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定位
「王庶文講壇」在文章中,多次提到過孔子本身最重視的其實是「禮」,所謂的「克己復禮」,就是希望封建制度下的貴族能夠克制自己的欲望,遵循禮制,特別是在春秋戰國這樣「禮崩樂壞」的時代裡,他希望大家都能夠回歸到西周時期由周公制定的「周禮框架」下生活,這很有「開歷史倒車」的腔調,很不符合我們今天人對孔子的認知。
我們知道《論語》當中,「仁」是頻繁出現的一個詞彙,所以人們在談到孔子的時候,總會和「仁」聯繫在一起,我們理所應當的認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今天在孔子頭上有很多頭銜,排第一位的便是「偉大的思想家」。一個人能夠被稱為思想家,必然有其原創性的思想,既然「禮」是來自周公,那麼孔子的原創就是「仁」?
這是我們常見的誤解,原因是我們已經離開宗法社會很久了,已經將「仁」這樣務實的道理,變得「務虛」,變得形而上,甚至成為了某些「國學大師」的修行法門,實在是遺憾得很。
在古代「思想家」的頭銜並不具備如今這樣的強大光環,也就是說「思想家」在古代的地位並不高。他們的著作,在圖書分類裡只能歸於「子」部。例如韓非,他的思想大部分源自原創,非常有時代意義,可是他的著作也只能叫做《韓非子》,歸屬於「子」部。
古人的圖書分類排序是按照「經、史、子、集」,進行分類的,《論語》和《孟子》原本也是屬於「子書」,即便後來升格為了「經」,地位也比不上:《詩》《書》《易》《禮》《春秋》五經,這是因為「五經」不是私人著作,而是王官之學,也就是周代的官方學術。
孔子在古人眼裡的真實定位是:王官之學的重要繼承者,而不是一個具有原創性的思想家。所以當時孔子的教學,主要還是「周禮」,既有「五經」學術,又有駕車、射箭、禮樂等實際操作的貴族禮儀。
孔子畢生致力於「克己復禮」,就是要恢復西周時期由周公制定的禮樂制度,周公是孔子的頭號偶像,也是他的人格標榜。
禮與仁的關係
「禮」的核心精神就是「仁」。所謂的「仁」,便是「仁者愛人」,但是這個「愛」並不是博愛,而是「分親疏的等差之愛」,也就是越親近的人需要愛的更多,親屬關係越遠也就愛的越淺,這就是「仁」是務實之學的來源。
舉個例子來說:您不能愛您的三叔,勝過愛您的親爹,也不能愛隔壁老王,勝過愛您的二舅媽,在這種分親疏的親戚關係裡面,您對每一個人應該付出多少愛都是由明確規定的。在「周禮制度」下,這種親疏遠近,尊卑長幼各安其位,井然有序的穩定型社會,才是孔子畢生的追求。
作為「王庶文講壇」的老讀者,您應該能夠馬上聯想到,這樣穩定的社會必然只可能發生於小規模的熟人社會,我們也親切的稱呼它為「宗法封建制」。
在嫡長子繼承制下,家族領袖也就是政治領袖,天子是天下所有宗族的宗主;家族關係也就是政治關係,所有諸侯都是天子的「大伯二叔三舅四表兄五堂弟」,在邦國裡面其實也是一樣,諸侯是所有家臣的宗主,而家臣與諸侯的關係也如同諸侯與天子的關係,大家都是一家人、
所有人都沾親帶故,所以在當時解決問題不靠法律,法律太沒有人情;也不靠契約,契約太並冷。處理事務的武器只有「家族倫理」,所以才會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說,在本質上他們是一脈相承。
有此理論,我們可以進一步推衍。那麼宗主在依靠「家族倫理」管理天下事務的時候,是否也應該分親疏,分等差的愛?確實如此,宗主最不應該的就是「一碗水端平」,更不能提倡「人人平等」,而是要分親疏,分等差的處理身邊的事務。
這樣才能保障一個宗法社會的穩定,「禮」的本質是「以禮設防」,藏在「禮」背後的是「仁」,也就是只有分親疏的愛人,才能維持這種親疏遠近,尊卑長幼的關係。
真實的孔子
由此可知,孔子並不是一個原創性的思想家,更不是德育老師和大教育家,他更接近一個社會活動家,他所有的行為都是為了社會能夠回歸到穩定的宗法關係中。不過,世界畢竟是會發展的,春秋戰國時期隨著農耕技術的改進與竹簡的發明,生產力的提高與知識的向下發展,讓人們逐漸脫離宗法框架,開始奔向自由的遠方,這種現象我們稱之為「禮崩樂壞」。
關於孔子的常見誤解,我們還有一點。嚴格意義上來說,孔子並不是諸子百家中的一員,百家爭鳴主要發生在孟子的時代,孟子當時周遊列國,向各國國君兜售自己的學說,還常常與其他學派辯論。
可是孔子的周遊列國與孟子周遊列國完全不一樣,孔子並沒有拿出一門單獨的學說去遊說諸侯國君,他自始至終都在宣揚周公的那一套「禮制」,所以我個人覺得孟子可以算一個思想家,而孔子不算,他要比思想家更加偉大,應該屬於「偉人」的範疇。所以《孟子》升格為經的時間要比《論語》晚很多,是「十三經」的最後一部。
好了,關於「從仁與禮的關係看孔子是不是思想家」的內容就到此結束吧,今天的內容您只需記住兩點:第一、「仁」是「禮」的精神內核,代表的是分親疏的愛人,這是「宗法社會」的基礎;第二、嚴格意義上來說孔子並沒有原創性思想,他一直在推行的是「周禮」,所以他並不是一名思想家。
謝謝賞閱,您的關注是對「王庶文講壇」最大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