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中著述 | 人禽之辨:中國傳統文化之始基

2021-02-19 明倫書院

【注釋】

[1] 《新潮》第一卷第二號,1919年2月1日。參丁守和主編:《中國近代啟蒙思潮》中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

[2]《新青年》月刊第六卷第六號,1919年11月,署名唐俟。

[3] 本文所引《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均參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1983年),頁碼不詳註。

[4]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下冊),北京:中華書局,第1289頁。下引同此,頁碼不詳註。

[5] 《孟子·離婁上》載:「曾子養曾皙,必有酒肉。將徹,必請所與。問有餘,必曰「有」。曾皙死,曾元養曾子,必有酒肉。將徹,不請所與。問有餘,曰「亡矣」。將以復進也。此所謂養口體者也。若曾子,則可謂養志也。」

[6] [唐]李隆基注,[宋]邢昺疏:《孝經註疏》,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3頁、第28頁。

[7] 謝幼偉《孝與中國文化》中語。轉引自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1頁。

[8] 參黃啟祥:《孝的哲學基礎——評<家與孝:從中西間視野看>》,《中華讀書報》2017年3月1日。

[9] 如:「我兒,要聽你父親的訓誨,不可離棄你母親的法則。」(《箴言》1:8)「不忍用杖打兒子的,是恨惡他;疼愛兒子的,隨時管教。」(《箴言》13:4)「趁有指望,管教你的兒子,你的心不可任他死亡。」(《箴言》19:18)「管教你的兒子,他就使你得安息,也必使你心裡喜樂。」(《箴言》29:17)

[10] 張祥龍:《家與孝——從中西間視野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7年,第110頁。

[11] 李大釗:《由經濟上解釋中國近代變動的原因》,《新青年》第7卷第2號,1920年1月1日。

[12] 筆者對此有專文論析。參劉強:《<論語·微子篇>「不仕無義」新詮——兼論儒學「君臣之義」的人學意涵與現代價值》,原載《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3期。

[13] 幹寶《搜神記》卷三:「宣帝之世,燕、岱之間,有三男共取一婦,生四子,及至將分妻子而不可均,乃致爭訟。廷尉範延壽斷之曰:『此非人類,當以禽獸從母不從父也。』請戮三男,以兒還母。」

[14] 張祥龍:《家與孝——從中西間視野看》,第89頁。

[15] 張祥龍:《家與孝——從中西間視野看》,第145頁。

[16] 張祥龍:《家與孝——從中西間視野看》,第97頁。

[17] 轉引自張祥龍:《家與孝——從中西間視野看》,第68頁。

[18] [美]阿瑟·科爾曼,莉比·科爾曼:《父親:神話與角色的變換》,上海:東方出版社,1998年,第74-75頁。

[19] [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張仲實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54、56頁。

[20] [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第68頁。

[21] 陳獨秀:《獨秀文存》,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5-6頁。

[22] 吳虞:《吃人與禮教》,《新青年》第六卷第六號,1919年11月1日。

[23]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下冊),北京:中華書局,第1373-1374頁。

[24] 劉強:《有竹居新評世說新語》,長沙:嶽麓書社,2013年,第13頁。

[25] 女性反對性侵的維權運動。2017年10月,好萊塢製片人哈維·韋恩斯坦性騷擾醜聞曝光,女星艾麗莎·米蘭諾轉發了自己朋友的「Me too」口號,並附上文字:「如果你曾受到性侵犯或性騷擾,請用『我也是』(MeToo)來回復這條推文。」米兔,即Me Too或MeToo,直譯為「我也是」,中文音譯為「米兔」,象徵著弱小對象被強勢一方所侵犯。「米兔運動」作為女性反抗「性侵」的維權運動,迅速由美國蔓延至全世界。

[26] 鄧曉芒《靈之舞》。參氏著:《文學與文化三論》,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08-109頁。

[27] [美]阿瑟·科爾曼,莉比·科爾曼:《父親:神話與角色的變換》,第76頁。

[28] 劉強:《論語新識》,長沙:嶽麓書社,2016年,第498頁。

[29] [德]馬克斯·韋伯:《儒教與道教》,洪天富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65頁。

[30] 馬克斯·舍勒:《人在宇宙中的地位》。轉引自[德]恩斯特·卡西爾:《人論》,甘陽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年,第29頁。

[31] [清]焦循:《孟子正義》(下冊),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第554頁。

[32] [德]馬克斯·韋伯:《儒教與道教》,第156頁。

[33] 鄧曉芒《靈之舞》。參氏著:《文學與文化三論》,第155-156頁。

[34] 錢穆:《四書釋義》,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第 193頁。

[35] 參見《宋元學案》卷十三《明道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第540、552頁。

[36] 王守仁:《王陽明全集》(下),吳光等編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967頁。

