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仁」?孔子的畢生追求是什麼?他算是偉大的思想家嗎?

2020-12-17 王庶文講壇

孔子的定位

「王庶文講壇」在文章中,多次提到過孔子本身最重視的其實是「禮」,所謂的「克己復禮」,就是希望封建制度下的貴族能夠克制自己的欲望,遵循禮制,特別是在春秋戰國這樣「禮崩樂壞」的時代裡,他希望大家都能夠回歸到西周時期由周公制定的「周禮框架」下生活,這很有「開歷史倒車」的腔調,很不符合我們今天人對孔子的認知。

我們知道《論語》當中,「仁」是頻繁出現的一個詞彙,所以人們在談到孔子的時候,總會和「仁」聯繫在一起,我們理所應當的認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今天在孔子頭上有很多頭銜,排第一位的便是「偉大的思想家」。一個人能夠被稱為思想家,必然有其原創性的思想,既然「禮」是來自周公,那麼孔子的原創就是「仁」?

這是我們常見的誤解,原因是我們已經離開宗法社會很久了,已經將「仁」這樣務實的道理,變得「務虛」,變得形而上,甚至成為了某些「國學大師」的修行法門,實在是遺憾得很。

在古代「思想家」的頭銜並不具備如今這樣的強大光環,也就是說「思想家」在古代的地位並不高。他們的著作,在圖書分類裡只能歸於「子」部。例如韓非,他的思想大部分源自原創,非常有時代意義,可是他的著作也只能叫做《韓非子》,歸屬於「子」部。

古人的圖書分類排序是按照「經、史、子、集」,進行分類的,《論語》和《孟子》原本也是屬於「子書」,即便後來升格為了「經」,地位也比不上:《詩》《書》《易》《禮》《春秋》五經,這是因為「五經」不是私人著作,而是王官之學,也就是周代的官方學術。

孔子在古人眼裡的真實定位是:王官之學的重要繼承者,而不是一個具有原創性的思想家。所以當時孔子的教學,主要還是「周禮」,既有「五經」學術,又有駕車、射箭、禮樂等實際操作的貴族禮儀。

孔子畢生致力於「克己復禮」,就是要恢復西周時期由周公制定的禮樂制度,周公是孔子的頭號偶像,也是他的人格標榜。

禮與仁的關係

「禮」的核心精神就是「仁」。所謂的「仁」,便是「仁者愛人」,但是這個「愛」並不是博愛,而是「分親疏的等差之愛」,也就是越親近的人需要愛的更多,親屬關係越遠也就愛的越淺,這就是「仁」是務實之學的來源。

舉個例子來說:您不能愛您的三叔,勝過愛您的親爹,也不能愛隔壁老王,勝過愛您的二舅媽,在這種分親疏的親戚關係裡面,您對每一個人應該付出多少愛都是由明確規定的。在「周禮制度」下,這種親疏遠近,尊卑長幼各安其位,井然有序的穩定型社會,才是孔子畢生的追求。

作為「王庶文講壇」的老讀者,您應該能夠馬上聯想到,這樣穩定的社會必然只可能發生於小規模的熟人社會,我們也親切的稱呼它為「宗法封建制」。

在嫡長子繼承制下,家族領袖也就是政治領袖,天子是天下所有宗族的宗主;家族關係也就是政治關係,所有諸侯都是天子的「大伯二叔三舅四表兄五堂弟」,在邦國裡面其實也是一樣,諸侯是所有家臣的宗主,而家臣與諸侯的關係也如同諸侯與天子的關係,大家都是一家人、

所有人都沾親帶故,所以在當時解決問題不靠法律,法律太沒有人情;也不靠契約,契約太並冷。處理事務的武器只有「家族倫理」,所以才會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說,在本質上他們是一脈相承。

