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傳統儒家的「人禽之辨」?

2021-02-19 新四書

人禽之辨是儒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尤其在孟子思想中佔有重要地位,但應如何理解傳統儒家的人禽之辨?則是儒學發展中面臨的一個新的理論課題。2016年10月22日,在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主辦的「孟子思想的當代意義」學術研討會上,與會學者對這一問題展開了深入討論。

復旦大學楊澤波教授指出,傳統儒家討論人禽之辨,旨在強調人有善性而禽獸沒有,善性是「人之為人」的根本屬性。但歷史發展到今天,隨著人們對動物世界的深入了解,發現動物與人的行為有不少相似之處,並非完全沒有「善」的行為。例如,在較為高級的動物中,雌性動物生產後,都有慈愛保護自己「子女」的行為,甚至為此不惜冒著自己生命的危險與外敵拼殺。動物之間也存在惺惺相惜的情況,一旦遇到同類受到傷害,往往也會前去相救。至於義犬八公的故事,更為廣為人知。與之相反,雖然傳統的人禽之辨將善性作為人所具有的本質特徵,但現實中人往往並非如此,人的狡詐、殘忍遠遠超過了動物,動物之間為了爭得交配權,為了搶佔地盤,也會有殘酷的撕殺,但這些行為都比較有限。而人類因為宗教的、經濟的目的而展開的戰爭,其殘酷程度和死傷人數遠非動物界所能比擬,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參戰各國死亡高達5500萬-6000萬人,受傷1.3億人,合計死傷1.9億人。納粹德國對猶太人的種族清洗,使近600萬猶太人失去了性命。日本侵略中國,殘酷殺戮中國平民,以活人做實驗,其兇殘程度遠遠超過了動物界內部的撕殺。

楊澤波認為,要重新解釋和走出傳統儒家的「人禽之辨」的理論困境,就必須明確儒家學說系統中與道德相關的三個核心要素:欲性、仁性、智性。其中,仁性指孔子的仁,孟子的良心,也就是傳統中所說的道德本體,「仁性」又包含兩個部分:一是「倫理心境」,一是「生長傾向」。所謂「倫理心境」,就是社會生活和智性思維在內心結晶而成的一種心理境況和境界。所謂「生長傾向」,就是人作為一個生物天生具有的一個傾向性,這種傾向性保證人可以成為自身,同時也有利其族類的健康繁衍。「倫理心境」來自後天的養成,「生長傾向」則完全是天生的。從「生長傾向」的角度看,動物與人有一致的地方,任何一個動物來到世界,都具有使自己成為自己以及有利於其族類繁衍的傾向性。但是動物不具有倫理心境,不具有智性(準確說是不具有人那樣高度發達的智性),所以它只是順著自己的「生長傾向」發展。雖然這種發展的程度不如人類那樣高,但並不會使這種傾向受到破壞。人就不同了,因為人有智性,智性既能從正面促進仁性的發展,也可以從負面對仁性進行破壞,特別是破壞仁性中的「生長傾向」。人們常說「人做起惡來比禽獸更壞」,道理就在於此。

人大國學院梁濤教授則認為,要理解儒家的人禽之辨必須引入自由的維度。傳統儒家的人禽之辨表面上是說,人有善性,動物沒有善性。但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在孟子看來,人雖然有善性,但並不是說人一生下來就被決定了是「善」的了,而是說人有「善」的稟賦,但是「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一個人可以自覺到善,可以去追求善,但也可以不自覺甚至放棄善,這是個人選擇的問題。因此,人有善性只是一方面,人有意志自由,可以做出選擇則更為根本。從這一點看,人是自由的,禽獸是不自由的。討論善惡問題,必須以自由為前提。如果沒有自由,也就無所謂善惡。人有意志自由,可以選擇善,也可以選擇惡,所以可以進行道德評價。而動物的某些「善行」或「惡行」,其實是來自自然本能,而非自由選擇,因此並不是真正意義的善或惡,是無法進行道德評價的,正如我們不能將狼吃羊稱為惡一樣。因此,善以自由為根基,自由以善為目的。因為有意志自由,所以才有道德責任。

