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儒家說「仁」談因材施教

2021-01-08 網易新聞

「教育的本質就是,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雲推動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一個靈魂。」「最好的教育,是學生看不到教育的發生,卻實實在在地影響著他們的心靈,幫助他們發揮了潛能。」雖然被一個世紀的時空分隔,分別生活於德國和法國,兩位偉大的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和盧梭,卻在關於教育的本質認知中隔空共鳴。在他們看來,每個人身上都蘊藏著某些尚未萌芽的素質,這些素質就像火花,要點燃它,就需要火星。教育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不要讓任何一顆心靈裡的火藥未被點燃,而應把學生帶領到探索未知和自我教育的道路之上,使其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天賦才情。教育不是知識的堆集,是老師的生活態度、點滴言行對學生春風化雨般的浸潤和薰陶,以人格影響人格。

有品質的閱讀,正是形成教師優秀人格的豐沃土壤和養分來源。「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經典著作是每個時代人類最高智慧的結晶,是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和進步的階梯。重溫經典、感悟經典,對於被碎片化信息裹挾的網際網路一代,更顯重要。那些真正能夠不斷被人們捧起的書籍,總是有其強大的生命力,總能衝破時間與空間的束縛到達我們手中,抵達我們心中。在第31個教師節到來之際,我們邀請了國內來自不同教育階段的老師,請他們選讀關於老師的名篇佳作,聆聽今日之師與昨日之師的真誠對話,分享他們的讀後心得與感悟思考。

丁淑梅

子路入,子曰:「由,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路對曰:「知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愛己。」子曰:「可謂士矣!」子貢入,子曰:「賜,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貢對曰:「知者知人,仁者愛人。」子曰:「可謂士君子矣!」顏淵入,子曰:「回,知者若何?仁者若何?」顏淵對曰:「知者自知,仁者自愛。」子曰:「可謂明君子矣!」

—— 《荀子·子道》

作為人的個體差異首先被關注並得到尊重和包容,使受教育者通過個體經驗獲得自我開悟、自我發展與自我完善,這才是孔子導萌弟子成人的初衷。

《荀子·子道》篇主要論述與君道、臣道相輔相成的孝悌之道,但亦及孔子師弟子的問答錄。《子道》等後五篇不見於《論語》,也並非出自荀卿之手,但其間卻蘊含著荀學一派對儒家經典的重讀與反省。當孝道的種種原則被羅舉後,孔子以「奮於言者華」「奮於行者伐」「知之曰知之」「 能之曰能之」向子路陳說了小人君子之別,從而引出其與三位弟子頗富意味的這一段對話。

孔子問明智與仁德若何,子路、子貢、顏回分別做了自己的回答;與此相應,孔子亦給予了三種不同的評價。這段問答錄,不僅可看出三弟子對於智者仁者的個人識見和胸懷,亦可進一步了解孔子導育子徒以成全人的衷心,還可從中品出荀學思想對仁者精神的本源性探掘。

子路剛直忠信、率爾直言、果敢真誠、慷慨重諾,其所言「知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愛己」,儒俠之解著眼於道德的外求內用。子貢敏而好學、「聞一知二」,克己自律,表裡如一,其所言「知者知人,仁者愛人」,儒商之義強調的是奉獻自我、惠濟於人的仁愛精神;顏回安貧樂道、慧於察斷、勤學敬師、五德歸仁,其所言「知者自知,仁者自愛」,復聖之論則從一己出發闡發了對仁道精神的體認與踐行。

一般認為,從孔子對三弟子的評價看,所謂士之道、君子之道、明君子之道,似乎存在一個梯級的倫理邏輯次序,然而實際卻並非如此。孔子並未追究誰對誰錯,識見高下,而在意體察他們自身的知行方式所表現出的不同心性與修為,而後因勢利導、因材施教即可。

作為儒家思想的後繼者,荀子否認了道德先驗論,強調後天習得對提升和改造人性的決定因素,這種邏輯起點常常被誤認是異出儒家的。但是,就對儒家經典的解讀與反省來看,荀子卻是最徹底的。

使人識己愛己,能識人愛人,與有自知自重,都是三弟子從不同起點出發對智者仁者的自我認知。其中顏子所云「知者自知,仁者自愛」,看上去與儒家思想及其價值取向顯得有些格格不入,因為「自愛」或「愛己」,始於利己之心,這與漢代以來對「仁」的理解似乎存在偏差。王安石就曾以這段對話非孔子可以語出、乃荀子杜撰而加以強解。

