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思想中「仁」的內涵和現實價值

2020-12-12 緘默讀書頻道

孔子是中國古代的大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學派的傳世人。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之風,辦學不看貧富貴賤和氏族國別,強調做人為學習的根本。孔子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三年,晚年修訂《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去世後其弟子們把孔子與他們日常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編成了《論語》。

《論語》雖然整篇文章很短,但是裡面卻折射出孔子生前所倡導的「仁、義、禮、智、信」。孔子一直推崇「仁者愛人」,可以「仁」就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認為,一個人,要想成就理想人格,首先要有一種善良的品性,要「泛愛眾而親仁」,就是教人如何做個有道德品行的人,進而達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理想。這是孔子仁學思想的基本點。

孔子學說具有強烈經驗性質,歷來取近譬遠,據實說虛,其立足點雖是個人的修身功夫,目標是養成「君子」的社會。主要原因是其從人的本身出發,重點探討和闡釋了人的本質、人生的價值和意義、人區別於動物的道德本性以及仁德實踐的原理和規律。因為孔子出生在春秋戰國時期,孔子生活在那個亂世,在外面的十幾年,與其說是週遊,不如說是顛沛流離。作為諸子百家中的一子,孔子思想的根本宗旨在於繼承三代文明餘緒,特別是周公倡導的禮樂文治教化思想,以發自人的血緣親情的仁愛精神喚起人的道德理性和社會倫理責任。

孔子所處的時代,社會結構主要是血親關係結成的宗法制家族的聚合,人們生活與實踐的範圍主要還在家庭與家

族當中。「仁」的倫理信條,出發點在個人,每個人必須實行於他周圍的家人,進而才是家人的親戚、親戚的親戚。這便是由近及遠的道德推行,或稱教化。它教人積善成性,修己安人,從而使分崩離析的社會重新復歸於秩序穩定和諧。

那麼我們怎樣才能做到仁德呢?除孔子提出以中庸為核心的方法論體系外,從人本的角度也再現了他的仁德實踐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孔子恕道精神的最恰切的表述。凡事都要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就不要強加於別人。我們現在講換位思考,其實就是要強調一個恕字。換一種思維方式,換一個思考的角度,或許你就會得出不同的處理問題的方法來。

不過黑格爾曾指出,孔子只是一個實際的世間智者,在他那裡思辯的哲學是一點也沒有的。只是一些善良的、老練的、道德的教訓,從這裡面我們不能獲得什麼特殊的東西。」的確,在孔子的思想裡,沒有明確闡釋思維與存在、物質與意識等經典哲學命題,但黑格爾依此來否定孔子的哲學思想,或者說對孔子的學說沒有完全意義的時代性的探究,其認識與批判未免偏頗。因為孔子的「仁」,更多的是實踐意義,要求人們「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總之,孔子,一個東方的偉大傳說,他屹立在中國歷史的最高峰,代表著儒家思想的一種精神——仁。 孔子仁學的實質內涵,就是關愛他人,和我們當代社會倡導的雷鋒精神一致。對於現代社會,我們深刻領悟孔子仁的人本哲學有利於從本體上系統地把握孔子整個思想體系,並在客觀認識和評價的基礎上,通過理性的批判和繼承,發掘出更多的有價值的思想,可以不斷豐富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

