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仁」,孔子10句話告訴你

2020-12-12 騰訊網

在《論語》中,有許多篇幅都談到了仁。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對仁的表述在不同的語境下是不一樣的,如孔子的弟子顏淵、仲弓、司馬牛、樊遲都曾問孔子何為仁,孔子的回答各不相同,這與他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有關。不過總的來看,仁是孔子所認定的一個基本的道德行為準則,是世人尤其是君子應該踐行的基本理念,這是毫無疑問的。下面我們就通過十句話,來看看孔子「仁」的思想。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論語·裡仁》

這一段話一開始是孔子對富貴的一個看法。他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在孔子看來,富貴是人人都想要的,但是關鍵在於以什麼樣的方式得到,如果使用不正當的方法得到的,那他就不接受。求仁不難,難的是擇仁、安仁,難的是面對富貴貧賤的取捨時是否依舊以仁為標準。而君子為仁,則是無時無刻不用其力,就是在倉促匆忙的時候、顛沛流離的時候也一定是與仁德同在的。所以說,惟君子能在任何情況下不離開仁,在任何時候都安於仁,也正因為如此,這樣的人才被稱為君子。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論語·雍也》

這句話是子貢問孔子「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時,孔子的回答。孔子認為,能做到這一點,已經不僅是仁了,而是聖德了。仁是什麼呢?自己要站得住,同時也使別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時也使別人事事行得通。能夠就眼下的事實選擇例子一步步去做,可以說是實踐仁道的方法了。

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

孔子曾說「求仁而得仁」,仁,出於人心,而非在外之物,反諸己身就可以得到仁。為仁由己,欲之則至,何遠之有?所以孔子說,仁德難道離我們很遠嗎?我要它,它就來了。

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論語·顏淵》

這是孔子針對顏淵問仁的回答。顏淵此人本身就有很好的德行,對這樣有德行的君子,孔子要求「克己復禮」,即克制自己的欲望,規範自己的行為,使言語行動都合乎禮儀規範,也就是「約我以禮」。仁在人心,為仁由己。實踐仁德,全憑自己,還憑別人嗎?那麼如何做呢?具體來說就是四個「非禮勿」,不合乎禮的不看、不聽、不說、不做。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論語·顏淵》

這是樊遲問仁,孔子的一個回答。「愛人」是孔子「仁」思想的主要方面,是一種大愛,是由父母而兄長而朋友而惠及眾人的愛。孔子曾說「君子學道則愛人」,君子學道,就會有一顆仁愛之心,如此方能學有所用。樊遲在問仁之後,又問知,孔子說「知人」,即「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其實這也是仁,使枉者直換句話說就是化而為仁,可見知與仁是相通的。

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論語·子路》

在《論語》中,樊遲曾經三問仁。這是樊遲問仁孔子的另一個回答,從恭敬忠信的角度來回答。居處恭,謂平日獨居的時候容貌態度端正莊嚴;執事敬,謂工作嚴肅認真;與人忠,謂為別人忠心誠意。仁者人道,是人與人相處之道,人與人相處,應該以恭敬忠信為主。夷狄也是人處之所,也應當保持這幾種品德,所以說縱到外國去,也是不能廢棄的。

剛、毅、木、訥近仁。——《論語·子路》

剛指剛強,毅指果決,木指樸質,訥指鈍於言,也就是說語言不輕易出口。孔子說「巧言令色,鮮矣仁」,花言巧語、面貌偽善這樣的人,仁德是不會多的。而剛毅之人自然不會有偽善的面貌,木訥之人也不會有那麼多的花言巧語,有這四種品德的人自然近於仁德。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衛靈公》

子貢問孔子,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呢?孔子回答說,大概是「恕」吧。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想要的,就不要加給別人了。這正是推己及人,心在仁道。

當仁,不讓於師。——《論語·衛靈公》

維護好師生間的和諧關係固然重要,但在孔子看來,對仁德正義的維護顯然更為重要。因此他說,面對仁德,即便是老師,也不與他謙讓。同時,這句話也強調了:「以仁為己任」,不可限於獨善其身,要主動承擔起宣揚仁德正義的責任,遇行仁之事,應當率先向前、有責任意識,不必謙讓,勇做出頭椽子,仁義才能得以宣揚與伸張。

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論語·陽貨》

這是孔子針對子張問仁的回答。這裡的「五者」,指恭、寬、信、敏、惠,孔子說能處處實行這五種品德,便是仁人了。恭,是莊重,莊重就不致遭受侮辱,恭則不侮;寬,是寬厚,寬厚就會得到大眾的擁護,寬則得眾;信,是誠實,誠實就會得到別人的任用,信則人任焉;敏,是勤敏,勤敏就會工作效率高、貢獻大,敏則有功;惠,是慈惠,慈惠就能使命人,惠則足以使人。