《說文解字》雲「仁,親也,從人從二」;段玉裁引《中庸》鄭玄注,從會意的角度解為「相人偶」,即人與人之間爾我親密的關係和情感。後世有學者從「仁者,人也」的命題出發,認為似乎只有在人與人即「二人」的對應關係中,才能對「人」下定義,以此得出儒家思想剷除了「自我」的疆界,儒學精神的核心是強調群體倫理道德。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說文解字》解「仁」字還附有兩個異形字,一個是 「忎」,從千從心(人自有的內在稟性、人的天命之性),一個從屍(直立的人形,隸從夷,取夷風尚仁,風名從主之義)從二,卻在很長一個時期少有人提及。20世紀90年代《郭店楚墓竹簡》出土,其中戰國「仁」字的寫法,從身從心,經古文字學者考釋,即《說文》所附的「從千心」之「仁」字的較早寫法,後者或其簡化。進而有學者從竹簡古文「仁」字的字形構造分析入手,對仁的觀念所包含的原初含義進行了重新解讀:「仁」字「從身從心」,心中有一己存在之思考,即儒家倡揚的克己、修己,以仁成己。

《荀子·子道》篇記錄的這段師徒對話,不僅重新確認了仁的本源意義,而且從認知、判斷、篤行三個層面完整解讀和闡釋了儒家的仁道精神。從「仁」的古字到儒家仁愛精神,仁的觀念被不斷豐富,儒家重視人的內在稟賦和心性,並在人與人的關係中理解人、建設人。

子路對孔子說:「先生所教的仁義之道,真是令人嚮往!我所聽到的這些道理,應該馬上去實行嗎?」孔子說:「你有父親兄長在,你怎麼能聽到這些道理就去實行呢!」過了一會兒,冉有也來問同樣的問題,孔子卻說:「應該聽到後就去實行。」這時,站在一邊的公西華被弄糊塗了,不由得問孔子緣故。孔子說:「冉有為人懦弱,所以要激勵他的勇氣;子路武勇過人,所以要中和他的暴性。」

什麼叫做仁?每次孔子的回答都不一樣。這是孔子因材施教的結果,弟子最缺少哪一樣,他就告訴這位弟子仁的哪個方面。這就造成整本論語處處說仁,似乎處處又沒說清楚。孔子對「仁」的不同解釋,是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作針對性地指導,卻又最終殊途同歸。

孔子對弟子的導育,並非單純的道德施教,也並非以等級意識為前提。作為人的個體差異首先被關注並得到尊重和包容,以人為本,以個人為出發點,使受教育者通過個體經驗獲得自我開悟、自我發展與自我完善,這才是孔子導萌弟子成人的初衷。

