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年,國內有一個房地產研究專家曾對自己的學生說過一句語驚全中國的話:「當你40歲時,沒有4千萬身價不要來見我,也別說是我學生———這是我對研究生的要求。」
他說,「培養其財富意識是我工作內容之一,當然前提是合理合法致富。自己富了……社會貢獻大,也幫助了低收入者,並避免自己、家屬及親屬成為社會負擔。對高學歷者來說,貧窮意味著恥辱和失敗。」
「沒四千萬別說是我學生」,我喜歡這句話,儘管我到四十歲的時候,可能連四十萬都沒有。知識,本來就應該讓人富裕。知識不能使人成就,不能使人富足,鼓動別人學習就會流於空洞的說教。更何況,如今已是知識經濟時代了,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就是財富。知識如不能成就財富,那什麼該成就財富呢?人們受教育為了什麼,不要告訴我,只是懂得做人的道理,學會生存,教育也應告訴學生如何更好地生活,從這個意義理解,貧窮難道不是教育的失敗嗎?
有人說,如此人生價值標準,有辱「師門」,有辱教育工作者。「孔子最欣賞的弟子是一簞食、一瓢飲的顏回,『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曾被放大在我們的教室牆壁上」。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但是孔子是主張非清貧無以明志嗎?孔子說過:「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意思是,財富如果是可以求得的,就是去當一名手拿皮鞭的下等差役,我也去做。如果不可以求得,我還是做我所愛好做的事吧。我們最久負盛名的師者排斥金錢嗎?孔子又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孔子只是認為富貴應該靠更當途徑獲取,他只是不喜歡不義之財罷了。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連孔子都早認識到這一點,今人又為何不能大大方方地追求財富呢?沒必要誰一高調追逐錢財,就覺得庸俗,甚至道德淪喪,就用道德的大棒加以圍追堵截。誰說有錢品德就不高尚,誰說為富就一定不仁,誰說知識分子就得該固守清貧?知識成就了財富,才能讓更多人追求知識,知識分子富裕了,他們才有能力做他們喜歡做的的事,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兼濟天下」。讓有知識的人富裕吧,教育從來就不應該鼓勵貧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