梁濤解釋到,傳統儒學存在著自由的維度,只是沒有充分展開。例如,孔子講「性相近,習相遠」,人們在情性上很接近,但積習、習慣則相差很遠。這種「遠」除了外界的影響外,主觀的選擇和努力實際發揮著更大的作用。孔子講「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其實這句話也可以理解為:喻於義者為君子,喻於利者為小人。君子、小人是個人選擇的結果,而不是生來存在著兩種人。孟子認為,人雖然有心(「大體」),但也有耳目等五官(「小體」),人既可以聽從大體的召喚,也會被小體所引誘,「從其大體為大人,從其小體為小人」,既可以選擇善,也可以滑向惡。荀子講「小人可以為君子而不肯為君子,君子可以為小人而不肯為小人」。「可以」是可能性,「不肯」則是主觀願望,是個人意志的選擇。「小人、君子者,未嘗不可以相為也,然而不相為者,可以而不可使也。」「可以相為也」是說人既可以成為君子,也可以成為小人,具有選擇的可能性,但「不可使也」則說明這種選擇是個人性的,是他人無法強迫的。這些都是對個人意志自由的強調。西方漢學家往往批評儒家不講自由意志,雖然不無道理,但並不準確。儒學實際也存在著意志自由的維度,只是沒有使用自由這個概念將其突顯出來而已。梁濤強調,今天重建儒家人性論,重新理解人禽之辨,就必須回到自由的維度,並從這個維度對人性做出新的思考:因為人是自由的,所以一旦選擇了惡,其行為會禽獸不如;而也正因為人是自由的,可以對善的稟賦擴而充之,可以根據善的意願創造出價值世界、倫理世界和道德世界。故天生萬物,唯人為貴!

為此,梁濤引用了前不久去世的我國著名哲學家葉秀山先生的話:我一生的工作,就是要把自由和理性這兩個概念介紹給國人,並希望這兩個概念能在中國文化中紮下根。梁濤認為,這不僅是葉先生的期望,也是中國哲學研究需要面對的重大理論課題。

(實習記者:李曉帆  整理編輯)

