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書》從這一角度闡述「仁」,相比儒家,道出它的真正內涵

2020-12-16 康波小沙彌

在儒家學說當中,孔子將「仁」作為最高的道德準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提倡「殺身以成仁」,但卻沒有論述為何在社會中遵循「仁」的相關規則。《素書》則與儒家提出的「仁」大同小異,卻從另一個角度道出為何要在為人處世當中遵循「仁」的相關規則。

《素書》不同於儒家相關學說,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在「仁」的相關論述裡面,儒家認為可以為了「仁」的實現,達到「殺身以成仁」的境界,無疑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素書》則不同於儒家思想,它是這樣論述「仁」:仁者,人之所親,有慈慧惻隱之心,以隨其生成。它並沒有提出普通人要為了「仁」,達到「殺身以成仁」的境界。因為,這樣一方面來說,個人犧牲對於問題解決是沒有一點幫助,有點理想化;另一方面來說,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有些事情還是需要妥協解決,並非一定要殺身成仁。

那麼,我們為何一定要有仁愛之心?古人是這樣解釋這句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若行恩惠,人自相親,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能行義讓,必無所爭也。仁者,人之所親,恤孤念寡,周濟濟困,是慈惠之心;人之苦楚,思與同憂;我之快樂,與人同樂,是惻隱之心。若知慈惠、惻隱之道,必不肯妨誤人之生理,各遂藝業、營生、成家、富國之道。

通俗點講,若是一個人具備了仁愛,便一定是一個高情商的人。當他或者她在處理一個問題的時候,會站在對方角度考慮。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都不喜歡幹的事情,為何要施加給他人?普通人要這樣考慮,領導更應該這樣考慮。其實,所謂的領導,只是上級授予你的一個權力符號,離開了這個權力符號,你還能號令他人嗎?這是一個很值得深思的問題。為何有些人即使沒有領導職務,大家還是喜歡聽他或者她的話?因為他或者她情商很高。那麼,為什麼他或者她情商高?因為他或者她有同理心。那麼,為什麼他或者她有同理心?因為在內心身處他或者她有一顆「仁愛」之心,大家都比較信服他。如果舉反例,便是呂雉利用小恩小惠,對下人示以「仁愛之心」,結交後宮之人,以達到爭取同盟,孤立打擊戚夫人,結果最後達到了自己的目的;舉正面例子,便是美國總統林肯有一顆仁愛之心,總是站在他人角度考慮問題,所以在美國歷屆總統中聲望最高。

其實,作為普通人的我們,學習呂雉那一套確實有點low,不上檔次。也許,當你達到呂雉那個腹黑層次,一生也不會活得很幸福,甚至很悲劇。畢竟,這個社會你還需要朋友、親情等重要的東西,不可能像呂雉一樣「稱孤」。所以,如果你具有一顆「仁愛」之心,凡事站在他人角度考慮,擁有寬廣的胸懷,便是一種高情商的體現,誰又會不喜歡和這樣的人交往呢!這便是所謂的大格局,而一個男人更應該有這樣的大格局,才能成就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

