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認識儒家的「人禽之辨」

2021-03-01 中華讀書報

-點擊上方「中華讀書報」可以訂閱-


人禽之辨是儒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尤其在孟子思想中佔有重要地位,但應如何理解傳統儒家的人禽之辨?則是儒學發展中面臨的一個新的理論課題。2016年10月22日,在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主辦的「孟子思想的當代意義」學術研討會上,與會學者對這一問題展開了深入討論。

復旦大學楊澤波教授指出,傳統儒家討論人禽之辨,旨在強調人有善性而禽獸沒有,善性是「人之為人」的根本屬性。但歷史發展到今天,隨著人們對動物世界的深入了解,發現動物與人的行為有不少相似之處,並非完全沒有「善」的行為。例如,在較為高級的動物中,雌性動物生產後,都有慈愛保護自己「子女」的行為,甚至為此不惜冒著自己生命的危險與外敵拼殺。動物之間也存在惺惺相惜的情況,一旦遇到同類受到傷害,往往也會前去相救。至於義犬八公的故事,更為廣為人知。與之相反,雖然傳統的人禽之辨將善性作為人所具有的本質特徵,但現實中人往往並非如此,人的狡詐、殘忍遠遠超過了動物,動物之間為了爭得交配權,為了搶佔地盤,也會有殘酷的撕殺,但這些行為都比較有限。而人類因為宗教的、經濟的目的而展開的戰爭,其殘酷程度和死傷人數遠非動物界所能比擬,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參戰各國死亡高達5500萬-6000萬人,受傷1.3億人,合計死傷1.9億人。納粹德國對猶太人的種族清洗,使近600萬猶太人失去了性命。日本侵略中國,殘酷殺戮中國平民,以活人做實驗,其兇殘程度遠遠超過了動物界內部的撕殺。

楊澤波認為,要重新解釋和走出傳統儒家的「人禽之辨」的理論困境,就必須明確儒家學說系統中與道德相關的三個核心要素:欲性、仁性、智性。其中,仁性指孔子的仁,孟子的良心,也就是傳統中所說的道德本體,「仁性」又包含兩個部分:一是「倫理心境」,一是「生長傾向」。所謂「倫理心境」,就是社會生活和智性思維在內心結晶而成的一種心理境況和境界。所謂「生長傾向」,就是人作為一個生物天生具有的一個傾向性,這種傾向性保證人可以成為自身,同時也有利其族類的健康繁衍。「倫理心境」來自後天的養成,「生長傾向」則完全是天生的。從「生長傾向」的角度看,動物與人有一致的地方,任何一個動物來到世界,都具有使自己成為自己以及有利於其族類繁衍的傾向性。但是動物不具有倫理心境,不具有智性(準確說是不具有人那樣高度發達的智性),所以它只是順著自己的「生長傾向」發展。雖然這種發展的程度不如人類那樣高,但並不會使這種傾向受到破壞。人就不同了,因為人有智性,智性既能從正面促進仁性的發展,也可以從負面對仁性進行破壞,特別是破壞仁性中的「生長傾向」。人們常說「人做起惡來比禽獸更壞」,道理就在於此。

人大國學院梁濤教授則認為,要理解儒家的人禽之辨必須引入自由的維度。傳統儒家的人禽之辨表面上是說,人有善性,動物沒有善性。但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在孟子看來,人雖然有善性,但並不是說人一生下來就被決定了是「善」的了,而是說人有「善」的稟賦,但是「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一個人可以自覺到善,可以去追求善,但也可以不自覺甚至放棄善,這是個人選擇的問題。因此,人有善性只是一方面,人有意志自由,可以做出選擇則更為根本。從這一點看,人是自由的,禽獸是不自由的。討論善惡問題,必須以自由為前提。如果沒有自由,也就無所謂善惡。人有意志自由,可以選擇善,也可以選擇惡,所以可以進行道德評價。而動物的某些「善行」或「惡行」,其實是來自自然本能,而非自由選擇,因此並不是真正意義的善或惡,是無法進行道德評價的,正如我們不能將狼吃羊稱為惡一樣。因此,善以自由為根基,自由以善為目的。因為有意志自由,所以才有道德責任。