相關焦點

  • 重新認識儒家的「人禽之辨」
    ,尤其在孟子思想中佔有重要地位,但應如何理解傳統儒家的人禽之辨?復旦大學楊澤波教授指出,傳統儒家討論人禽之辨,旨在強調人有善性而禽獸沒有,善性是「人之為人」的根本屬性。但歷史發展到今天,隨著人們對動物世界的深入了解,發現動物與人的行為有不少相似之處,並非完全沒有「善」的行為。例如,在較為高級的動物中,雌性動物生產後,都有慈愛保護自己「子女」的行為,甚至為此不惜冒著自己生命的危險與外敵拼殺。
  • 浙大、復旦等高校教授辯論儒家「人禽之辨」對「人工智慧」的影響
    他首先指出「人禽之辨」的前提是「萬物一體」,「人」「禽」是處於同一生存序列的,而「辨」的目的則是要把「人」從「萬物」中分離出來。「人禽之辨」代表了人的自覺。人只有實現了與自然界其他萬物的分離,人才真正成為人。就此而論,「人機之辨」的基礎與「人禽之辨」並不相同。
  • 觀點丨楊柳岸:人禽之辨的基本結構與功能——以孟子、朱子和船山為中心
    人禽之辨是基於人與動物的同異關係(而非互動關係)來討論「人是什麼」的議題;自春秋時期誕生,貫穿於整個中國哲學傳統;既是哲學人類學的問題,也是道德哲學的基本議題。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先秦時期,將人禽之辨視作是理性的突破,是對人性、人類與人倫的自覺;1或認為人禽之辨是對人之價值的發現。
  • 鈕則圳:朱子「道心人心說」新探——與孟子「人禽之辨」比較
    以往學界對於朱子道心人心說的研究並未注意到其與孟子視域下的「人禽之辨」問題具有緊密關聯:道心人心「雜於方寸之間」的關係與孟子所言人禽間的「幾希」差別具有極強的相似性;道心人心實質上可對應於孟子所言「大體」「小體」;道心人心說與人禽之辨都可以導向道德選擇以及成聖工夫的問題。明晰朱子「道心人心說」與孟子「人禽之辨」的關聯性,可以為我們研究道心人心問題提供更為多元的思考維度。
  • 《如何契會儒家之學》:做第一等人,此生可要尋個不嘆氣的事來做
    這是我學習《人文世界的建立》中的第8篇文章《如何契會儒家之學》,以及恩師孟老師對本文的導讀後的學後復盤,內容包含文章精華、個人感悟、踐行清單等。儒家之學的血脈——文化意識:1、價值意識。人禽之辨。2、道德意識。義利之辨。3、民族意識。夷夏之辨。
  • 儒家傳統思想與現代男女平等觀念之辯
    編者按 日前,出席2017年孔學堂秋季論辯大會的國內外哲學家,以「儒家傳統思想與現代男女平等」為題展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辯論會,就儒家傳統思想與現代男女平等這一辯題的意義、儒家傳統是否包含男女平等思想、儒家思想與傳統道德的關係及如何看待儒家思想中的「男女有別」觀點四個方面展開辯論。
  • 禽經
    張華晉人,而注引顧野王《瑞應圖》、任昉《述異記》,乃及見梁代之書,則注之偽亦不待辨。然其中又有偽中之偽。是楙所見者非北宋之本。又楙書中辨鶯遷一條,引《禽經》鶯鳴嚶嚶。辨杜詩白鷗沒浩蕩一條,引《禽經》鳧善沒,鷗善浮。辨葉夢得詞睡起啼鶯語一條,引《禽經》啼鶯解語,流鶯不解語。今本又無之。
  • 國學丨孟子的向善·人性向善:人禽之辨
    人與禽獸的區別在什麼地方?這在《孟子》裡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你要了解人性,就要知道人和禽獸的差別。孟子曰:「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於庶物,察於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人吃飯的時候與狗沒啥兩樣,皆出自一種飢餓的本能;人睡覺的時候和豬沒啥兩樣,皆出於一種休息的本能。人之所以與動物不同,絕非憑藉人的身體、本能或四肢五官,而是要憑藉其他的東西。  孟子由此提出「大體小體」之說,把身體稱為「小體」,「小」代表不重要、次要;把心稱為「大體」,「大」代表重要。大體在內,小體在外。人與動物共同具備的是「小體」,而人所特有的才叫「大體」。
  • 先秦時期的義利之辨
    義利之辨是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史上的核心問題,是先秦時期公私之辨展開的主要形式。程顥曰:「天下之事,唯義利而已。」
  • 解讀丨歷代儒家如何理解「天人合一」
    八卦的每一卦體都由三個線段所組成,每個線段有一個象徵意義:上象徵天,下象徵地,中間象徵人,稱之為「天地人三才」。這是「天人合一」最早的說法。儒家對「天人合一」哲學作出了最重要的貢獻。孔子作《春秋》,上揆天之道,下質諸人性。相傳他作的《易傳》中說:「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
