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網/江西頭條客戶端訊 記者左陽天報導:12月20日,同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百家講壇」主講人劉強做客《贛圖大講堂》,以「孔子的智慧」為題,圍繞孔子和《論語》論述什麼是智慧,並引申著名的智仁之辨、智義之辨、智直之辨,對如何獲得智慧進行解析,用故事展現孔子的智慧,探討以往對儒學的誤讀和曲解。
2571年前,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誕生在山東曲阜。孔子用一生坎坷的命運,創造出古今中外最溫柔、最詩意、最無可替代的哲學,他的言行思想構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國儒家思想的基礎。
通常我們所了解的孔子的思想智慧大致是以「仁」為核心,以「禮」為形式,包含「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有教無類」「因才施教」,「禮之用,和為貴」、中庸之道等。但這些就是孔子最精髓的思想智慧嗎?
南昌西漢海昏侯墓出土的孔子屏風上有孔子圖像及生平介紹文字,同時還出土了約5000枚竹簡。這些竹簡中就有失傳已久的《論語·知道》篇,並初步斷定屬《論語》的《齊論》版本。
劉強現為同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詩學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詩學研究集刊《原詩》主編。央視「百家講壇」主講嘉賓。兼任臺灣東華大學等多所大學客座教授、中國陶淵明學會理事、守中書院創始山長、明倫書院名譽山長。主要研究方向為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文化、先秦諸子經典、古典詩學、筆記小說等。近年來致力於傳統文化經典的現代闡釋與傳播。已出版《世說新語會評》《曾胡治兵語錄譯註》《有刺的書囊》《竹林七賢》《驚豔臺灣》《世說學引論》《有竹居新評世說新語》《魏晉風流十講》《清世說新語校注》《論語新識》《古詩寫意》《世說三昧》《穿越古典》《世說新語研究史論》《世說新語資料彙編》等著作。
劉強教授說:「南昌是一個非常具有文化底蘊的城市,我研究的一本書《世說新語》開篇第一條故事的發生地就在南昌。」
劉強教授通過解讀孔子的畢生所得及傳世貢獻,明確指出孔子之所以能受之以「聖人」之名,源於作為一名教育者,他所擔綱的不僅是一支蠟燭的角色,更是一盞長明燈,影響於中華文化、造福於千秋萬代。他指出,孔子所倡導的啟發式教育法對於我們後世教育者具有非常重要的參考和指導意義,激勵學生自主領會新知而非採用填鴨式教學,往往能夠得到更為良好的教學效果。憤悱啟發、舉一反三,因材施教、有教無類,是教育方式得法的重要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