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仁」的思想精神到底是什麼?

2020-12-16 歷史探尋者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夏邑),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曾受業於老子,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相傳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仁」學思想的實事求是精神 第一,「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實事求是精神 孔子對他的弟子子路說:「由!海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這種「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實事求是的認真態度,即反對不懂裝懂的態度,是孔子教導他 的學生並用以律己階一個很重要的思想原則。因此,他對自己不確切知道的 事物,常常是不隨意發表意見,常常是存而不論;只有對他確實了解的事情才發表意見,而且常常是主觀上力圖「言必有中」。 現就這兩方面的情況加 以說明 1.存而不論。孔子是一個注重實際的人,在實際生活中還無法驗證的事情,他常常採取既不輕易肯定、也下輕易否定的態度。例如,「子不語怪、力、亂、神」 。這裡,他把「力」(餐力)、「亂」(叛亂)和怪、神 連在一起,這固然下恰當,但是由於他一貫憎恨暴力和叛亂,因而把力、亂和怪、神放在一起,以表示他把暴力、叛亂和怪、神同等看待,這是可以理 解的。那麼,他為什麼下談怪異和鬼神呢?顯然,他對當時流行的怪異和鬼 神等迷信說法抱著懷疑因而採取既不肯定、又不否定的態度。又如:季路問 事鬼神,子日:「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子貢問孔子:「死人有知,無知也調孔子曰:「吾欲言死者 有知也,恐孝子順孫妨生以送死也;欲言無知,恐不孝子孫棄不葬也。賜,欲知死人有知將.將無知也,死,徐自知 之,猶未晚也。」 這裡對於鬼神問題和死的問題,孔子都採取迴避態度。什麼是死?如何事鬼神?在當時的科學水平下確實是難以回答的問題,因此孔子存而不論,不作正面回答。再如: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 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這裡同樣反映孔子對當時流行的有關「性&rd

quo;(天性)和「天道」的說法也是採取存而不論的態度。以上三例所涉 及到的關於怪異、鬼神、死、天性、天道等等,在當時條件下,很自然地以 各種迷信的奇談怪論廣為流傳。孔子一方面對這些現象採取既不肯定、也不 否定的態度,另一方面由於對鬼神舉行的各種祭祀對維護封建宗法道德觀念 如孝親、忠君等有某種實際效果,孔子認為利用這些祭祀對達到上述目的是 有益的,故又表示積極支持。這就是《論語·八佾》所載孔子「祭如在,祭 神如神在」說法的社會背景和他自己的思想背景。「如」字很妙,如果鬼神 確實存在就無需用「如」;既用「如」,就說明對鬼神是否存在還處於尚不 肯定的思想狀態。又如: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這裡「遠」字 比上面的「如」字更妙。按常情說,如果肯定鬼神的存在,為什麼既尊敬它 又要疏遠它,而且認為這樣做是「知」(智慧)的表現呢?難道這不是對鬼 神是否存在仍保持懷疑態度嗎?難道這不是借敬鬼神來引起活人對鬼神的臆 想的敬畏,以滿足某種封建道德的需要嗎?難道這不更可以說明孔子一方面 對鬼神的存在採取既不肯定、又不否定的態度,另一方面又表露出他對祭祀 予以積極支持的矛盾心理嗎?總起來說,孔子對鬼神本身是否存在等問題所 採取的既不肯定、又不否定的態度,以及由此而採取的存而不論的態度,都 是符合孔子思想的二重性、矛盾性買際的。 