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富與貴,人之所欲也

2020-12-14 把書讀薄

前幾年,國內有一個房地產研究專家曾對自己的學生說過一句語驚全中國的話:「當你40歲時,沒有4千萬身價不要來見我,也別說是我學生———這是我對研究生的要求。」

他說,「培養其財富意識是我工作內容之一,當然前提是合理合法致富。自己富了……社會貢獻大,也幫助了低收入者,並避免自己、家屬及親屬成為社會負擔。對高學歷者來說,貧窮意味著恥辱和失敗。」

「沒四千萬別說是我學生」,我喜歡這句話,儘管我到四十歲的時候,可能連四十萬都沒有。知識,本來就應該讓人富裕。知識不能使人成就,不能使人富足,鼓動別人學習就會流於空洞的說教。更何況,如今已是知識經濟時代了,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就是財富。知識如不能成就財富,那什麼該成就財富呢?人們受教育為了什麼,不要告訴我,只是懂得做人的道理,學會生存,教育也應告訴學生如何更好地生活,從這個意義理解,貧窮難道不是教育的失敗嗎?

有人說,如此人生價值標準,有辱「師門」,有辱教育工作者。「孔子最欣賞的弟子是一簞食、一瓢飲的顏回,『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曾被放大在我們的教室牆壁上」。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但是孔子是主張非清貧無以明志嗎?孔子說過:「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意思是,財富如果是可以求得的,就是去當一名手拿皮鞭的下等差役,我也去做。如果不可以求得,我還是做我所愛好做的事吧。我們最久負盛名的師者排斥金錢嗎?孔子又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孔子只是認為富貴應該靠更當途徑獲取,他只是不喜歡不義之財罷了。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連孔子都早認識到這一點,今人又為何不能大大方方地追求財富呢?沒必要誰一高調追逐錢財,就覺得庸俗,甚至道德淪喪,就用道德的大棒加以圍追堵截。誰說有錢品德就不高尚,誰說為富就一定不仁,誰說知識分子就得該固守清貧?知識成就了財富,才能讓更多人追求知識,知識分子富裕了,他們才有能力做他們喜歡做的的事,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兼濟天下」。讓有知識的人富裕吧,教育從來就不應該鼓勵貧窮。