相關焦點

  • 何為「仁」?——學習《論語》有感
    現代版的【仁】和小篆的【仁】的寫法很像,都是左邊一個側立的人,右邊是數字二。表明了【仁】是指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的關係。孔孟思想:「孔曰成仁,孟曰取義」。 仁德的胸懷是孔子思想的最核心的價值觀;什麼是仁?如何發揮仁德的胸懷,孔子給了我們最高的最有原則性的規範!
  • 孔子的這10句話,我們都理解錯了!
    小編表示,這句話並非歧視女性,孔子也並非男尊女卑的始作俑者。 真相:要理解這句話首先得理解「小人」這個概念,《論語》中一共二十三章出現了二十四次「小人」,這些「小人」其實絕大多數可以理解為平民百姓或者庶民,這是相對大人和士階層的另外一個階層。
  • 如何理解孔子所講的「仁」?
    「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什麼是「仁」呢?這是個大問題,歷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很多種解釋。今天我們就依孔子自己的解釋探討一下。在《論語.顏淵》中,第一句就是關於仁的問題,顏淵問老師什麼是「仁」,孔子是這麼回答的:顏淵問仁。
  • 「仁」字的來源,聖人孔子的仁學又是什麼樣的?
    導語:「仁」字的來源,聖人孔子的仁學又是什麼樣的?有「仁」字而後有仁學。無「仁」字之來源,就無孔夫子對仁學的創始,更不會有後世儒家對仁學的定義與闡釋。在孔子創立仁學之前,有一個人不得不提,就那就老子,若無老子對於孔子「仁學」的影響,「仁」字也不會在孔子那裡得到升華。但是,任何一個漢字都不是天生的,老子也並非發明「仁」字之人。即便它是我國歷史最悠久、道德價值社會意義最寬廣的道理概念,即便老子創作了《道德經》。這一點,無數史學家、文字學家、文化家、哲學家在長期的研究積累中也得到了證實。
  • 「仁」是孔子思想的精髓: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註解:裡:周制,五家為鄰,五鄰為裡,此處為動詞,居住的意思。 仁:常解為「仁德之人」,亦可解為「仁德之地」,我覺得可以兼之,故譯為「仁的環境」。 知:通「智」,明智,智慧。 擇不處仁:擇,選擇住處;處,相處;此句連起來完整翻譯就是,選擇住處時,不和「仁」相處,即住在不仁的環境裡。
  • 仁:孔子學說的思想基礎與核心
    「仁」是孔子學說的核心柱石。無論是「修己以安百姓」也好,「為政以德」「齊之以禮」也好,抑或「君子」「孝悌忠恕信」也好,其意義指向都是一個「仁」字。「仁」是孔子學說的思想基礎與核心。「仁」在《論語》中使用頻率最高,全文出現109次,是孔門師徒經常討論的重要話題之一。《說文解字》:「仁,親也,從人從二。」「二人」為「仁」。
  • 方能:怎麼理解孔子的「仁」(三則)
    表明他原本是明白孔子意思的。孔子是有意表明他比聖低一個層次的。聖,他自己做不到,所以不自吹;常人做不到,所以不要求。而仁,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憑良心,我們都可以做得到。憑著他這樣講實話,我們覺得孔子的仁是真的仁,他有真性情,可愛!
  • 孔子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
    這句話不長,但是由於中國的古文是沒有標點符號的,所以各種斷句方式都可以解釋出不同的意思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一種斷法,「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一種斷法,「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也是一種斷法。那麼,我們到底要如何理解這句話呢?我們都知道,句子釋意不清,趕緊看上下文。
  • 孔子晚年的三句話讓你終身受用現在知道還不晚
    孔子晚年的三句話讓你終身受用,現在知道還不晚我們國家的歷史源遠流長,在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流派局面,在這百家之中,其中儒家的思想一直在影響著後世,一直到了今天孔子的思想依舊影響著人們,而孔子和他的徒弟們用盡畢生的心血編制整理的《論語
  • 孔子「仁」的思想精神到底是什麼?
    孔子「仁」學思想的實事求是精神 第一,「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實事求是精神 孔子對他的弟子子路說:「由!海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正因為這樣,現存可以反映孔子思 想的主要文獻 《論語》一書,絕大部分都是談「人道」問題的言論,其中確 有一些是經過抽象思維的哲學概括,是針對某一問題而提出的中肯言論。例 如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下服。」
  • 道之道,非常道,孔子所體現的「仁」與「道」