2.言必有中。由於孔子注重實際, 所以本書 《導論》中即己指出,他是略於天道、詳於人道的人。由於當時文化、科學水平的限制,人們對自然現象 (「天道」)所知甚少,所以子產就曾說過:「天道遠,人道邇。」這對主張「知之為知之,下知為不知」的孔 子而言,採取略於天道、詳於人道的態度是合乎當時情況和他自己思想實際 的。孔子畢生精力都用於研究「人道」問題,他對於人之所以為人、如何為 人、如何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以及如例治國平天下等方面的見解,可 以毫不誇大地說,在兩千餘年前的封建社會條件卜,確已達到了博古通今、 繼往開來的地步。特別是他提綱挈頌地以「仁」來對他的包括上述各方曲的 整個思想體系作了「一以貫之」的哲學 概括,在當時來講,是有劃時代意義的。正因為這樣,現存可以反映孔子思 想的主要文獻 《論語》一書,絕大部分都是談「人道」問題的言論,其中確 有一些是經過抽象思維的哲學概括,是針對某一問題而提出的中肯言論。例 如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下服。」魯哀公向孔子提出了怎樣使老百姓信服這樣一個非常復 雜、涉及面很廣、很難回答的問題,其中包括為政是否清廉、賦稅是否過重 等諸多方面的內容。孔子根據自己「為政在人」的一貫主張,提綱挈領抓住 問題要害,直截了當地告訴魯哀公,只要能把正直的人提拔起來,放在那些 不正直的人的上面,老百姓就服了,因為讓正直的人掌權,許多政治上的弊 端就能消除,老百姓就會滿意了;如果把不正直的人提拔起來,放在正直的 人的上面,老百姓就不會服。你看,這個問題回答得多麼中肯,多麼乾脆利 落,是多麼富有智慧的哲學概括!又如,在向什麼人學習的問題上──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認為,只要你有心學習,就不怕沒有老師;即 使只有兒個人一道走路,其中也一 定有可以做你老師的人。這個人身上有優點,你就學習他的優點;另一個人 身上有缺點,你就把他的缺點作為自己內省和改正的借鑑。你看,他認為隨 處部有老師,這種思想境界多麼寬廣!另一方面,他用辯證的的觀點看待學 習,善者可以學習,不善者作為反面教員,也可以學習。這裡所顯示出來的 辯證思維多麼深刻!再如.針對人與人之間如何正確相處的問題,孔子提出: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這是一個在日常生活和日常上作中除了 小說裡魯賓遜那樣的人以外;誰都不可避免的問題。對於人類社會這樣一個 帶有普遍性的實際問題和原則問題,孔子只用了十二個字,便高度概括地, 是非分明、原則分明地作了明確的分析和說明。一個「和」字,一個「同」字,看上去意思相近,卻有原則區別, 歷史上也有許多不同的解釋和爭論。從孔子哲學思想的基本精神看,用現代 語言來講,「和」就是有原則的和睦相處,「同」就是無原則的苟同或同流 合汙。孔子認為,有高尚道德的人(君子),應該既堅持有原則的和睦相處, 又反對對不同的錯誤意見無原則的苟同或同流合汙;只有缺乏道德的人 (小 人),才是只講無原則的苟同或同流合汙,而不講有原則的和睦相處。這難 道不是一個耐人尋味而含有深刻意義的、對人們都要面臨的這個普遍性問題 的哲學概括嗎?!這個哲學概括難道現在不是仍保持著它的生命力嗎?! 第二,「三為」的區別和統一的知行一致精神 前已屢次提到,孔子是一個講究實際的現實主義者,一個體現知行一致 精神的人。他既不同於主張消極無為思想的老子,也不同於抱著消極厭世思想的長沮、桀溺之流 ,而是主張改變當 時「天下無道」為「天下有道」的「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對人類抱積極態度的人。怎樣才能養成和堅持這種積極有力的態度和高尚的風格呢?根據孔子散見各處的言論,我認為可以歸結為三個問題: 一是為學,二是為人, 三是為政 (工作)。因為一個人對人類社會能否做出貢獻,貢獻之大小,都 取決於對這三個問題處理的結果如何。現就這三個問題分別簡述如下:

