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15丨儒家思想關注的核心是什麼?

2021-02-19 廣莫曰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這是《論語·學而第一》的最後一章。很簡單,一句話。朱熹的集注也只有一句話。尹氏曰,君子求在我者,故不患人之不己知。不知人,則是非邪正或不能辨,故以為患也。

 

朱熹這部《四書章句集注》寫了三四十年,最後在這一章中,依然只留下了尹焞的這一句話,可見這句話的份量。

 

因為這句話點出了儒家思想體系最要命,也是在後世最經常被誤解的關鍵。求在我。

 

直至今天,很多人都會認為儒家思想關注的是社會,是人倫,是社會的每個成員應該怎麼做。這是個天大的誤會!儒家思想關注的核心,和道家一樣,是自己,是自己該怎麼做,自己要成為一個怎麼樣的人。

 

任何思想體系的擁躉,都必然希望小到自己身邊,大到全體人類,都成為像自己這樣的人。就連道家也不例外。只不過道家的邏輯重玄到極致,就會出現如果自己以有為法要求別人,自己將不再是自己希望的樣子。所以只能以無為法影響別人。比如說,這個人不是我希望的樣子,那麼就讓他從自己的世界中消失。而道家追求的境界,社會上能達到的人口比例太少。

 

但是儒家對於人的要求,是可以令大部分人達到的。而且後世,儒家思想也擁有了以自己的體系,要求所有社會成員的官方地位。於是,越來越多的人就會誤解,認為儒家是要求別人的。

 

準確來說,儒家追求的是,首先自己成為賢人,其次希望在自己的影響下,讓更多的人成為自己這樣的賢人。如果自己不是賢人,那麼自己先努力達到。

所以孔子講君子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因為君子,也就是儒家思想的信奉者,首先要修煉的是自己的境界,自己的境界不是與人比較確定其價值的,無論有多少人了解自己,自己的境界價值是恆定的。而需要被別人了解的,也是與別人比較才能確定其價值的,是知識和技能。

 

打個比方,認識五千個漢字的成年人,沒有任何價值,因為滿大街都是。而認識五千個漢字的三歲小孩,就會被人驚嘆稱讚,因為罕見而已。又比如會用筷子在中國不算是技能,但是在外國,或許就會被外國友人羨慕。

 

儒家追求的不是知識和技能,而是自己的境界。知識和技能只是明事理,辨正邪的工具。所以,不需要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

 

但是,接下來話鋒一轉,講君子是應該擔心自己不了解別人的。這裡尹焞的註解同樣精彩。他說,不了解別人,就不能辨別是非邪正。

 

廣莫之前的文章講過,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是正,什麼是邪。不是宇宙大道中的固定屬性,而是在人與人的社會環境中,隨著時間空間和社會生產力的變化,隨之不斷變化的。所以這些觀念都是存在於人與人的關係之間。不了解人,也就不能了解當下的是非正邪觀念。

 

所以這簡單的一句話,就可見朱熹,尹焞這些宋朝理學家的功力所在了。

本質上,朱熹不是政治家,不是國師,更不是領袖,他活著的時候只不過是一個有修行追求的儒家哲學家。他從來沒有想過在後世自己的《四書章句集注》能成為官方哲學的代表和科舉考試的標準答案。

因為這種事情在他之前的近兩千年歷史中從未出現過。朱熹的書,是寫給其他理學家,其他儒家修行人讀的,不是寫給全國人民讀的。他強調的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是用來約束其他儒家修行人的,不是用來約束全國人民的。

 

任何哲學家,當他的哲學成為了一個時代的官方哲學,成為了標準答案的時候,都是一個悲劇。

 

就像當代,除了黨校和馬列學院的學究們,普通中國人有多少會像了解康德海德格爾的哲學一樣,有興趣了解馬克思的哲學?誰在上大學時候學的相關內容,不是一畢業就首先原封不動還給老師?