相關焦點

  • 快速了解儒家思想中「仁」的基本內涵和影響
    「仁」學基本內涵:仁者「愛人」,「仁者人也」。仁的基本形式是「愛人」,要求將人作為人來看待,人不是奴隸,強調了人有愛和尊重的需求。孔子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將「仁」確定為最基本的社會關係準則,並圍繞「愛人」的內涵,構造出了仁學的思想體系。仁愛是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在後來的則成為整個儒家文化的中心範疇。
  • 孔子倫理思想的世俗轉向及其人文價值
    但是,在宗教和道德的關係上,道德實際上只是宗教自身的內容,只具有從屬的意義,人們還沒有對世俗的、現實的道德關係表現出自覺的理論訴求。從宗教倫理向世俗、現實倫理的轉變,其轉折點或標誌是孔子的倫理思想。孔子倫理思想的現實轉變可以從下述幾個方面得到反映: 第一、道德的形成機制從鬼神的支配轉變為人的情感需要。道德在周代表現為人對鬼神權能的崇拜。而在孔子那裡,道德則出於人的內在情感。
  • 「仁」的思想變遷及其發現
    仁除了具有道德意義外,還逐漸增加了治國之道的意蘊,如「親仁善鄰,國之寶也」;「度公而行,仁也」;「仁所以保民也……不仁則民不至」。真正發現、揭示「仁」的思想內涵的是孔子。孔子之仁是在梳理總結西周以來宗法倫理思想的基礎上並結合春秋時期社會發展的一般特徵而提出的調整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關係的思想總則,是帶有共通性、普適性的基本價值準則,是在批判地繼承西周時期的敬德保民思想,汲取了春秋時代「仁」的思想精華,並在春秋時代「仁」的思想進行系統理性的反思和總結的基礎上而形成了仁學理論體系,具有劃時代的思想價值和意義,標誌著中國傳統政治思想——殷周天命神學向儒家倫理型政治哲學
  • 孔子的「仁」思想
    雖然「仁」的思想不是我首創的,但是我把它作為一種高尚的道德品質,在教學與生活中廣泛應用,這不僅豐富了仁的思想體系,也使仁成為儒家思想的內涵。最後仁表示一種最高的社會品質。在《論語·顏淵篇》中我說「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矣」。仁最高的品質是克制自我,主動適應社會行為,「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要求人們主動自覺的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切合與社會規範,把個人融入到社會整體中,其實仁外化就成為了禮,仁是內在的思想,禮是外在的行為。
  • 仁:孔子學說的思想基礎與核心
    「仁」是孔子學說的核心柱石。無論是「修己以安百姓」也好,「為政以德」「齊之以禮」也好,抑或「君子」「孝悌忠恕信」也好,其意義指向都是一個「仁」字。「仁」是孔子學說的思想基礎與核心。「仁」在《論語》中使用頻率最高,全文出現109次,是孔門師徒經常討論的重要話題之一。《說文解字》:「仁,親也,從人從二。」「二人」為「仁」。
  • 至聖孔子: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思想是價值體系
    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觀點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朱熹曾說「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孔子的思想十分豐富,成為一種價值體系。仁,即仁愛,是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這是孔子關於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準,也反映了他的哲學觀點,對後世影響深遠。
  • 裡仁思想,儒家「仁」思想的衍生(上)
    仁,作為儒家的基本理念之一,已隨著儒家思想的流傳和鞏固滲人了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然而,正是由於其流傳,才面臨著源初面目走樣的危險;正由於其鞏固,才可能導致思想活力的失落。因此,追問仁就並非是多此一舉。同時,這種追問也不僅是出於一種學術研究上的復古愛好和對某個已經過去的歷史事實的無端好奇,而是有其現實意義的。出去困惑,恢復中國傳統思想的活力,才能使國人真正地繼承傳統、據有傳統,從而為過上一種有根基的現實生活、獲得一種有承託的未來憧憬來奠基。仁並非是一種外在的、當下擺在那裡有待認識的現成之物。
  • 扈書乘:「仁」的內涵與培養
    主講人扈書乘,中共濟南市委黨校黨委副書記、副校長,中國孔子基金會孔子學堂特聘專家。多年致力於研習與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機關、高校、社區、企事業單位舉辦傳統文化公益講座數百場。
  • 孔子「仁」的思想精神到底是什麼?
    由於孔子注重實際, 所以本書 《導論》中即己指出,他是略於天道、詳於人道的人。由於當時文化、科學水平的限制,人們對自然現象 (「天道」)所知甚少,所以子產就曾說過:「天道遠,人道邇。」這對主張「知之為知之,下知為不知」的孔 子而言,採取略於天道、詳於人道的態度是合乎當時情況和他自己思想實際 的。
