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儒家學說當中,孔子將「仁」作為最高的道德準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提倡「殺身以成仁」,但卻沒有論述為何在社會中遵循「仁」的相關規則。《素書》則與儒家提出的「仁」大同小異,卻從另一個角度道出為何要在為人處世當中遵循「仁」的相關規則。
《素書》不同於儒家相關學說,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在「仁」的相關論述裡面,儒家認為可以為了「仁」的實現,達到「殺身以成仁」的境界,無疑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素書》則不同於儒家思想,它是這樣論述「仁」:仁者,人之所親,有慈慧惻隱之心,以隨其生成。它並沒有提出普通人要為了「仁」,達到「殺身以成仁」的境界。因為,這樣一方面來說,個人犧牲對於問題解決是沒有一點幫助,有點理想化;另一方面來說,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有些事情還是需要妥協解決,並非一定要殺身成仁。
那麼,我們為何一定要有仁愛之心?古人是這樣解釋這句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若行恩惠,人自相親,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能行義讓,必無所爭也。仁者,人之所親,恤孤念寡,周濟濟困,是慈惠之心;人之苦楚,思與同憂;我之快樂,與人同樂,是惻隱之心。若知慈惠、惻隱之道,必不肯妨誤人之生理,各遂藝業、營生、成家、富國之道。
通俗點講,若是一個人具備了仁愛,便一定是一個高情商的人。當他或者她在處理一個問題的時候,會站在對方角度考慮。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都不喜歡幹的事情,為何要施加給他人?普通人要這樣考慮,領導更應該這樣考慮。其實,所謂的領導,只是上級授予你的一個權力符號,離開了這個權力符號,你還能號令他人嗎?這是一個很值得深思的問題。為何有些人即使沒有領導職務,大家還是喜歡聽他或者她的話?因為他或者她情商很高。那麼,為什麼他或者她情商高?因為他或者她有同理心。那麼,為什麼他或者她有同理心?因為在內心身處他或者她有一顆「仁愛」之心,大家都比較信服他。如果舉反例,便是呂雉利用小恩小惠,對下人示以「仁愛之心」,結交後宮之人,以達到爭取同盟,孤立打擊戚夫人,結果最後達到了自己的目的;舉正面例子,便是美國總統林肯有一顆仁愛之心,總是站在他人角度考慮問題,所以在美國歷屆總統中聲望最高。
其實,作為普通人的我們,學習呂雉那一套確實有點low,不上檔次。也許,當你達到呂雉那個腹黑層次,一生也不會活得很幸福,甚至很悲劇。畢竟,這個社會你還需要朋友、親情等重要的東西,不可能像呂雉一樣「稱孤」。所以,如果你具有一顆「仁愛」之心,凡事站在他人角度考慮,擁有寬廣的胸懷,便是一種高情商的體現,誰又會不喜歡和這樣的人交往呢!這便是所謂的大格局,而一個男人更應該有這樣的大格局,才能成就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