相關焦點

  • 儒家的核心思想「仁」是什麼?
    孟子則對「仁」做了進一步闡述,認為「仁」是人的本性,是人與禽獸的本質區別。孟子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是一個人仁德的開始。」還說「無惻隱之心,非人也。」把「仁」上升到人本性的高度。墨子畫像 圖片來自網絡「仁」是人最基本的品德,只有仁德的人,才能做到客觀公正,喜歡真正的善人,憎恨真正的惡人(《論語·裡仁》)。
  • 快速了解儒家思想中「仁」的基本內涵和影響
    「仁」學基本內涵:仁者「愛人」,「仁者人也」。仁的基本形式是「愛人」,要求將人作為人來看待,人不是奴隸,強調了人有愛和尊重的需求。孔子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將「仁」確定為最基本的社會關係準則,並圍繞「愛人」的內涵,構造出了仁學的思想體系。仁愛是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在後來的則成為整個儒家文化的中心範疇。
  • 譯論 | 胡翠娥:「殊德之仁 」與「全德之仁 」 ——海外譯「仁」及其對儒家思想的認識之發展
    正是因為有了「仁」的哲學概念,才能發展出新儒家「仁者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的理論,它也是貫穿整個儒家思想性本善理論的根基。可以說,自孔子始,「仁」之概念才成為儒家哲學的中心,也即整個中國哲學的中心。當然,這並不意味著《論語》中的「仁」字都只有「全德之仁」這一個意思。在一些篇章中,孔子也同樣沿襲了上古用法,將「仁」當成一個特殊的德目,意指「仁慈或慈愛」,尤其當「仁」與「知」「勇」等並舉時。
  • 儒家的仁德內涵與服務精神
    儒家學問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處於基礎位置,因為儒家最基礎也是最高明的內涵即是仁德,仁德的內涵既可以退而修身,也可以進而治國平天下。孔子對於「仁」的標準已接近聖王的標準。孟武伯曾問孔子關於哪位弟子達到了仁的標準。
  • 失志常誦《清靜經》得志就要多讀《素書》之第一篇
    失志就經常誦讀《清靜經》,得志就要多讀《素書》。古人說讀懂《素書》能成將相之功,或成帝王之業。其實《素書》即非教人遊說之法亦非教人縱橫之術,只不過是要執政者和官員們不為非作歹而已。因《素書》內容言簡意賅而讓人讀後總有似懂非懂的感覺,為此用白化文將其直譯出來,以供讀者更好的理解《素書》的內容。
  • 接觸儒家哲學,領悟「仁」之內涵,升華人生修養
    許多人聽到哲學,可能都會覺得這是一門玄之又玄的學科或者專業。其實不然,哲學的本意是愛智慧。哲學是起源於驚訝,然後去探究真相的一門學問。一場有意義的人生旅行,是少不了對哲學的學習和領悟的。當我們發掘歷史的源頭,我們會發現最早的學問就是哲學,如今眾多的學科都是隨著歷史的發展逐漸從哲學中分化出來的。而儒家哲學作為我國曆朝歷代的國家哲學,在我國歷史進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 從儒家說「仁」談因材施教
    「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經典著作是每個時代人類最高智慧的結晶,是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和進步的階梯。重溫經典、感悟經典,對於被碎片化信息裹挾的網際網路一代,更顯重要。那些真正能夠不斷被人們捧起的書籍,總是有其強大的生命力,總能衝破時間與空間的束縛到達我們手中,抵達我們心中。
  • 儒家仁學思想的現代啟示
    原標題:儒家仁學思想的現代啟示(新知新覺)   習近平同志指出:「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儒家思想,對中華文明產生了深刻影響,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儒家思想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重要滋養。」仁作為儒家思想的一個核心概念,不是空泛的哲學概念或僵化的倫理教條,而有著深入日常生活的實踐性和與時俱進的生命力。
  • 你知道儒家所說的仁是什麼嗎?
    在讀儒家的書籍時,很容易被零碎,龐雜與簡要所淹沒,空手而歸,一臉懵逼,這些到底講了個啥?只依稀記得仁義禮智信。今天筆者便將自己的一些心得分享給大家,仁到底是什麼?且將儒家的學問稱之為儒道,儒道主要是闡述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大學》中給了儒道一個綱領,闡述了儒道的目的與修行步驟。其目的為:明明德,作新民,止於至善。其修行步驟為: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概括來說就是內聖外王,先自己修得儒道,再將儒道推廣到每一個人,從而社會和諧安樂。
  • 「仁愛」「愛人」的儒家思想體系內涵
    「仁」是儒家思想道德的精華所在,孔子從人類自身的思考出發,創建了仁愛之說,對人的本性做出了規定,將「仁」作為倫理道德所體現的主要原則。孔子認為,仁是作為人的本性,它源於親子之愛,並將其逐步擴展為人類之愛。