[37] 杜維明、東方朔:《杜維明學術專題訪談錄——宗周哲學之精神與儒家文化之未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117頁。

[38]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367頁。

[39] 郭沫若:《十批判書》,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年,第78頁。

[40] [清]顧炎武《日知錄》卷一七「正始」條。張京華:《日知錄校釋》,長沙:嶽麓書社,2011年,第557-558頁。

[41] 牟宗三:《道德的理想主義》,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0年版,第9-10頁。

[42] 秋風:《我為什麼跪孔子》,《南方都市報》2012年8月20日。

[43]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二編》,三聯書店2001年,第285頁。

[44] 錢穆:《國史大綱》修訂本,上冊,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第1頁。

相關焦點

  • 如何理解傳統儒家的「人禽之辨」?
    人禽之辨是儒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尤其在孟子思想中佔有重要地位,但應如何理解傳統儒家的人禽之辨?則是儒學發展中面臨的一個新的理論課題。2016年10月22日,在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主辦的「孟子思想的當代意義」學術研討會上,與會學者對這一問題展開了深入討論。復旦大學楊澤波教授指出,傳統儒家討論人禽之辨,旨在強調人有善性而禽獸沒有,善性是「人之為人」的根本屬性。
  • 重新認識儒家的「人禽之辨」
    ,尤其在孟子思想中佔有重要地位,但應如何理解傳統儒家的人禽之辨?則是儒學發展中面臨的一個新的理論課題。2016年10月22日,在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主辦的「孟子思想的當代意義」學術研討會上,與會學者對這一問題展開了深入討論。復旦大學楊澤波教授指出,傳統儒家討論人禽之辨,旨在強調人有善性而禽獸沒有,善性是「人之為人」的根本屬性。但歷史發展到今天,隨著人們對動物世界的深入了解,發現動物與人的行為有不少相似之處,並非完全沒有「善」的行為。
  • 鈕則圳:朱子「道心人心說」新探——與孟子「人禽之辨」比較
    以往學界對於朱子道心人心說的研究並未注意到其與孟子視域下的「人禽之辨」問題具有緊密關聯:道心人心「雜於方寸之間」的關係與孟子所言人禽間的「幾希」差別具有極強的相似性;道心人心實質上可對應於孟子所言「大體」「小體」;道心人心說與人禽之辨都可以導向道德選擇以及成聖工夫的問題。明晰朱子「道心人心說」與孟子「人禽之辨」的關聯性,可以為我們研究道心人心問題提供更為多元的思考維度。
  • 浙大、復旦等高校教授辯論儒家「人禽之辨」對「人工智慧」的影響
    他首先指出「人禽之辨」的前提是「萬物一體」,「人」「禽」是處於同一生存序列的,而「辨」的目的則是要把「人」從「萬物」中分離出來。「人禽之辨」代表了人的自覺。人只有實現了與自然界其他萬物的分離,人才真正成為人。就此而論,「人機之辨」的基礎與「人禽之辨」並不相同。
  • 觀點丨楊柳岸:人禽之辨的基本結構與功能——以孟子、朱子和船山為中心
    人禽之辨是基於人與動物的同異關係(而非互動關係)來討論「人是什麼」的議題;自春秋時期誕生,貫穿於整個中國哲學傳統;既是哲學人類學的問題,也是道德哲學的基本議題。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先秦時期,將人禽之辨視作是理性的突破,是對人性、人類與人倫的自覺;1或認為人禽之辨是對人之價值的發現。
  • 古代文學門派之爭,著述對後世影響,是中國文化的重要部分
    古文經學派具有雄厚實力,賈逵、服虔、馬融、許慎等人都是著名的古文大師,他們的著述對後世影響很大。漢儒治經,訓詁之學大為發展。經學家注釋「既已乖離,博學者又不思多聞闕疑之義,而務碎義逃難便辭巧說,破壞形體。
  • 禽經
    《禽經》一卷,舊本題師曠撰。晉張華注。漢、隋、唐諸志及宋《崇文總目》皆不著錄。其引用自陸佃《埤雅》始,其稱師曠亦自佃始。其稱張華注則見於左圭《百川學海》所刻。考書中鷓鴣一條,稱晉安曰懷南,江右曰逐隱,春秋時安有是地名?其偽不待辨。
  • 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基備考:傳統文化之年齡與稱謂
    【導讀】寧夏華圖事業單位考試網同步寧夏華圖發布: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基備考:傳統文化之年齡與稱謂,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         2021年事業單位考試備考資料: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基備考:傳統文化之年齡與稱謂由寧夏華圖教育整理髮布,更多備考資料可訪問寧夏華圖 事業單位考試備考資料頁獲取。 》》》》點擊預約:2021寧夏事業單位公告《《《《《
