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子
孔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偉大的教育家,他首創私學,儒家學派創始人,他的教育思想記載在《論語》一書中。
孔子認為「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所以他注重後天的教育,主張「有教 無類」;孔子的學說以「仁」為核心和最高道德標準,主張「非禮勿視,非禮勿聽, 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強調忠孝和仁愛;孔子認為國家發展必須具備「庶、富、教」三個條件,「庶」與「富」是 「教」的先決條件;孔子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表現啟發性教學原則;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強調學習和行動相結合,要求學以致用;孔子倡導「因材施教」。 補充
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五經:《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
《論語》中精彩選集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2、孟子 —— 我國最早把「教」和「育」聯繫在一起的人
孟子在中國教育史上首倡「性善」論,著有《孟子》一書。
孟子強調「人倫」教 育,就是「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後世稱為 「五倫」,是維護上下尊卑的社會秩序和道德觀念。
《孟子》名句如下: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3、荀子
荀子,名況,字卿,著有《荀子》一書,現存32篇。 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 提倡「性惡論」。
《荀子》名言名句如下:
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 不知學問之大也。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貴師而重傅,則法度存。 4、墨子
墨子,名翟,創立墨家學說,並著《墨子》一書。他提出了「兼愛」、「非攻」 等觀點。墨子的自然科學教育有很高造詣,涉及數學、光學、聲學、力學等許多 方面,墨子和他的學生,做了世界上第一個「小孔成像」的實驗。
指出教與學是不可分的統一體。他把教與學比作和與唱,「唱而不和,是不 教也,智多而不教,功適息」;提出「量力所能至」的自然原則。可以說,墨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提出量 力性原則的人。 5、教育著作——《學記》(作者:樂正克)
《學記》是世界上第一部專門論述教育、教學問題的論著;《學記》提出了「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揭示了教育與政治的關係;教學原則的總結最為突出。如「教學相長,及時而教」 「不陵節而施」 「長善救失」 「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 「藏息相輔」等等。
6、董仲舒
董仲舒,西漢時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春秋》公羊學派大師,有 「漢代孔子」之稱。董仲舒為了適應漢武帝時期的大一統,他不但首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而且把孔子的學說宗教化,把封建專制制度理論系統化,形成 了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董仲舒宣揚「君權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應的儒家道德 觀念;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學說;還提出了「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和「仁、義、禮、智、信」五種道德標準,後人歸納為「三綱五常」。
7、王充
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和教育家,著《論衡》。在教育思想方面, 王充很重視環境的影響和教育的作用。例如:
「譬猶練絲,染之藍則青,染之丹則赤」「篷生麻間,不扶自直,白紗入緇,不練自黑」 他雖然認為人性有善有惡,但他肯定善惡是可以改變的。「在化不在性」,重要 的是教育。例如:「人之善性,可變為惡,惡可變為善,由此類也」。 8、韓愈
韓愈,字退之,唐朝著名文學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韓愈名句如下:
《進學解》: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師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古今賢文·勸學篇》: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9、朱熹
朱熹,我國南宋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重視家庭教育與小學教育是其教育主張的一大特點。他制定了《童蒙須知》、《程蒙學則》和《訓蒙詩》等,作為父兄在家教育子弟的守則,「存天理,滅人慾」不僅是朱熹教育目的、作用的表述, 而且是其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務。
朱熹的名句如下: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10、黃宗羲
黃宗羲,明末清初著名教育家,他與顧炎武、王夫之並稱「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著《明夷待訪錄》。黃宗羲提出「學貴履踐,經世致用」的理論實踐並重的教育學習觀點。
11、張之洞
張之洞是洋務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晚清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實業家,張之洞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並稱「晚清四大名臣」。雖然忠於清王朝,卻因積極倡導改革傳統教育,大力發展新式教育,成為「封建教育制度」的掘墓人和「近代教育制度」的奠基人。
張之洞的基本教育思想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簡稱「中體西用」。其含義是說:教育首先要傳授中國傳統的經史子集,這是一切學問的基礎,然後再學習西學中有用的東西,以補中學的不足;主張天下廣設各級學堂;主張設立工農兵學商等各類學校;提倡留學教育。 12、蔡元培
蔡元培是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其著作集有《蔡元培全集》。毛澤東稱譽他為 「學界泰鬥,人世楷模」。
蔡元培的主要教育思想為:
「五育並舉」的教育方針 即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和美育「五育並舉」 的教育思想,蔡元培認為「五育」不可偏廢,其中公民道德教育是根本,美育是 世界觀教育的主要途徑;教授治校 教授治校的目的在於把推動學校發展的責任交給教授,提高工作效率,從而促進 學校的蓬勃發展;教育獨立 主要體現四方面:教育經費獨立、教育行政獨立、教育學術和內容獨立、教育脫 離宗教獨立;蔡元培任北京大學校長時提出的辦學方針是:「思想自由,兼容並包」。13、陶行知
陶行知是我國近代很有影響的人民教育家,也是著名的民主戰士,著作有《中國教育 改造》。毛澤東主席讚揚他是「偉大的人民教育家」,周恩來總理評價他是「一個無保留追隨黨的黨外布爾什維克」,宋慶齡也讚頌他是「萬世師表」;陶行知提出的三大生活教育理論:「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 學做合一」;陶行知批判和反對束縛兒童的封建禮教,提出要解放兒童的創造力,即對兒 童應實施「六大解放」: 解放兒童的大腦,讓他們能夠去想、去思考; 解放兒童的雙手,讓他們去做、去幹; 解放兒童的眼睛,讓他們去觀察、去看事實; 解放兒童的嘴巴,使他們有足夠的言論自由; 解放兒童的空間,讓兒童從鳥籠式的學校裡走出來; 解放兒童的時間,使兒童做支配時間的主人;陶行知創辦了我國第一個鄉村幼稚園——南京燕子磯幼稚園。14、陳鶴琴/張雪門
陳鶴琴是我國現代幼兒教育事業的開拓者,著名的兒童教育家。於1923年創辦了我國最早的幼兒教育實驗中心——南京鼓樓幼稚園;主要教育著作有:《兒童心理之研究》、《兒童心理學》、《家庭教育》、 《活教育的教學原則》等;反對死教育,提倡「活教育」思想理念;「五指活動」:健康活動、社會活動、科學活動、藝術活動、文學活動;20世紀30年代,在我國幼教界,與張雪門先生,並稱「南陳北張」(南京的陳鶴琴、北京的張雪門)。
注意:張雪門,我國現代著名的幼兒教育家,在我國北方和臺灣的幼教界產生過重大影響,他創設了幼兒園「行為課程」理論。
15、楊賢江
楊賢江是我國最早運用馬列主義立場、觀點系統地闡述教育理論的教育家。
其著作《新教育大綱》是中國第一部用馬克思主義的原理闡述教育理論的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