1.關於為學。孔子對學習,對治學是非常勤懇、非常認真的。他從十五 歲立志一直到七十三歲逝世,不管在什麼情 況下,都堅持學習,並在學習過程中總結出三條原則。第一條是學習必須與思考相結合。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下學則殆。」 這就是說,光讀書下思考就會茫無頭緒;只思考不讀書就會想入非非。因此 必須學、思結合,這才是為學的正 道。第二條是學習必須與應用相結合,他說:「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這就是說,熟讀《詩經》三百首,結果是既不能治理國家,出國又不能完成外交任務,這樣讀《詩》, 雖然讀的很多,又有什麼用呢?讀《詩》如此,讀其他書也是如此,讀了不 能應用和沒讀一樣!可見孔子非常重視學用結合的原則。第三條是必須以學習為樂。他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意思是說, 做到好學還不夠,還要做到以學為樂,所以《論語》一書的第一句就是「學 而時習之,不亦說 (悅)乎?」孔子對於為學確是到了學以為樂的地步。他 所以那樣博學多能,不能不說是得益於他一生堅持這種以學

為樂的精神。 2.關於為人。孔子仁的人生哲學和倫理道德思想,主要是圍繞人和如何 做人這個問題而展開的,本書很多章節都談到這個問題,這裡只要把孔子認為為人的幾個主要標誌提一下就可以了。一是「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二是「內省不疚,不憂不懼」; 三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四是「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 五是「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只此五條就可以充分顯示孔子心目中為人的道德風貌和品格情操是何等開 朗、何等高尚了。他自己對這五條也確實是一貫身體力行的。根據實事求是 和「舉一反三」的精神,細加體會,就可以大體了解孔子為人之道的要領了 3.關於為政。前已說過,在孔子時代,知識分子的主要出路是「出仕」、「為政」。因此,「為政」在一定意義上就相當於現在的「工作」和「就業」。對於做官(什),當時顯然存在著兩種態度:一種是做官為了享受富貴,另一種是做官為了實現道義。孔子當然屬於後者,子路說過的一句話可以確實地反映孔子的真實思想,就是「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因此,孔子認為是否做官取決於出仕本身是否能實現他行義(仁政德治)的抱負。孔子對顏淵說:「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意思就是說, 如果給他出仕的機會(「用之」),他就把道義行之於世(意即兼善天下); 不能給他這個機會 (「舍之」),他就把道義藏之於身(意即獨善其身)。 接著,他還用讚揚的口氣說:「唯我與爾有是夫!」意思是說,只有他和顏淵能做到這一點。其實,這一點與其說是孔子的優點,倒不如說是他的缺點。他把行義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封建統治階級身上,把統治階級給他以出仕的機 會作為行義的唯一可能,這是他維護封建統治秩序正統觀念的必然結果,也是他一生碰壁的主要原因之一。當然,他能在對封建統治階級不「助紂為虐」 的情況下提出並堅持「仁政德治」的主張,這在一定程度上還是對人民有利 的,對歷史的發展是有促進作用的。可是歷史的辯證法對此做了諷刺性的嘲 弄。歷代封建統治階級一方面竭力利用孔子維護封建統治秩序的「正統封建 思想」。另一方面卻把孔子提出的「仁政德治」掛在口頭上,作為掩飾他們橫證暴斂和殘暴統治的一塊「冠冕堂皇」的遮羞布。在長達兩千餘年的封建 社會中,孔子被統治階級尊為「至聖先師」的秘密就在於此。但是,我們終究只能用歷史的眼光看待歷史人物,孔子「仁政德治」的政治主張,只有封建社會 歷史上像孔子這樣的偉大政治家才能提得出來。