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富貴之人」?孔子給出了兩個維度!

2020-12-14 中華神秘文化

在經濟迅速發展、物質財富激增的今天,我們應如何看待和評價社會上那些先富、甚至大富起來的人呢?2500多年前,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對「富貴」充滿睿智的論述,或有助於我們積極面對這一現實問題。

綜合來看,孔子的觀點可以概括為以下兩個維度:

第一個維度,可以用古代的一句俗語來表述:「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在過去的禮教傳統中,很多人、尤其是讀書人,一提到「富貴錢財」,就會跟「唯利是圖」、「為富不仁」聯繫起來,甚至認為「君子就應該落拓不得志」,這實在是歪曲了孔子的本意。

實際上,孔子是旗幟鮮明地提倡追求富貴的。在他看來,「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嚮往富貴,討厭貧賤,乃是人之常情;所以他絲毫不掩飾自己對富貴的追求:「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果富貴可求的話,即使是替人執鞭的苦差事,他這個文化宗師也願意幹。

在一定情況下,孔子甚至以貧賤為恥,把實現富貴當作人應盡的本分,他說:「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如果社會公正、政治清明,一個人還沉淪落拓、一事無成,那麼問題就不在社會,而在其個人了。

但是,在孔子看來,取得富貴卻有一個根本前提,即要「取之有道」。比如上面的引文「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後面緊跟著是「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後面也還有一句「如不可求,從吾所好」(如果富貴不可求,則以平靜的心情做好自己喜歡的事)。

注意,這裡是說富貴可不可求的問題,而不是說能不能取得。在「可」與「不可」之間,存在著「道義」這一根本原則:當富貴合於道義時,則可取之;當富貴與道義發生矛盾時,則寧可受窮也要堅守道義。「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孔子讚揚樂道安貧的弟子顏回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可見,評判一個有錢人,不能只看他財富的多少,而首先應該看他取得這些財富,是否合乎法律,合乎道義。「不義而富且貴」,不僅不值得羨慕,還應受到全社會的鄙視和譴責。「先問是非,再論成敗」,這是第一個維度。

第二個維度,則可概述為:不僅要「富而無驕」,而且要「富而好禮」,重點是後者

孔子的弟子子貢來求教老師:「貧而無諂,富而無驕的人,怎麼樣呢?」孔子回答說:「還可以吧。但是不如貧而樂,富而好禮的人。」

俗話說:人窮志短,人窮了就容易唯唯諾諾,自慚形穢,容易去巴結討好人,希望在別人那兒得點好處;而富了呢,又容易自高自大,盛氣凌人,即使樂善好施,施惠於人,也總有一種居高臨下的優越感。

一個人能做到貧窮卻不諂媚奉承,富有卻不驕橫傲慢,已經很不錯了。但孔子覺得還不夠,他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貧而樂,富而好禮」。也就是希望人們超越對貧富本身的計較,進而上升到追求禮樂之道的境界去。

貧而無自慚之心,能明白世間道理和人生意義所在,即使貧窮也能快樂;富而無自得之意,而是努力追求精神方面的涵養,講求做人的道理,時時處處以仁愛之心待人——則不論貧窮或富貴,都是人格健全的表現!

總之,一個有錢人,不時時處處擺出一副「大款」的派頭,固然不錯;而如果能進一步「富而好禮」,就更值得肯定了。這裡的「禮」,既指外在的禮儀規範,更指內在心性的規範合節,即仁心道義的培養。可見,富貴的意義不僅在於物質生活豐裕、社會地位尊崇,更在於精神世界完滿充實、人格道德健全高尚。

從這兩個維度來衡量,你身邊的「有錢人」,能達到孔子的要求嗎?對於孔子對「富貴」和「貧賤」的看法,你怎麼看?

/完.

~如果您覺得還不錯,

別忘了點讚、轉發和關注哦!

~您的舉手之勞,

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與鼓勵!