有此理論,我們可以進一步推衍。那麼宗主在依靠「家族倫理」管理天下事務的時候,是否也應該分親疏,分等差的愛?確實如此,宗主最不應該的就是「一碗水端平」,更不能提倡「人人平等」,而是要分親疏,分等差的處理身邊的事務。

這樣才能保障一個宗法社會的穩定,「禮」的本質是「以禮設防」,藏在「禮」背後的是「仁」,也就是只有分親疏的愛人,才能維持這種親疏遠近,尊卑長幼的關係。

真實的孔子

由此可知,孔子並不是一個原創性的思想家,更不是德育老師和大教育家,他更接近一個社會活動家,他所有的行為都是為了社會能夠回歸到穩定的宗法關係中。不過,世界畢竟是會發展的,春秋戰國時期隨著農耕技術的改進與竹簡的發明,生產力的提高與知識的向下發展,讓人們逐漸脫離宗法框架,開始奔向自由的遠方,這種現象我們稱之為「禮崩樂壞」。

關於孔子的常見誤解,我們還有一點。嚴格意義上來說,孔子並不是諸子百家中的一員,百家爭鳴主要發生在孟子的時代,孟子當時周遊列國,向各國國君兜售自己的學說,還常常與其他學派辯論。

可是孔子的周遊列國與孟子周遊列國完全不一樣,孔子並沒有拿出一門單獨的學說去遊說諸侯國君,他自始至終都在宣揚周公的那一套「禮制」,所以我個人覺得孟子可以算一個思想家,而孔子不算,他要比思想家更加偉大,應該屬於「偉人」的範疇。所以《孟子》升格為經的時間要比《論語》晚很多,是「十三經」的最後一部。

好了,關於「從仁與禮的關係看孔子是不是思想家」的內容就到此結束吧,今天的內容您只需記住兩點:第一、「仁」是「禮」的精神內核,代表的是分親疏的愛人,這是「宗法社會」的基礎;第二、嚴格意義上來說孔子並沒有原創性思想,他一直在推行的是「周禮」,所以他並不是一名思想家。