孔子一生悽悽惶惶,到處碰壁,他只有四、五年的時間有過出什的機會,但不論是在中都宰的任上,還是在小司空、大司寇等的任上,都作出了當時條件下能夠作出的政績,顯示 了他的政治品德和才能,表現出他的政治家風度。以上關於孔子所談為學、 為人和為政的三個問題,既有區別而又統一。區別是在統一基礎上的區別.統一是在區別相互聯繫、相互滲透上的統一。那麼,這個統一的核心是什麼呢?這個核心就是孔子所主張的「仁」,就是體現高尚的道德學問和完整的 人格的「仁」,就是體現真理、人生觀、世界觀的「仁」,也就是體現作為 孔子人生哲學思想核心的「仁」。在這個統一的「仁」的基礎上,在理論密 切聯繫實際 (知行合一)的精神鼓舞下,表現在為學上就是以學習為樂,表 現在為人上就是具有高尚的道德風貌和品格情操,表現在為政上就是主張和堅持「仁政德治」。分而言之,就是上述三個區別(為學、為人、為政); 合而言之,就是它們的統一 (仁的人生哲學思想)。而其中的為學就是方法 或手段,為人和為政 (工作)是應用或目的。三者之中,為人又是根本,因為為學和為政在一定程度上由為人的品格如何所決定,而為人和為學的實質 如何又集中地通過為政 (工作)表現出來。如果認為為學很好,但是為人和 為政(工作)卻不好,或者認為為人很好,但為學和為政(工作)下好,以 致認為為政 (工作)很好,但為人和為學不好,這種現象在邏輯上和事實上都難以想像。這是由於在為學、為人和為政 (工作)三者辯證的區別和統一上有了這樣那樣錯誤的結果。這是孔子常常告誡自己和別人。

相關焦點

  • 孔子思想的核心到底是什麼?
    在他的思想體系中,「仁」「禮」「中庸」「道」「義」「和」等都是其有機的組成部分。然而,到底何者為孔子思想的核心,學術界還存在著一定的分歧,具體而言,主要可分為以下幾種觀點:一、多數學者認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持這種觀點的學者都強調「仁」在孔子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同時認為「仁」與「禮」關係密切,二者互相補充、互相包容,又互相制約。
  • 孔子思想中「仁」的內涵和現實價值
    孔子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三年,晚年修訂《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去世後其弟子們把孔子與他們日常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編成了《論語》。《論語》雖然整篇文章很短,但是裡面卻折射出孔子生前所倡導的「仁、義、禮、智、信」。孔子一直推崇「仁者愛人」,可以「仁」就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 仁:孔子學說的思想基礎與核心
    「仁」是孔子學說的核心柱石。無論是「修己以安百姓」也好,「為政以德」「齊之以禮」也好,抑或「君子」「孝悌忠恕信」也好,其意義指向都是一個「仁」字。「仁」是孔子學說的思想基礎與核心。「仁」在《論語》中使用頻率最高,全文出現109次,是孔門師徒經常討論的重要話題之一。《說文解字》:「仁,親也,從人從二。」「二人」為「仁」。
  • 孔子的「仁」思想
    仁心是仁愛之心,好人需要愛,壞人也需要愛,因為仁德的人明白,這個世界充滿了誘惑與不公,人生來就有向善向美的能力,只是有許多人通往善良與美好的道路被堵塞了,所以才表現出了各種惡劣的行為,為了抑惡就必須揚善,必須有一種擔當的精神。我傾自己一生只就做一件事兒,那就是樹立名望揚善摒惡。
  • 「仁」是孔子倫理思想的核心,他還將「仁」推廣到治世之策上來
    大家好,我是百家作者,今天小編帶大家來說一說孔子的儒學思想!儒學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流派,自西漢至晚清,在絕大多數的歷史時期被作為中國的官方思想,至今也是中國人的重要思想傳統,影響深遠。這裡所說的儒學,是指儒家學派的思想,在春秋末期由孔子所創立,在戰國時期由孟子、荀子等加以發展。
  • 儒家的核心思想「仁」是什麼?