梁濤解釋到,傳統儒學存在著自由的維度,只是沒有充分展開。例如,孔子講「性相近,習相遠」,人們在情性上很接近,但積習、習慣則相差很遠。這種「遠」除了外界的影響外,主觀的選擇和努力實際發揮著更大的作用。孔子講「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其實這句話也可以理解為:喻於義者為君子,喻於利者為小人。君子、小人是個人選擇的結果,而不是生來存在著兩種人。孟子認為,人雖然有心(「大體」),但也有耳目等五官(「小體」),人既可以聽從大體的召喚,也會被小體所引誘,「從其大體為大人,從其小體為小人」,既可以選擇善,也可以滑向惡。荀子講「小人可以為君子而不肯為君子,君子可以為小人而不肯為小人」。「可以」是可能性,「不肯」則是主觀願望,是個人意志的選擇。「小人、君子者,未嘗不可以相為也,然而不相為者,可以而不可使也」。「可以相為也」是說人既可以成為君子,也可以成為小人,具有選擇的可能性,但「不可使也」則說明這種選擇是個人性的,是他人無法強迫的。這些都是對個人意志自由的強調。西方漢學家往往批評儒家不講自由意志,雖然不無道理,但並不準確。儒學實際也存在著意志自由的維度,只是沒有使用自由這個概念將其突顯出來而已。梁濤強調,今天重建儒家人性論,重新理解人禽之辨,就必須回到自由的維度,並從這個維度對人性做出新的思考:因為人是自由的,所以一旦選擇了惡,其行為會禽獸不如;而也正因為人是自由的,可以對善的稟賦擴而充之,可以根據善的意願創造出價值世界、倫理世界和道德世界。故天生萬物,唯人為貴!

為此,梁濤引用了前不久去世的我國著名哲學家葉秀山先生的話:我一生的工作,就是要把自由和理性這兩個概念介紹給國人,並希望這兩個概念能在中國文化中紮下根。梁濤認為,這不僅是葉先生的期望,也是中國哲學研究需要面對的重大理論課題。