 

但是,廣莫相信,很多人對馬克思哲學的了解,並不比對他和女傭私生子的傳聞了解的多。相似的悲劇,也在朱熹的哲學身上發生,而且還會繼續下去。

聲明:此公眾號文章如非特別註明均為原創。轉載請聯繫本人並註明出處,個人轉載內容至朋友圈或群聊,無需特別申請版權許可。對廣莫曰最簡單的支持方式就是分享文章到朋友圈,感謝。

作者微信:xiyu605, 廣莫先生。

QQ群:435212005。群文件會不定期上傳往期文章合輯。

本文配圖作者是廣莫的十三徒弟,感謝十三爺慷慨賜圖。

如願欣賞更多畫作,請加十三爺微信:cl13046494577,幸福的鈴聲



相關焦點

  • 儒家思想及核心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以孔子的思想作為總指導的,它以「仁」為核心思想,以「仁義禮智信」為主要行為準則,注重權利與義務的統一,尊重人的本性與情感
  • 儒家的核心思想「仁」是什麼?
    圖片來自網絡儒家的「仁」是什麼「仁」是儒家最基本的社會倫理範疇,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其他的禮、義、廉、恥、孝、悌、忠所以,了解儒家思想,首先就要理解儒家的「仁」的基本涵義。「仁」的本意是親和的意思,指人和人之間互相親愛。《說文解字》仁,親也。孔子明確提出:仁者,愛人。儒家認為應當用「仁」來處理倫理社會關係,主張人和人之間應該互相尊重、互助和友善,而孝悌則是「仁」的根本。在孔子看來,人應該友愛大眾,親近賢德的人(《論語·學而》)。
  • 《論語》二十篇,哪篇最重要?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麼?
    很多研究者都認為《論語》的第四篇《裡仁》是整部《論語》中最重要的一篇。 因為這一篇的核心就是圍繞著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來展開的。
  • 【論語導讀】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15.24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上一章孔子講君子不以言舉人,亦不以人廢言,接下來這一章子貢提了一個高難度的問題給孔子
  • 淵回國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理學,心學核心思想是啥?
    淵回國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理學,心學核心思想是啥?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包括理學心學,這些一般都屬於儒家思想文化的範疇。儒家思想在這次抗擊疫情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我們去看世界上各個民族國家地區,抗擊疫情處理的比較好的都是受儒家思想文化影響的地區。這個說的有點遠,我們收回來。
  • 儒家思想對傳統行政文化的影響
    一、儒家思想是傳統行政文化的最重要的思想源   傳統行政文化是在傳統社會形成的行政觀念、行政制度及行政行為的總和,在傳統行政文化中,居於核心地位的是行政觀念或行政價值取向。我國傳統行政文化十分豐富,既有來自儒家思想的,也有來自道家、法家等其他思想流派的,但總體上,這種觀念體系仍以儒家思想為主。
  • 「內聖外王」的說法出自《莊子》,為何會成為儒家的核心思想?
    在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裡,儒家思想一直佔據著主導地位,其核心就是關於理想人格的塑造,簡而言之,即所謂的「內聖外王」四個字,這是中國古代修身為政的最高標準,也是儒家的基本命題。「內聖」是指在內在精神修養方面達到聖人的精神境界,「外王」則是在現實社會中建功立業,實現儒家「天下大治」的社會理想。然而,「內聖外王」的說法卻來自道家的莊子。
  • 讀《論語》有感——以「仁孝關係」為核心的儒家「孝」觀念簡論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被稱為儒家經典之一的《論語》就把"仁"作為其思想的核心。據統計,孔子在《論語》中18次提到"孝",提到了與"孝"相關的5個部分,如"父母惟憂其病",即子女在父母生病時要照顧好父母。因此,"孝"是《論語》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仁"與"孝"相互獨立、不可分割的關係中,"孝"表達和傳遞了什麼樣的理念?
  • 你想了解儒家思想嗎?看看《論語》:讀《季氏將伐顓臾》
    你想了解儒家思想嗎?看看《論語》——讀《季氏將伐顓臾》文/高登權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在中國封建王朝的治國理政當中,主要是以儒家的治國思想為主,兼有道家法家等各家各派的思想。所以說儒家思想作為中國古代治國理政的主要思想,有很多精華的內容仍然為今天我們所用。儒家思想的主要內容體現在儒家創始人孔子的《論語》當中,今天論語中的很多文章都還是我們學習的精華。下面我們來看一下《論語》中的《季氏將伐顓臾》: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