    圖片來自網絡儒家的「仁」是什麼「仁」是儒家最基本的社會倫理範疇,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其他的禮、義、廉、恥、孝、悌、忠所以,了解儒家思想,首先就要理解儒家的「仁」的基本涵義。「仁」的本意是親和的意思,指人和人之間互相親愛。《說文解字》仁,親也。孔子明確提出:仁者,愛人。儒家認為應當用「仁」來處理倫理社會關係,主張人和人之間應該互相尊重、互助和友善,而孝悌則是「仁」的根本。在孔子看來,人應該友愛大眾,親近賢德的人(《論語·學而》)。
  • 「仁」是孔子思想的精髓: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裡仁》篇第四(1)張恩恩/文「仁」是孔子思想的精髓: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凡二十六章,除五、六、十五三章外,皆為簡短語錄,較少涉及歷史事件、時代背景,為《論語》中通俗易懂之代表,擬四講完成註解:苟:如果亂談:在《論語7.30》中孔子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孔子想告訴我們,「仁」本自我心,「仁」不僅僅是超驗的道德律令更是日常的情感訴求,這是孔子「仁」最打動人心的地方所在,也是儒家思想不同於其他宗教教義的核心所在。
  • 孔子《論語》中說的「仁」是什麼意思?
    孔子認為,「為仁由己」,也就是說「為仁」主要是靠自己的修養功夫而實現的。而「禮」則是社會的規範。孔子認為,「克己」的修養功夫和對禮制的恢復可以使「天下歸仁」。三,「仁」是德性的統稱。孔子說,「能行五者(恭、寬、信、敏、惠)於天下,為仁矣。」此外,作為人的最高道德原則的「仁」,可以統攝作為社會篇道德規範的、與義、禮、智、信並列的「仁」。
  • 裡仁思想,儒家「仁」思想的衍生(上)
    仁,作為儒家的基本理念之一,已隨著儒家思想的流傳和鞏固滲人了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然而,正是由於其流傳,才面臨著源初面目走樣的危險;正由於其鞏固,才可能導致思想活力的失落。因此,追問仁就並非是多此一舉。出去困惑,恢復中國傳統思想的活力,才能使國人真正地繼承傳統、據有傳統,從而為過上一種有根基的現實生活、獲得一種有承託的未來憧憬來奠基。仁並非是一種外在的、當下擺在那裡有待認識的現成之物。人和仁並非如兩個現成的對象那樣有一種現成的關係,而是共同生發、相互維持的。人與仁被孔子所說的「裡」維繫在了一起。此處的「裡」不能理解為一種空間關係,而應看作源發的棲居關係。
  • 「仁」的思想變遷及其發現
    仁除了具有道德意義外,還逐漸增加了治國之道的意蘊,如「親仁善鄰,國之寶也」;「度公而行,仁也」;「仁所以保民也……不仁則民不至」。真正發現、揭示「仁」的思想內涵的是孔子。孔子之仁是在梳理總結西周以來宗法倫理思想的基礎上並結合春秋時期社會發展的一般特徵而提出的調整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關係的思想總則,是帶有共通性、普適性的基本價值準則,是在批判地繼承西周時期的敬德保民思想,汲取了春秋時代「仁」的思想精華,並在春秋時代「仁」的思想進行系統理性的反思和總結的基礎上而形成了仁學理論體系,具有劃時代的思想價值和意義,標誌著中國傳統政治思想——殷周天命神學向儒家倫理型政治哲學
  • 什麼是「仁」?孔子的畢生追求是什麼?他算是偉大的思想家嗎?
    我們知道《論語》當中,「仁」是頻繁出現的一個詞彙,所以人們在談到孔子的時候,總會和「仁」聯繫在一起,我們理所應當的認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今天在孔子頭上有很多頭銜,排第一位的便是「偉大的思想家」。一個人能夠被稱為思想家,必然有其原創性的思想,既然「禮」是來自周公,那麼孔子的原創就是「仁」?
