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這是《論語·學而第一》的最後一章。很簡單,一句話。朱熹的集注也只有一句話。尹氏曰,君子求在我者,故不患人之不己知。不知人,則是非邪正或不能辨,故以為患也。
朱熹這部《四書章句集注》寫了三四十年,最後在這一章中,依然只留下了尹焞的這一句話,可見這句話的份量。
因為這句話點出了儒家思想體系最要命,也是在後世最經常被誤解的關鍵。求在我。
直至今天,很多人都會認為儒家思想關注的是社會,是人倫,是社會的每個成員應該怎麼做。這是個天大的誤會!儒家思想關注的核心,和道家一樣,是自己,是自己該怎麼做,自己要成為一個怎麼樣的人。
任何思想體系的擁躉,都必然希望小到自己身邊,大到全體人類,都成為像自己這樣的人。就連道家也不例外。只不過道家的邏輯重玄到極致,就會出現如果自己以有為法要求別人,自己將不再是自己希望的樣子。所以只能以無為法影響別人。比如說,這個人不是我希望的樣子,那麼就讓他從自己的世界中消失。而道家追求的境界,社會上能達到的人口比例太少。
但是儒家對於人的要求,是可以令大部分人達到的。而且後世,儒家思想也擁有了以自己的體系,要求所有社會成員的官方地位。於是,越來越多的人就會誤解,認為儒家是要求別人的。
準確來說,儒家追求的是,首先自己成為賢人,其次希望在自己的影響下,讓更多的人成為自己這樣的賢人。如果自己不是賢人,那麼自己先努力達到。
所以孔子講君子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因為君子,也就是儒家思想的信奉者,首先要修煉的是自己的境界,自己的境界不是與人比較確定其價值的,無論有多少人了解自己,自己的境界價值是恆定的。而需要被別人了解的,也是與別人比較才能確定其價值的,是知識和技能。
打個比方,認識五千個漢字的成年人,沒有任何價值,因為滿大街都是。而認識五千個漢字的三歲小孩,就會被人驚嘆稱讚,因為罕見而已。又比如會用筷子在中國不算是技能,但是在外國,或許就會被外國友人羨慕。
儒家追求的不是知識和技能,而是自己的境界。知識和技能只是明事理,辨正邪的工具。所以,不需要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
但是,接下來話鋒一轉,講君子是應該擔心自己不了解別人的。這裡尹焞的註解同樣精彩。他說,不了解別人,就不能辨別是非邪正。
廣莫之前的文章講過,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是正,什麼是邪。不是宇宙大道中的固定屬性,而是在人與人的社會環境中,隨著時間空間和社會生產力的變化,隨之不斷變化的。所以這些觀念都是存在於人與人的關係之間。不了解人,也就不能了解當下的是非正邪觀念。
所以這簡單的一句話,就可見朱熹,尹焞這些宋朝理學家的功力所在了。
本質上,朱熹不是政治家,不是國師,更不是領袖,他活著的時候只不過是一個有修行追求的儒家哲學家。他從來沒有想過在後世自己的《四書章句集注》能成為官方哲學的代表和科舉考試的標準答案。
因為這種事情在他之前的近兩千年歷史中從未出現過。朱熹的書,是寫給其他理學家,其他儒家修行人讀的,不是寫給全國人民讀的。他強調的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是用來約束其他儒家修行人的,不是用來約束全國人民的。
任何哲學家,當他的哲學成為了一個時代的官方哲學,成為了標準答案的時候,都是一個悲劇。
就像當代,除了黨校和馬列學院的學究們,普通中國人有多少會像了解康德海德格爾的哲學一樣,有興趣了解馬克思的哲學?誰在上大學時候學的相關內容,不是一畢業就首先原封不動還給老師?
但是,廣莫相信,很多人對馬克思哲學的了解,並不比對他和女傭私生子的傳聞了解的多。相似的悲劇,也在朱熹的哲學身上發生,而且還會繼續下去。
聲明:此公眾號文章如非特別註明均為原創。轉載請聯繫本人並註明出處,個人轉載內容至朋友圈或群聊,無需特別申請版權許可。對廣莫曰最簡單的支持方式就是分享文章到朋友圈,感謝。
作者微信:xiyu605, 廣莫先生。
QQ群:435212005。群文件會不定期上傳往期文章合輯。
本文配圖作者是廣莫的十三徒弟,感謝十三爺慷慨賜圖。
如願欣賞更多畫作,請加十三爺微信:cl13046494577,幸福的鈴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