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紅是非多,當一個人有了知名度,隨之而來的會有財富、關注度和各種名譽,但是同時也會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
所有的行為、語言都會被別人進行放大、琢磨,稍有不慎就會遭到質疑,甚至謾罵。
一位文學家王立群,紅了14年,卻因在節目中對「停車坐愛楓林晚」這句詩詞的賞析被質疑,後來有其他學者進行解釋,王立群其實很冤枉。
王立群是1945年生人,他出生於安徽,祖籍山東。王立群最開始的高考志願報的是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
但是由於政審的原因,他沒有等到發榜,就在開封市的一家小學當代課教師,此後在小學教書七年,教過各個科目,甚至還教過音樂,後來又在中學教書七年。
但是他並沒有放棄深造,直到1978年恢復招收研究生。他立即下定決心考研,報考了河南大學中文系古代文學專業。
一個高中生直接考研究生困難重重。沒有教材,沒有本科學歷,沒有學過大學課程,再加上繁忙的工作,但他沒有放棄,找同事借教材,每天苦讀一天看一本,最終順利考上研究生。
王立群是著名的文化學者,他現在是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也是中國《史記》研究會顧問,除這些之外還有很多在文學方面的重要身份和地位。
作為全國有名的教育人物和文學家,他在2006年受邀登上了中央電視臺的《百家講壇》欄目,被網友們評價為百家講壇的最佳學術主講人。
王立群一直想辦法把學術的嚴肅和觀眾想要的輕鬆娛樂的效果相協調。他平時外出時,經常注意旁邊人看到的書,並且記錄下來。
慢慢地他發現大家讀的那些書都是具有一定思想性,但是同時又有閱讀性的作品,所以王立群覺得他在寫歷史內容的時候要嚴肅,但不能降低品味,同時也要保證語言的輕鬆,讓讀者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作者的思想。
在這樣的基礎下,王立群完成了對歷史人物劉邦的解讀。在此之前,他已經講過漢武帝項羽、呂后和秦始皇,劉邦是他所講解的第五位。
王立群評價項羽是軍事家,劉邦管理很像是企業老總,他事業成功,但是他花心,一輩子也沒有認清自己的妻子呂后。
歷史有四張面孔,真實的歷史;史學家記錄的歷史;傳播的歷史;最後一張面孔是觀眾接受的歷史,也就是觀眾通過電視劇、書籍等,在自己心中形成的歷史人物的形象。
王立群認為自己在《百家講壇》就是要根據他所閱讀的歷史文獻和他對歷史背景的了解與研究,向觀眾們展示一個比較符合真實歷史的東西,這才是他作為一個主講人的意義。
其實在《百家講壇》這個節目上,除了享受風光外,王立群承受著壓力與痛苦。最令王立群痛苦的是,對他而言有三種觀眾,第一個就是他的老闆央視;第二是百姓;第三是同行。
首先要保證節目是央視許可的,而觀眾最重要的是要讓他們喜歡這個節目,才能保證收視率;而同行雖然人數少,但是他們有著專業的話語權,可以對王立群的行為言論發表評論。
他很難做到讓這三種觀眾都滿意,但他只好想盡辦法把握好度。而後來,王立群遭受質疑,就是來源於同行對他的評價。
在中國詩詞大會上,王立群賞析杜牧的《山行》,其中一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王立群表示,古代詩歌中的關於節序的分兩類,即傷春和悲秋。
王立群賞析這首詩,他覺得作者看到秋天,特別是晚秋產生了悲傷的情緒,詩人本人對生命這個過程而產生觸動,春夏秋冬是必然的。
就是這樣一份賞析給王立群帶來質疑,一位畢業於北京大學的孫紹振教師教授表示,王立群理解錯了。
他說,這不是一首悲秋的詩,詩人寫「霜葉紅於二月花」,描述秋天比二月的景象還要美,他是喜愛楓林之美才會停下馬車來看,最終忘記歸期。
這樣看來杜牧的這首詩確實不是悲秋,所以得到了網友的支持,大家一致認為,王立群的解讀有問題。一位紅了14年的文學學者,就這樣被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不過好在王立群並不過分在意這些。
王立群遭到了很多的質疑,有很多的電話採訪和當記者當面採訪,但是王立群永遠保持著儒雅和親和的狀態。
年近古稀之年的他,也仍舊耐心地為每一位粉絲籤名、合影留念。北京大學的教授張頤武評價他,帶著難得的中國文人風採。
其實不能一概而論地說王立群對於詩詞的理解有誤,王立群的觀點可以分兩個層次:第一是,王立群的本意是一般寫秋天的詩多為悲秋,沒有給《山行》下悲秋詩的定義,第二是詩人這首詩中充滿了對人生的觸動,由悲秋轉變為勸大家熱愛生命的過程。
他並不是說這首詩通篇都是悲秋,而是解讀出了作者心境的變化。如果斷章取義的說,王立群評價這首詩是悲秋,顯然是不合適的。
人紅是非多,後來王立群被邀請作為青歌賽評委,在這個節目想王立群也成為了爭議的焦點。有網友質疑他在點評過程中喧賓奪主,顯示自己的博學,評價過於囉嗦,沒有綜藝節目的幽默感。
但是也有很多觀眾表示喜愛他的點評風格,王立群面對這些質疑,他表示自己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他認為當評委就是要說話,這是他的責任,他的點評風格也不會因此而改變,該說的話他就一定會說。
的確,王立群作為一個學者被邀請到節目中,我們很難要求他像一位綜藝人帶著幽默和娛樂感,綜藝節目邀請他,原本的目的是為了增加這個節目的文化底蘊和內涵,如果不讓王立群做出這些評價,反而違背了初衷。
王立群出名時已經六十歲,他這一生經歷了許多,也體會到了自強不息是人格的核心。他是在逆境中成長的人物,早已對外界無謂的評價與質疑免疫了,因為他已經足夠強大。
人只要足夠強大,就能夠做到無畏那些冤枉與質疑。