謝謝賞閱,您的關注是對「王庶文講壇」最大的鼓勵。

相關焦點

  • 孔子「仁」的思想精神到底是什麼?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夏邑),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創始人。
  • 既然仁這麼難做到,為什麼還要追求仁?不追求仁行不行?|《儒家思想...
    【筆者注】本章講的是仁可分為不同層次。綜合上兩章與本章來看,仁作為最高的價值追求,可以分為不同層次,適應不同層次的人群的需要。仁不是某個階層所獨有,也不是某個智力層次的人所專有。就每一個人來說,他所處的社會層次不同,所追求的仁也可以不同。就顏回的才智來說,孔子直接從國家制度的層次和抽象思維的角度來談仁,他能理解。
  • 孔子論人,以仁為準,犧牲自我,拯救生民,追求正義,精神永存
    公冶長第五(3):孔子談思想,以仁為準,犧牲自我,拯救生民,追求正義,精神永存張恩恩/文5.15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今孔子盛容飾(儀容服飾),繁登降(上下朝)之禮,趨(行走)詳(詳瞻)之節(意思是連怎麼走路都有詳細的禮節規定),累世不能學,當年(畢生)不能究其禮。君欲用之以移齊俗非所以先(治理)細民也。」後景公敬見孔子,不問其禮。異日,景公止孔子曰:「奉子以季氏,吾不能。」以季、孟之間待之。齊大夫欲害孔子,孔子聞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魯。
  • 偉大思想家孔子,他這20句哲理名言伴隨我們一生
    「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這位來自於中國,就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2570年的今天,孔子誕生,開啟偉大的人生篇章。今天,我們就來一起重溫上學期間,背誦的那些孔子名言,紀念這位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 孔子《論語》中說的「仁」是什麼意思?
    四,「仁」是孔子所追求的最高的人生境界。一方面,任何人都有可能達到「仁」的境界——「我欲仁,斯仁至矣」;另一方面,他又認為做到仁是不容易的——「若聖與仁,則吾豈敢!」。他認為自己最得意的門生顏回,也只能做到「三月不違仁」。
  • 簡述孔子其人及其儒家學說,以及今後對世人有什麼影響?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人,祖先為宋國貴族,大約在孔子前幾代就已經沒落了。他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 孔子那麼偉大,為什麼他提出的是君君臣臣和仁,卻不提自由呢?
    有朋友提出,孔子那麼偉大,為什麼他提出的是君君臣臣和仁,卻不提自由呢?仿佛孔子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念,專門是為了奴役勞動人民一樣。孔子縱然沒有提出自由的思想,但自由的因子,也體現在他的儒家思想中。其實,這正是一種無視歷史邏輯的思想。這就相當於問慈禧太后為何不用空調一樣可笑。
  • 孔子思想的核心到底是什麼?
    孔子是偉大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可謂博大精深。
  • 一個美國哲學家評選的10位歷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孔子排第1
    很多歷史愛好者都喜歡討論,像誰是歷史上最偉大的人?在這個歷史時段裡,哪個事件是決定性的?最喜歡紅樓夢或者三國演義裡的哪個人物?等這一類的問題。美國學者威爾·杜蘭特也曾討論過10位歷史上是最偉大的思想家。杜蘭特認為,歷史是由人的活動構成的,是由人的思想推動的,不能僅僅解讀成一串死氣沉沉的數字和事實。
  • 孔子主張「仁」,可是老子為什麼反對「仁義」?
    我們都知道,孔子誕生的年代,是西周末年、春秋時期。那個時期,出現了「禮崩樂壞「的局面(《論語·陽貨》"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那什麼是」禮「、」樂「?在此後廣招門徒,「傳道、授業、解惑」的日子裡,孔子開始系統地整理自己的思想,形成以「禮」和」仁「為中心,兼顧」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勇恭廉「為框架的儒家學說。
  • 孔子講的「仁」是指什麼?
    孔子講,「我欲仁,斯仁至矣」。那麼「仁」是什麼呢?曾召旭老師理解「仁」,是「自由發出的愛」。那麼這句話就可以理解為,我要自由發出愛就可以自由發出愛。無限的,無條件的自由才是真自由人真的可以這麼隨性嗎?我們不免有這樣的疑問,我現在就想自由,不還是在教室裡聽你講課嗎?我哪來的自由。我想要很多錢去週遊世界,但還不是困於現實的環境,而不能如願嗎?不是說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嗎?
  • 「仁」是孔子倫理思想的核心,他還將「仁」推廣到治世之策上來