相關焦點

  • 孔子如何看待財富
    首先,孔子認為財富是生存或者說生活的基礎,用他的話說就是人「焉能系而不食」!有一年,身為晉國中牟主官的佛肸造反,他邀請孔子前來議事。孔子聞訊後準備前往,子路很不高興,他認為佛肸為非作歹,孔子不應與其同流合汙。孔子為自己辯解說,他不會受佛肸行為影響,自己會保持高尚品節,出淤泥而不染。值得注意的是,孔子還給出了另外一個自己欲成行的理由,即生存說——「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 孔子如何看待貧富差距?縮小差距的做法,至今仍有借鑑意義
    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就有一套關於縮小貧富差距的理論,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古代貧富差距矛盾,甚至對當今社會存在的貧富差距也有一定的借鑑意義,讓我們來看看當年孔子是如何看待貧富差距問題的?「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這句話出自膾炙人口的巨著《論語》一書中的季氏一篇中。
  • 什麼樣的人能得到富貴?墨子與孔子的觀點有明顯的區別
    在對待富貴的問題上,墨子與孔子的思想既有相通之處,也有明顯區別。首先,墨子與孔子都不反對追求富貴,總體上而已把追求富貴視作一件有積極意義的事情,但前提是追求的過程和目的要合乎道義。《論語·述而》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孔子提倡獲取財富要做到取之有道。孔子雖然認為人人都想追求富貴,但是獲取手段不正道,「則仁者不處。「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 當今社會該如何看待孔子提出的「孝」?
    不過,隨著當代社會的發展與觀念的變化,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中國傳統「孝」文化該如何辯證的看待和繼承發展呢?那我們先從儒家經典《論語》中來看看孔子的看法吧。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孔子說:「父親在時,就要看這個人的志向;父親不在了,就要觀察這個人的行為。如果他在長時間裡都遵循父親的行為準則處理事情,這樣的人可以稱得上是守孝了。」還有另外一則: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孔子說:「如果三年不改變他父親的行為原則,就可以說是孝了。」
  • 論語和四書都是孔子撰寫的嗎?孔子是如何看待「男尊女卑」的?
    四書中的「大學」、「中庸」,摘自漢代以後出現的《禮記》(並非孔子所傳之《禮經》),傳說是孔子的孫子子思的著作。孟軻在漢唐時代並不具有與孔子並列的地位。漢武帝獨尊儒術,尊的僅僅是孔子之道,而絕對不是韓愈。韓愈著《原道》,祖述儒家道統稱:「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
  • 時空維度下的孔子與儒學-光明日報-光明網
    孔子儒學對於我們中華民族的意義是什麼?孔子儒學在今天的價值應該怎麼看待?這就是我今天講座的出發點。我們將從幾個方面來談這個問題。在更長遠的歷史中來理解孔子和儒學    孔子儒學作為一種文明,在歷史上是怎麼形成的?它形成的廣闊背景如何去理解,這種背景對於儒學的形成、對認識儒學有什麼樣的意義?
  • 孔子:富與貴,人之所欲也
    知識,本來就應該讓人富裕。知識不能使人成就,不能使人富足,鼓動別人學習就會流於空洞的說教。更何況,如今已是知識經濟時代了,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就是財富。知識如不能成就財富,那什麼該成就財富呢?人們受教育為了什麼,不要告訴我,只是懂得做人的道理,學會生存,教育也應告訴學生如何更好地生活,從這個意義理解,貧窮難道不是教育的失敗嗎?
  • 如何縮小與人的差距,關鍵在於認知維度!
    英國女作家多麗絲·萊辛曾說過一句話「所謂人的成長,其實是不斷發現個人獨特的經歷,原來都只是人類普遍經驗的一部分的過程。「進入認知狀態第四階段,也就是認知最高境界的人,往往能清醒意識到自身認知的局限性,且能將自己的認知,放到人類普遍經驗的一部分中去看待,這種狀態非大師級別的不能達到。
  • 華夏最神秘家族,王朝如何更迭都能富貴綿長,如今族人多達400萬
    華夏最神秘家族,王朝如何更迭都能富貴綿長,如今族人多達400萬從古至今,家風家教都是評判一個人品德的重要維度。大歷史總是由許多人物與事件組成的,只有把一個一個人和一件一件事弄清楚了,才能儘可能地接近歷史的真相,才能從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啟示。
  • 算命先生透露:「五短身材多富貴,長腿之人命多舛」,老祖宗的識人術,準不準?
