去教育孩子?自己所做的一切,是否真的是為他們考慮呢?站在他們的角度去思考下,其實沒有那麼難。回憶當初的我們,是不是渴望被大人理解?想要過屬於自己的人生?
要怎麼樣培養獨立人格?
最好的辦法就是:鋪平他眼前的路,架好他眼前的橋,讓他拿下眼罩,睜開眼看看這個廣袤的世界。引導而不是控制,再多些信任和耐心,這樣他們的內心才會溫柔而不扭曲。
打算開學以後,報孩子喜歡的繪畫班,做一個願意傾聽的家長,而不是一味的讓她們跟著我的思想走,也讓孩子成為一個有獨立人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