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如果反對,墊在腳底下也能增加身高(笑)。
接一文。
通過這個文章,我發現很多愛書的人。但是對於三本推薦(贈送)的書,大家似乎都很謙讓。上文留言基本沒有人說想看這三本書。
嗯,好的,喜歡看書就可以了。我個人比較任性,並沒有介紹三本書到底講了什麼內容。如果以後大家想了解什麼書,我可以幫你們拆讀一下。(後話)
今天,我來拆讀最喜歡的一本書——《素書》(第一段話)。
後期不定時更新,歷史文章搜索拆古書,即可看到所有文章。希望你也愛上這本書。
《素書》教我們,如何做對的事情。
《素書》介紹。
書名:素書
作者:傳說中秦末黃石公
推薦理由:傳說黃石公三試張良,而後把此書授予張良。張良憑藉此書,助劉邦定江山。
讀書禁忌:不傳於不道不神不聖不賢之人;如果傳授給他們,必受災難。(敬請各位不要做壞事。)
正文:
夫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萬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萬物各得其所欲。
仁者,人之所親,有慈惠惻隱之心,以遂其生成。
義者,人之所宜,賞善罰惡,以立功立事。
禮者,人之所履,夙興夜寐,已成人倫之序。
夫欲為人之本,不可無一焉。
在上一篇:中,我侃了侃底線淪陷的那些事。
底線,一言以蔽之,就是一個人最後的遮羞布,如果你沒有,那麼就等待別人挑戰你的容忍度吧。
此文也從底線層次展開。
一、拆書——拆解做對的事情的五個條件
夫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萬物不知其所由。
本文作者提到,做人需要考慮五個點,道、德、仁、義、禮,也可以說是底線的五個方面。
道,是人遵從而履行的,從哲學上說,是一切從實踐出發,從心學上說,是心遵從的方向。世間萬物,都有它的道,比如星球有它的運行軌道,比如每個人有他的成長道路,萬物的道各不相同,所以萬物不知「道」的由來。
有一個現象叫蝴蝶效應,即初始條件下微小的變化能帶動整個系統的長期的巨大的連鎖反應。就是當你選擇一件事後,事情的發展,就隨著你的選擇而產生。
比如你早上睡過了頭,要遲到,是由你賴床選擇的,你為了趕時上班打卡,就必須做出連鎖的動作,換個方式上班、錯開高峰期、加速洗漱等等。如果你不幸遲到了,那麼你就要處理遲到產生的各種後果——工作效率低、心情不好等等。
初始變量決定了接下來事情的發展,這就是道。你選擇了開始,但是接下來的故事,並不是你能完全控制到每一個細節。
所以,選擇善還是惡,選擇和誰相處,從開始就決定了結局。
德者,人之所得,使萬物各得其所欲。
德,用一句現在的產品解釋:即,芝麻信用。支付寶用每個人的各種消費習慣,來評價芝麻信用高低,而支付寶現在又推出芝麻粒,每次履約,都可以得到芝麻粒,芝麻粒又可以用於捐贈公益項目。
信用,是外界給到你、評價你的標籤,也就是品德的外在表現。有了信用,你可以獲得各種資源,各種人脈、金錢、財富。一次履約交換一次實現你的願望(即欲)的機會。而從萬物的角度來說,德是內在品質的外在表現,互相給予,也就可以互相成就。
從善如流,疾惡如仇。有德的標尺,才能滿足所需。
仁者,人之所親,有慈惠惻隱之心,以遂其生成。
三國時期,有劉備、曹操二人。讀《三國演義》的人,如果只是看字面描述,可能都會覺得劉備是有仁愛之心的人,他是正統身份——劉皇叔,所以很多有能力的人願意追隨他。但是,曹操也是有仁愛之心,他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所以三國裡很多戰鬥力很強的人都投奔他。
有惻隱仁愛之心,能懂他人冷暖,所以交友、招聘、合作,都會受到支持。仁也是在這種互相關懷的環境產生。
義者,人之所宜,賞善罰惡,以立功立事。
什麼是義?
《孟子·告子上》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義不是一時逞強,頭腦發熱,對別人的事大包大攬,而是面對重要抉擇的時候,可以有所為有所不為,不為了私利而為他利。
義,是值得的,應當的,哪怕沒有表揚、沒有觀眾。義,也是有善惡衡量標準的,義支持善良,懲罰邪惡,義對人的行為督促,義也是有成就、能做成一件事的重要的組成部分。
義,可以兩肋插刀,可以辨別善惡、也可以用於考核事情成敗、判斷事情是否可以得到嘉獎。
禮者,人之所履,夙興夜寐,已成人倫之序。
夫欲為人之本,不可無一焉。
禮,是人要踐行的,早晚自律,敬人愛己,繼而傳承一代又一代的人,長幼有序,尊老愛幼,所以家庭和睦。
人和動物的區別,也是禮。人懂得尊重、禮讓,而不只會弱肉強食,所以人和人可以合作共事、可以相親相愛、可以友好往來。
反之,大到國與國之間沒有禮節,互相侵犯,會產生戰爭。小到人與人直接越過禮數,會吵架、鬥毆。
二、解讀——把事情做對只是皮毛,而做對的事情才是安身立命根本
我是喜歡看古文原文,而不願看解釋的人。素書的文言文意思很淺顯,任何詮釋都有可能是讀者的臆想,所以,建議大家自己多理解。
喜歡《素書》的原因,一是它的字數很少,讀起來沒有壓力,二是它用幾句話解釋了很多書一本書都說不清楚的事情。
比如《三國演義》用了各種故事、典故、段子寫成,也無非想表達義者,人之所宜,賞善罰惡,以立功立事。劉備表面有義,所以有那麼多人追隨,曹操表面是篡位者,名不正言不順打亂了劉氏正統的更替節奏。
但是,劉備真的義麼?曹操真的不義麼?
單從曹操來說,曹操終其一生也沒有稱帝,而是他的手下司馬懿隱忍多年,從內部瓦解了曹氏集團,最終成立新的皇權。
司馬昭之心、人盡皆知。司馬家族雖然得到了江山,但是沒有守住義字,所以,蓋棺定論,提到惡,曹操讓歷史恨不起來,司馬懿、司馬昭、卻可以讓歷史恨起來,這不就是說,義是賞善罰惡,以立功立事麼?
《素書》為人的成長建立了一個結構,《素書》為學習者建立了一個體系,學完之後,可以提升能力,終身適用。
所以,你在做對的事情麼?
關注我,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