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局面,開辦私學,使平民子弟也能受到教育,相傳有弟子三千人,其中賢者七十二人。孔子生前與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觀點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朱熹曾說「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
孔子的思想十分豐富,成為一種價值體系。
仁,即仁愛,是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這是孔子關於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準,也反映了他的哲學觀點,對後世影響深遠。「仁以處人,有序和諧」是孔子思想的原發點,也是儒家思想核心的核心。仁體現在教育思想和實踐上是「有教無類」,弟子不問出身貴賤敏鈍,均可受教。仁體現在政治上強調「德治」,孔子把仁引入禮中,使「德治」成為「禮治」的繼承和改造。「仁者愛人」,使得愛人又是推己及人,由親親擴大到泛眾。
義,原指「宜」,即行為適合於「禮」。孔子以「義」作為評判人們的思想、行為的道德原則。「義者,人所宜也」。孔子提倡君子之義,即為大眾為社會,反對結黨偏私「哥們義氣」。
禮,孔子講究禮,注重的是政治和倫理的範疇。禮作為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道德規範和生活準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培養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成為束縛人們的思想、行為的繩索,一定程度影響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智,同「知」,指知道、了解、見解、知識、聰明、智慧等,內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質、知的來源、知的內容、知的效果等方面。孔子認為,知是一個道德範疇,是一種人的行為規範知識。
信,指待人處事的誠實不欺,言行一致的態度。孔子將「信」作為「仁」的重要體現,是賢者必備的品德,凡在言論和行為上做到真實無妄,才能取得他人的信任。信是仁義禮智信「無常」之一。
恕,是孔子思想的重要方面。「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包含有寬恕、容人之意,要求從自己的內心出發,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對待他人。這句話被譽為處理國家間關係的「黃金法則」,鐫刻在聯合國總部大廳。
忠,盡力為人謀,中人之心。孔子說,「己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認為忠表現於與人交往中的忠誠老實。
孝,孔子認為孝悌是仁的基礎,孝不僅是對父母的贍養,更強調對父母的和長輩的尊重。孔子還認為父母可能有過失,兒女應該婉言規勸,力求其改正,而不是對父母絕對的服從。這些思想正是中國古代道德文明的體現。
悌,指對兄長的敬愛之情。孔子非常重視悌的品德,後人把悌與孝並稱,認為孝悌是「仁之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