    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其核心是"禮"和"仁"。孔子曾說:"不學禮,無以立",他所說的"禮",是周禮。孔子很早就專門研習周禮,並以知古禮而知名。孔子非孔子像常維護周朝禮制及由此確定的君臣之序,主張"天下有道,則禮樂徵伐自天子出","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對於諸侯、大夫及權臣的僭越、專權非常反感。
  • 「百家講壇」主講人劉強來《贛圖大講堂》講述「孔子的智慧」
    大江網/江西頭條客戶端訊 記者左陽天報導:12月20日,同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百家講壇」主講人劉強做客《贛圖大講堂》,以「孔子的智慧」為題,圍繞孔子和《論語》論述什麼是智慧,並引申著名的智仁之辨、智義之辨、智直之辨,對如何獲得智慧進行解析,用故事展現孔子的智慧
  • 西方人眼裡的孔子:假使他的書從來不曾有過翻譯,那倒是更好的事
    明末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在《中國傳教史》中說:「中國最偉大的哲學家是孔子。他所說的和他的生活態度,絕不遜於我們古代的哲學家;許多西方的哲學家無法望其項背。故此,他所說的或所寫的,沒有一個中國人不奉為金科玉律;直到現在,所有的帝王都尊敬孔子,並感激他留下的遺產……雖然不能說在中國哲學家就是國王,但可以說國王是受哲學家牽制的。」孔子是中國古代最有影響的哲學家之一。
  • 偉大思想家都是觀念顛覆者,愛因斯坦或許是最後一個觀念顛覆者
    在這些觀念取代的節點上,就是偉大思想家誕生的時刻。不說孔子創立了儒家學說取代了商周上千年的以祭祀為主導的多神崇拜主流思想,就說哥白尼日心說取代了地心說、達爾文進化論取代宗教造人說,都是一個個對舊有觀念的顛覆。而後來的愛因斯坦更是顛覆了傳統時空觀,創立了相對論。
  • 孔子門下弟子三千,七十二賢人,為何只有他最得孔子喜愛
    對於孔子,想必大家都不會陌生。孔子是兩千多年前春秋時期的魯國人,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提出「仁」的學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仍然對後世有著深遠的影響。孔子主張有教無類,無論是達官貴族,還是平民百姓,都可以到他的門下學習。所以孔子門下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位最為有名,又稱為七十二賢人。那孔子的那麼多弟子中又有哪些人比較出名,在歷史上留下了名字呢?比較出名的有顏回、子路、冉求、曾參等人,那麼孔子最欣賞的人是誰呢,毫無疑問是顏回。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從孔子稱讚顏回的話中就可以略知一二。
  • 孔子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他的學說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尊崇
    孔子是我國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的學說成為封建文化的正統,影響極大,孔丘本人也被封建統治者推尊為「至聖先師」。孔子,字仲尼,出生於公元前551年,逝世於公元前479年。他3歲就沒有了父親,而且家庭非常貧苦,年輕的時候當過會計和管理畜牧的小官。50歲的時候由魯國的中都宰升任司寇,但是不久便辭官,由於他是貴族後代,從小接觸並且學習了許多古代文化典籍,積累了廣博的知識,所以辭官後,收徒講學。相傳他有弟子3000人,身通六藝者72人。
  • 知行合一:孔子說的那些話你未必同意,但為什麼他卻值得尊敬?
    就像什麼是「仁」,從夫子的嘴裡出來,就有很多個版本。夫子對顏淵的解釋是,仁是對「禮」的自覺,即是「禮」在人的思想、情感和行為等方面的實現。在回答子貢時,他說的仁是將心比心、推己及人。要說他有什麼大功績,在他生活的年代真的談不上,看上去是周遊列國,其實是喪家之犬。他那一套治國理論沒人理睬,關鍵就是國君都不信啊。更讓人不爽的是,孔子一直心心念念不忘的「周禮、仁政」,說穿了不就是強調規矩、強調等級、強調人治嗎?三教九流不可僭越,君是君臣是臣,士是士民是民,一切都要按照老祖宗的規定來……不就是讓你坐穩了奴隸、不要胡亂瞎想嘛。
  • 儒家的核心思想「仁」是什麼?
    圖片來自網絡儒家的「仁」是什麼「仁」是儒家最基本的社會倫理範疇,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其他的禮、義、廉、恥、孝、悌、忠「仁」是一個人內在的品德,要表裡如一才可以稱為「仁」。在孔子認為,花言巧語、阿諛奉承的人很少有仁心。如果一個人表裡不一,沒有仁愛之心,那麼即使遵從禮制也是表面文章毫無意義。仁德是修身的關鍵。一個人只要立志於培養自己的仁德,那麼他就不會做壞事。如果一個人去掉仁德,也就不能成為君子,君子應該時時刻刻不違背仁德。
  • 方能:怎麼理解孔子的「仁」(三則)
    表明他原本是明白孔子意思的。孔子是有意表明他比聖低一個層次的。聖,他自己做不到,所以不自吹;常人做不到,所以不要求。而仁,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憑良心,我們都可以做得到。憑著他這樣講實話,我們覺得孔子的仁是真的仁,他有真性情,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