本文為中華讀書報原創作品,如需轉載請留言。歡迎轉發到您的朋友圈。


相關焦點

  • 如何理解傳統儒家的「人禽之辨」?
    人禽之辨是儒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尤其在孟子思想中佔有重要地位,但應如何理解傳統儒家的人禽之辨?則是儒學發展中面臨的一個新的理論課題。2016年10月22日,在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主辦的「孟子思想的當代意義」學術研討會上,與會學者對這一問題展開了深入討論。復旦大學楊澤波教授指出,傳統儒家討論人禽之辨,旨在強調人有善性而禽獸沒有,善性是「人之為人」的根本屬性。
  • 浙大、復旦等高校教授辯論儒家「人禽之辨」對「人工智慧」的影響
    他首先指出「人禽之辨」的前提是「萬物一體」,「人」「禽」是處於同一生存序列的,而「辨」的目的則是要把「人」從「萬物」中分離出來。「人禽之辨」代表了人的自覺。人只有實現了與自然界其他萬物的分離,人才真正成為人。就此而論,「人機之辨」的基礎與「人禽之辨」並不相同。
  • 觀點丨楊柳岸:人禽之辨的基本結構與功能——以孟子、朱子和船山為中心
    2這些說法我們基本同意,本文試圖在前人基礎上更進一步,一是闡明人禽之辨的基本理論結構,二則,以孟子、朱熹、船山為核心,考察人禽之辨在儒家哲學中扮演的角色。朱子所在的時代,儒家人禽之辨所面對的問題與孟子的時代不同,大抵有兩方面:一是漢代以來人禽之辨發展出的新面向,二是佛教心性論的興起。朱子吸收前者,建立了理氣性命一以貫之的本體論,豐富與發展了儒家對人禽之間現實差別的解釋;為回應後者,朱子重構了孟子的心性論,反對佛教以「知覺運動」言性。孟子以後,特別漢代以降,人們對自然現象的興趣與關注增加。
  • 鈕則圳:朱子「道心人心說」新探——與孟子「人禽之辨」比較
    以往學界對於朱子道心人心說的研究並未注意到其與孟子視域下的「人禽之辨」問題具有緊密關聯:道心人心「雜於方寸之間」的關係與孟子所言人禽間的「幾希」差別具有極強的相似性;道心人心實質上可對應於孟子所言「大體」「小體」;道心人心說與人禽之辨都可以導向道德選擇以及成聖工夫的問題。明晰朱子「道心人心說」與孟子「人禽之辨」的關聯性,可以為我們研究道心人心問題提供更為多元的思考維度。
  • 《如何契會儒家之學》:做第一等人,此生可要尋個不嘆氣的事來做
    儒家之學的血脈——文化意識:1、價值意識。人禽之辨。2、道德意識。義利之辨。3、民族意識。夷夏之辨。亡天下是民族文化被毀掉了,那麼每個人的生命,可以經由啟發教化能夠立命的學問也斷掉了,一旦文化斷滅了,仁義之德喪失,功利橫行,人與人無情可寄,無約可守,人將淪於禽獸而不自知。六、價值意識(人禽之辨)價值意識,是通過人禽之辨來顯示的。人自覺的跟禽獸劃清界限,不同於禽獸,這是人性自覺的第一步。
  • 禽經
    張華晉人,而注引顧野王《瑞應圖》、任昉《述異記》,乃及見梁代之書,則注之偽亦不待辨。然其中又有偽中之偽。是楙所見者非北宋之本。又楙書中辨鶯遷一條,引《禽經》鶯鳴嚶嚶。辨杜詩白鷗沒浩蕩一條,引《禽經》鳧善沒,鷗善浮。辨葉夢得詞睡起啼鶯語一條,引《禽經》啼鶯解語,流鶯不解語。今本又無之。
  • 重新認識孔子和儒家思想
    門人進問曰:「夫少正卯魯之聞人也,夫子為政而始誅之,得無失乎?」孔子曰:「居!吾語女其故。人有惡者五,而盜竊不與焉:一曰心達而險,二曰行闢而堅,三曰言偽而辯,四曰記醜而博,五曰順非而澤。此五者,有一於人,則不得免於君子之誅,而少正卯兼有之。故居處足以聚徒成群,言談足於飾邪營眾,強足以反是獨立,此小之桀雄也,不可不誅也。
  • 國學丨孟子的向善·人性向善:人禽之辨
    人與禽獸的區別在什麼地方?這在《孟子》裡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你要了解人性,就要知道人和禽獸的差別。孟子曰:「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於庶物,察於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人吃飯的時候與狗沒啥兩樣,皆出自一種飢餓的本能;人睡覺的時候和豬沒啥兩樣,皆出於一種休息的本能。人之所以與動物不同,絕非憑藉人的身體、本能或四肢五官,而是要憑藉其他的東西。  孟子由此提出「大體小體」之說,把身體稱為「小體」,「小」代表不重要、次要;把心稱為「大體」,「大」代表重要。大體在內,小體在外。人與動物共同具備的是「小體」,而人所特有的才叫「大體」。
  • 先秦時期的義利之辨
    義利之辨是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史上的核心問題,是先秦時期公私之辨展開的主要形式。程顥曰:「天下之事,唯義利而已。」
  • 解讀丨儒家義利觀:義以為上
    這在集中討論道德與利益關係的儒家義利之辨中得到鮮明體現。義利之辨是儒學的核心論題之一,也是近代以來受誤解最多的問題之一。時至今日,不僅對其完整內涵的闡釋不充分,而且將其基本精神歸結為義利對立、認為儒家義利之辨提倡「以義取利」等誤解也時有出現。本文擬對其基本內涵與意義做出闡釋,並對一些典型的誤解做出辨析。儒家義利之辨包含了四方面的基本內容。