    中國古代流行看相識人,人們相信相由心生,所以老祖宗根據自己多年識人的經驗,也總結出了很多識人的俗語,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的俗語是,「五短身材多富貴,長腿之人命多舛」,這到底準不準呢?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它說的是四肢和軀幹都很短小的人大多都是富貴命,身材高大,擁有大長腿的人命運大多都比較坎坷。這句俗語其實在告訴我們,不要膚淺地從一個人的外貌去評斷他人。
  • 孔子經典:以信取人,以義守人,以慧識人,以智用人,以功歸人
    辯證的看待儒家思想,難免有人對它詆毀,世上又有什麼理論能夠放之四海而皆準?都是有利就有弊,有得必有失!但是孔子為世人豎起一把良心的標尺,用之取利或許無用,但是用之修德善莫大焉!說孔子之學於功利無用,也不盡然,聖人之學貫通天地至理,包羅萬象,奧義無窮。孔子也講馭人之術,但是隱藏在《論語》的字裡行間,需要我們用心體悟,才能提煉並應用。
  • 我們看待動物的態度可歸結為兩個維度:一是情感,二是效用
    她教他們如何生活。最重要的是,她教會他們尊重其他所有生物並善待大地。在返回地下之前,彩虹蛇警告男人和女人,他們不是大地的主人,而是它的守護者。她告誡道,如果男人和女人傷害了大地,她會再次出現並創造一個全新的世界,在那裡,將不再會有男人和女人的立足之地。祖父母們通過講述動物故事將傳統的生活方式繼續傳授給孫輩。
  • 從「三年之喪」看孔子與宰予不同的思維方式
    宰我的這個問題是從時間的維度的出發,探討黃帝存在的真實性,這表現了宰我的懷疑精神。在孔子回答後,宰我仍不罷休,他說「上世之說,隱微之說,卒採之辯,暗忽之意」都是君子所不為的,所以他更要問清楚。孔子無奈,只能就自己所知回答宰我的問題。孔子在略微介紹黃帝之後,解釋黃帝統治的三百年是由「民賴其利,百年而死;民畏其神,百年而亡;民用其教,百年而已」組成的。
  • 《論語》中孔子是如何說窮的
    《論語》是如何說窮的——子貢問孔子:「貧窮卻不諂媚,富貴卻不驕傲,怎樣?」孔子答:「很可以了,不過,不如貧窮依然安貧樂道,富貴依然好禮。」北魏時有位太監叫苻承祖,深得文明太后的寵愛,風光無限,親戚們爭相攀附。
  • 原來富貴於我如浮雲,是出自孔子的話,兩千年前的智慧,至今有用
    這是兩千多年前,大思想家孔子的話,出自《論語》。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孔子說:「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當枕頭,快樂也在其中。如果不行道義,即使富貴,對我來說就像浮雲一樣」。
  • 孔子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
    孔子這句話出自《論語.泰伯篇》: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孔子「隨遇而安」這句話說之容易做之難,究竟難在哪裡?
    在〈中庸〉上說:「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正與此句之意義相同。可是,〈中庸〉接又說:「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則指明「隨遇而安」之一語,絕非空談,為無根據無依歸的附隨物了。
  • 孔子、老子和莊子如何看待生死問題?莊子:死亡是生命另一種形式
    莊子快要死了,他的弟子們商量後,決心一人出點錢,好好厚葬自己的老師。 莊子制止了他們:別別別,我以天地做棺槨,日月做連璧,星辰做珠玉,萬物當作我的殉葬品,給我陪葬的東西難道還不夠珍貴豐厚嗎?何必要再破費錢財去添置其它的殉葬品!
  • 如何理解傳統儒家的「人禽之辨」?
    人禽之辨是儒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尤其在孟子思想中佔有重要地位,但應如何理解傳統儒家的人禽之辨?則是儒學發展中面臨的一個新的理論課題。2016年10月22日,在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主辦的「孟子思想的當代意義」學術研討會上,與會學者對這一問題展開了深入討論。復旦大學楊澤波教授指出,傳統儒家討論人禽之辨,旨在強調人有善性而禽獸沒有,善性是「人之為人」的根本屬性。
  • 應付高考的《論語》名句,恰恰也是人生學習的不同維度
    孔子講過一句名言「‌‌三人行,‌‌則必有我師焉」。什麼意思?「行」是動態的,就是隨時隨地遇到不同的人,都可以進入到學習狀態。這是第一種學習狀態,就是有一顆「求學之心」。「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碰到別人好的習慣,好的地方,我學習。碰到別人不好的,我修正。這就說明的兩個維度,無論你遇到的是好還是不好,善還是不好,自身都一直在成長。不管遇到陰還是遇到陽,‌‌陰陽兩個方面我同時在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