  • 儒家仁學思想的現代啟示
    原標題:儒家仁學思想的現代啟示(新知新覺)   習近平同志指出:「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儒家思想,對中華文明產生了深刻影響,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儒家思想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重要滋養。」仁作為儒家思想的一個核心概念,不是空泛的哲學概念或僵化的倫理教條,而有著深入日常生活的實踐性和與時俱進的生命力。
  • 古代史:孔子的道德思想
    一、大道歸仁「仁」是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也是一種經過長期修養可以達到的思想境界。把「仁」具體化,就是「愛」人,人為什麼要相互友愛、互相幫助呢?孔子認為人的本質是「仁」,人之所以成為人,區別於其他動物,就是「仁」。
  • 【論語導讀】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15.24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上一章孔子講君子不以言舉人,亦不以人廢言,接下來這一章子貢提了一個高難度的問題給孔子
  • 孔子論人,以仁為準,犧牲自我,拯救生民,追求正義,精神永存
    公冶長第五(3):孔子談思想,以仁為準,犧牲自我,拯救生民,追求正義,精神永存張恩恩/文5.15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由上可見,雖然孔子返魯更多原因是因為「齊大夫欲害孔子」,然晏子之語,亦不無「淘寶助理」之作用。歷史不可假設,但讀此,難免為孔子之不遇而感慨。晏子之語,孔子知乎?或不知,晏子終究是政治家,孔子不過是思想家;或知,孔子不愧為思想家,晏子不過是政治家!
  • 既然仁這麼難做到,為什麼還要追求仁?不追求仁行不行?|《儒家思想...
    對仲弓來說,孔子就從一名官員的角度來談如何做到仁,讓仲弓把握仁的精神。對司馬牛,孔子就變換了角度,降低了層次。司馬牛這樣的智力層次,比仲弓低,比顏回更低,講的深了,他根本聽不懂。從本章和後章可以看出,他連最基本的邏輯關係都理解不了。遇到這樣的學生,怎麼辦?孔子沒有放棄,而是從具體行為入手,引導他上路。仁這一終極的價值追求樹立起來,是為全社會所有人樹立的。
  • 西方哲學沒有仁的概念,孔子的思想挽救世界
    西方的文化已經不能解決當今世界的問題,西方的智者也已經認識到這個問題,他們把目光轉移到中國,認識到只有2500年前的孔子思想才能解決存在的難題。按照孔子的思想來處理世界的問題,人類才能更好的生存和發展。
  • 孔子是怎樣一個人?怎樣正確認識孔子的思想?
    關於孔子的思想歷來多有爭論,有人認為他代表奴隸主貴族的利益,一生積極為復闢西周的奴隸制度奔走,政治思想是極端反動的,有人認為孔子代表了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政治思想有很大的進步性。小編認為,這種絕對化的認識,恐怕不符合孔子思想的實際。
  • 孔子為什麼不輕易談論「仁」?很多人對此不理解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論語·子罕》仁是儒家的思想內核,在《論語》中出現的頻率非常高,而這裡卻說孔子不怎麼談論仁,看似矛盾,實則不然。一個仁字,看似簡單,其實是一個很難達到的高要求,孟武伯就曾經問過孔子,問孔子子路仁乎?孔子說不知道,問冉求仁不仁,孔子說也不知道,再問公西赤,孔子說也不知道。仁德是一個很高的境界,對於這樣的高標準高要求,孔子並不願意掛在嘴邊,時時說天天講的。
  •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麼?對中國思想史最大貢獻是什麼?這篇告訴你
    《八佾》篇第三(1):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麼?孔子對於中國思想史最大的貢獻是什麼?你看了這一篇就知道了張恩恩/文凡二十六章,多涉「禮樂」,擬分四篇講完。以後凡《論語》中的引語皆以數字標出,便於查閱。這裡有一點,我們必須注意,孔子雖然批評反對越禮的言行,但對於「不知禮」的管仲卻以「仁」贊之,何以?因為「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論語14,17》)。可見孔子並不迂腐,批評越禮而「不仁」,踐踏規則,藐視道德,行「不仁」之舉的「三家」,但對於雖然「不知禮」但能為民造福的管仲卻給予最高的認同,稱其「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