  • 譯論 | 胡翠娥:「殊德之仁 」與「全德之仁 」 ——海外譯「仁」及其對儒家思想的認識之發展
    摘要:對《論語》中「仁」的翻譯直接體現出英語世界對孔子及儒學創新性的認識和定位。海外譯「仁」不辨「殊德」與「全德」,源於或不識仁為儒學中心,或不審後世理學家言仁之辯。本文從譯入語文化語境自身入手,採用描寫性研究方法,結合譯者對「仁」的翻譯和對儒家思想的認識與研究,重新梳理海外譯「仁」的發展脈絡,試圖從另一個角度看待儒家仁學在西方經久不衰的生命力之所在。從歷史的發展來看,英語世界對「仁」的翻譯和認識整體上經歷了從「殊德」到「全德」的變化。事實上,在中國典籍中,「仁」字的含義也經歷了變化。
  •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論語之重新解釋)
    朱熹《論語集注》:仁者,本心之全德。克,勝也。己,謂身之私慾也。復,反也。禮者,天理之節文也。為仁者,所以全其心之德也。蓋心之全德,莫非天理,而亦不能不壞於人慾。故為仁者必有以勝私慾而復於禮,則事皆天理。這裡,出現了天理與人慾兩個概念。本源在於,朱熹創立理學,用「天理與人慾」這一對範疇為基礎,來解釋包括論語在內的儒家經典。本章即是朱熹運用這一對範疇作出的引申解釋。
  • 天人之辨與憂患意識:紀念馮契先生逝世二十五周年
    在他對中國哲學的價值系統梳理中,提煉總結了「天人之辨」、「群己之辨」和「理欲(義利)之辨」作為三大核心問題,為中國哲學的現代開展開闢了新的解釋路徑和方法。在此,以自己不太成熟的學習體驗之所得來觀照現實,並以此紀念馮契先生逝世25周年。
  • 龔鵬程:儒家之書豈易讀哉?deceptively simple
    故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等言論不一而足。船山在形上學方面,雖雲乾坤並建,政治上卻相反。女人屬陰「 靜以聽治於人者也」,所以在政治上沒有說話的份。他以此為人禽之別,也以此為人鬼之分,說 :「女子之幹丈夫也、夷狄之幹中夏也、鬼之幹人也,皆陰之幹陽也。」從儒家反對「牝雞司晨」的傳統來看,好像此說乃儒家通義,實則不然。因為陰陽的關係,船山講得絕對化了。
  • 萬物本原與人生價值:論張載儒佛之辨的核心問題
    因此張載重新肯定了儒家以氣為萬物本原的思想,並對其真理性進行了論證;就後一問題而言,佛教以「涅槃寂滅」為人生價值安頓的根本方式,並以「真如緣起」思想為人生價值的理論基礎。在張載看來,既然真如緣起思想不具有真理性,這種價值安頓方式的理論基礎也就難以成立。張載進一步批判了「涅槃寂滅」思想的消極無為及其產生的消極影響,並基於氣化流行的生命共同體思想,對「存順沒寧」這一儒家式人生價值安頓方式進行了闡發。
  • 中國儒家思想,思理朗然,如鑑明鏡
    大家好,這裡是朱珍珠聊一聊,今天和大家聊一下中國儒家思想,思理朗然,如鑑明鏡。在中國古代,綿延2000年間,一批有價值的上古文獻及其部分闡釋之作,被視為儒家經典,受到推崇而流傳,由於它在思想領域中的主導作用,其影響是十分巨大的。
  • 論語15丨儒家思想關注的核心是什麼?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論語〉:大傳統視野的新認識》:從大傳統視角解讀儒家經典的...
    葉舒憲、蕭兵著湖北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湖北人民出版社2020年出版的新書《〈論語〉:大傳統視野的新認識》,由我國文學人類學領軍學者葉舒憲和蕭兵合著,系2018年度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也是該出版社的重點學術叢書「中華元典的人類學解讀
  • 儒家文化大眾讀本|品味儒家文化經典,傳承中華民族精神
    融匯創新,契合時代精神為了把有現代價值的、有助於人們認識儒家文化的內容更好地呈現在大眾面前,在素材選擇、主題提煉、行文風格上,都融入了現代意識,力求與時代精神相契合。弘揚儒家文化精神,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力求把對孔子及儒家的研究轉向當下日常生活,從生活中體認儒家之道,使孔子思想飛入尋常百姓家。把儒家文化中有價值的東西發掘、提煉出來,把握儒家思想精髓,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 守中著述 | 人禽之辨:中國傳統文化之始基
    參劉強:《<論語·微子篇>「不仕無義」新詮——兼論儒學「君臣之義」的人學意涵與現代價值》,原載《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3期。[13] 幹寶《搜神記》卷三:「宣帝之世,燕、岱之間,有三男共取一婦,生四子,及至將分妻子而不可均,乃致爭訟。廷尉範延壽斷之曰:『此非人類,當以禽獸從母不從父也。』請戮三男,以兒還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