  • 中國傳統文化之中醫魅力
    目前人類面臨的最大危機就是多種原因造成的健康危機,中國傳統文化及中醫擔當著重要使命。中醫興則文化興,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一場突如其來的「非典」,中醫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沒有讓中醫抬起頭來,依然是西醫主體的醫療思想和觀念,所以又來了這場「新冠」。幸好,關鍵時刻,中央果斷決策,中醫上場,那一刻,我們看到了中國中醫、中國傳統文化崛起的希望,無數古老華夏文明的靈魂為之振奮。
  • 王陽明: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是明代思想家王陽明的話,出自學生記錄其言行的《傳習錄》,其中學生陸澄記的是:「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聖學只一個功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事」。關於知與行的關係,王陽明強調過多次,學生們也覺得這種觀念很重要,也不止一次地加以記錄。
  • 中國傳統文化之天地君親師
    心,宋之分野也。景公憂之。司星子韋曰:"可移於相。"景公曰:"相,吾之股肱。"曰:"可移於民。"景公曰:"君者待民。"曰:"可移於歲。"景公曰:"歲饑民困,吾誰為君!"子韋曰:"。君有君人之言三,宜有動。"於是候之,果徙三度。用現代科學來看熒惑守心是指火星出現在心宿二(天蠍座α星)附近,在古代人們將它看成大兇之兆。
  • 義利之辨
    這一段短短的對話讓《孟子》開章明義,孟子思想最核心的「義利之辨」也和盤託出。君主、官員、百姓對「義利」都有著自己的「辨」,在「義」這樣的內在道德準則和「利」這樣的外在結果之間的「義利之辨」橫亙在孟子之後的中國時空,作為無形的力量,左右著中國社會的歷史進程。
  • 中國傳統文化之近代國學大師
    不僅像「中華民族」這樣的稱謂始自他的口中,而且像「政治」、「經濟」、「科技」、「組織」、「幹部」等等詞彙,皆始於他的筆下。梁啓超堪稱20世紀中國最傑出的「國學大師」。章太炎,1869年~1936年初名學乘,字枚叔。後改名絳,號太炎。浙江餘杭人。 清末民初思想家,史學家,小學大師,樸學大師,國學大師,民族、。
  •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 上音人社會實踐獲佳績
    涵蓋6個團隊類型:國情社情觀察團7個;教育關愛服務團2個;理論普及宣講團6個;美麗中國實踐團4個;文化建設4個;文化藝術服務團7個。值得一提的是,「滬鄂同心、守望相助」雲輔導項目與管弦系「心之所向守初心 學思踐悟擔使命」項目,憑藉豐富的實踐成果和老師同學們不懈努力,獲得2020年「知行杯」上海市大學生社會實踐項目一等獎和三等獎的好成績。
  • 二十一世紀的「夷夏之辨」?
    近來網絡上有一批人從對滿清的不滿逐漸發展為敵視一切非漢族之朝代、文化等,進而將元、清一代稱之為「亡國」,若僅僅以漢族的角度而言,或者說以宋、明之遺民而言,「亡國」一說,無可非議。但是若將其範圍擴大,視之為整個中國的滅亡,恐怕是不可取了。然而的確不乏其人。
  • 敬老愛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一切善德之始,一切幸福之源
    敬老愛老助老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先輩傳承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在我們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中,重視人倫道德、講究家庭和睦是我們文化傳統中的精華,也是中華民族強大凝聚力與親和力的具體體現。中國古代就有「臥冰求鯉」、「親嘗湯藥」等24孝的故事。
  • 樓宇烈:義利之辨
    義利之辨人道義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人們認為萬物(包括人類)都由天地所生,而人則是萬物之靈。
  • 人與城相得益彰:弘一法師在泉州、漳州、廈門的著述活動
    作為中國近代新文化運動早期的活動家,李叔同是公認的20世紀中國文化大師之一。1918年8月19日,李叔同決然捨棄嬌妻麟兒,毅然摒棄如日中天的世俗事業,在杭州虎跑寺正式披剃為僧。弘一法師出家24年,在閩南弘法時間長達14年之久。箇中因緣,主要應與律宗在閩南影響較大、信徒眾多有關。
  • 凱撒文化《從前有座靈劍山》、《銀之守墓人》入選「2019年中國...
    活動匯聚了產業鏈上下遊文化傳媒企業、學界代表,共同探討國內IP開發培育新趨勢及特點。在「2019年中國超級潛力IP」頒獎典禮上,凱撒文化旗下重點IP項目《從前有座靈劍山》和《銀之守墓人》雙雙入選「2019年中國超級潛力IP」。近日,由證券時報聯合芒果超媒股份有限公司共同舉辦的「IP價值挖掘與產業協作研討會」在湖南長沙舉行。
  • 先秦時期的義利之辨
    義利之辨是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史上的核心問題,是先秦時期公私之辨展開的主要形式。程顥曰:「天下之事,唯義利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