  • 「禮」的文化內涵和當代價值
    後來漢代將「禮」規定為「五常」(仁、義、禮、智、信)之一,成為當時和後世推行教化的重要內容,形成「禮教」。宋明理學時期,「禮」成為天理的表現形式,守禮即是循天理,失禮就是悖天理。所以「禮」在中國古代社會,既是一個政治的概念,也是一個倫理和文化的概念,其傳統內涵是政治和社會活動中必須遵守的行為規範。
  • 孔子「仁」這個觀念中包攝「孝」與「忠」、「恕」等豐富內涵
    孔子的「仁」,其含義是相當豐富的,所有殷商西周以來作為統治層的道德觀念,大抵都為之包攝。他的「仁」之中包含的內涵還是比較豐富的,包攝「孝」、「忠」、「恕」等深重意義,那我們現在來具體了解一下這個「仁」裡所包攝的內容分別是如何闡述的。
  • 「仁」是孔子思想的精髓: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裡仁》篇第四(1)張恩恩/文「仁」是孔子思想的精髓: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凡二十六章,除五、六、十五三章外,皆為簡短語錄,較少涉及歷史事件、時代背景,為《論語》中通俗易懂之代表,擬四講完成擇不處仁,焉得知?」翻譯:孔子說:「住在『仁』的環境中才算『美』。住在『不仁』的環境中,怎麼算得上『智』呢?」註解:裡:周制,五家為鄰,五鄰為裡,此處為動詞,居住的意思。
  • 譯論 | 胡翠娥:「殊德之仁 」與「全德之仁 」 ——海外譯「仁」及其對儒家思想的認識之發展
    當然他的片段式解讀除了對《論語》核心思想「仁」缺乏真正的認識之外,他的傳教士身份以及所屬倫敦傳道會的壓力也是主要因素。如果要在耶穌和孔子之間、在《聖經》和《論語》之間較長短,其結論必然是基督教價值優先。例如,在「前言」的最後,作為對孔子思想的補充,理雅各提到了「仁」。
  • 試論《論語》「仁」的思想及其深化——兼析《道德經》「自然」和「無為」之理(上篇)
    通觀整部《論語》,均不遠離「仁」,「仁」乃是其提綱挈領的核心概念和思想主旨,求「仁」可謂是孔子思想的靈魂和歸宿。《論語》裡各個具體對話中包含的「仁」的含義不盡相同,與該次對話的具體語境和孔子的論述目的緊密相關,也正如此,讀者不僅可以了解到孔子所指「仁」的含義,還可了解和感悟到孔子就與「仁」緊密聯繫的一些問題的想法,即可感知到孔子「仁」的思想結構及其理論系統。
  • 西方哲學沒有仁的概念,孔子的思想挽救世界
    西方的文化已經不能解決當今世界的問題,西方的智者也已經認識到這個問題,他們把目光轉移到中國,認識到只有2500年前的孔子思想才能解決存在的難題。按照孔子的思想來處理世界的問題,人類才能更好的生存和發展。
  • 「仁」是孔子倫理思想的核心,他還將「仁」推廣到治世之策上來
    大家好,我是百家作者,今天小編帶大家來說一說孔子的儒學思想!儒學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流派,自西漢至晚清,在絕大多數的歷史時期被作為中國的官方思想,至今也是中國人的重要思想傳統,影響深遠。這裡所說的儒學,是指儒家學派的思想,在春秋末期由孔子所創立,在戰國時期由孟子、荀子等加以發展。
  • 孔子《論語》中說的「仁」是什麼意思?
    孔子認為,「為仁由己」,也就是說「為仁」主要是靠自己的修養功夫而實現的。而「禮」則是社會的規範。孔子認為,「克己」的修養功夫和對禮制的恢復可以使「天下歸仁」。三,「仁」是德性的統稱。孔子說,「能行五者(恭、寬、信、敏、惠)於天下,為仁矣。」此外,作為人的最高道德原則的「仁」,可以統攝作為社會篇道德規範的、與義、禮、智、信並列的「仁」。
  • 「仁愛」「愛人」的儒家思想體系內涵
    「仁」是儒家思想道德的精華所在,孔子從人類自身的思考出發,創建了仁愛之說,對人的本性做出了規定,將「仁」作為倫理道德所體現的主要原則。孔子認為,仁是作為人的本性,它源於親子之愛,並將其逐步擴展為人類之愛。
  • 西方學者雅斯貝爾斯對孔子思想的闡述和分析,很有深度和廣度!
    首先,孔子思想既有理性因素,也包含非理性因素;其次,「仁」即是交往;最後,「格物致知」是實現人的拯救的根本方法。雅斯貝爾斯認為中國古代聖賢孔子的思想是一種生存哲學。所謂生存哲學,指的是從本原上去觀察現實,並且通過我在思維中對待我自己的辦法,亦即通過內心行為去把握現實。他還人為孔子用的思想方法就是理性與超越並舉。超越思維就是非對象性思維,超越的動機就是對自身與處境的不滿,其目的就是通過哲學沉思實現真正的人的復歸。具體他是如何進行分析和理解的呢?請跟隨哲學詩畫一起深度進入——西方學者雅斯貝爾斯對孔子思想的闡述和分析!
  • 孔子「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的思想,對我們有何意義
    孔子是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後人稱為教育的鼻祖。「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是孔子在其教學過程中提出的具體為學要求,這句話具有非常豐富的思想內涵,在我們今天的企業行為中,亦有非常積極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