  • 解讀丨儒家義利觀:義以為上
    重「德」是中華文化深厚綿長的傳統。由此,中華民族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形成了高度注重克己修身的自覺。這在集中討論道德與利益關係的儒家義利之辨中得到鮮明體現。義利之辨是儒學的核心論題之一,也是近代以來受誤解最多的問題之一。時至今日,不僅對其完整內涵的闡釋不充分,而且將其基本精神歸結為義利對立、認為儒家義利之辨提倡「以義取利」等誤解也時有出現。
  • 唐文明 | 美德倫理學、儒家傳統與現代社會的普遍困境——以陳來...
    至於李明輝用康德意義上的道德之善和自然之善來詮釋儒家傳統中的義利之辨,其實更為恰當的理解是,義指向善,但義在儒家傳統中更是一種與仁、禮、智、信並列的美德。李明輝所提出的另一個對他的論證更為關鍵的例子,是對孔子回答宰我三年之喪的分析,他以康德意義上的「存心倫理學」詮釋之,其實對這個例子更好的詮釋,恰恰是基於「孝」這個儒家傳統中特別看重的美德來理解孔子的回答:正是孝的美德提供了一種非功利性的動機。
  • 天人之辨與憂患意識:紀念馮契先生逝世二十五周年
    一、天人之辨的憂患意識恩師高瑞泉教授曾說過,「究天人之際」可以說是中國傳統哲學的最高境界。所謂天,在中國傳統哲學中有自然之天、天命或天理之天的區分;馮契先生在對傳統哲學的分析和提煉中,總結了傳統中國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分兩種傳統。
  • 守中著述 | 人禽之辨:中國傳統文化之始基
    參劉強:《<論語·微子篇>「不仕無義」新詮——兼論儒學「君臣之義」的人學意涵與現代價值》,原載《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3期。[13] 幹寶《搜神記》卷三:「宣帝之世,燕、岱之間,有三男共取一婦,生四子,及至將分妻子而不可均,乃致爭訟。廷尉範延壽斷之曰:『此非人類,當以禽獸從母不從父也。』請戮三男,以兒還母。」
  • 南哲動態|慕課《儒家倫理》在中國大學MOOC平臺上線
    如何對待儒家倫理道德傳統?為什麼我們經常會說現代人依然離不開傳統儒家倫理道德?我們隨著時代在現代化浪潮中奔湧前進,但卻又時常發現我們被那些無法也不可能擺脫的傳統所包圍著。這種傳統是我們艱難前行的負擔,還是我們現代化應有的張力和維度?儒家留給當今社會很多思想資源,也拋給我們許多亟待回答的問題,這些問題大多是與倫理道德密切相關的。
  • 龔鵬程:儒家之書豈易讀哉?deceptively simple
    故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等言論不一而足。船山在形上學方面,雖雲乾坤並建,政治上卻相反。女人屬陰「 靜以聽治於人者也」,所以在政治上沒有說話的份。他以此為人禽之別,也以此為人鬼之分,說 :「女子之幹丈夫也、夷狄之幹中夏也、鬼之幹人也,皆陰之幹陽也。」從儒家反對「牝雞司晨」的傳統來看,好像此說乃儒家通義,實則不然。因為陰陽的關係,船山講得絕對化了。
  • 朱承:王霸之辯與儒家公共性思想
    在中國傳統思想裡,王霸之辯往往聚焦於公共權力運用的場域,即公權力通過何種方式進行運作、掌握公權力的人其政治動機如何。王霸之辯主要涉及公共生活領域,較少與個人的私人生活關聯,即使是涉及到具體的個人,也往往指那些代表公共權力或者權力符號的帝王諸侯。就此而言,王霸之辯是儒家公共性思想在政治領域中的具體反映。
  • 「德潤身」:理解儒家的核心命題
    作為儒家四書之一的《大學》提出「德潤身」的命題,這對於儒家思想系統而言,可謂畫龍點睛之舉。「德潤身」,是儒家傳統中一以貫之、鮮明獨特的一面,是理解、踐行儒家時不可不特別留意之處。這三個字,即使不能說就是儒家思想之「眼」,至少為其「眼」之極其重要的一部分。
  • 儒家思想對傳統行政文化的影響
    從本質上看,儒學是關於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群體、個人與社會以及人與自然的關係和人的行為規範的思想學說,因此,秩序自然而然就成了儒家關注的焦點。事實上,儒家學說正是初誕於禮壞樂崩、人心不古的動蕩年代,這充分反映了儒家先賢對恢復社會秩序的期盼。
  • 如何理解儒家的綱常理論
    猶言得而食之乎?中國傳統的啟蒙教育讀物《三字經》裡寫道:「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三綱的源頭應該就在這裡,由此可見「三綱五常」作為中國古人兒時教育的基礎,是每個人都要學的。本章,孔子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但沒有太多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