扈書乘:「仁」的內涵與培養

2020-12-12 騰訊網

主講人扈書乘,中共濟南市委黨校黨委副書記、副校長,中國孔子基金會孔子學堂特聘專家。多年致力於研習與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機關、高校、社區、企事業單位舉辦傳統文化公益講座數百場。

2013年3月起,參與發起公益學習平臺「文廟講堂」並擔任主講人,間周一次,在濟南府學文廟,系統講授儒學經典《論語》,五年來舉辦講座100場,自第99場起實現了網絡直播,實時在線聽課人數分別是2.2萬人次、4萬人次。發表有《傳統文化與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儒家思想的核心精神與實現路徑》、《儒家經典中的經濟思想》、《向孔子學成長》(專欄)、《祭孔文》等文章數十篇,出版有八集系列電視講座《儒學大義與人生正道》。

本節課為扈書乘《儒學大義與人生正道》系列講座第二講——「仁」的內涵與培養。

來源:中國孔子網

相關焦點

  • 快速了解儒家思想中「仁」的基本內涵和影響
    「仁」學基本內涵:仁者「愛人」,「仁者人也」。仁的基本形式是「愛人」,要求將人作為人來看待,人不是奴隸,強調了人有愛和尊重的需求。孔子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將「仁」確定為最基本的社會關係準則,並圍繞「愛人」的內涵,構造出了仁學的思想體系。仁愛是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在後來的則成為整個儒家文化的中心範疇。
  • 孔子思想中「仁」的內涵和現實價值
    《論語》雖然整篇文章很短,但是裡面卻折射出孔子生前所倡導的「仁、義、禮、智、信」。孔子一直推崇「仁者愛人」,可以「仁」就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認為,一個人,要想成就理想人格,首先要有一種善良的品性,要「泛愛眾而親仁」,就是教人如何做個有道德品行的人,進而達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理想。這是孔子仁學思想的基本點。
  • 河東新區仁裡小學仁禮特色教育發展紀實
    快樂的舞蹈  近十年,學校始終堅守回歸本真、追求質樸的教育思想,秉持「仁愛育心,禮儀育人」的教育理念,通過誦讀經典傳承國學精髓、構建豐富德育活動體系踐行立德樹人目標、拓展校本課程內容實現孩子多元發展等富有特色而有實效的辦學路徑,培養
  • 仁人家長學校(二) || 如何培養自信陽光的孩子?
    仁人家長學校每周三晚上在威海仁人教育定期舉辦,講座內容涉及青春期、青少年生涯規劃、學習動力提升、家庭教育、親子關係等一系列熱點話題。仁人家長學校致力於為孩子的中高考以及更長期的生涯規劃提供專業幫助和輔導!講座面向公眾,公益費用,自願參加!
  • 孔子「仁」這個觀念中包攝「孝」與「忠」、「恕」等豐富內涵
    孔子的「仁」,其含義是相當豐富的,所有殷商西周以來作為統治層的道德觀念,大抵都為之包攝。他的「仁」之中包含的內涵還是比較豐富的,包攝「孝」、「忠」、「恕」等深重意義,那我們現在來具體了解一下這個「仁」裡所包攝的內容分別是如何闡述的。
  • 儒家的核心思想「仁」是什麼?
    、信等無不圍繞仁展開,三綱五常是儒家倡導的基本社會倫理準則,而「仁」是五常之首的地位。所以,了解儒家思想,首先就要理解儒家的「仁」的基本涵義。「仁」的本意是親和的意思,指人和人之間互相親愛。《說文解字》仁,親也。孔子明確提出:仁者,愛人。儒家認為應當用「仁」來處理倫理社會關係,主張人和人之間應該互相尊重、互助和友善,而孝悌則是「仁」的根本。在孔子看來,人應該友愛大眾,親近賢德的人(《論語·學而》)。
  • 接觸儒家哲學,領悟「仁」之內涵,升華人生修養
    ,可見禮才是仁的彰顯和外化。通過對底層百姓的仁,才能更好的讓他們服從於禮。在這裡小編並不是要批判孔子「仁」之虛偽性,而是要表明:在那個禮崩樂壞的時代,孔子深知如何讓社會秩序最快的恢復到之前西周的禮樂制度上來。
  • 儒家的核心觀念:禮與仁——學《論語》有感
    禮與仁這兩個是儒家的核心觀念,孔子對禮的表現形式很明確,即溫、良、恭、儉、讓。這也成為中國有理想的儒生們的自我要求的範本,也即儒家的君子人格。禮是一種規範,是仁的外在表現形式。其要達到的結果就是「和」。
  • 譯論 | 胡翠娥:「殊德之仁 」與「全德之仁 」 ——海外譯「仁」及其對儒家思想的認識之發展
    他認為應該從「仁」字的音、形兩方面考慮英語中的對等詞。他首先否認了韋利的「Goodness」,因為它(儘管大寫)沒法同儒家思想中另一個詞「善」,也是「goodness」,相區分。他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觀點:漢語古字以「j」(即「r」)開始的字,多含有軟弱之意,例如「柔、讓、軟、弱、儒」等,「仁」字也不例外,所以「仁」具有英語中「gentle」的內涵。但是,只考慮音是不夠的,還需要考慮字形。
  • 臺灣大仁科技大學生物科技應用研究所落戶青州