  •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禮」還是「仁」
    教師的繼續教育每年都有,老師們在網絡上可以與教育專家來一次思想的溝通,這保證了教師們每時每刻都能學到最前沿的教育理論和技術,這是非常有好處的。這幾天我登陸中國教師教育網,選了山東曲阜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袁梅老師的課《國學與教師禮儀》,袁梅老師是文學博士,碩士生導師,看了她的介紹,我很欽佩她。
  • 儒家經典之作《論語》為何能影響後世幾千年?
    儒家經典《論語》是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追記孔子的言行思想編纂而成,以記言為主,「論」是論纂的意思,「語」是話語,經典語句,箴言,「論語」即是論纂語言。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是儒家思想和中國文化最重要的典籍 「為政以德」的主張,認為治國要以道德教化為基礎;為改變當時「天下無道」的局面,恢復社會安定,他提出以「仁」為核心的道德思想體系,並致力於道德教育。
  • 儒家的倫理思想以道德問題為核心,一種典型的倫理型人文主義學說
    以仁愛為基點的倫理思想儒家的倫理思想以道德問題為核心,是一種典型的倫理型人文主義學說。其中,「仁」是儒家道德理論的基本原則,是各種道德規範道德要;求的基本出發點,儒家的道德規範體系正是以仁」為核心展開的。
  • 論語新解:「學而篇」三句格言,蘊含儒家教育理念、格物致知思想
    這三句話,是《論語》的開端。而《論語》殊不簡單,是儒家思想的精華。因此筆者認為,應當從更深遠的層次,結合每個人的人生閱歷,去儘可能地展開無窮無盡的想像力,充分理解。畢竟,聖人之言,怎麼深刻解讀,都不過份。
  • 《漫畫儒家思想》內容簡介
    《漫畫儒家思想》內容簡介 發表時間:2011-03-09   來源:中國文明網《漫畫儒家思想》上冊《漫畫儒家思想》下冊  《漫畫儒家思想》是蔡志忠對儒家經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的解讀,最終用漫畫的形式表現出來
  • 論語的思想和作用
    學習《論語》有什麼用?《論語》的作用可大了。舉個例子,當年趙匡胤能建立宋政權,就是因為他的軍師趙普心中的半部論語,因此這個典故也被喚作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是我國儒家思想的精髓之作,它的用途簡而言之就是孔子的九字思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 古代儒家重要思想典籍——《論語》,這是對人性倫理道德的闡述
    於是把餘下來的精力放在教育這件事上,和門下弟子交流,後來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整理這些語句,從而成了《論語》這本書。孔子的學說一直到漢朝才被重視起來,那時有一個大儒,名叫董仲舒,他把先哲思想進行整合,提出「擺出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當然這裡的「儒」是經他整理之後得出來的「新概念」。
  • 「仁愛」「愛人」的儒家思想體系內涵
    因此,「仁」所傳達的就是一種愛人的思想情感,而這種思想情感也更多地貫徹到人們的行動和言語之中。儒家所講的「愛人」始於「愛親」,「仁者,人也,親親為大」,仁愛是人自身所具備的的一種優秀品質,以愛與自己血緣關係最近的親人為尊。「愛親」明確的指向人們所熟知的日常親情,即父母和子女之間的愛以及兄弟之間的愛。
  • 孔子思想的核心到底是什麼?
    馬振鐸《仁·人道:孔子的哲學思想》(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版)把孔子作為哲學家來研究,認為孔子的哲學就是以「仁」為核心建構起來的,孔子的哲學是以仁——人道為核心的「人的哲學」,其基本問題是人的本質是什麼以及由此引申出的人道問題,孔子的全部思想都是圍繞這一基本問題展開的。
  •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論語之重新解釋)
    朱熹《論語集注》:仁者,本心之全德。克,勝也。己,謂身之私慾也。復,反也。禮者,天理之節文也。為仁者,所以全其心之德也。蓋心之全德,莫非天理,而亦不能不壞於人慾。故為仁者必有以勝私慾而復於禮,則事皆天理。這裡,出現了天理與人慾兩個概念。本源在於,朱熹創立理學,用「天理與人慾」這一對範疇為基礎,來解釋包括論語在內的儒家經典。本章即是朱熹運用這一對範疇作出的引申解釋。
  • 陝西教師招聘考試備考資料:儒家教育思想簡介
    一、儒家思想來源(一)儒家為什麼稱"儒"家?儒是什麼意思?何時有儒這個名稱?1.子謂子夏曰:"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儒"為學者之稱——《四書直解》)——《論語·雍也》2.《墨子》《非儒》篇——儒者曰:"親親有術,尊賢有等"3.莊子概括儒家思想為"內聖外王"4.《荀子》《儒效》篇(儒者的作用)——大儒的社會價值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