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1] 《新潮》第一卷第二號,1919年2月1日。參丁守和主編:《中國近代啟蒙思潮》中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
[2]《新青年》月刊第六卷第六號,1919年11月,署名唐俟。
[3] 本文所引《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均參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1983年),頁碼不詳註。
[4]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下冊),北京:中華書局,第1289頁。下引同此,頁碼不詳註。
[5] 《孟子·離婁上》載:「曾子養曾皙,必有酒肉。將徹,必請所與。問有餘,必曰「有」。曾皙死,曾元養曾子,必有酒肉。將徹,不請所與。問有餘,曰「亡矣」。將以復進也。此所謂養口體者也。若曾子,則可謂養志也。」
[6] [唐]李隆基注,[宋]邢昺疏:《孝經註疏》,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3頁、第28頁。
[7] 謝幼偉《孝與中國文化》中語。轉引自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1頁。
[8] 參黃啟祥:《孝的哲學基礎——評<家與孝:從中西間視野看>》,《中華讀書報》2017年3月1日。
[9] 如:「我兒,要聽你父親的訓誨,不可離棄你母親的法則。」(《箴言》1:8)「不忍用杖打兒子的,是恨惡他;疼愛兒子的,隨時管教。」(《箴言》13:4)「趁有指望,管教你的兒子,你的心不可任他死亡。」(《箴言》19:18)「管教你的兒子,他就使你得安息,也必使你心裡喜樂。」(《箴言》29:17)
[10] 張祥龍:《家與孝——從中西間視野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7年,第110頁。
[11] 李大釗:《由經濟上解釋中國近代變動的原因》,《新青年》第7卷第2號,1920年1月1日。
[12] 筆者對此有專文論析。參劉強:《<論語·微子篇>「不仕無義」新詮——兼論儒學「君臣之義」的人學意涵與現代價值》,原載《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3期。
[13] 幹寶《搜神記》卷三:「宣帝之世,燕、岱之間,有三男共取一婦,生四子,及至將分妻子而不可均,乃致爭訟。廷尉範延壽斷之曰:『此非人類,當以禽獸從母不從父也。』請戮三男,以兒還母。」
[14] 張祥龍:《家與孝——從中西間視野看》,第89頁。
[15] 張祥龍:《家與孝——從中西間視野看》,第145頁。
[16] 張祥龍:《家與孝——從中西間視野看》,第97頁。
[17] 轉引自張祥龍:《家與孝——從中西間視野看》,第68頁。
[18] [美]阿瑟·科爾曼,莉比·科爾曼:《父親:神話與角色的變換》,上海:東方出版社,1998年,第74-75頁。
[19] [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張仲實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54、56頁。
[20] [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第68頁。
[21] 陳獨秀:《獨秀文存》,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5-6頁。
[22] 吳虞:《吃人與禮教》,《新青年》第六卷第六號,1919年11月1日。
[23]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下冊),北京:中華書局,第1373-1374頁。
[24] 劉強:《有竹居新評世說新語》,長沙:嶽麓書社,2013年,第13頁。
[25] 女性反對性侵的維權運動。2017年10月,好萊塢製片人哈維·韋恩斯坦性騷擾醜聞曝光,女星艾麗莎·米蘭諾轉發了自己朋友的「Me too」口號,並附上文字:「如果你曾受到性侵犯或性騷擾,請用『我也是』(MeToo)來回復這條推文。」米兔,即Me Too或MeToo,直譯為「我也是」,中文音譯為「米兔」,象徵著弱小對象被強勢一方所侵犯。「米兔運動」作為女性反抗「性侵」的維權運動,迅速由美國蔓延至全世界。
[26] 鄧曉芒《靈之舞》。參氏著:《文學與文化三論》,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08-109頁。
[27] [美]阿瑟·科爾曼,莉比·科爾曼:《父親:神話與角色的變換》,第76頁。
[28] 劉強:《論語新識》,長沙:嶽麓書社,2016年,第498頁。
[29] [德]馬克斯·韋伯:《儒教與道教》,洪天富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65頁。
[30] 馬克斯·舍勒:《人在宇宙中的地位》。轉引自[德]恩斯特·卡西爾:《人論》,甘陽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年,第29頁。
[31] [清]焦循:《孟子正義》(下冊),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第554頁。
[32] [德]馬克斯·韋伯:《儒教與道教》,第156頁。
[33] 鄧曉芒《靈之舞》。參氏著:《文學與文化三論》,第155-156頁。
[34] 錢穆:《四書釋義》,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第 193頁。
[35] 參見《宋元學案》卷十三《明道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第540、552頁。
[36] 王守仁:《王陽明全集》(下),吳光等編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967頁。
[37] 杜維明、東方朔:《杜維明學術專題訪談錄——宗周哲學之精神與儒家文化之未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117頁。
[38]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367頁。
[39] 郭沫若:《十批判書》,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年,第78頁。
[40] [清]顧炎武《日知錄》卷一七「正始」條。張京華:《日知錄校釋》,長沙:嶽麓書社,2011年,第557-558頁。
[41] 牟宗三:《道德的理想主義》,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0年版,第9-10頁。
[42] 秋風:《我為什麼跪孔子》,《南方都市報》2012年8月20日。
[43]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二編》,三聯書店2001年,第285頁。
[44] 錢穆:《國史大綱》修訂本,上冊,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第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