    濰坊傳媒網訊 7月26日上午,「海峽兩岸攜手、合作發展共贏,臺灣大仁科技大學、山東省旅遊職業學院、山東百納城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全面戰略合作啟動儀式」在青州舉行。
  • 儒家的仁德內涵與服務精神
    儒家學問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處於基礎位置,因為儒家最基礎也是最高明的內涵即是仁德,仁德的內涵既可以退而修身,也可以進而治國平天下。孔子對於「仁」的標準已接近聖王的標準。孟武伯曾問孔子關於哪位弟子達到了仁的標準。
  • 「仁」的思想變遷及其發現
    《虞書》『克明峻德』即與《孟子》仁字無異,故仁字不見於《尚書》虞夏商書、《詩》雅頌、《易》卦爻辭之中。」可以說,在殷代的甲骨文及西周的金文中,尚無「仁」字出現。近人董作賓也認為,甲骨文中尚未出現「仁」字。在孔子所刪定的原始儒家經典如《詩經》《尚書》《易經》中,極少有「仁」字出現,只是在《尚書》《詩經》中有三例「仁」字。
  • 《論語》中的「禮」與「仁」
    我作了一下統計,《論語》總計一萬五千九百字,「禮」字至少出現71次,「仁」字至少出現106次。《論語》中的「禮」,不僅是周代各種禮儀形式,還包含著國家典章制度和社會道德規範。孔子是一個非常醉心於禮的人,不僅自己守禮,還教育別人守禮,甚至認為只要人們約束自己、事事符合禮的要求,天下便能回歸到仁的社會。
  • 玉溪農業職業技術學院與臺灣大仁科技大學籤訂戰略合作協議
    為促進校際合作,搭建交流平臺,2019年7月9日-15日,玉溪農業職業技術學院院長董從華等一行4人,到臺灣大仁科技大學進行交流學習,雙方籤訂了戰略合作協議。臺灣大仁科技大學創辦於1966年,以藥學專業起家,學生人數近8500人。
  • 眉山仁師附小:「創建和諧班級文化,培養數學核心素養」
    近日,眉山市仁壽師範附屬小學數學教研組舉行了以「創建和諧班級文化,培養數學核心素養」為主題的大組匯報課活動。在八位教師的精雕細琢之下,一堂堂趣味課堂精彩綻放,仁師附小全體數學老師積極參加。引入,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學習興趣,抓住課堂生成資源,引導學生自主辯論,自主探究,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學生在反覆辯論中學會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四年級老師餘和平執教《兩位數乘兩位數》,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展開教學,有效開發課程資源,整個數學課堂中,餘和平充分關注學生的思維發展,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數學抽象能力、推理能力以及創新意識;楊詩琴老師執教《相交與垂直》,以分類為主線展開,通過觀察
  • 孔子的「仁」思想
    天地合德於人,人守天地之德曰仁。仁乃人之本,乃天地生於人之本,乃天地好生之本,乃天地慈愛之本。仁隨天地而生於人,人隨天地而生於仁,與仁於人,與人於仁,有形無形相生相應。人載仁道,仁道載人,仁與人一體,人與仁歸心。誠然人心有仁,仁是人心中最高的善境,是天地自然之道根植於人的至美之情,仁存於心,發之於行為禮,禮備於心即仁,所以仁起於心,仁念就在我們的心念之中。
  • 《素書》從這一角度闡述「仁」,相比儒家,道出它的真正內涵
    在儒家學說當中,孔子將「仁」作為最高的道德準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提倡「殺身以成仁」,但卻沒有論述為何在社會中遵循「仁」的相關規則。《素書》則與儒家提出的「仁」大同小異,卻從另一個角度道出為何要在為人處世當中遵循「仁」的相關規則。
  • 《論語》中有關「仁」的句子,句句經典
    中國的傳統文化,具有典型的的德性色彩,從儒家對「仁」的強調可以發現,仁在先秦時期是廣被認同的價值信條,是一種美德。作為儒家最重要的典籍,《論語》中有很多論述仁的句子,通過孔子對仁的回答,可以發現仁的精神內涵,今天就選出很有代表性的幾則,分別加以分析說明。
  • 小學全科型卓越教師的內涵、特徵與培養方式
    上海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博導黃友初教授、博士生馬陸一首在《教育科學》2020年第2期發表《小學全科型卓越教師的內涵、特徵與培養路徑》一文提出,兒童的認知世界並無學科之分,在啟蒙教育階段實施綜合性養成教育,可以更好幫助兒童從立體的生活世界過渡到具有整體圖式的認知世界,全科型卓越教師的提出與素養教育的現實訴求相契合
  • 《論語》仁學體系新詮
    內容提要:孔子思想主體是仁學。「仁」是人之為人的本質,即仁不僅是人之為人的底線,也是人之為人的最高境界。「形而中之謂仁」,仁通形上形下。內聖外王「仁」以貫之,「仁」的終極境界是聖與王結合的聖王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