  • 儒家的核心觀念:禮與仁——學《論語》有感
    禮與仁這兩個是儒家的核心觀念,孔子對禮的表現形式很明確,即溫、良、恭、儉、讓。這也成為中國有理想的儒生們的自我要求的範本,也即儒家的君子人格。禮是一種規範,是仁的外在表現形式。其要達到的結果就是「和」。
  • 做對的事情,比做對事情更重要|拆古書《素書》(一)
    接一文。通過這個文章,我發現很多愛書的人。但是對於三本推薦(贈送)的書,大家似乎都很謙讓。上文留言基本沒有人說想看這三本書。(後話)今天,我來拆讀最喜歡的一本書——《素書》(第一段話)。後期不定時更新,歷史文章搜索拆古書,即可看到所有文章。希望你也愛上這本書。《素書》教我們,如何做對的事情。《素書》介紹。
  • 孔子思想中「仁」的內涵和現實價值
    《論語》雖然整篇文章很短,但是裡面卻折射出孔子生前所倡導的「仁、義、禮、智、信」。孔子一直推崇「仁者愛人」,可以「仁」就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認為,一個人,要想成就理想人格,首先要有一種善良的品性,要「泛愛眾而親仁」,就是教人如何做個有道德品行的人,進而達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理想。這是孔子仁學思想的基本點。
  •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禮」還是「仁」
    教師的繼續教育每年都有,老師們在網絡上可以與教育專家來一次思想的溝通,這保證了教師們每時每刻都能學到最前沿的教育理論和技術,這是非常有好處的。這幾天我登陸中國教師教育網,選了山東曲阜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袁梅老師的課《國學與教師禮儀》,袁梅老師是文學博士,碩士生導師,看了她的介紹,我很欽佩她。
  • 有儒家文化內涵的名字,儒雅又好聽!
    中國是一個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國家,儒家文化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自產生以來就居於主導地位,廣泛而深刻的影響著中國人們的各個層面,儒家文化與中國的人名也有著密切的聯繫,可以說是滲透在中國人的名字之中了。那麼今天來看看這些有儒家文化內涵的名字吧!
  • 裡仁思想,儒家「仁」思想的衍生(上)
    仁,作為儒家的基本理念之一,已隨著儒家思想的流傳和鞏固滲人了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然而,正是由於其流傳,才面臨著源初面目走樣的危險;正由於其鞏固,才可能導致思想活力的失落。因此,追問仁就並非是多此一舉。出去困惑,恢復中國傳統思想的活力,才能使國人真正地繼承傳統、據有傳統,從而為過上一種有根基的現實生活、獲得一種有承託的未來憧憬來奠基。仁並非是一種外在的、當下擺在那裡有待認識的現成之物。人和仁並非如兩個現成的對象那樣有一種現成的關係,而是共同生發、相互維持的。人與仁被孔子所說的「裡」維繫在了一起。此處的「裡」不能理解為一種空間關係,而應看作源發的棲居關係。
  • 古代儒家重要思想典籍——《論語》,這是對人性倫理道德的闡述
    這導致的結果便是爭鬥不斷,並且生產力無法集中,所創造的價值更小,不利於整體人類發展。在很早的時候,當時有志之士發現了這些問題,於是研究探索這些問題,想把其中的關鍵理解清楚。中國歷史上第三個有記載的朝代——周朝,也就是「拘而演周易」的周文王和他兒子——周武王創建的朝代。在這樣一個朝代裡,人人用周公制定的「禮」,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非常和諧,整個社會的發展也很穩定。
  • 扈書乘:「仁」的內涵與培養
    發表有《傳統文化與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儒家思想的核心精神與實現路徑》、《儒家經典中的經濟思想》、《向孔子學成長》(專欄)、《祭孔文》等文章數十篇,出版有八集系列電視講座《儒學大義與人生正道》。 本節課為扈書乘《儒學大義與人生正道》系列講座第二講——「仁」的內涵與培養。
  • 儒家的核心觀念是「仁」?不要被騙了!
    很多人都認為儒家的核心觀念是「仁」,但當你問及他們什麼是「仁」的時候他們就莫衷一是,每個人的對仁的理解就千差萬別,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如果我們進一步思考:「儒家的核心觀念是『仁』這個命題真的成立嗎?」,我們就會發現問題本身就值得思考。
  • 王中江談儒家的一貫之道:成己、成人、成物和「仁」的精義
    儒家仁學的精神內涵與普世價值何在?12月14日下午,屈子書院講壇第八期在湖南汨羅屈子書院正式開講。本期講壇邀請了北京大學教授、「長江學者」王中江帶來「儒家的一貫之道:成己、成人、成物和『仁』的精義」,揭秘儒家的生命智慧。長沙理工大學教授、屈子書院執行院長王琦擔任本次講壇嘉賓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