(作者系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

本文來源:四川新聞網-成都日報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儒家的核心思想「仁」是什麼?
    所以,了解儒家思想,首先就要理解儒家的「仁」的基本涵義。「仁」的本意是親和的意思,指人和人之間互相親愛。《說文解字》仁,親也。孔子明確提出:仁者,愛人。儒家認為應當用「仁」來處理倫理社會關係,主張人和人之間應該互相尊重、互助和友善,而孝悌則是「仁」的根本。在孔子看來,人應該友愛大眾,親近賢德的人(《論語·學而》)。
  • 儒家仁學思想的現代啟示
    原標題:儒家仁學思想的現代啟示(新知新覺)   習近平同志指出:「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儒家思想,對中華文明產生了深刻影響,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儒家思想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重要滋養。」仁作為儒家思想的一個核心概念,不是空泛的哲學概念或僵化的倫理教條,而有著深入日常生活的實踐性和與時俱進的生命力。
  •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禮」還是「仁」
    袁梅教授不過在袁老師講到儒家文化時,她說儒家文化的核心是「禮」。她還特別提到兩個人的話做佐證,錢穆先生說:「禮是中國文化的核心。」南懷瑾先生說:「禮是孔子一生學問的根本。」課後還有習題問:「儒家文化乃至中國文化的核心是什麼?」我第一次選的是「仁」,結果顯示錯誤,第二次選的是「禮」,結果顯示正確。「禮」是孔子及儒家的政治與倫理範疇。孔子將「禮」從宗教範疇推廣到人間成為人文世界的行為規範。禮有兩個重要原則,其一為尊尊,就是把人區別分為許多等級,並保持低賤者對尊貴者的尊崇。
  • 儒家的核心觀念是「仁」?不要被騙了!
    很多人都認為儒家的核心觀念是「仁」,但當你問及他們什麼是「仁」的時候他們就莫衷一是,每個人的對仁的理解就千差萬別,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如果我們進一步思考:「儒家的核心觀念是『仁』這個命題真的成立嗎?」,我們就會發現問題本身就值得思考。
  • 你知道儒家所說的仁是什麼嗎?
    在讀儒家的書籍時,很容易被零碎,龐雜與簡要所淹沒,空手而歸,一臉懵逼,這些到底講了個啥?只依稀記得仁義禮智信。今天筆者便將自己的一些心得分享給大家,仁到底是什麼?且將儒家的學問稱之為儒道,儒道主要是闡述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大學》中給了儒道一個綱領,闡述了儒道的目的與修行步驟。其目的為:明明德,作新民,止於至善。其修行步驟為: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概括來說就是內聖外王,先自己修得儒道,再將儒道推廣到每一個人,從而社會和諧安樂。
  • 裡仁思想,儒家「仁」思想的衍生(上)
    仁,作為儒家的基本理念之一,已隨著儒家思想的流傳和鞏固滲人了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然而,正是由於其流傳,才面臨著源初面目走樣的危險;正由於其鞏固,才可能導致思想活力的失落。因此,追問仁就並非是多此一舉。仁並非是一種外在的、當下擺在那裡有待認識的現成之物。人和仁並非如兩個現成的對象那樣有一種現成的關係,而是共同生發、相互維持的。人與仁被孔子所說的「裡」維繫在了一起。此處的「裡」不能理解為一種空間關係,而應看作源發的棲居關係。「裡仁」體現出了一種人與仁之間的本質關係。
  • 王中江談儒家的一貫之道:成己、成人、成物和「仁」的精義
    儒家仁學的精神內涵與普世價值何在?12月14日下午,屈子書院講壇第八期在湖南汨羅屈子書院正式開講。本期講壇邀請了北京大學教授、「長江學者」王中江帶來「儒家的一貫之道:成己、成人、成物和『仁』的精義」,揭秘儒家的生命智慧。長沙理工大學教授、屈子書院執行院長王琦擔任本次講壇嘉賓主持。
  • 仁與愛,儒家的體與用
    儒家的思想,和道家、佛家的本質一樣,都涉及兩個根本問題,一是如何修本,二是如何發用。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哲學的根本思維方法。儒家的本是仁,用是愛。仁,每個人心中都有,如道家的道、佛家的智與空。仁之用,是愛。愛什麼?愛自己,愛家人,愛大眾,愛國家,愛天下,愛自然,愛萬物。儒家講,民胞物與,最自然的愛是親情之愛;最偉大的愛是萬物之愛,天下為公,無有私情,亦無私慾私利之追求。但是,生活中,最日常的實踐還是愛人。如何愛一個人,無論他是我們的親人,還是無血緣關係的他人、大眾。
  • 儒家為什麼把「孝弟」視作「仁」的基礎?
    據說孔子去世後,儒家群龍無首,有子狀若孔子,弟子們因此準備讓他代替孔子,成為儒家的首領。但是,這一提議最終因曾子不同意而作罷。即便如此,有子在孔門的地位還是很高的,在一些大家都難以決斷的問題上,有子的見解甚至比曾子還高明。
  • 莊子對儒家仁、義、禮、樂的批評
    莊子站在「自然」、「無為」的立場,對當時的社會生活規範,尤其是儒家的那套進行批評。在〈知北遊〉說:「聖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至人無為,大聖不作,觀天地之謂也。」而在〈至樂〉也說:「天地無為而無不為也。」
