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中國古代的大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學派的傳世人。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之風,辦學不看貧富貴賤和氏族國別,強調做人為學習的根本。孔子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三年,晚年修訂《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去世後其弟子們把孔子與他們日常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編成了《論語》。
《論語》雖然整篇文章很短,但是裡面卻折射出孔子生前所倡導的「仁、義、禮、智、信」。孔子一直推崇「仁者愛人」,可以「仁」就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認為,一個人,要想成就理想人格,首先要有一種善良的品性,要「泛愛眾而親仁」,就是教人如何做個有道德品行的人,進而達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理想。這是孔子仁學思想的基本點。
孔子學說具有強烈經驗性質,歷來取近譬遠,據實說虛,其立足點雖是個人的修身功夫,目標是養成「君子」的社會。主要原因是其從人的本身出發,重點探討和闡釋了人的本質、人生的價值和意義、人區別於動物的道德本性以及仁德實踐的原理和規律。因為孔子出生在春秋戰國時期,孔子生活在那個亂世,在外面的十幾年,與其說是週遊,不如說是顛沛流離。作為諸子百家中的一子,孔子思想的根本宗旨在於繼承三代文明餘緒,特別是周公倡導的禮樂文治教化思想,以發自人的血緣親情的仁愛精神喚起人的道德理性和社會倫理責任。
孔子所處的時代,社會結構主要是血親關係結成的宗法制家族的聚合,人們生活與實踐的範圍主要還在家庭與家
族當中。「仁」的倫理信條,出發點在個人,每個人必須實行於他周圍的家人,進而才是家人的親戚、親戚的親戚。這便是由近及遠的道德推行,或稱教化。它教人積善成性,修己安人,從而使分崩離析的社會重新復歸於秩序穩定和諧。
那麼我們怎樣才能做到仁德呢?除孔子提出以中庸為核心的方法論體系外,從人本的角度也再現了他的仁德實踐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孔子恕道精神的最恰切的表述。凡事都要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就不要強加於別人。我們現在講換位思考,其實就是要強調一個恕字。換一種思維方式,換一個思考的角度,或許你就會得出不同的處理問題的方法來。
不過黑格爾曾指出,孔子只是一個實際的世間智者,在他那裡思辯的哲學是一點也沒有的。只是一些善良的、老練的、道德的教訓,從這裡面我們不能獲得什麼特殊的東西。」的確,在孔子的思想裡,沒有明確闡釋思維與存在、物質與意識等經典哲學命題,但黑格爾依此來否定孔子的哲學思想,或者說對孔子的學說沒有完全意義的時代性的探究,其認識與批判未免偏頗。因為孔子的「仁」,更多的是實踐意義,要求人們「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總之,孔子,一個東方的偉大傳說,他屹立在中國歷史的最高峰,代表著儒家思想的一種精神——仁。 孔子仁學的實質內涵,就是關愛他人,和我們當代社會倡導的雷鋒精神一致。對於現代社會,我們深刻領悟孔子仁的人本哲學有利於從本體上系統地把握孔子整個思想體系,並在客觀認識和評價的基礎上,通過理性的批判和繼承,發掘出更多的有價值的思想,可以不斷豐富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