相關焦點

  •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窮困和下賤,這是人人所厭惡的;不用正當的方法去拋掉它,君子不擺脫。君子拋棄了仁德,怎樣去成就他的聲名呢?君子沒有吃完一餐飯的時間離開仁德,就是在倉猝匆忙的時候一定和仁德同在,就是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一定和仁德同在。 學生賞析 對於有錢有權的貴人們來說,孔子告誡了他們不能用不正當的手段得到錢財與地位。
  • 如何看待「富貴之人」?孔子給出了兩個維度!
    在他看來,「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嚮往富貴,討厭貧賤,乃是人之常情;所以他絲毫不掩飾自己對富貴的追求:「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果富貴可求的話,即使是替人執鞭的苦差事,他這個文化宗師也願意幹。
  • 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裡仁 •十二) 學生注釋  【譯文】子貢說:「我不想別人欺侮我,我也不想欺侮別人。」孔子說:「賜,這不是你能做到的。」孔子曾經說:「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一個可以「告諸往而知來者」的人也做不到。因此我覺得孔子的意思是:「沒有人可以做到的」。在我們平常的對話中經常有這樣的場景,一個人闡述了一種想法,另一個人說:「算了吧,你根本做不到的。」所有人都明白,第二個人並不是質疑第一個人的能力,而是質疑想法的可行性。同樣,孔子所質疑是子貢所說的這句話的可行性。這樣的設想自相矛盾。
  • 孔子如何看待財富
    首先,孔子認為財富是生存或者說生活的基礎,用他的話說就是人「焉能系而不食」!有一年,身為晉國中牟主官的佛肸造反,他邀請孔子前來議事。孔子聞訊後準備前往,子路很不高興,他認為佛肸為非作歹,孔子不應與其同流合汙。孔子為自己辯解說,他不會受佛肸行為影響,自己會保持高尚品節,出淤泥而不染。值得注意的是,孔子還給出了另外一個自己欲成行的理由,即生存說——「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 什麼樣的人能得到富貴?墨子與孔子的觀點有明顯的區別
    首先,墨子與孔子都不反對追求富貴,總體上而已把追求富貴視作一件有積極意義的事情,但前提是追求的過程和目的要合乎道義。《論語·述而》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孔子提倡獲取財富要做到取之有道。孔子雖然認為人人都想追求富貴,但是獲取手段不正道,「則仁者不處。「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 「仁」是孔子思想的精髓: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亂談:「仁」若當「仁德之人」解,此章翻譯為:和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美」,和沒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算不上「智」。「仁」若當「仁德之地」解,此章翻譯為: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是「美」,住在沒有仁德的地方算不上「智」。實際上兩者沒有本質區別,「仁德之人」所居當為「仁德之地」,「仁德之地」所居當是「仁德之人」。
  • 孔子與康德的在「道德」上的異同
    如果人沒有自由選擇,都是既定好的,也就無所謂人生的意義問題。而人生的意義這個問題之所以重要,很大程度也是因為人的生命的有限性。正如孔子的學生所說:」君子遠庖廚「,有德之人,不能夠把有限的生命,浪費在無謂的事情上。這樣以來,康德道德哲學的出發點必然是:人是自由的。而這也是孔子思想的出發點,子曰:我欲仁,斯仁至矣。
  • 《論語》17則,孔子之道一以貫之,仁者能夠安貧樂道,富貴不淫
    有仁德的人安於仁,有智慧的人順從仁。仁者能夠安貧樂道,能夠富貴不淫,無論貧賤或富貴,都能夠泰然處之,安之若素。3、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 何為「仁」,孔子10句話告訴你
    ——《論語·裡仁》 這一段話一開始是孔子對富貴的一個看法。他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在孔子看來,富貴是人人都想要的,但是關鍵在於以什麼樣的方式得到,如果使用不正當的方法得到的,那他就不接受。求仁不難,難的是擇仁、安仁,難的是面對富貴貧賤的取捨時是否依舊以仁為標準。
  • 《論語》|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夏朝的禮法我能闡述,可是他的後人卻難以證明。商朝的禮法我可以闡述,可是他的後人也無法證明。這是因為資料的記載與知禮之人太過缺乏的原因造成的,如果資料與知禮之人足夠的話,就能夠證明了啊!這是孔子對禮法缺失的遺憾,以及求真務實的態度。
  • 人之所欲也,權錢名利,沉浮於世,本心難求!
    孔子問於老子孔子到了周國境內,向老子詢問禮法。老子道:「小夥子,你想問的那些東西,創造它們的人早就掛了,骨頭都已經化沒了,只有他們的言論還流傳在世間;況且君子逢上好時候才能意氣風發,趕上不好的時候,那就是蓬頭垢面而行,奄奄如喪家之犬;我聽人說,優秀的商人財不露白,看起來好像捉襟見肘,君子有厚德,但是長得卻很愚鈍,沒什麼特點;你想通過禮法去掉自己身上的驕奢淫逸之氣,那完全沒必要,心所至,誠自開,我能告訴你的
  • 覺群少兒國學堂微課·論語|讓孩子從小學習為人處世之道
    此時,天氣正好,草木尚淺,人也入世不深。最相宜,一盞燈,一卷書。【譯文】孔子說:「沒有仁德的人不能夠長久地安於窮困,也不能夠長久地處於安樂之中。有仁德的人長期安心於推行慈愛精神,聰明的人認識到仁對他有長遠的利益而實行仁。」【原文】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 孔子始終說「可進則進,當退就要退」
    曾仕強教授《易經的智慧》——否從泰來篇(3)如何應對否境在否這種狀況之下孔子就講得很清楚「可仕則仕,不可仕則避」。你如果可以做,你就出來表現,不適合做就退隱。否卦大象說「天地不交」。就是說陰陽不互動。溝通不了,有話講不通,講了也沒有用。那怎麼辦呢?
  • 每日論語——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是出自《論語》麼?
    論語——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真正來源? 關於「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一句話是出自於孔子之口嗎?小編為此事重新查閱了《論語》全書,並沒有發現「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說法。所以,並不是所有與君子有關的言論都是出自孔子之口的。那如果不是出自《論語》又是來自何處呢?
  • 9月28日,孔子聖誕!你最喜歡孔子的哪句名言?
    ——孔子 《論語》5、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孔子 《論語》6、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 心所 欲不逾 矩。 ——孔子 《論語》7、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 任繼愈論孔子德政思想
    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為政》)舉直即舉賢才,舉用賢德之人,令奸佞之臣不能得志,天下就能政治清明,老百姓就會心服。反之,舉用奸佞之臣,使賢德之人不得志,天下昏亂,老百姓就要造反。所以,舉用賢才是使天下政治清明,百姓心服的最關鍵的因素。
  • 為政以德:孔子治國安邦的政治綱領
    人要生存,首先要有衣食住行的保障,沒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就談不上其他方面的發展。孔子雖然讚賞顏淵「安貧樂道」,但不意味他喜歡貧困。「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安於貧,但不追求貧。有了人口以後,孔子主張「富之」,發展經濟,不斷改善他們的生活,過好日子,享受人生。第三,發展教育。
  • 論子張氏之儒與孔子思想的差異
    因為子張氏之儒並沒有忽視執政者本身是有欲望的事實,他們把執政者本人當成了有血有肉、具有血氣心知的人,這是正面對待政治遊戲規則的一種勇氣,這正是政治學的一種理性精神。本來,孔子並不是不承認人是有各種欲望的,孔子曾經就明確表示過:「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論語·裡仁》)孔子甚至還不無失望、悲觀地說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