  • 孔子倡導因材施教,但現在儒家老師多是因教施材
    孔子倡導因材施教,但現在儒家老師多是因教施材儒家文化作為我國諸子百家文化中最為貼合社會「適者生存」的存在,它的發展和優化已然達到了無比精緻的地步,這也是它為何會在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能一直穩居一哥的原因所在。
  • 儒家仁孝觀念:孝心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
    孝敬父母,尊重兄長,這兩種品德就是「仁」的根本啊!  有子明確提出孝弟是仁的根本,是道的土壤。這是對孔子思想很好的總結,完全可以代表孔子觀點。仁的含義十分豐富,但說「愛人」(顏淵篇)是其核心則無疑問。而愛人首要的就是「親親」(《中庸》「仁者,人也;親親為大」),愛自己的親人。愛親人,主要是父母愛兒女,即慈;兒女愛父母,即孝;弟弟尊重兄長,即弟。
  • 譯論 | 胡翠娥:「殊德之仁 」與「全德之仁 」 ——海外譯「仁」及其對儒家思想的認識之發展
    正是因為有了「仁」的哲學概念,才能發展出新儒家「仁者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的理論,它也是貫穿整個儒家思想性本善理論的根基。可以說,自孔子始,「仁」之概念才成為儒家哲學的中心,也即整個中國哲學的中心。當然,這並不意味著《論語》中的「仁」字都只有「全德之仁」這一個意思。在一些篇章中,孔子也同樣沿襲了上古用法,將「仁」當成一個特殊的德目,意指「仁慈或慈愛」,尤其當「仁」與「知」「勇」等並舉時。
  • 儒家成語解釋:仁民愛物
    儒家成語解釋:仁民愛物孟子:《孟子.盡心上》仁民愛物:珍惜親人,愛惜民力,珍惜物力。熱愛民力,珍惜民力,才不會做出濫用濫權之事。故人之為心,其德亦有四,曰仁義禮智,而仁無不包。」意思是說,仁既飲食義禮智,還是四德之首、四德之端。於此句中,仁德為四德之首。宋與仁:仁德立國,不殺言官,大行放生。整個西湖都劃為放生池,只能放不能撈。宋祁《放生池記》:聖上初元之二年,詔立全國各郡設立放生池,至此放生池全國鋪開。
  • 快速了解儒家思想中「仁」的基本內涵和影響
    廢話不多說,進入主題。「仁」學基本內涵:仁者「愛人」,「仁者人也」。仁的基本形式是「愛人」,要求將人作為人來看待,人不是奴隸,強調了人有愛和尊重的需求。孔子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將「仁」確定為最基本的社會關係準則,並圍繞「愛人」的內涵,構造出了仁學的思想體系。仁愛是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在後來的則成為整個儒家文化的中心範疇。首先,仁愛在孔子看來具有一般的人類之愛的意義。仁愛思想體系的產生,是對完全非人性的奴隸制宗法等級秩序的合理性的否定。
  • 儒家的核心觀念:禮與仁——學《論語》有感
    禮與仁這兩個是儒家的核心觀念,孔子對禮的表現形式很明確,即溫、良、恭、儉、讓。這也成為中國有理想的儒生們的自我要求的範本,也即儒家的君子人格。禮是一種規範,是仁的外在表現形式。其要達到的結果就是「和」。
  • 孔子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及補充論述
    【摘要】      孔子教育思想主要內容為以「仁」與「禮」為核心的道德教育、「學而知之」的教學思想、「啟發式」的教學方法和「因材施教」教學實踐。他是世界上最早、也是最完整、最深入地把因材施教方法運用於教學過程的教育家。目前關於孔子因材施教思想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其對冉有、子路、子貢、顏回等弟子的教育上,而很少涉及到對宰予、子張、子夏等的教育。
  • 接觸儒家哲學,領悟「仁」之內涵,升華人生修養
    而儒家哲學作為我國曆朝歷代的國家哲學,在我國歷史進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小編作為一名哲學系的學生,想和大家聊一聊儒家哲學中的核心思想—「仁」。春秋時代,社會秩序異常混亂,諸侯混戰,人將人的性命置若罔聞,隨意踩踏。
  • 儒家仁學思想的現代啟示:道德修養貴在親力親為、持之以恆
    習近平同志指出:「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儒家思想,對中華文明產生了深刻影響,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儒家思想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重要滋養。」仁作為儒家思想的一個核心概念,不是空泛的哲學概念或僵化的倫理教條,而有著深入日常生活的實踐性和與時俱進的生命力。
  • 我讀《論語》166:我欲仁,斯仁至矣
    【原文】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孔子:仁難道很遙遠嗎?只要我們想要仁,它就會到來。又回到「仁」上面來了,孔子所談的仁,到底該怎麼理解,這在儒家是頗有爭議的,按照朱程理學來理解仁就是:天理。求仁的過程就是去人慾存天理的過程。明朝大儒王明陽的解讀,仁就是心,心即理,「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不去否認這些大儒,我只談個人理解孔子所談的「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