    《論語》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而成,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思想智慧。孔子作為老子的學生,其思想深受老子的影響,《論語》中有關「仁」的思想是道家智慧的深刻體現。「仁」本義是指兩個人之間親近友愛,許慎《說文解字》解說「仁」字說:「仁,親也。從人從二。」其說取《禮記·經解》中「上下相親謂之仁」之義,鄭玄《禮記·中庸》註:「仁,人也,讀如相人耦之人」。
  • 司馬牛問孔子何為仁德,孔子一言道出缺點,又說改起來很難
    這句話是不是和後朝後代的許多想法不同,後朝後代大多以達官貴族接受高等教育為標準,直到後來科舉制的出現,才有了寒門子弟的一席之地,再到現在,不管是誰,都可以受到教育。你看,這句話說在千年前,可是真正實現的是現在這個社會,不排除這個世界還有人沒有真正受到教育,但絕大多數人都受到了教育,有教無類這句千年名句,教育界的名言,到如今才被實現。
  • 老子送孔子三句話,樸實無華,卻讓孔子受益匪淺!你知道哪三句嗎
    大家好,很多人都知道孔子吧!孔子是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人,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是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
  • 孔子講的「仁」是指什麼?
    孔子講,「我欲仁,斯仁至矣」。那麼「仁」是什麼呢?曾召旭老師理解「仁」,是「自由發出的愛」。那麼這句話就可以理解為,我要自由發出愛就可以自由發出愛。以上的兩種自由都可以理解為「有限的,有條件」的自由而非「無限,無條件」的自由。那什麼是「無限的,無條件」的自由呢?首先自由是來自於內,而非來依賴於外。即無論如何我都是自由的。如談戀愛時,我愛你,是我的權利自由,無論你愛不愛我?我都選擇愛你,這個愛的權利就是自由的。發自內心的可以做主的愛就是自由的愛,也即是孔子講的「仁」也是曾道旭老師講的「自由發出的愛」。
  •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麼?對中國思想史最大貢獻是什麼?這篇告訴你
    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助祭的是諸侯,主祭的是莊嚴的天子」。 奚:疑問代詞,怎麼,為什麼。 堂:廟堂。亂談:孔子講「恕」,但亦講「不違」、「不為」。後面顏回問「仁」,孔子專門告訴他要做到四點——「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12,1》)。「君子有所為而有所不為」,其「不為」者,僭禮而已。
  • 也論「仁」與「智」:與「仁」表現為「愚」商榷
    《光明日報》2010年11月15日《國學》版,刊登了何麗野先生《「仁」與「智」》一文。該文強調:「『仁』的外在表現並不是智,而是看起來有點愚」。由此可以推斷,在何先生看來,孔子以為「智」雖與「仁」有密切的關係,但「仁」的外在表現不是「智」而是「愚」。我認為這個看法有值得商榷之處。  孔子的學說可以「仁學」名之。「仁學」思想之核心在於以「五常」規範人的道德本質。
  • 老子送孔子三句話,孔子自嘆不如老子,老子如龍也
    說出來你們可能不信,老子是孔子的師傅,孔子是老子的徒弟,孔子曾像老子求學,老子為師。而老子曾送個孔子三句話,老子還對孔子說: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貴,竊仁人之號,送子以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越是聰明的人,越靠近死亡,因為他總是愛議論別人。
  • 孔子一句髒話成經典,2500年後成為老師的口頭禪,網友:孔子可愛
    到現在我們依舊推行孔子的儒學教派,孔子學院開遍了世界各地,讓更多的人去分享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根據史書的記載,孔子是一個非常優雅的男子,方方面面都是非常有素質,非常到位的。但這麼完美的一位男人卻也說過:「認為聖賢,孰能無過」?孔聖人也並不認為他是聖賢,也是個普普通通的人,都會有七情六慾,偶爾發電小脾氣,耍點小性子,罵一罵小髒話,這樣的孔子有誰又不喜歡呢?
  • 孔子的「仁」:是「喪家之犬」,還是最後一個貴族的堅守
    孔子的「仁」:歷春秋,經戰國,那個紛亂時代始終堅持要求諸侯國君遵循禮儀的一套思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她要求諸侯國君安分守己,恢復秩序。孔子周遊列國,宣講「仁」意孔子的「仁」:什麼是天意,恐怕孔子搞錯了,他看到了天下亂象,看到了諸侯野心,卻看不到漸行漸衰的貴族制度,看不到日勝一日而萌生的新的經濟因素。
  • 孔子這六句話,流傳了兩千年依然熠熠生輝,讀懂了受益終生
    曾經有一位名叫陳司敗(也有人認為是陳國主管司法的)的官員問孔子:「魯昭公懂得禮嗎?」孔子回答:「懂得禮。」孔子出來後,陳司敗向巫馬期(孔子的學生)施了一禮,說:「我聽說君子是沒有偏私的,難道君子也會包庇別人嗎?魯昭公從吳國娶了位夫人,吳和魯是同姓國家。如果魯昭公算是知禮,還有誰不知禮呢?」巫馬期就將陳司敗的這番話告訴了孔子,孔子說:「我真是幸運啊,我一旦有了什麼過錯,別人立刻就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